生鮮電商的市場分析報告

2020-12-02 人人都是..

電商領域有句話:「得生鮮者得天下。」不過生鮮市場看上去很美,做起來卻並不容易——生鮮電商4000多家入局者,4%盈虧平衡,88%虧損,70%巨額虧損,最終只有1%實現了盈利。那麼生鮮電商這個盤子到底做的怎麼樣了呢?市場又如何呢?

筆者通過市場分析報告,分析生鮮電商的現狀與發展,在文末有一些個人見解,不足之處還望各位能夠多多指正,互相交流。

1. 內容概要

文檔內容主要由行業背景、市場現狀、用戶分析及場景分析構成,通過市場環境分析PEST、市場競爭態勢波特五力模型、市場階段和規模、用戶研究、競爭優劣勢SWOT方法論多維度解讀客觀數據及市場情況,進而輔助制定市場發展階段的方向戰略。

2. 行業背景分析

2.1 中國電生鮮電商行業

2.1.1 中國生鮮電商行業發展歷程

中國生鮮電商市場發展早期以地域性垂直類生鮮平臺為主,隨後,生鮮電商收到資本方的關注,同時電商巨頭紛紛入局,行業快速發展,但由於生鮮電商面臨高昂的物流成本及運營成本,部分中小型電商企業平臺倒閉或被併購。

現階段,生鮮電商仍處於模式探索和發展期,尚未出現成熟的盈利模式,隨著前置倉模式的持續火熱,以及線上線下結合的新零售模式,社區拼團等新模式入局,生鮮市場的新一輪混戰已然開始。

2.1.2 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融資情況

生鮮電商作為電商品類中的後起之秀,一直備受資本市場關注。隨著「生鮮」在電商領域中熱度的持續升溫,多家生鮮電商企業得到資本投資,新的生鮮垂直電商平臺不斷湧現,但好景不長,很多初創型生鮮電商企業由於存在供應鏈,燒錢補貼等問題,面臨倒閉,被併購的局面。

但與此同時,也湧現出了一定數量的「明星生鮮電商企業」。近兩年來,生鮮電商行業發展日趨合理性,融資事件數量相對較少,但融資金額較大,資本向頭部企業集中的特點愈發明顯。

2.1.3 生鮮供應鏈上遊:農產品採購

以前我國農業以個體「小農」生產為主,生產源頭農戶較為分散,各地生鮮品種,質量,價格不統一,農產品品質缺乏標準。

隨著我國耕地流轉規模的不斷加大,以及經濟發展日趨活躍,我國農業經營單位蓬勃發展。

第三次農業普查結果顯示,2016年末,全國規模農業經營戶398萬戶;農業經營單位204萬個,較2006年增長了417.4%。

伴隨著農業生產經營單位,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增加,

我國農業生產向規模化,專業化發展,農產品的標準化,集約化程度也隨之提升,為生鮮電商規模採購提供了基礎。

2.1.4 生鮮供應鏈下遊:C端消費者配送

生鮮產品是具有即時性需求的非標品,其本身具有易損耗,低保質的特性。為了更好的滿足消費者的即時性需求以及減少生鮮產品的損耗程度,眾多生鮮電商紛紛在社區布局前置倉與線下門店,覆蓋其周邊1-3公裡內的消費人群,縮短配送距離的同時,也為提高時效奠定基礎。

此外,在大數據時代下,生鮮電商可根據用戶的消費數據,社區用戶畫像,進行選品優化,精準預估客戶採購量,以減少損耗,提高庫存周轉;在末端配送時,通過線上智能調度系統,實現最優路線匹配和最優區域派單,提高配送效率。

2.1.5 需求端:消費群體及消費習慣變遷

過去一年中,用戶使用生鮮電商平臺的次數顯著增加,線上購買生鮮的方式愈發受到消費者的歡迎。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我國消費群體逐漸發送變化,現階段80、90後成為了消費的中堅力量,其消費習慣也隨之發生改變,他們更有意願去提升個人的消費水平,並且他們對於品質和體驗的標準越來越高。

未來,隨著移動用戶規模,移動網購滲透率的持續增加以及線上購買生鮮觀念愈發普及,消費者對線上購買生鮮的需求將不斷擴大。

2.2 市場影響因素

2.2.1 購買者

以一二線城市用戶為主,受教育程度高的年輕用戶為主力人群,中產階級家庭用戶為線上生鮮消費主力。(詳情見4.2.1)

2.2.2 購買力

中國生鮮電商行業歷經探索,發展,洗牌,進入後成長期轉型升級階段,中國生鮮電商市場發展迅速,平均每年保持50%以上的增長率,2017年市場規模約為1391.3億元,2018年突破2000億元。(詳情見3.2.1)

2.2.3 購買慾

根據易觀千帆指數,2019年6月電商行業迎來了618「年中大考」,各家生鮮電商也紛紛參與618大促,從整體看,6月生鮮電商活躍人數達到2190.0萬,環比下降5.3%,相較於2018年同期1700萬的活躍人數,同比增長28.8%。

2.3 宏觀經濟市場環境分析PEST

2.3.1 政治

2015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網際網路時代。從近幾年國家政策的動向中可以看出,我國對於生鮮電商的重視程度也在逐年上升。

2.3.2 經濟

中國已經脫離溫飽水平,大部分居民生活小康。居民的消費需求由衣食住行的基礎消費開始升級,消費意願的上升將創造新的市場空間和新的行業機會。

2.3.3 社會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我國消費群體逐漸發送變化,現階段80,90後成為了消費的中堅力量,其消費習慣也隨之發生改變,他們更有意願去提升個人的消費水平,並且他們對於品質和體驗的標準越來越高。

2.3.4 技術

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入局,線上與線下結合,O2O模式不斷加碼供應鏈及物流等基礎建設投資,帶來了一系列創新模式,重振生鮮電商市場,冷鏈物流配送採用「高標泡沫箱+低溫冰袋」進行多重保溫。

2.4 市場階段競爭態勢分析波特五力模型

2.4.1 供應商

中糧我買網和光明菜管家是傳統食品公司進軍生鮮電商的兩位典型代表,莆田網,優菜網,本來生活網等垂直生鮮電商是生鮮電商的發起者。

2.4.2 購買者

以一二線城市用戶為主,受教育程度高的年輕用戶為主力人群,中產階級家庭用戶為線上生鮮消費主力。(詳情見4.2.1)

2.4.3 潛在進入者

農場直銷模式的代表有多利農莊,沱沱工社,依託自己的農場打造生鮮電商以及最具代表的微商利用微信公眾號做起社區生鮮配送。

2.4.4 替代產品

社區附近的超市,菜市場等滿足大眾基本需求的地方。

2.4.5 行業內競爭者

  • 淘寶,天貓,一號店,亞馬遜等為代表的傳統綜合電商平臺模式(即C2C模式);
  • 生活網,莆田網,優菜網為代表的垂直電商模式(B2C模式);
  • 微商為代表的線上下單支付,線下門店取貨的O2O模式。

2.5 結論匯總

  • 生鮮電商處於模式探索和高速發展期,市場競爭進入新格局;
  • 生產的標準化和集約化程度提升為生鮮電商規模採購提供基礎;
  • 冷鏈物流技術升級保障生鮮產品品質安全;
  • 大數據與迅速擴張的社區布局,助力末端配送離消費者更近;
  • 消費升級和線上購買習慣的養成,促進生鮮電商發展。

3. 市場現狀分析

3.1 市場階段

3.1.1 中國生鮮電商市場的產品結構

因水果更容易運輸存儲等因素,多數生鮮電商以水果為切入口,生鮮電商市場中水果為主要品類,蔬菜、水產品等品類佔比相對較少。

隨著用戶網際網路購物的習慣養成以及對即時消費需求的增加,作為生活必需品的一日三餐食材,蔬菜因其具有剛需,高頻,和高毛利等特點,成為生鮮電商的新入口,蔬菜在生鮮電商產品品類中佔比有所增加。

當下,阿里,京東,美團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布局「買菜業務」,同時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等平臺備受關注,資本也向買菜傾注了更多注意力。

但「網際網路買菜」有著供應鏈條複雜,履約成本較高等難題,是否為「生鮮電商新風口」仍待考量。

3.1.2 商業模式分類1:傳統VS新型

生鮮作為復購率高,市場空間大的品類,其龐大的市場規模吸引了眾多玩家投身其中,作為滲透率低,市場潛力巨大的生鮮電商行業競爭更為激烈,整體來看,行業處於春秋時期。

現階段,在生鮮電商這條賽道上,除傳統生鮮電商外,前置倉,「超市+餐飲」,社區拼團等創新模式不斷湧現,割據一方。

從目前的格局來看,還沒有模式能夠真正「稱霸」生鮮電商市場,2019年生鮮電商多種商業模式並存的格局仍將繼續。

3.1.3 商業模式分類2:綜合VS垂直

總體而言,我國生鮮電商模式可分為綜合類生鮮電商和垂直類生鮮電商,兩種模式各有優劣。

  • 綜合電商模式有其規模經營,高市場份額和品牌效應帶來的先發優勢,並且有其他品類做支撐,導流較為容易。
  • 垂直生鮮電商專注做生鮮領域,更關注細分領域,對供應鏈把控能力較強,配送效率較高,消費者體驗相對較好。

3.2 市場規模

3.2.1 中國生鮮電商行業市場規模

中國生鮮電商市場發展迅速,2018年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突破2000億元。2016-2017年市場雖迎來洗牌期,大量中小型生鮮電商或倒閉或被併購,市場遇冷;但與此同時,阿里京東等電商巨頭入局,不斷加碼供應鏈及物流等基礎建設投資,並帶來了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使得生鮮電商市場備受關注.

進入2019年以來,生鮮零售模式逐漸歸於「平靜」,從瘋狂擴張步入戰線收縮調整階段,與此同時前置倉,社區團購等模式發展較為火熱。

未來隨著生鮮電商模式的成熟,網購生鮮用戶覆蓋數量愈發廣泛以及技術成熟,生鮮電商供應鏈的升級,生鮮電商行業將保持快速發展。

3.2.2 中國生鮮電商行業市場競爭格局

中國生鮮電商市場整體集中度較高,頭部效應明顯。聚焦於垂直生鮮電商市場而言,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垂直電商市場CR5佔比37.6%,較上一年增加了12.5%,市場集中度快速提升,垂直生鮮電商正在加速向頭部平臺聚焦。

3.2.3 中國生鮮電商用戶消費現狀

從消費端來看,中國消費者網購生鮮的習慣已經養成,調研數據顯示,每周購買1次以上的生鮮網購用戶佔比達63.8%,其中每周購買2-3次的用戶佔比為28.6%,從購買生鮮品類來看,72.0%的用戶網購蔬菜的頻次在每周1次以上,遠高於整體購買生鮮頻次。

3.3 市場現狀結論匯總

中國生鮮電商處於高速發展期,不斷有創新模式湧現及新玩家入局:

  • 中國生鮮電商市場發展迅速,2018年中國生鮮電商市場交易規模突破2000億元,未來3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仍會保持年均35%的增長率;
  • 目前中國生鮮電商市場處於高速發展期,多業態並存,其中前置倉模式持續火熱,新零售,社區拼團等新模式不斷入局。

4. 微觀個體分析

4.1 SWOT分析

S:

(1)訂單頻率高,訂單頻率很大程度受推廣運營影響,在此環節,本來生活一直做得十分出色,這一方面源於公司核心員工的媒體資源,南方枝繁葉茂的網絡是其優勢之一,均具有精準的市場營銷,如:潘蘋果,勵志橙,都是其媒體基因下的產物;

(2)綜合電商平臺的出現,帶來了入口,良好的用戶習慣,網購用戶的信任,完善的支付系統等優勢,並且阿里菜鳥物流正在為生鮮電商的遠程配送保駕護航。

W:

(1)冷鏈物流,生鮮類的食品,對於物流配送要求極高,既要保持食品的新鮮,又要保證達到的速度,冷鏈物流比一般常溫物流系統的要求更高,更複雜,建設投資也要大很多,加上國內一線城市的交通擁堵情況嚴重,中國冷鏈物流成本更是讓很多電商望而卻步;

(2)客單價,易損壞的食品會用獨特的氣泡膜包裹,還需獨立配備不同的箱子,3-10元不等的包裝成本,意味著至少100元的客單價才能收抵平衡,還需要冷鏈配送,成本是普通常溫配送的130%,如何壓縮,物流每單價格皆不低於10元;

O:

生鮮電商曾是不被電商看好的領域,但自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企業投入做生鮮電商,中國傳統食品行業一再出現的食品危機,讓大家開始關注另外一個事實:美國,日本乃至臺灣,在上個世紀已經完成了一次食品安全升級,中國的似乎已經到了這一「升級」檔口。

不少人認為,生鮮類食品,特別是能令人信服的生鮮食品供應機構,將可能是未來三到五年作業下一個熱門的品類。於是越來越多的電商企業或傳統企業投入做生鮮電商。

T:

不斷融資與兩線燒錢,線上燒錢打市場樹品牌拉用戶線下燒錢控基地做分揀建冷鏈,資本的撤資,消費的高標準與產品的非標準化,供應鏈集約化與產業分散化,校園微商的崛起。

4.2 用戶研究

4.2.1 年輕高知中產階級家庭用戶為網購生鮮的主要人群

(1)中國生鮮網購用戶以一二線城市為主

冷鏈是影響生鮮電商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C端冷鏈物流起步較晚,目前覆蓋區域主要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由此生鮮網購用戶也主要以一二線城市用戶為主。

調研數據顯示,中國生鮮網購消費者中一線城市用戶佔比41.4%,二線城市用戶佔比40.4%;在省市分布中,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市委生鮮網購用戶中數量最多的地區。

此外,京東利用物流優勢,不斷開拓一二線以外的市場,其運營數據顯示,從2017年1-11月京東生鮮的銷量同比增幅來看,三線城市增長最快,同比接近400%。

(2)受教育程度高的年輕用戶為主力人群

數據顯示,大學本科學歷的生鮮網購用戶佔比超過一半,為66.4%,碩士博士佔比9.6%,大學專科18.8%,生鮮網購用戶普遍學歷較高。年齡方面,26-35歲的用戶佔比最多,為57.6%。京東生鮮用戶同樣以26-35歲用戶為主沒佔比達45.0%。教育程度高的年輕用戶為生鮮電商平臺的主要消費人群。

(3)中產階級家庭用戶為線上生鮮消費主力

從收入上看,個人月收入在5001-8000元的用戶佔比最多,為30.5%,個人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用戶佔比達43.6%。從婚姻狀態來看,68.8%的生鮮網購用戶來自已婚有子女人群,10.3%來自於已婚無子女人群,由此可見,中產階級家庭用戶已成為線上生鮮食品消費的主力。

4.2.2 生鮮網購為高頻剛需,引流作用明顯

(1)網購生鮮食品的頻次與家庭收入正相關

調研數據顯示,網購生鮮食品的頻次與家庭收入正相關。隨著家庭月收入的增高,用戶網購生鮮食品的頻次也在不斷升高。家庭月收入超過3萬元的用戶中,每周網購生鮮食品的頻次為4次或以上的佔比高達36.8%。

(2)水果,蔬菜的消費頻次相對較高

從消費頻次來看,超過半數的生鮮電商消費者網購水果或蔬菜的頻次達每周一次及以上,其中高達29.5%的網購過蔬菜的用戶每周會在電商平臺購買2-3次蔬菜;而牛奶乳品,冷飲凍品等則屬於相對低頻的購買品類。

(3)18:00-21:00是生鮮食品的消費集中段

從消費時間看,生鮮網購用戶購物的活躍曲線在9:00-12:00和18:00-21:00出現波峰,這兩個時間段分別對應午餐前和晚餐前的使用時段,用戶可能選擇這兩個時間段網購午餐和晚餐所需要的食材。京東生鮮用戶消費的第一段高峰期和整體用戶基本一致,第二段尖峰時間為晚間21:00-22:00,相對靠後。

(4)生鮮食品引流作用明顯

生鮮食品引流作用明顯,75.9%的用戶表示在購買生鮮食品的同時會購買其他品類的商品。其中日用百貨等高頻需求是用戶在購買生鮮食品時最常購買的品類,有69.2%的用戶會在購買生鮮食品的同時購買日用百貨。

京東銷量數據顯示,網購生鮮食品時關聯購買的TOP3品類為餅乾蛋糕,紙品溼巾,衣物清潔們也是以零食及日用品為主。

4.2.3 用戶對生鮮網購整體滿意度較高,推薦意願強

(1)方便時用戶網購生鮮食品的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用戶選擇網購生鮮食品最主要的原因是方便,選擇比例為63.8%。能夠直接配送到家和品類豐富也是用戶選擇網購生鮮食品的重要原因,選擇比例分別為58.9%和53.6%。

(2)生鮮網購用戶對品類豐富度最滿意

生鮮網購用戶對整體生鮮網購各個要素的滿意度均在7分以上,對品類豐富程度的滿意度最高,平均分為7.66分。從京東生鮮與行業整體對比來看,其各個細分維度的滿意度均高於行業整體,物流配送方面的優勢最為明顯:行業整體物流配送方面的評分較低,為7.33分;京東生鮮的物流得分則高達8.32分。

(3)用戶期待更快速的配送體驗

配送時長方面,用戶期待更快速的配送體驗。30.7%的用戶希望能在幾個小時內收到商品,28.8%的用戶希望在30分鐘至1小時收到商品,16.7%的用戶希望能夠在30分鐘以內收到商品。

(4)生鮮網購用戶推薦他人使用的意願較強

生鮮網購用戶推薦他人使用的意願較強,整體推薦意願的平均分為7.7分。30.7%的用戶推薦他人使用的意願為8分,17.1%的用戶推薦他人使用的意願為9分,14.9%的用戶推薦他人使用的意願為10分。

4.2.4 創新模式客單價高,潛在用戶嘗試意願較強

(1)創新模式客單價更高

從消費金額看,用戶在創新模式消費的單價均明顯高於生鮮網購整體,超過50%的用戶在創新模式消費的單價超過200元。其中,19.1%的用戶在創新模式消費單均價超300元,而這一比例咋整體生鮮網購平臺僅9.8%。34.9%的用戶在創新模式的客單價在201-300元之間,僅有17.0%的整體生鮮網購用戶客單價在這一區間。

(2)水果乳品是創新模式最受歡迎的品類

與整體生鮮電商平臺相同,在創新模式下,水果,牛奶乳品仍是最受歡迎的品類。在體驗過創新模式的用戶中,20.4%的用戶在創新平臺最經常購買水果。

從兩者對比來看,用戶在創新模式下購買水產品,肉禽類,蔬菜,熟食烘焙及冷飲凍食更多,10.9%的用戶在創新弄死最經購買常水產品,最經常購買肉禽蛋及蔬菜的比例分別為9.6%與13.3%。

(3)潛在用戶對創新模式的嘗試意願較高

沒有在創新模式消費國的用戶未來嘗試消費意願的平均分為7.3分,評分在8分及以上的用戶佔比達49.0%,接近一半,其中嘗試意願為9分的用戶佔比達11.9%,潛在用戶對新模式的嘗試意願較高。

4.3 結論匯總

(1)家庭月收入越高,網購生鮮食品的頻次越高;

用戶根據需求的即時性選擇不同的平臺購買生鮮食品;

超七成用戶在網購生鮮食品的同時會購買其他品類的商品。

(2)能夠直接配送到家,品類豐富對用戶有較大的吸引力;

配送速度慢和品質問題是用戶不確定或不會繼續購買的主因;

品類豐富度及門店消費體驗是影響用戶繼續消費的重要因素。

(3)「超市+餐飲」生鮮消費創新模式受青睞;

創新模式用戶屬性:高收入高學歷用戶佔比更多;

滿意度與整體生鮮網購基本持平,高評價用戶佔比略多。

5. 總結

生鮮不難,難在快遞,快遞之難,難在運輸成本。

供應鏈管理痛點:

  • 生鮮產品保質期短,標準化程度低,產品安全難以控制;
  • 產品流通鏈條長,中間需要經轉多個分銷環節,生鮮損耗率平均在5%-10%;
  • 物流成本高,物流設備缺乏統一規範,各流程之間不能有效連接;
  • 運輸性價比低,同樣1斤商品,相比服裝,蔬菜單價低,長距離運輸相當不划算。

提升供應鏈管理的途徑:

  • 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追蹤用戶行為,精準預測市場需求;
  • 將供應鏈向生產端延伸,保證生鮮的品質,以幫助企業降本增效;
  • 採用智能監控系統,提升冷鏈物流配送效率,更好的管理把控生鮮產品質量。

行業發展趨勢預測

未來1-2年市場將迎來新一輪洗牌期,供應鏈能力是生鮮電商制勝的關鍵,在生鮮供應鏈中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先進技術,追蹤用戶行為,精準預測市場需求,把控生鮮產品質量,以及通過向生產端延伸,以縮短供應鏈條,降低運營成本是提高供應鏈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徑

6. 啟示

生鮮難做,為何菜場一直存在?

菜場做的都是熟人生意,在攤販的腦子裡,其實是裝有「大數據」的,每天選哪些?進多少菜不會有存貨?損耗很低,其次菜場是密集的社區中心,每天需求非常大,來的顧客大多數是採購,不需要配送,成本自然降下來。

需求沒起來,競爭一大片,大多數風口是資本和概念炒起來的,需求沒起來,概念和供給起來了,競爭者一大堆,導致沒有利潤可賺。

在美國,生鮮超市主要是賣有機食品,是人們倡導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吃有機食品是需求在先,供給在後。

終極目標還是又好又便宜,生鮮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更高品質的飲食。如果餐廳和外賣可以做得到,那麼送菜上門,是不是真的很有必要?如果真的忙到沒空買菜,直接叫外賣豈不是更好?

目前可見的,生鮮電商的最佳策略,是產地直銷拼團模式。終端合併足夠大的訂單,產地農民有錢賺,單子足夠大,攤薄損耗和運輸成本,給到消費者一個便宜的價格,又好又便宜,是最接地氣卻最不容易做到的商業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2018年中國生鮮電商行業消費洞察報告》,艾瑞諮詢

《行業前輩們的一些資料》

 

作者:june,團隊公眾號:產品經理的那點事兒

本文由 @june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相關焦點

  • 生鮮電商運營模式案例 盒馬鮮生模式SWOT分析
    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各行各業都開始逐漸地實現自身與網際網路的融合,生鮮行業也是如此,其中盒馬鮮生可謂是典型代表。本文總結生鮮電商現有模式,基於SWOT分析法,合理分析盒馬鮮生商業模式成功的原因及其中的隱患,並得出後續發展建議,這為現有的中小生鮮企業實現網際網路化提供了借鑑。
  • 叮咚買菜產品分析:叮咚買菜是如何成為生鮮電商行業一匹黑馬?
    不過,2020年初的疫情,卻打破了這種「平靜」,再次把生鮮電商推到了風口浪尖,整個行業也加速了發展。  行業分析目的在於弄清楚行業得到發展的催化因素和驅動力。因此,本次行業分析我將利用PEST分析法來剖析生鮮電商行業得以發展的因素。
  • 2020中國生鮮行業報告:2020年線上滲透率或超13%
    編者按:根據艾瑞諮詢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生鮮市場交易規模約2.04萬億元。巨大的市場潛力,疊加移動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優勢,生鮮創業市場似乎「遍地都是機遇」。包括生鮮B2C電商、前置倉、社區生鮮連鎖、超市到家、mini店......近些年各式生鮮電商玩家雄心勃勃,百花齊放。
  • 四類生鮮電商典型企業分析涉及天貓、京東、盒馬、超級物種
    背景:生鮮電商平臺行業分析第二篇。根據平臺背景來區分生鮮電商平臺類型?看第一遍的時候有幾個名詞,似懂非懂?按照平臺背景將生鮮電商分為四類。平臺背景?N的竟然不知道什麼叫平臺背景。個人理解:做生鮮電商前這些企業是幹什麼的?垂直電商平臺。N的感覺懂又不懂,到底什麼是垂直,什麼是平臺。垂直電子商務:是指在某一個行業或細分市場深化運營的電子商務模式。電子商務平臺:即是一個為企業或個人提供網上交易洽談的平臺。
  • 生鮮電商斷尾求生:從四處開花到先烈一片
    僅以廣州為例,昔日紅火的「好幫手」、「誼萬家」等生鮮電商網站相繼關門,為數不多的「倖存者」訂單大幅縮減。電商面臨著市場、供應鏈、物流、倉儲、配送等種種問題考驗,而細分到生鮮領域,極度市場細分、冷鏈配送以及商業模式更是成了擺在中小創業者面前的道道門檻。  首先,從細分市場來看,在市場接受度不高的生鮮領域,該如何去找目標客戶?
  • 萬惡的生鮮電商,請問你給三農留下了什麼?
    不能說社區團購不好,至少帶動了社區就業,維護社會穩定,同時把大筆的熱錢留在流動的市場,而非股市,並帶動供應鏈上下遊就業,為疫情當下擴大內需。一、資本視角的生鮮電商從資本角度看,生鮮電商只不過是垂直電商的一個細分,那麼多的垂直電商,已經把資本的紅利吃透了,就差農業(農產品銷售電商、農資電商、農機電商、二手農機電商等更細分)。之前號稱4千億,後來號稱6千億的生鮮電商,正好是燒錢、洗錢的最佳選擇,同時還能頂一個造福農業、造福三農的大高帽。
  • 聚焦社區的全品類零售電商超級平臺 | 每日優鮮產品分析報告
    生鮮電商的市場規模每日優鮮的市場規模發展前景SWOT 分析三、用戶分析四、產品功能分析產品定位基礎功能/特色功能產品頁面分析歷史迭代版本分析五、總結隨著其他模式以及巨頭的不斷加碼入市場攪局,傳統的生鮮電商生存空間將不斷壓榨。
  • 又有一家生鮮電商倒下!60億無水花?這是生鮮的寒冬還是暖冬?
    「在生鮮電商這個賽道上,冷鏈物流就是它的路。每日優鮮、叮咚買菜、美團優選等玩家都是這條路上的賽車手。目前來看,這條路還是一條山路,上面的玩家有的開著跑車,有的開著貨車、有的開三輪。而易果曾經想做的事情,就是把這條路建成高速路。」
  • 京東發布2018生鮮年貨消費報告 廣西消費者最愛紅西柚
    蔬菜水果、魚肉蛋奶等生鮮類商品的熱銷也夯實春節的絕對主題——「吃」。隨著網購生鮮逐漸深入人心,生鮮電商平臺正在為春節年貨市場注入「新鮮」活力,年味多了「鮮味」;進口生鮮搭乘電商平臺,全球生鮮走進春節家宴,年味也多「洋味」。
  • 陳肇隆 把生鮮細分市場做到極致
    原標題:陳肇隆 把生鮮細分市場做到極致「生鮮電商行業還遠遠沒有成熟,假以時日,電商模式一定會完全改造和重構產業鏈,超越和顛覆傳統模式。」11月3日,電果網創始人陳肇隆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講述電果網的品牌戰略及生鮮電商的發展之道。談戰略立足草根探索改善消費體驗新京報:電果網保持10年持續盈利的策略是什麼?陳肇隆:2006年我們以13000元創業。
  • 冰火兩重天的生鮮電商,2016年圍繞這5個關鍵詞折騰
    幾乎是在同一時間,生鮮電商品牌「果食幫」也宣布了關門歇業了。在宣布歇業的文章中一句「承認失敗更需要勇氣」,也是讓人百感交集。不過,這邊的生鮮電商正被寒風包圍,而另一邊的生鮮電商卻是陽光普照。11月底易生鮮在完成C+輪融資後,12月初又獲得了蘇寧的投資,生鮮電商我廚也緊隨其後完成了B輪融資。
  • 生鮮電商紛紛按下「結束鍵」 背後的原因實在令人唏噓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網絡零售部主任、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表示,對於生鮮電商來說,有保證的供應鏈渠道,發力高質量資源配置,才能讓消費者買到具有高性價比的商品。同時,眾多生鮮電商平臺在產品種類、服務體驗以及配送方面的特點並不突出,並且始終處於燒錢培養市場、消費習性的階段,這種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的模式,無法持久延續。
  • 生鮮電商搶灘錫城菜市場「線上買菜,比網購衣服還便捷」
    近期,「叮咚買菜」騎手入小區開展推銷式推廣,使得無錫市場上「生鮮大戰」再度引發關注。那麼,電商在我市「線上賣菜」情況怎樣?市民的接受程度如何?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業內代表全程冷鏈,配送到冷藏櫃 10個技術人員便可保障採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無錫市場上的生鮮電商商品種類多,每個電商平臺都相當於一個「線上菜場」,運費模式為「0元起送」免運費服務或滿額包郵。
  • 中國市場生鮮零售交易突破2萬億 性價比是關注焦點
    中國市場生鮮零售交易已經突破2萬億元——  買生鮮,線上線下共同做旺市場  秋冬之交,蝦肥蟹美。消費者對各種生鮮食材的需求進入了又一個旺季。上半年,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生鮮電商爆發式增長,在促進農產品銷售、方便日常生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少人逐漸養成「網購生鮮」的新習慣。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穩定與經濟社會活動的持續恢復,線下生鮮市場逐漸吸引消費回流。那麼,對喜愛生鮮食材的人來說,究竟是去市場現場挑選好,還是完全信賴電商平臺?兩種渠道的發展呈現哪些新特徵?對此,筆者進行了走訪。
  • 每日優鮮產品分析報告
    編輯導語:每日優鮮是一個圍繞著老百姓餐桌的生鮮 O2O 電商平臺,在主要城市建立起 「城市分選中心 + 社區配送中心」 的極速達冷鏈物流體系,為用戶提供全球生鮮產品 「2 小時送貨上門」 的極速達冷鏈配送服務。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本文作者對每日優鮮進行的產品分析報告。
  • 生鮮電商再演"虧本賺吆喝"
    東方網1月6日消息:市場售價普遍在每500克70元—80元的進口車釐子近日突然身價大跌:順豐優選、我買網、本來生活、1號店、天天果園等大部分電商網站的價格不到每500克50元,天天果園甚至打出每500克9元的「甜蜜團購價
  • 極光:直播起勢,電商帶貨再起新變局|雙11報告
    極光(Aurora Mobile, NASDAQ:JG)發布《2020雙十一電商行業研究報告》,從2020雙十一活動整體背景、雙十一期間電商行業分析及電商細分行業分析等方面洞察2020年雙十一電商行業的方方面面,展望電商行業發展前景
  • 渦陽縣智能生鮮保鮮櫃非標定製
    渦陽縣智能生鮮保鮮櫃非標定製民以食為天,食品消費市場涉及千家萬戶,生鮮產品作為高頻剛需產品,特別是生鮮電商行業無疑是具有發展潛力的一片藍海。據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調查分析報告數據顯示,近幾年來,中國生鮮電商得到了高速發展。尤其2020年的特殊原因,生鮮電商的發展迅猛,未來幾年我國的生鮮電商市場仍會呈現快速增長趨勢。
  • 2020年中國食品行業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
    《2020年中國食品行業現狀研究分析與發展趨勢預測報告》主要研究分析了食品行業市場運行態勢並對食品行業發展趨勢作出預測。報告首先介紹了食品行業的相關知識及國內外發展環境,並對食品行業運行數據進行了剖析,同時對食品產業鏈進行了梳理,進而詳細分析了食品市場競爭格局及食品行業標杆企業,最後對食品行業發展前景作出預測,給出針對食品行業發展的獨家建議和策略。
  • 【PPT】《2018年度中國網絡零售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重磅發布
    近日,國內知名電商智庫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微信ID:i100ec)發布了《2018年度中國網絡零售市場數據監測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國內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達8.56萬億元,較2017年的7.17萬億元,同比增長19.38%,同時,佔2018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萬億元的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