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自然光是指以太陽為光源的照明條件,主要是指直射光和散射光。所謂直射光是指太陽沒有被雲霧和空間中的戒介質遮擋,直接把光線投射到地面上,人們清晰能夠看見太陽的位置,直射光中的景物和物體有明顯的受光面,陰影面和投影。
在一天之中直射陽光,因時間變化不斷改變入射的方向,角度及光線的強弱。
早晨和傍晚,上午和下午的陽光入射角度基本相同,因此人們通常將直射光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一、太陽初升和太陽日落時刻
這段時間,太陽光與地面景物構成0°到15度°角的關係。光線特點是太陽入射角度小,景物朝太陽的垂直面收光面積大,並且在物體的另一側形成長長的投影,地面反射光少,受光面與陰影面的反差大。
太陽光在穿過厚厚的大氣層之後,光線強度小,柔和,早晚還常伴有霧,空氣透視效果強烈。
這種光線適宜拍攝表達情緒和氛圍的內容。如果拍攝近景照片,影調比較柔和,拍攝場景照片顯得濃淡相宜,層次豐富,空間透視感強。
香港著名攝影家陳復禮先生的《朝暉頌》就是一幅晨景中的佳作。
晨曦中,太陽穿過雲層,山石、雲、樹木以各自的形態進入畫面,渾然一體,和諧統一。整幅作品氣韻生動,層次豐富,影調柔和,引人入勝,令人情不自禁的投入自然的懷抱,聆聽這光影譜寫的雄偉樂章,共同感受朝暉的魅力。
二、正常照明時可拍攝
這段時間,太陽光與地面景物構成15°到60°角的關係,通常是指上午八點到十一點,下午兩點到五點的時間段。
光線特點是入射角適中,地面景物垂直面和水平面都受光,同時照射到地面上的光線又呈一定角度反射到景物的陰影面上,縮小了景物的明暗光比。
這段時間拍攝景物清晰明朗,層次豐富,有利於真實的表達立體感、空間感和質感。這段時間光線亮度變化較小,光影移動較小,有利於攝影者等待時機選擇拍攝方案,所以人們稱之為正常攝影時間。
例如:美國著名風光攝影大師安塞爾·亞當斯的《冬日》,就是一幅在正常照明使可拍攝的作品。
陽光照在冬日的山巒,雲捲雲舒的山峰白雪皚皚,光照下顯得格外明亮。背光的山體出現了大片的陰影,展現了山石堅硬的質感,近景的叢林增加了黑白的過渡,使畫面在黑灰白中獲得了完美的影調層次。
三、頂光照明時刻
用頂光拍攝這段時間,太陽光與地面處於60°到90°角的關係,即上午十一點至午後兩點的時間段。
這段時間太陽幾乎與地平面的景物垂直,光照強烈,物體頂部受光多,垂直面受光少,景物的投影短,地面照度高反射光向上,增大了明暗反差。頂光照明,常常造成亮的過亮,暗的過暗,容易失真和變形,不利於形象和景物的表現,所以人們常稱頂光是攝影的死角時間。然而恰到好處的利用頂光也可以獲得意外收穫。
美國攝影家赫布·裡茨的《麥當娜》就是一幅頂光佳作。
這幅作品選用的是自然光中的頂光。拍攝之初,麥當娜面對鏡頭,陽光從他的頭頂直射下來,在眼窩和鼻下形成了濃厚的陰影,面目難看。裡茨讓麥當娜揚起了頭,這時頂光變成了順光,她的臉立刻變得柔和和自然,皮膚顯得白嫩細膩,面部沒有一絲皺紋。麥當娜面孔仰向太陽後,陽光直射麥當娜的眼睛,她睜不開眼,只好眯起雙眼,與側位的身子相結合,給人物增添了幾分憂鬱。一眼望去,灰色的背景,白色的肌膚,濃厚的皮衣,在自然光照射下,具有豐富的影調層次,使整個畫面自然和諧,簡潔明快,令人賞心悅目,是人物肖像攝影中的經典之作。
本文由趙許生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