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媒體 / 郝小亮
處於困境之中的華為終究還是做出了理性、現實的選擇,華為在官方聲明中將出售榮耀業務資產定義為一場"自救行為",坦誠之下藏著萬般無奈。
對於華為來說,無論從榮耀對華為整體市場份額的貢獻率,還是全場景IoT布局的戰略意義來說,榮耀品牌在此次分割之前都是一塊優質資產。但問題在於榮耀一直與華為共享一套技術體系和供應鏈,因此以華為目前的處境來看,關鍵零部件的供應問題得不到解決,榮耀同樣也將面臨無米之炊的困境,優質資產也將因此變成華為的累贅和負擔。
華為不得不以出售的方式徹底撇清與榮耀的關係,而有了新東家的榮耀也獲得了一個新的身份。脫離華為的技術體系和供應鏈之後,榮耀還是那個榮耀嗎?這既是消費者對榮耀新身份的認同問題,也是榮耀接下來將要面對的一場身份危機。
完成對美方商業限制的規避之後,榮耀大概率將能夠獲得高通等美國企業的零部件供應,但同時也意味著榮耀未來的產品中將不得不剔除來自華為的部分,包括麒麟晶片、5G基帶晶片,甚至GPU Turbo等華為自研軟硬體協同技術。而當榮耀完成這一系列的零部件替換之後,榮耀的身份是否也發生了本質的轉變?
這讓我想到哲學領域著名的忒休斯悖論。希臘神話中的雅典國王忒休斯自克裡特島歸來時所搭乘的木船被雅典人留下來作為紀念,而隨著時間流逝,船上的木材逐漸腐朽,雅典人便用新的木材來替換,久而久之,當船上的每一塊木材都被換掉了,那麼這艘船還是忒休斯那艘船嗎?
古希臘的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都曾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個問題的焦點在於研究身份的本質,特別是一個物體是否僅僅等於其組成的部件之和。組成榮耀的零部件發生了改變,那麼榮耀的身份是否也因為發生了本質性的改變?
赫拉克利特有句著名的哲學觀點叫"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意指河流在流淌的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雖然河還是原來那條河,但流淌的河水卻早已不是原來的河水。當然,跳出哲學思辨回到現實中,我們通常不會因為河水的流動否定一條河流的身份,長江還是那條長江,黃河還是那條黃河。
原因在於,事物的運動雖然是絕對的,但同時又處於一種相對的靜止中。如果沒有相對的靜止,我們就無法認識事物,也不能為某個事物做出定義。比如我們的智慧型手機,當我們說這是一部手機時,手機中的應用在悄悄的運行,搭載的人工智慧在無聲的進化,但我們仍然認為這還是原來那部手機,因為總有一些本質的東西沒有發生變化——至少這些變化是不為人所察覺的。
在智慧型手機行業中,許多品牌曾經因為經營問題導致品牌身份發生變化。摩託羅拉先是將手機業務出售給了谷歌,而後谷歌又以29億美元的售價將摩託羅拉出售給了聯想。諾基亞賣給了微軟,黑莓賣給了TCL,類似案例數不勝數。這些品牌在易主的過程中,採用的零部件和軟體技術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不管產品如何變化,品牌依然還是那個品牌。
因此當我們討論"榮耀還是那個榮耀嗎"這個問題時,關鍵在於認識到榮耀在易主的過程中,哪些本質性的東西沒有發生變化。
榮耀在過去七年的成長過程中,最為人所稱道的是其對品牌文化的打造,通過與多元文化的跨界與碰撞,榮耀為品牌貼上了時尚潮牌的標籤,贏得了年輕人的認可,塑造並引領了青年文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智慧型手機行業的設計理念和審美取向。
榮耀品牌本身所承載的文化、格調、價值觀,既象徵符號,不會因為部分零部件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講,榮耀還是原來那個榮耀。但榮耀的新身份能否贏得廣泛消費者的認同,目前仍然是個未知數。
最後說幾句題外話。討論事物身份的本質,在科技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當下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特別是人工智慧、腦機接口、生物電子等技術的發展,打破了人與機器的界限,人類本身也將面臨忒休斯悖論。
假如一個人用智能假肢替換了原來的四肢,通過整容手術改變了原來的容貌,甚至安裝上一顆人工心臟,在大腦中植入一顆生物晶片,那麼這個人還是原來的那個人嗎?我想答案應該是肯定的,因為不論這個人的器官和容貌如何變化,它的思想並沒有發生本質性的變化,我們據此認為其還是原來那個人。
品牌之於商品,如同思想之於人類,內在的、本質的東西不會因為構成其整體的部件變化而發生變化,也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模糊。多年以後,更多的人記住的是諾基亞、摩託羅拉、黑莓、榮耀這些曾經如日中天的品牌,至於它們在經營過程中的遭遇和周折,有多少人關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