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管」項目團隊合影
炎炎夏日,空調是很多人的「救命符」。然而,空調能耗較高,且會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若長期使用中央空調,還會增加循環細菌的風險,導致呼吸症狀。
techxplore.com網站8月18日報導,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BC)和新加坡ETH中心的研究人員,在當天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中展示了一種更好的降溫選擇:「冷管」。
UBC助理教授、項目聯合主管Adam Rysanek解釋說:「空調通過冷卻-除溼空氣發揮作用,這是一種成本高昂、不太環保的降溫方式。冷管的工作原理是,吸收人體輻射直接釋放的熱量降溫,而不必再去冷卻流經皮膚的空氣,這種方式可以節約大量能源。」
冷管是一套由矩形牆壁或天花板組成的系統。冷卻水在其內部循環,使系統內保持低溫。熱量會自然地通過輻射作用從高溫表面轉移到低溫表面。因此,當用戶站在冷管系統中時,他們的身體熱量會自發向低溫面板輻射。
即使空氣溫度夠高,這也會讓人覺得仿佛有冷空氣拂過身體,產生涼爽感。
儘管類似的冷卻板技術已在建築業中使用多年,但冷管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需要與除溼系統搭配使用。炎熱的夏季,如果不先除溼,建築物冷卻板就會出現凝結水。
冷管項目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密封型排溼膜,既能防止冷凝水形成,又能讓輻射熱量通過。
去年,研究團隊在新加坡建成了一個戶外示範單元,並邀請55名志願者參觀和提供反饋意見。當系統運行時,儘管平均氣溫高達30攝氏度,大多數志願者仍舊報告感覺「涼爽」或「舒適」。得益於特殊的膜面設計,面板也能保持乾燥。
新加坡ETH中心工程師Eric Teitelbaum說:「冷管可以提供非除溼降溫體感,並且有望削減50%的典型空調能耗。它適用於許多戶外場景,例如露天夏季集市、音樂會和公交車站等,但它的使命是適用於使用中央空調的室內空間設計。」
項目聯合主管、普林斯頓大學助理教授Forrest Meggers表示,除了節約能源,冷管技術還有很光明的未來。
Meggers說:「冷管運行與室內空氣的溫度和溼度無關。因此,在炎熱的夏季,用戶可以在開窗條件下維持舒適的體感。冷管還能緩解不同地區的降溫壓力——不論是依賴標準HVAC系統的北美地區,還是對冷卻系統有重大需求的發展中經濟體,都能從該技術中受益。」
Rysanek表示,在2020年,冷管技術還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他說:「新冠肺炎疫情讓公眾意識到,室內空氣品質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有多麼大。在『新常態』下,戶外空間可能是更安全的區域。而隨著氣候變化,空調已經開始演變成必需品。針對這些趨勢,我們有必要準備好空調替代品,這不僅是對環境更負責任,也對人的健康更有利。如今,開窗保持涼爽的概念,比6個月前更具價值。」
目前,冷管團隊正在使用在新加坡收集的數據來優化設計。研究團隊計劃在2022年前提供冷管技術的商業可行性版本。
科界原創
編譯:雷鑫宇
審稿:西莫
責編:程建蘭
期刊來源:《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期刊編號:0027-8424
原文連結:
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0-08-cold-tube-summer-air-conditioning.html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