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是一座有著2500多年建城歷史的古都。獨特的歷史風貌造就了獨特的歷史傳統文化。五花八門、風格獨特的傳統特色美食是這個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太原市的傳統美食中,有一種小吃的品牌卻比小吃本身更令人捧腹。那就是是太原市的地方傳統名小吃老鼠窟元宵。
上世紀九十年代,《太原文史資料》中這樣記載:「太原老鼠窟的元宵,皮薄餡滿,味道甘美。久居太原或臨時來太原走親訪友、旅遊的人們,都要慕名前去「老鼠窟」品嘗品嘗。其元宵的特點是、皮兒綿中有粘;餡兒甜中有香,色澤潔白鮮亮,配料講究,風味獨特,故有「味壓群芳、譽滿并州」之美稱。」
老鼠窟元宵的字號原名「恆義誠甜食店」,由於地處鐘樓街「老鼠窟」巷要口,故以「老鼠窟元宵店」著稱。
太原市的傳統街巷名稱,都有規律可尋。有些來自官衙,有些來自寺廟,有些來自商市,有些來自古老的坊廂,還有些來自最初的大族和名人府第。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舊城的街道也已改造的存之不多。留存下來的街道名稱與相互連通的大街小巷,承載起了古老太原的悠久歷史和淳厚文化,揭示著太原的過去和今天。
這些街道命名規律,與老鼠窟都不搭邊。老鼠窟的名稱由來,好多老太原也不清楚。近幾年,城市建設加快,老鼠窟西面的「古關帝廟」修復,裡面的老住戶全部搬遷,老鼠窟幾乎成了一個被遺忘的地名。
在老太原人口中,對於老鼠窟往往是全稱「老鼠窟窿」。老鼠窟是近幾年的稱呼。這條小巷不長,不足一百米。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窄小的只能通過一輛小平車。那時的路面,沒有硬化。下雨一街泥。
記憶中第一次對老鼠窟窿這個名稱感興趣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街道、學校、商店都在改名字。我在家問我那飽讀詩書的父親,老鼠窟窿怎麼叫了這麼一個名字。父親告我,你去來回走幾趟,仔細看看就清楚了。那時的我,對於這些問題沒有關注的興趣,問了以後,也沒有按父親的話去實地走一走,看一看。
從鐵建回來以後,心情和時間似乎都好了一些。一次和鐵建戰友聊起,才知道老鼠窟窿路西古關帝廟是當時柳巷電石廠所佔用。對於那高高的圍牆裡可以看到的藍色琉璃瓦屋頂有了一絲絲關注。聯想到父親講的這座廟宇裡的塑像和傳說,開始想起了父親當年告我的話題。
遺憾的是在父親去世多年以後,因為工作需要,路過老鼠窟窿這條小巷時,想起了當年父親的提示。我認認真真的來回走了好幾遍,左看看右看看,才清楚了這條小巷的成名原因。
從西校尉營往北走,到古關帝廟前,道路變窄向東北方向延伸。在地藏庵往西看,古關帝廟高大的屋頂似乎道路已到盡頭。到了跟前,才知道道路變窄,分別向兩邊延伸。北面的窄小到兩三米,向西北十幾米後折向北面。在鐘樓街往巷裡看,約三四十米就是古關帝廟,兩旁是高大的圍牆。在地圖上看的更清楚,這條小巷從哪個方向看都是一條又窄小又短的形狀。這裡的建築和人文景觀就是古關帝廟,一條這麼窄小的道路用關帝廟來命名,似乎不太妥當。這條小巷連接的三條街道,無論從哪一條看,小巷都是很短而且彎曲,西面廟宇和東面高大的屋脊或圍牆襯映下,小巷的盡頭不規則的形狀都像極了高牆下的「老鼠窟窿」。看來,老鼠窟窿和豆芽巷、一人巷、五拐巷等一樣,是因為它的形狀而命名的。這條小巷的名字很有可能是當時的住戶稱呼而逐漸形成的。傳統文化中追求由俗到雅,地名的變化大都遵循這一規律。像依仁巷原名一人巷,因其窄小而得名。後改名宜人巷,又改為依仁巷。潘美建造的宋城歷經千年,老鼠窟的名稱延續至今,應該是和豆芽巷、五拐巷一樣,得到老百姓的認可,說明多少年來形狀沒有變化,始終保留了千年之前的基本風貌。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前,鐘樓街老鼠窟窿口的三間門面是一個肉鋪。潘美建造宋太原城時,官衙、廟宇佔了很大部分。鐘樓街一帶,就有大鐘寺、開化寺、古關帝廟、泰山廟、地藏庵、姑姑庵、三聖庵等等。這種格局一直維持到民國初。這種環境下的肉鋪生意蕭條就不足為奇了。
生意蕭條,必然虧損,關門轉讓應該是最明智的選擇。肉鋪的老闆有了轉讓的意向。前來接手的就是「恆義誠甜食店」、老鼠窟元宵的創始人申三貨。肉鋪老闆的決策,成就了太原市一個百年歷史的品牌,讓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巷成為一個傳統美食的商標和招牌。肉鋪老闆不知道後來怎麼想,如果肉鋪經營的好,也以老鼠窟來作為招牌,太原市會不會出現老鼠窟牛羊肉,老鼠窟豬肉,那會是一種什麼景象。
申三貨是太原松莊村人。(傅山晚年曾在松莊隱居,申三貨沒有文化,境界不深,竟然沒有想到把自己的生意和傅山聯繫到一起。)申三貨家境貧寒,十六七歲就給人家打短工。每年逢正月十五元宵節或八月十五中秋節,就來城裡一些鋪號做雜工。他為人忠厚肯幹。對師傅特別尊敬殷勤,有空就悉心學習師傅的製作工藝。天長日久,他學會了不少做食品的技術。
1928年,年僅18歲的申三貨先後在按司街、鐘樓街等地擺攤設點,買別人的生元宵,一早一晚煮熟後賣。時間長了他認識到只有自己親手製做,才能在一條龍的經營中獲得最大利潤。他開始向這方面努力,請教師傅,千裡跋涉到西安取經。元宵製作的每道工序都親自動手操作。功夫不負有心人,與眾不同香甜可口的元宵,終於試製成功。兩年的時間,儘管仍然是擺攤設點,晚上製做,白天上街叫賣。但是每天可以賣掉幾十斤江米。可觀的利潤,使得申三貨全家一起投入到了擺攤的生意中。
1931年,申三貨接手老鼠窟「恆義誠肉鋪」鋪底。更名為「恆義誠元宵店」。由於有了固定的門面房,申三貨風味獨特的元宵,現做現賣,生熟皆售,生意更趨興旺。這時老申老闆保持了清醒的頭腦,堅持了質量、品牌第一的經營路線。對於供不應求的元宵,更是加工細做、精益求精。他一再告誡家人說:「若要富、開久鋪」。意思是要想生意亨通、財源茂盛,必須要有長久的打算,也就是要堅持「質量第一,永保信譽」。
申三貨首先從原料入手,幾年的實踐,他認定了晉祠花塔村所產的江米。他和花塔村幾戶農民訂立了長期合同,從播種開始,就按他的要求確定種植。
皮面的製作按季節和氣侯的變化浸米,「浸米時間,冬季長些,春、秋兩季略短些,夏季更短些。浸出的米,經篩淋盡水份後,再上碾子滾,並用最細的銅絲羅羅出面,將配好的餡,切成方塊,以水面按比例進行滾。同時在滾元宵時,也要按氣侯冷、暖辦事,天冷季節要滾七八次,天熱只滾四、五次即成。」
餡的製作配料「主要有以下幾種,選用上等綿白糖為主料然後配以冰糖(磨碎成小米形)玫瑰、桂花、芝麻、桃仁、青絲、紅絲,最後為了粘花餡,再適量加些粉糖,這樣連同江米共有十種原料,即所說的「十錦元宵」。」後被人們稱為「什錦元宵」
客人有買下帶走時,申三貨準備了包裝上附帶的紅紙,上面印有「申記元宵、老鼠窟口」的字樣,隨著元宵的售出,打出了自己的招牌。口口相傳,由此盡人皆知的「老鼠窟元宵」漸漸被人叫開。
1954年,申三貨病故。其子繼承父業,遵循父親教導,堅持了父親的經營方針,讓這個品牌盛久不衰。
元宵是在笸籮裡,放著麵粉,切成方塊的餡兒扔進去,撒點水,大廚端著笸籮來回悠,方塊兒餡在那個大笸籮裡來回滾。慢慢地滾成圓形。這種製作方法在「恆義誠元宵店」很早就被淘汰了。改為機器轉動一個傾斜約三十度的直徑兩米左右的大笸籮,一次成形的元宵估計有幾十斤。現在不知道是不是還用這種方法呢?
我的鐵建戰友有好多是在那片居住的,據他們講,這種大笸籮滾出來的元宵味道不如以前大廚端著笸籮慢慢的悠著滾出來的元宵好。這種說法,我從年輕時聽到就不敢苟同。一種過年過節才吃的小吃,舌頭上的味道能保留幾十天,時隔那麼長時間還能品出味道中細微的差別,這種味蕾應該去從事高科技的開發應用,充分將自己的特長發揮到極限。
鐘樓街開始改造,西校尉營已經拓寬,古關帝廟正門正對路口。地藏庵同樣。「老鼠窟窿」這條承載著千年歷史的街道,即將消失。不知道將來的「恆義誠元宵店」在自己的「老鼠窟元宵」中該怎樣介紹自己這個品牌的來歷了。
點擊以下文字連結,閱讀家在太原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