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前線傳來喜聞,7月初,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進入發射窗口期。「中國航天日」啟動儀式上,中國發布的火星探測任務名稱源於屈原長詩《天問》的「天問一號」,承載著中華民族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著。按照計劃,「天問一號」將在7月至8月擇機發射,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
了解地球演化歷史,預測地球未來變化趨勢,為人類開闢新的生存空間尋找潛在目標。火星已成最熱門的星球。
而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陪伴中國人民最多的,當然是清輝圓潤的月球,而宇宙太空的探索,從古至有之,古代先人的探險,給後世留下寶貴的經歷。
而中國最早的人體火箭升空體驗當屬明代萬戶有名。
萬戶,本名陶成道,是明朝一位官員,官職是「萬戶」。原本是一個受人民歡迎的木匠,尤其喜歡鑽研科學和技術發明。
萬戶在朝廷的兵器局供職,利用自己高超的木匠技術改進過不少軍隊裡的武器裝備,改善提高軍隊戰鬥力。萬戶原本喜好鑽研煉丹技巧,一次煉丹事故後,對煉造火神器技藝大為有趣,轉為試製火器。
陶成道經過多方實驗,終於試製出火器。在歷次戰事中屢建奇功,朱元璋封他「萬戶」。晚年,陶成道想利用這兩種具有巨大推力的東西,將人送上藍天,去親眼觀察高空的景象。為此,他做了充分的準備。
陶成道按照當時已經比較成熟的火箭技術和風箏原理,經過多次試驗,製造出了一個當時看起來比較成熟但外觀看起來相當奇怪的飛行器。
在一個傍晚,陶成道帶著僕人來到一座高山上。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後,裝上了47枚大火箭。這種火箭就是在紙筒裡填滿火藥,類似過年時小孩子們玩的煙花炮仗。他把自己捆坐在椅子前邊,兩手各拿一個大風箏,正對著天空。然後叫他的僕人同時點燃47枚大火箭。
陶成道是想利用火箭產生推力,利用風箏產生的升力使自己升空。一瞬間,火箭尾部噴出火焰、陶成道坐著「蛇形飛車上」騰空而去。
這個故事後來被記載為「萬戶飛天」。而陶成道也被認為是中國古代乃至全世界最早的太空人。萬戶也因此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為航天事業真正獻身的人。
美國一位叫詹姆斯·麥克唐納的火箭專家,稱中國的萬戶為青年火箭專家,是人類第一位進行載人火箭飛行嘗試的先驅。他研製的蛇形飛車,也是人類有史以來了不起的發明。」陶成道開創的飛天事業,得到了世界的公認。
在漢代時期,也曾出現過現在很火的「翼裝俠」運動,在王莽主政時期,當時北方的匈奴總是作亂,王莽遂下令徵集賢能,用奇招抗擊匈奴。一時間,好多能人巧匠貢獻妙計,有一男子自稱能飛,可日行千裡,適合做偵察兵,去匈奴偵察敵情,傳達軍情。王莽遲疑不信,令他當場飛飛看。只見此人用鳥羽,給自己做了兩隻翅膀,緊綁在自己的身上,又在頭和身上其他部位插上羽毛,最後再裝上環鈕等器件。雙腳彈地而起,真的飛了起來,飛行數百步才落下來。
王莽雖對此人有獎賞,但認為此物外華而不實,並沒有大規模適用。
明朝以後,特別是到了近代,我國的科技事業日趨落後,以至備受列強的欺凌。說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是決定著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速度,已成為決定經濟發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科學技術的本質就是創新.我們要努力提高自身,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習和掌握科學技能,積極迎接挑戰,做時代的先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