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我國以計算機係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論文登上《自然》

2020-10-16 二三裡資訊佛山

導語:但是「以計算機系作為第一完成單位,論文被《自然》刊發,在我們國家還是第一篇。我的一些搞計算機研究的朋友知道了這個消息,都特別開心。」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語氣中難掩激動!

對於我國學術界來說,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刊發論文早已不是啥大事兒。

但是「以計算機系作為第一完成單位,論文被《自然》刊發,在我們國家還是第一篇。我的一些搞計算機研究的朋友知道了這個消息,都特別開心。」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語氣中難掩激動!

被鄭院士點名的這篇論文,昨天晚上也就是10月14日,被《自然》刊發。這篇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A system hierarchy for brain-inspired computing)的論文,由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以下簡稱「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以下簡稱「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共同完成,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是第一完成單位。

「從除夕夜提交論文到8月上旬被接受,這個審稿時間是非常快的。」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主任、精儀系教授施路平告訴記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論文的兩輪修改都是由各團隊通過線上緊密合作完成,我們通過和審稿人交流,針對文章實驗設計回復了超過70頁的反饋文件。」

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也稱為神經形態完備性)概念——針對任意給定誤差ϵ≥0和任意圖靈可計算函數f(x),如果一個計算系統可以實現函數 F(x) 使得 ‖F(x)-f(x)‖≤ϵ對所有合法的輸入x均成立,那麼該計算系統是類腦計算完備的。

「通俗來講,『完備性』可以回答系統能夠完成什麼、功能邊界在哪裡等問題。研究完備性,能為軟硬體系統的解耦合、劃分不同研究領域間的任務分工與接口提供理論基礎。」張悠慧告訴記者。類腦計算處於起步階段,國際上尚未形成公認的技術標準與方案,這一成果填補了完備性理論與相應系統層次結構方面的空白,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機系統核心技術。

《自然》雜誌的一位審稿人認為「這是一個新穎的觀點,並可能被證明是神經形態計算領域以及對人工智慧的追求的重大發展(This is a novel perspective and could prove to be a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for the field of neuromorphic computing, and in the quest for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計算機體系結構專家、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金海評價此項研究「在類腦計算系統領域做出了基礎性、原創性的貢獻,有利於自主掌握新型計算系統軟硬體核心技術。」

通用計算領域有兩個著名概念,一個是「圖靈完備性」,另一個是「馮·諾依曼體系結構」。這使得通用計算領域在軟體層、編譯層和硬體層都有了統一的範式,使不同層次各自發展而又可以無縫兼容。

「但是,現有的類腦計算系統研究大多聚焦於如何實現具體的晶片、工具鏈、應用和算法的創新,忽略了從宏觀和抽象層面上對計算完備性和體系結構的思考,阻礙了類腦計算軟硬體的獨立發展和互相兼容的可能性,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突破這一局面,擴展類腦計算系統的應用場景?」提起科研的初衷,張悠慧告訴記者。

團隊針對類腦計算特性——不像通用計算注重每一個計算過程的精確而更注重結果擬合,提出了對計算過程和精度約束更低的類腦計算完備性概念,並且設計了相應的類腦計算機層次結構:圖靈完備的軟體模型,類腦計算完備的硬體體系結構,以及位於兩者之間的編譯層。通過構造性轉化算法,任意圖靈可計算函數都可以轉換為類腦計算完備硬體上的模型,這意味著類腦計算系統也可以支持通用計算,極大地擴展了類腦計算系統的應用領域,也使類腦計算軟硬體各自獨立發展成為可能。

「一開始審稿人認同我們研究問題的意義,但是並不理解我們對於研究問題的解決思路,對於是否有必要進行底層的計算理論設計,審稿人提出了質疑。」團隊成員、計算機系博士後渠鵬說,「但是通過對整體行文邏輯、文章內容和原型實驗的反覆斟酌修改,以及對研究思路和質疑點的一一反饋,審稿人最後認同了我們的設計理念。」

70多頁的反饋文件,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修改、迭代,見證了團隊一步一步迎難而上的努力。「當審稿人說我們的研究明確了不同領域的分工和接口,將對類腦計算的交叉研究產生積極作用時,真的特別受鼓舞,感覺到團隊研究的東西是十分有意義的,也是被類腦計算社區所認可的。」渠鵬說。

來源:佛山新聞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

相關焦點

  • 首次!我國以計算機係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論文登上《Nature》
    來源:PaperRSS對於我國學術界來說,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刊發論文早已不是啥大事兒。但是「以計算機系作為第一完成單位,論文被《自然》刊發,在我們國家還是第一篇。10月14日,被《自然》刊發的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A system hierarchy for brain-inspired computing)的論文,由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以下簡稱「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以下簡稱「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共同完成,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是第一完成單位。
  • 清華大學團隊完成《自然》類腦計算領域首次刊文
    我國首篇以「計算機系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論文登上《自然》,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是一個新穎的觀點,並可能被證明是神經形態計算領域以及對人工智慧的追求的重大發展。」 對於我國學術界來說,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上刊發論文早已不是啥大事兒。
  •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
    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以第一完成單位/通訊單位發表的首篇《自然》論文也完成了清華大學一年多以來在《自然》正刊的類腦計算領域「三連發」與通用計算機的「圖靈完備性」概念與「馮•諾依曼」
  • 清華大學團隊《自然》刊文,首提「類腦計算完備性」概念
    記者10月15日從清華大學獲悉,我國首篇以「計算機系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論文登上《自然》,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是一個新穎的觀點,並可能被證明是神經形態計算領域以及對人工智慧的追求的重大發展。」《自然》的一位審稿人給出評價。
  • 清華團隊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實現《自然》雜誌「三連發」
    (以下簡稱「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以下簡稱「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這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系以第一完成單位/通訊單位發表的首篇《自然》論文,也完成了清華大學一年多以來在《自然》正刊的類腦計算領域「三連發」。
  • 2010-2019年自動化系國家三大獎成果簡介(清華為第一完成單位)
    1-成果名稱:立體視頻重建與顯示技術及裝置獎項名稱:國家技術發明獎獎項等級:一等獎主要完成人:戴瓊海、季向陽、劉燁斌、曹汛、戈張、楊藝第一完成單位:清華大學獲獎時間:2012年成果簡介::戴瓊海、王好謙、索津莉、張永兵、範靜濤、楊藝、黃道權、申優樺、王興政、金欣第一完成單位:清華大學獲獎時間:2016年成果簡介:立體視覺是國家戰略發展的重要舉措。
  • 陝西科技大學以第一完成單位,在cell子刊發表高水平論文
    這是陝西科技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該期刊發表論文,極大地提高了學校在生物工程研究領域的影響力。此次發表的文章題為《新赤黴素信號機制:引導下一代綠色革命》(&34;),該論文以陝西科技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薛惠丹副教授為第一作者。
  • 編程是什麼——我國的計算機發展史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研製(1958-1964年)我國在1957年開始研製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在1958年8月1日,誕生了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該機可以表演短程序運行。為紀念這個日子,這臺計算機定名為八一型數字電子計算機。八一型數字電子計算機,在738廠開始小量生產,改名為103型計算機(即DJS-1型),一共生產38臺。
  • ...6年前,女航天員王亞平登上最高「講臺」,完成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科技日曆|6年前,女航天員王亞平登上最高「講臺」,完成我國首次太空授課  olivia chan • 2019-06-20
  • 信息學院李曉明-楊仝課題組發表北京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的首篇...
    這是北京大學作為第一作者單位在該會議的首篇論文。楊仝為第一作者,其他作者包括信息學院一名碩士研究生和三名本科生、李曉明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先進計算機系統研究中心黃群副研究員、南加州大學博士研究生繆睿和倫敦大學瑪麗女王學院Steve Uhlig教授。
  • 山西大學首次以第一通訊單位在《Chemical Reviews》雜誌發表論文
    山西大學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夏丹玉副教授近期在美國化學會《Chemical Reviews》雜誌上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綜述論文(Chem. Rev.2020, 120, 6070−6123),是山西大學首次以第一通訊單位在該雜誌發表論文。
  • 我國自然科學論文全球第一,祝賀的同時,也要重視成果的轉化
    ,我國研究人員每年發表的論文數量為305927篇,位列世界第一,高於美國的281487篇;德國為67041篇,居第三位;日本為64874篇,居第四位。從論文所佔世界份額來看,我國以19.9%依然位居第一,美國以18.3%位列第二,第三的德國僅佔4.4%。但從質量上來看,我國不如美國。從引用次數排名前10%的論文所佔份額來看,美國有37800篇,佔24.7%,位居世界第一;我國有33800篇,佔22%,居第二位;英國8800多篇,居第三位;德國7400多篇,居第四位;日本則以3800多篇論文排在第九位。
  • 清華工物系魯巍教授課題組「相對論光子減速器」方案被選為《自然...
    清華工物系魯巍教授課題組「相對論光子減速器」方案被選為《自然·光子學》封面論文清華新聞網8月3日電 8月1日,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魯巍教授課題組在《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2016 IF 37.8)期刊上發表的「相對論光子減速器」理論論文被選為該雜誌8月份的封面論文(圖1)。
  • 我國學者Science論文或被首次撤稿
    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
  • 「天機芯」團隊再登《自然》,清華1年多完成類腦計算領域「三連發」
    北京時間10月14日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在《自然》(Nature)雜誌發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完成了清華大學一年多以來自2019年8月1日刊登首篇論文,清華大學團隊在一年多的時間內完成了類腦計算領域《自然》正刊三連發。
  • 歷史性突破:太原理工大學首次在Science上以第一單位發表論文
    2018年10月26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太原理工大學作為第一單位的研究論文「Ethane/ethylene separation in a metal-organic framework
  • 光量子計算機有了最新進展!我國有望向「量子霸權」發起衝擊
    日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潘建偉教授在西湖大學首場公開課演講上向公眾透露光量子計算機最新進展:已經實現了光量子計算性能超過2019年10月谷歌53比特量子計算機的100萬倍。我國有望向「量子霸權」發起衝擊。
  • 首提新概念,清華研發類腦計算機
    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和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10月14日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一種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的論文,首次提出「類腦計算完備性」以及軟硬體去耦合的類腦計算系統層次結構,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