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性突破:太原理工大學首次在Science上以第一單位發表論文

2020-12-06 中國校園在線

2018年10月26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太原理工大學作為第一單位的研究論文「Ethane/ethylene separation in a metal-organic framework with iron-peroxo sites 」。其中,化學化工學院李立博講師是論文的第一作者,美國德州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林銳標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化學化工學院李晉平教授,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WeiZhou博士和美國德州大學聖安東尼奧分校陳邦林教授為本文的共同通訊作者。這是太原理工大學首次在《Science》或《Nature》主刊上以第一單位發表研究論文,是一次歷史性的突破。

低碳烴是石油化工的重要基礎原料,然而其生產和提純過程中都伴隨著較高的能耗和汙染,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能源危機和環境問題。乙烯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化工原料(2016年全球產量超1.7億噸),其產能及生產技術水平是一個國家石油化工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傳統蒸汽裂解生產乙烯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的產生乙烷等副產物,為了得到高純度聚合級乙烯產品,工業上常常需要多步多級的低溫精餾,導致產生巨大的生產能耗。

近年來,利用吸附分離工藝,以新型金屬有機骨架材料(MOFs)為吸附劑實現碳氫化合物的高效分離,已成為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傳統思路對乙烷/乙烯分離的研究,集中於利用MOFs材料中的不飽和金屬空位與乙烯形成的π鍵相互作用而選擇性吸附乙烯,來實現乙烷/乙烯分離。然而在實際生產中,乙烷雜質的含量較低,需要進行多個吸附-脫附循環才能夠得到較高純度的乙烯產品,顯著提高了吸附分離的生產能耗,制約了其工業應用的發展。

在本文中,研究者們利用氧分子先與Fe-MOF材料中的不飽和空位結合,有效阻擋不飽和金屬空位與乙烯間的π鍵相互作用,顯著降低乙烯吸附量。同時,新構建的Fe-O2基團能夠與乙烷顯示出更強的吸附親和力,實現吸附乙烷強於乙烯,從而達到選擇性脫除乙烯中雜質乙烷的目的。

該設計思路不僅巧妙的實現了「乙烯-乙烯吸附反轉」,也製備出迄今最高效的乙烷選擇吸附劑,對不同濃度的乙烷/乙烯混合物一步分離得到聚合級乙烯。更重要的是,這種簡單巧妙的思路可應用於其他MOFs中,為乙烷/乙烯分離吸附劑的選擇開闢出一條新途徑。

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1136007,21606163)和山西省自然科學基金(201601D021042)等對本工作的支持。近年來,李晉平教授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氣體分離領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在Science,J. Am. Chem. Soc.,Angew. Chem. Ed. Int.,J.Mater. Chem. A等系列國際著名期刊發表論文多篇,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十餘項

註:文章內容來源於太原理工大學官網

通訊簡介

李晉平,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共黨員。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山西省重點學科應用化學學科帶頭人。現任太原理工大學副校長,氣體能源高效清潔利用山西省重點實驗室主任,山西省煤層氣高效開採與利用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兼任中國能源學會常務理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部會評專家,兼任Chin. J. Chem. Eng.等期刊編委。

李晉平教授多年來主要從事分子篩、金屬有機骨架材料(MOFs)等多孔材料的合成、機理、表徵、催化、氣體吸附及分離性能的研究以及電解水制氫、光解水制氫、合金儲氫材料、複合儲氫材料、多孔儲氫材料的製備與性能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系列開創性研究成果:圍繞低濃度煤層氣脫氧與除氮的高效富集利用,率先將分子篩引入低濃度煤層氣富集領域;開發了變壓吸附分離甲烷/氮氣裝置及相關工藝;利用柔性金屬有機骨架材料獨特的分子識別效應成功實現了丙烯中低濃度丙炔的高效分離;系統研究了多孔材料的物理吸附儲氫,闡明了儲氫機理和構效關係;開發了溫和條件下光電水解制氫的系列高效的陽極析氧催化劑。

李晉平教授主持國家「863」計劃項目、「973」前期研究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及面上項目、山西省煤基產業鏈煤層氣專項子項目、山西省科技攻關項目及山西省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30餘項。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其中SCI收錄120餘篇,SCI被引2000餘次;授權中國發明專利18項。作為主要完成人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山西省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省部級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先後獲得「第九屆侯德榜化工科學技術獎-創新獎」 、「新世紀學術技術帶頭人333人才省級人選」、「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和「山西省高等學校中青年拔尖創新人才」等榮譽稱號。

來源:iNature

相關焦點

  • 華南理工大學團隊在Science主刊以第一單位發論文
    1月12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華南理工大學作為第一單位的研究論文「Ordered Macro–Microporous Metal–Organic Framework Single Crystals」(有序大孔-微孔金屬有機骨架單晶)。
  • 桂林理工大學在高水平學術論文發表上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教育在線訊   近日,桂林理工大學匡小軍團隊與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高溫材料所Mathieu Allix博士課題組在基於四面體結構類型中製造高遷移能力的氧空位及氧空位穩定和遷移機制研究上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 山東理工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在物理類頂尖期刊PRL上發表重大研究...
    滿忠勝副教授山東理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項,在OL和OE等光學領域期刊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30餘篇。近日,山東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滿忠勝副教授在光子軌道角動量研究領域獲得突破性進展,相關成果以「Dual Coaxial Longitudinal Polarization Vortex Structures」為題發表於國際物理領域頂級期刊《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評論快報)上。
  • 全氮陰離子鹽合成 達到一個歷史性突破
    全氮陰離子鹽合成 達到一個歷史性突破時間:2017-01-31 19:02   來源:科技訊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全氮陰離子鹽合成 達到一個歷史性突破 日本科幻動漫《EVA》中曾經出現過一種乾淨無汙染的超強核武器N2爆彈,而現在,中國科學家帶來了將科幻變成現實的希望。
  • 國際地學頂級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發表太原理工大學...
    近日,太原理工大學李彥榮教授研究團隊在黃土地質與地表過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地學頂級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地學大類1區TOP 3期刊;影響因子9.5)發表論文「Loess genesis and worldwide distribution」。
  • 我國學者Science論文或被首次撤稿
    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
  • 快訊:哈爾濱工業大學首次以通訊單位在Science上發表研究論文!
    2019年2月15日,哈爾濱工業大學李惠、北京理工大學客座教授黃昱等在Science上聯合發表了題為「Double-negative-indexceramic aerogels for thermalsuperinsulation」的文章。該研究使用了三維石墨烯結構模板化陶瓷氣凝膠,從而生產出機械穩定性極強的超絕緣材料。這也是哈爾濱工業大學首次以通訊單位在上Science上發表研究文章。
  • 新突破!湖南大學在國際頂刊《自然》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
    3月11日,國際著名的頂級學術刊物《自然》(Nature)在線發表了湖南大學研究團隊的研究論文,這也是以湖南大學為第一作者和第一通訊作者單位在2020年發表的第一篇《自然》雜誌正文。這篇研究論文名為「General synthesis of two-dimensional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arrays」,第一作者為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李佳、楊向東博士(Jia Li, Xiangdong Yang)為並列第一作者。
  • 校友費繼鋒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發表論文
    1月24日,青島農業大學94級植保校友、華南師範大學腦科學與康復醫學研究院青年拔尖人才費繼鋒博士,與全球10餘家科研機構的研究者,以共同第一作者,在自然雜誌(Nature)在線發表論文,實現華師科研歷史性突破。
  • 山西大學首次以第一通訊單位在《Chemical Reviews》雜誌發表論文
    山西大學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夏丹玉副教授近期在美國化學會《Chemical Reviews》雜誌上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綜述論文(Chem. Rev.2020, 120, 6070−6123),是山西大學首次以第一通訊單位在該雜誌發表論文。
  • 華南理工大學2名研究生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上發表論文!
    近日,華南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鍾裕與謝嘉睿在國際頂級期刊Cell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landscape of the ecosystem in early-relaps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的研究論文,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與早期復發腫瘤的免疫微生態系統的顯著差異。
  • 作者曾為該校發表第一篇Science
    湖南大學段曦東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合作報導了一種可利用金屬性過渡金屬硫化物和半導體性過渡金屬硫化物製備二維範德瓦爾斯異質結構陣列的通用合成方法,相關研究成果以題為「General synthesis of two-dimensional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arrays」的文章在線發表在
  • 航海學院胡海豹教授等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原創研究結果
    Adv.2017, 3:e1603288),西北工業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之一。胡海豹長期從事水下減阻科學與技術的研究。其中利用仿生理念,通過構築超疏水特性表面,在壁面封存氣膜,被國內外公認為一種潛在的高效減阻方法,未來有望應用於海洋工程領域。目前該技術的瓶頸在於,水流剪切作用下氣膜層會快速流失,亟需尋找維持氣膜層穩定的可靠方法。
  • 齊魯工業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JACS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
    化學加網 舉報   導讀  近日,齊魯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王耀光博士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
  • 棠湖中學畢業生楊超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上發表論文
    11月14日,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刊發《超導-絕緣相變中的玻色金屬態》(Intermediate bosonic metallic state in the superconductor-insulator transition),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棠湖中學畢業生楊超(導師李言榮院士)為第一作者
  • 2017年,中國科學家已發表9篇NSC論文!表現最突出的大學竟然是…
    2017年以來中國科學家發表的9篇NSC論文中,北京大學表現最為突出,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發表2篇Science,此外,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還合作發表一篇Cell。其他高校和科研單位中,南京理工大學、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和南京農業大學各發表一篇Science,西北大學和中山大學各發表一篇Nature,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發表一篇Cell。
  • 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在《Science》上發表突破性成果!
    2019年11月29日,大連理工大學物理學院、三束材料改性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王譯教授與新加坡國立大學Hyunsoo Yang教授,在世界頂級期刊Science (《科學》)上發表重要工作:利用自旋波翻轉磁矩實現數據存儲與邏輯運算。
  • 霍金曾數十次引用這所大學在《science》等雜誌上發表的論文數據
    他畢生的精力從事科學研究,並將所研究的成果都寫成了極具學術價值的論文,供世人們閱讀和學習,可就在他的論文中,曾經數十次引用過我國這所大學的天文、物理系發表在《science》和《nature》上的論文中的數據,論點,結論等,這所大學就是學術風氣堪稱一流的南京大學。
  • 祝賀:山東理工大學發表首篇《Nature Commun》!
    1月5日,綜合類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了山東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黃昊飛副教授最新研究成果——「Enantioselective extraction of unprotected amino acids coupled with racemization」,報導了一種液—液兩相手性萃取拆分製備光學純胺基酸的新策略和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