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哈爾濱工業大學首次以通訊單位在Science上發表研究論文!

2020-12-06 校園快報

氣凝膠作為保溫材料的輕質替代品具有廣泛的前景。 然而,氣凝膠的機械穩定性較差,且阻礙了進一步向商業化的進展。2019年2月15日,哈爾濱工業大學李惠、北京理工大學客座教授黃昱等在Science上聯合發表了題為「Double-negative-indexceramic aerogels for thermalsuperinsulation」的文章。該研究使用了三維石墨烯結構模板化陶瓷氣凝膠,從而生產出機械穩定性極強的超絕緣材料。這也是哈爾濱工業大學首次以通訊單位在上Science上發表研究文章。

在極端條件下,例如快速的溫度變化和航空航天和火力發電領域的長期高溫暴露,絕熱需要極強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以保護人身和財產。由於陶瓷氣凝膠密度低,導熱係數低,耐火和耐腐蝕性等優點,使它成為了絕佳的隔熱材料。然而,由於它的脆性和結晶誘導的粉碎行為,陶瓷氣凝膠經常在較大的熱梯度或時間延長的高溫暴露下遭受嚴重的強度降低和結構坍塌。著可能導致災難性破壞的降解實例包括二氧化矽氣凝膠中的結構裂縫,SiC氣凝膠的強度降低和氧化鋁氣凝膠的體積收縮。因此,堅固的機械和熱穩定性是使用陶瓷氣凝膠在極端條件下可靠隔熱的關鍵障礙。

先前提高材料熱穩定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通過製造柔性無定形一維(1D)纖維結構來克服脆性。纖維增強的SiO2氣凝膠,SiO2納米纖維氣凝膠,SiC納米線氣凝膠,氧化鋁納米晶,氧化物陶瓷(TiO2,ZrO2和BaTiO3)納米纖維海綿,以及BN纖維氣凝膠已經研究出具有大的,可恢復的可變形性(高達80%壓縮應變)衍生自彈性纖維結構。然而,由於這些陶瓷材料的大的熱膨脹和粉碎行為以及1D纖維之間的弱點連接圖案,這種纖維狀陶瓷氣凝膠在快速熱衝擊或高溫下仍然遭受結構退化。此外,1D纖維結構單元導致互連的宏觀尺度的孔隙,這種結構不能有效地減輕空氣中的固體傳導或對流。因此,纖維狀陶瓷氣凝膠的熱導率通常高於靜止空氣的熱導率[24毫瓦每米 - 開爾文(mW /m·K)]。

陶瓷氣凝膠超材料的結構設計與製備

在這裡,該研究設計併合成的具有納米雙層玻璃壁的雙曲線結構陶瓷氣凝膠,其具有負泊松比(-0.25)和負線性熱膨脹係數(-1.8×10-6 /°C)。 我們的氣凝膠具有強大的機械和熱穩定性,超低密度可達~0.1毫克/立方釐米,超彈性高達95%,在劇烈熱衝擊(275°C /秒)或1400°C強熱應力後幾乎沒有強度損失。該材料在真空中的超低導熱係數[~2.4毫瓦/米 - 開爾文(mW / m·K)]和空氣中的導熱係數(~20mW / m·K)。 這種堅固的材料系統非常適用於當作極端條件下的熱超絕緣體使用,例如製造太空飛行器所需的部分材料。

通訊介紹

李惠,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06年獲第三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提名獎,2015獲「國際結構健康監測年度風雲人物」稱號。2018年5月,入選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主要研究方向為結構健康監測、結構振動控制、智能與高強混凝土及結構。

主持研究或完成1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子題)、2項面上項目,2項國家863計劃探索項目,1項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和1項省傑出青年基金、1項交通部西部建設科技計劃等多項省部級項目。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排名1、2)、三等獎2項、國家專利7項;出版專著2部,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150篇,其中10篇SCI,30篇EI,25篇ISTP,3篇國際會議大會報告;應邀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南加州大學、加州Irvine分校和休斯頓大學等國際知名大學講學;在多個國際會議上擔任重要職務。

在結構振動控制領域,對結構主動與半主動控制系統、試驗、算法、設計方法和工程應用進行了系統研究。1997年率先將被動耗能減震技術應用於建築結構抗震加固中;2000年以來,系統發展了地震損傷自監測與自控制形狀記憶合金智能土木工程結構;2003年與歐進萍院士合作,在國內外首次建立了結構振動控制系統統一設計方法;2004年牽頭和合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二個磁流變液智能阻尼減振系統的工程應用,是國際土木工程領域發現並揭示負剛度控制現象的三人之一。

在結構健康監測領域,發展了基於SMA和碳纖維的損傷自感知與自修復兩種智能土木工程結構;研究了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設計方法與實現技術;牽頭和合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大量使用光纖傳感器的大跨橋梁結構健康監測系統的設計與實施;建立了大跨斜拉橋健康監測系統的第一代和第二代Benchmark模型;本項目的有關成果已經在國家遊泳中心(2008奧運會)、山東濱州黃河公路大橋、山東東營黃河公路大橋、哈爾濱松花江斜拉橋等大型結構上得到應用。

在智能與高性能混凝土及結構方向,在國內外首先提出並系統研究了納米機敏混凝土及其多功能特性(壓敏特性及其機理、力學性能及其機理,耐久性及其機理);發展了機敏混凝土傳感器,並將其應用於大型橋梁結構健康監測中。建立了約束高強混凝土統一本構關係;提出了以鋼管混凝土疊合柱為核心的新型高強混凝土組合結構,系統研究了該類新型組合結構的抗震性能,建立了相應的抗震設計方法,上述成果已經在20餘棟高層建築上得到應用,並編制了高強混凝土疊合柱設計規程,出版了《高強混凝土及其組合結構》。

來源:iNature 糖皮質激素

相關焦點

  • 齊魯工業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JACS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
    01-06 19:29:19 來源: 化學加網 舉報   導讀  近日,齊魯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王耀光博士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
  • 山西大學首次以第一通訊單位在《Chemical Reviews》雜誌發表論文
    山西大學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夏丹玉副教授近期在美國化學會《Chemical Reviews》雜誌上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綜述論文(Chem. Rev.2020, 120, 6070−6123),是山西大學首次以第一通訊單位在該雜誌發表論文。
  • 歷史性突破:太原理工大學首次在Science上以第一單位發表論文
    2018年10月26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太原理工大學作為第一單位的研究論文「Ethane/ethylene separation in a metal-organic framework
  • 我國學者Science論文或被首次撤稿
    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
  • 哈爾濱醫科大學發表SCI「原創文章」遭遇質疑
    2018年7月16日,哈爾濱醫科大學在雜誌上發表題為"The Effects of Ludartin on Cell Proliferation, Cell Migration, Cell Cycle Arrest and Apoptosis Are Associated with Upregulation of p21WAF1 in Saos-2 Osteosarcoma Cells
  • 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團隊在攪拌摩擦焊接領域持續發力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哈爾濱工業大學青年科學家工作室建設項目的支持下,哈工大先進焊接與連接國家重點實驗室黃永憲教授、曹健教授團隊在國際材料科學研究領域著名期刊《材料科學進展》發表了題為「攪拌摩擦焊固有模式及其控制策略」(Recent progress on control strategies for inherent issues in friction stir welding)的長文綜述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有讀者提出:撤稿聲明最後一句顯示,論文另一通訊作者、東南大學教授朱斌等並不同意撤稿。為何最終還是撤稿?最後,「我們從《科學》論文中發現了一個非常相似的例子(這是中國學者2016年發表在Science上題為Generation of influenza A viruses as live but replication-incompetent virus vaccines的研究論文,被指重複用圖
  •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新聞—科學網
    追蹤Science論文被撤:為何另一通訊作者拒絕撤稿?   10月9日,科學網公號推送了《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
  • 2019年11月22日Science期刊精華,南開大學發表一篇Science論文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11月22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Highly enantioselective carbene insertion into N–H bonds of aliphatic amines」。論文通訊作者為南開大學化學學院的周其林(Qi-Lin Zhou)教授和朱守非(Shou-Fei Zhu)教授。
  • 哈爾濱工程大學教師在國際材料學頂級期刊《先進材料》發表論文
    近日,哈爾濱工程大學材化學院副教授賀飛及所在無機功能材料應用基礎研究團隊成功製備具有可調節酶催化活性的酶模擬物材料,初步實現高效率腫瘤生長抑制功能。材化學院博士生董書明為該論文第一作者,賀飛副教授為第一通訊作者,楊飄萍、林君為共同通訊作者。酶是人體機能正常運轉所不可或缺的物質,在多種疾病治療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 哈爾濱工程大學教師在國際材料學頂級期刊《先進材料》發表論文
    近日,哈爾濱工程大學材化學院副教授賀飛及所在無機功能材料應用基礎研究團隊成功製備具有可調節酶催化活性的酶模擬物材料,初步實現高效率腫瘤生長抑制功能。Materials,影響因子:27.398)發表。
  • 航海學院胡海豹教授等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原創研究結果
    and stable drag reduction with air rings confined by alternated superhydrophobic and hydrophilic strips」的研究論文(Huet al.
  • 哈爾濱工業大學團隊在金剛石單晶領域取得重大科研突破
    1月1日,哈爾濱工業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首次通過納米力學方法,展示了微晶金剛石陣列均勻的深彈性應變。該研究突出了深彈性應變工程在光子學、電子學和量子信息技術中的巨大應用潛力。
  • 棠湖中學畢業生楊超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上發表論文
    、棠湖中學畢業生楊超(導師李言榮院士)為第一作者,熊杰教授為通訊作者,張萬裡教授、李言榮院士為共同作者。這是電子科大首次以第一單位在《科學》正刊上發表研究成果,該發現是在該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出的原創成果,標誌著該校在高溫超導量子相變領域取得了重大研究進展。
  • 《Science》發表山東大學研究論文
    《Science》發表山東大學研究論文 來源:教育部 2006-10-12 11:00 http://www.biotech.org.cn/news/news
  • 快訊:山東大學在《Nature》發表論文!
    1月7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孫金鵬教授研究團隊與浙江大學張巖教授團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團隊精誠合作,全力攻關,在山東大學易凡教授團隊和於曉教授團隊的協助下,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es of glucocorticoid-bound adhesion
  • 齊魯工業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國際化學類頂級期刊《JACS》上發文
    近日,齊魯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王耀光博士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化學類頂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發表題為「Self-Luminescent Lanthanide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s Signal
  • 哈爾濱工業大學這項創新成果「給力」!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物理學院丁衛強教授課題組在光力與光操控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相關成果以《動量拓撲誘導的光學牽引力》為題發表在物理學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這項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光學牽引力機制,該機制是基於對介質體系中光場動量拓撲結構的調控,而非對光場本身的調控。課題組通過深入理論研究發現,光學牽引力難以產生的物理本質在於光場動量拓撲的凸面構形。如果能構造出一種特殊的光學介質,使其中的光場動量拓撲為反常的凹面形態,則光學牽引力的產生難題便從根本上迎刃而解。
  • 中國人民大學首次以通訊單位在Nature上發表論文!
    2019年3月20日,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雷和暢,中科院物理所孫煜傑及錢天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Observation of unconventional chiral fermions with long Fermi arcs in CoSi」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使用角分辨光電子能譜,揭示了兩種類型的非常規手性費米子 - 自旋-1和電荷-2費米子 - 在CoSi中費米能級附近的帶交叉點
  • 哈爾濱工業大學參與的這項研究應用潛力巨大
    1月1日,我校與香港城市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單位合作,首次通過納米力學方法,展示了微晶金剛石陣列均勻的深彈性應變。該研究突出了深彈性應變工程在光子學、電子學和量子信息技術中的巨大應用潛力。研究成果以「微納金剛石單晶的超大均勻拉伸彈性」為題,在線發表於科學(Science)上,其中韓傑才院士團隊的朱嘉琦教授、青年教師代兵分別為共同通訊作者(陸洋、李巨、朱嘉琦、Alice Hu)和共同第一作者(黨超群、Jyh-Pin Chou、代兵、Chang-Ti Chou),我校為共同通訊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