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中國人民大學首次以通訊單位在Nature上發表論文!

2021-01-10 校園快報

手性與鏡像不一致的物體的幾何特性 - 在自然界已經被發現,例如,在分子,晶體,星系和生命形式中。在量子場論中,無質量粒子的手性特徵由其自旋和運動方向是平行還是反平行來定義。儘管90年前預測了無質量手性費米子 - Weyl 費米子,但它們作為基本粒子的存在尚未經過實驗證實。然而,他們的類似物已被觀察為凝聚態物質系統中的準粒子。除了Weyl費米子之外,理論家還提出了許多非常規(即超出標準模型)凝聚態物質系統中的手性費米子,但它們存在的直接實驗證據仍然存在不足。

2019年3月20日,中國人民大學物理學系雷和暢,中科院物理所孫煜傑及錢天共同通訊在Nature在線發表題為「Observation of unconventional chiral fermions with long Fermi arcs in CoSi」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使用角分辨光電子能譜,揭示了兩種類型的非常規手性費米子 - 自旋-1和電荷-2費米子 - 在CoSi中費米能級附近的帶交叉點。

這些手性費米子在(001)表面上的投影通過穿過整個表面布裡淵區的巨型費米弧連接。這些手性費米子通過晶體對稱,在大量布裡淵區域的中心或角落處實施,使得CoSi成為僅具有一對手性節點的系統,其在動量空間中具有大的間隔並且具有極長的表面費米弧,與Weyl半金屬形成鮮明對比。該研究結果證實了非常規手性費米子的存在,並為探索與手性費米子相關的物理性質提供了平臺。

在高能物理學中,標準模型在Poincaré群的基礎上預測了Universe -Dirac,Weyl和Majorana費米子中的三種類型的費米子粒子。凝聚態物質系統可以在拓撲節點處實現各種費米子準粒子(也就是說,強大的帶狀交叉點可以避免被非平凡帶拓撲分開),在高能物理學中可能有也可能沒有類似物。

CoSi的晶體結構和計算電子結構

到目前為止,角分辨光電子能譜(ARPES)實驗已經在拓撲節點驗證了三種類型的費米子:雙重簡併Weyl節點,四倍簡併狄拉克節點和三倍退化節點。對於狄拉克節點,陳數為零,對於三倍簡併節點,陳數未定義。只有Weyl節點帶有非零Chern數,C =±1。非零陳數導致節點處的Weyl費米子激發具有手性,並且需要存在奇異的螺旋面狀態,其中費米弧作為它們的等能量輪廓。

在(111)表面上測量費米表面和帶分散

拓撲節點可以分為偶然節點或必要節點。三種類型的實驗識別節點都是偶然的,因為它們需要頻帶反轉,並且它們通過某些同態晶體對稱或非平凡拓撲來穩定。相比之下,頻帶理論已經展示了幾種類型的具有多頻帶交叉的基本節點,其不需要頻帶反轉。

在(001)表面上用軟X射線測量費米表面和帶分散

理論家們提出了具有非零Chern數的基本節點上的外來手性費米子,例如具有三倍簡併性的自旋-1節點,電荷-2狄拉克節點和具有四倍簡併性的自旋-3/2 Rarita-Schwinger-Weyl節點和雙自旋-1節點具有六倍簡併性。與Weyl費米子不同,這些手性費米子在高能物理學中沒有類似物,因此是非常規的(即超出標準模型)。儘管第一原理計算表明這些非常規手性費米子存在於許多材料中,但仍缺乏實驗證據。

用(001)表面上的VUV光測量表面費米弧

在這項工作中,研究人員通過系統ARPES測量研究其體積和表面狀態的電子能帶結構,通過實驗驗證了過渡金屬矽化物CoSi中手性spin-1費米子和電荷-2費米子的存在。該工作開創了理論預測的許多非傳統手性費米子的探索,並可能為研究手性費米子的奇異物理性質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來源:iNature

相關焦點

  • 山西大學首次以第一通訊單位在《Chemical Reviews》雜誌發表論文
    山西大學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夏丹玉副教授近期在美國化學會《Chemical Reviews》雜誌上以第一/通訊作者發表綜述論文(Chem. Rev.2020, 120, 6070−6123),是山西大學首次以第一通訊單位在該雜誌發表論文。
  • 快訊:哈爾濱工業大學首次以通訊單位在Science上發表研究論文!
    2019年2月15日,哈爾濱工業大學李惠、北京理工大學客座教授黃昱等在Science上聯合發表了題為「Double-negative-indexceramic aerogels for thermalsuperinsulation」的文章。該研究使用了三維石墨烯結構模板化陶瓷氣凝膠,從而生產出機械穩定性極強的超絕緣材料。這也是哈爾濱工業大學首次以通訊單位在上Science上發表研究文章。
  • 顏寧團隊再發Nature,西湖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
    據悉,這是西湖大學繼2019年3月13日以通訊單位發首篇nature後,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周強(隋森芳/顏寧弟子)為此文的通訊作者,清華大學博士生鄢仁鴻、趙馨為共同第一作者。這是西湖大學首次以獨立通訊單位在Nature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在生命科學領域和教育領域,幾乎無人不知的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教授,可以說桃李遍天下。在一眾弟子中,最為人熟知的就是顏寧教授。
  • 幸福來得很突然,中山大學兩篇論文同一日被《nature》Online發表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論文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帶來的捷報2018年8月29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刊登了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新任校長羅俊,物理與天文學院,青年教授薛超為並列一作的論文《Measurements
  • 齊魯工業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JACS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
    06 19:29:19 來源: 化學加網 舉報   導讀  近日,齊魯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王耀光博士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頂級期刊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距發表僅3個月
    這距該論文發表僅3個月,並且是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這篇撤稿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副教授吳豔,共同通訊作者分別是東南大學教授朱斌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研究員宋懷兵。
  • 歷史性突破:太原理工大學首次在Science上以第一單位發表論文
    2018年10月26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太原理工大學作為第一單位的研究論文「Ethane/ethylene separation in a metal-organic framework
  • 重磅!南方科技大學學者李婉秋在Nature發表論文!
    Patel團隊和史丹福大學教授Or Gozani團隊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nucleosomal H3K36 methylation by NSD methyltransferases(NSD家族甲基轉移酶甲基化核小體H3K36的分子機制)」的研究論文。
  • 校友費繼鋒以第一作者在《Nature》上發表論文
    1月24日,青島農業大學94級植保校友、華南師範大學腦科學與康復醫學研究院青年拔尖人才費繼鋒博士,與全球10餘家科研機構的研究者,以共同第一作者,在自然雜誌(Nature)在線發表論文,實現華師科研歷史性突破。
  • 南開大學參研鈣鈦礦量子點量子幹涉效應最新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
    南開新聞網訊(記者 喬仁銘)近期,南開大學電子信息與光學工程學院光電子薄膜器件研究所李躍龍副教授與廈門大學洪文晶教授課題組、英國蘭卡斯特大學Colin Lambert教授團隊通過合作,在鈣鈦礦量子點量子幹涉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南京大學研究成果在《Nature Photonics》發表
    南京大學固體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勇、肖敏課題組與胡小鵬、祝世寧課題組與中國科技大學吳東教授合作,利用飛秒雷射電疇擦除技術首次成功製備出三維非線性光子晶體,並演示了三維準相位匹配的雷射倍頻南京大學研究團隊與中國科技大學吳東教授合作,經過兩年多時間的摸索,在鈮酸鋰晶體中成功製備出了四方結構的三維非線性光子晶體,光子晶體的三維周期結構參數為3 μm (x) × 3 μm (y) × 11 μm (z)。作者在實驗上觀察到了預期的三維準相位匹配倍頻效應,100μm光程的共線倍頻轉換效率達到了10-4, 該值與理論估算相一致。
  • 快訊:山東大學在《Nature》發表論文!
    1月7日,山東大學基礎醫學院孫金鵬教授研究團隊與浙江大學張巖教授團隊、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徐華強研究員團隊精誠合作,全力攻關,在山東大學易凡教授團隊和於曉教授團隊的協助下,在Nature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es of glucocorticoid-bound adhesion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杜洋教授在《自然通訊》上發表論文!
    喜訊近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比爾卡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責任研究員杜洋教授的研究組與韓國成均館大學KaYoung Chung教授的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 「Structural
  •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 上發表研究論文
    近日,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董浩浩研究員團隊在國際期刊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IF:12.109)上發表了題為 「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outer membrane asymmetry maintenance
  • 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
    這距該論文發表僅3個月,並且是中國學者Science論文首次被撤。這篇撤稿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材料與化學學院副教授吳豔,共同通訊作者分別是東南大學教授朱斌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副研究員宋懷兵。在撤稿聲明中,作者解釋這是一個「意外錯誤」,原因與實驗室搬遷以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數據交接不暢有關。
  • 我國學者Science論文或被首次撤稿
    而一旦撤稿,就是中國首次被撤稿的Science文章。根據「科研打假網站」Pubpeer上的信息,質疑者正是Elizabeth Bik——學術圈有名的「質疑專業戶」,此前還質疑了南開大學曹雪濤多篇論文存在實驗圖片「不當複製」的問題。Elizabeth Bik過去3年一共對中國400多篇科研論文提出過質疑。
  • Nature非編碼RNA重要論文被撤,涉多名華人科學家
    近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對2014年發表題為《miR-34a blocks osteoporosis and bone metastasis by inhibiting osteoclastogenesis and Tgif2》的論文做出撤稿的決定,該篇論文當時揭示了miR-34a作為關鍵的破骨細胞抑制劑和潛在的治療策略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上,論文第一作者為馮海濤博士,寶雞文理學院是第一通訊單位,寶雞文理學院AIE中心名譽主任、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為論文通訊作者,這也是寶雞文理學院第一次以第一單位在高水平Nature子刊上發表學術論文。
  • 東北石油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化學領域頂級期刊Angew.上發表論文
    近日,東北石油大學王寶輝吳紅軍教授團隊博士研究生李志達同學在單原子催化劑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Size-dependent Ni-based electrocatalysts for selective CO2 reduction(鎳基催化劑在二氧化碳還原中的尺寸效應)」為題在線發表於國際化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Angew. Chem. Int. Ed.(影響因子:12.959)。
  • 2017年,中國科學家已發表9篇NSC論文!表現最突出的大學竟然是…
    2017年剛剛了過去一個多月,中國科學家已在這三份期刊發表了9篇研究性論文,勢頭強勁!(內容來源於微信公眾號青塔 ID:cingta-com)  隨著近年來科研經費的持續增加,中國基礎科學研究進步明顯,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上中國科學家發表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也越來越多,部分研究領域經常會有重大突破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