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南方科技大學學者李婉秋在Nature發表論文!

2021-01-10 科教頭條

2020年12月24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高級研究學者李婉秋攜手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佔新團隊、紀念斯隆-凱薩琳癌症研究中心教授Dinshaw J. Patel團隊和史丹福大學教授Or Gozani團隊在《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nucleosomal H3K36 methylation by NSD methyltransferases(NSD家族甲基轉移酶甲基化核小體H3K36的分子機制)」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首次報導了NSD2和NSD3蛋白分別與核小體複合物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揭示了NSD家族蛋白特異性識別和甲基化組蛋白H3K36的分子機制,闡明了NSD蛋白中重要的致癌突變位點活性增強的分子激活機理。為針對NSD家族蛋白異常過量表達和突變等引起的多發性骨髓瘤、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等靶向治療研究奠定了分子基礎。

基因組DNA纏繞在組蛋白八聚體(H2A, H2B, H3和 H4)上形成核小體,核小體再進一步逐級摺疊壓縮組裝成染色質。組蛋白賴氨酸甲基轉移酶通過催化轉移甲基基團到組蛋白H3和H4末端特定的賴氨酸側鏈上,形成組蛋白甲基化標記,從而影響基因轉錄、DNA複製和DNA修復等過程,對維持染色質穩定和基因表達調控具有重要作用。組蛋白甲基轉移酶已被報導和多種癌症、疾病等發生密切相關,它們被作為治療靶點的潛力無限。

NSD家族蛋白是組蛋白H3第36位賴氨酸(H3K36)特異的甲基轉移酶,有NSD1、NSD2 (MMSET/WHSC1) 和NSD3 (WHSC1L1) 三個成員。它們雖序列上同源,但功能上並不冗餘,NSD1或NSD2基因敲除均會導致小鼠死亡。NSD家族蛋白過表達或者突變與多種癌症發生密切相關。例如多發性骨髓瘤(MM),是影響著全世界成千上萬病人以及病人家庭的惡性血液腫瘤。在多發性骨髓瘤病人中,有15-20%是由於NSD2的異常過表達所導致。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是兒科中被診斷出最常見的血液疾病,然而大約有10%的小兒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病人攜帶了NSD2蛋白E1099K突變;此外,5-10%套細胞淋巴瘤病人以及肺癌、結腸癌和甲狀腺癌等病人中也有發現NSD2(E1099K) 突變。NUP98–NSD1 融合蛋白與急性髓細胞白血病(AML)相關,NSD3也在乳腺癌、肺鱗狀細胞癌等癌症中異常過量表達。由此可見,NSD家族蛋白被認為是潛在的癌症靶向藥物治療靶點。已知NSD甲基轉移酶表現出一種自抑制狀態,其通過與核小體結合而解除自抑制,使組蛋白H3K36位點可以被二甲基化。然而,這一過程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單顆粒技術,解析了NSD3、NSD3(E1181K/T1232A)致癌突變體和NSD2(E1099K/T1150A)致癌突變體分別與核小體結合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研究人員發現,NSD2/NSD3與核小體的結合會導致核小體出口處連接區域 (linker region) DNA打開,從而使NSD2/NSD3的催化結構域插入到打開的DNA片段與組蛋白八聚體之間。NSD2/NSD3蛋白多個帶正電胺基酸與核小體SHL -7、SHL 0位置處DNA磷酸骨架相互作用,將NSD2/NSD3穩定在核小體上。與此同時,NSD2/NSD3與組蛋白H3的N端α螺旋、H2A的C末端有多個相互作用位點(如圖1)。研究人員根據NSD3與核小體複合物結構信息設計了一系列突變體,發現NSD3蛋白的催化活性均不同程度降低。

圖1 NSD3(E1181K/T1232A)與核小體複合物冷凍電鏡結構電子密度圖。(a) 1:1結合狀態,(b) 2:1結合狀態。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對比野生型NSD3核小體複合物結構與NSD2(E1099K/T1150A)與核小體的複合物、NSD3(E1181K/T1232A)與核小體複合物結構,研究人員發現,NSD2中著名的致癌突變位點E1099K,即帶負電胺基酸E1099突變成帶正電胺基酸K1099後,NSD2與核小體之間的靜電作用增強,從而導致了NSD2活性增強。而另一個致癌突變位點 NSD3(T1232A) [對應的NSD2(T1150A)],當蘇氨酸T突變成丙氨酸A,導致H3尾部向A1232位點靠近,形成了一對新的氫鍵,使H3K36更容易進入催化口袋,從而導致酶活性增強。這些致癌突變不僅增強了體外催化活性,而且促進了癌細胞增殖以及異種移植瘤生長(如圖2)。

圖2 NSD2/3致癌突變位點與核小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a-c),NSD2/3致癌突變體促進癌細胞增殖和異種移植瘤生長 (d-e)。

李婉秋、北京師範大學已畢業博士生田偉、史丹福大學博士後袁剛和北京師範大學已畢業博士生鄧譜涓為本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王佔新、Dinshaw J. Patel和Or Gozani為本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南方科技大學為第一作者單位。

本項目獲得了南方科技大學校長基金、校長卓越博士後項目和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基礎研究項目等資助,並得到了由深圳市發改委投資建設的南方科技大學冷凍電鏡中心大力支持。本項目所有冷凍電鏡數據採集、處理均在南方科技大學冷凍電鏡中心進行,南方科技大學冷凍電鏡中心為本項目順利推進提供了堅實保障。

來源:南方科技大學 新媒體中心新聞中心 冷凍電鏡中心、相關院系通訊員:吳芳編輯:吳一敏主圖設計:丘妍排版:李思穎、張琦值班編輯:李思穎

相關焦點

  • 南方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布組蛋白甲基轉移酶最新...
    今天(24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研究團隊在學校冷凍電鏡中心支持下,與國內外多家研究團隊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研究論文,報導了組蛋白甲基轉移酶NSD蛋白與核小體複合物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 南方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布組蛋白甲基轉移酶最新研究成果
    今天(24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研究團隊在學校冷凍電鏡中心支持下,與國內外多家研究團隊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研究論文,報導了組蛋白甲基轉移酶NSD蛋白與核小體複合物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 ...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在《自然》雜誌發布組蛋白甲基轉移酶最新研究...
    今天(24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研究團隊在學校冷凍電鏡中心支持下,與國內外多家研究團隊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研究論文,報導了組蛋白甲基轉移酶NSD蛋白與核小體複合物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 5篇Nature/Science,南方科技大學在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Patel和史丹福大學Or Gozani(南方科技大學為第一單位)共同通訊在Nature 在線發表題為「Molecular basis of nucleosomal H3K36 methylation by NSD methyltransferase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解決了與單核小體結合的NSD2和NSD3的冷凍電子顯微鏡結構。
  • Nature非編碼RNA重要論文被撤,涉多名華人科學家
    近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對2014年發表題為《miR-34a blocks osteoporosis and bone metastasis by inhibiting osteoclastogenesis and Tgif2》的論文做出撤稿的決定,該篇論文當時揭示了miR-34a作為關鍵的破骨細胞抑制劑和潛在的治療策略
  • 幸福來得很突然,中山大學兩篇論文同一日被《nature》Online發表
    中山大學校長羅俊團隊論文 中山大學新任校長帶來的捷報2018年8月29日,國際權威期刊《nature》刊登了通訊作者為中山大學新任校長羅俊,物理與天文學院,青年教授薛超為並列一作的論文《Measurements
  • 近1個月來,南方科技大學在《科學》、《自然》連續發表多篇論文!
    論文第一作者為劉瑋書課題組博士後韓成功,共同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錢鑫對於論文在協同效應的理論解釋上有重要貢獻。劉瑋書和陳剛為論文通訊作者,南方科技大學為論文第一通訊單位。該論文通過在特定突變體中鑑定到大量植物內源22nt siRNA,揭示了擬南芥22nt小RNA介導翻譯抑制與脅迫適應性的重要生物學功能,是植物小RNA領域的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南方科技大學為該論文第一單位,郭紅衛為論文通訊作者。訪問學生吳輝輝博士(北京大學)和研究助理教授李博生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 南方科技大學學者應邀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發表評述文章...
    5月8日,南方科技大學理學院院長、化學系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學明和化學系助理教授楊天罡應邀在《科學》雜誌(Science)發表評述文章「Quantum resonances near absolute zero」,討論趨近絕對零度的原子與分子碰撞過程中量子散射共振研究的進展。
  • ...科技大學戴碧瓘研究組共同在《自然》發文揭示真核生物DNA複製...
    2015年7月29日,清華大學高寧研究組和香港科技大學戴碧瓘教授研究組共同在《自然》(Nature)雜誌上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題為《真核生物DNA複製解旋酶MCM複合物的3.8埃解析度結構》(Structure of the Eukaryotic Minichromosome Maintenance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基礎科研的重大突破在科技部不唯SCI論文的大潮流下,2020年3月5日,浙江大學再次在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發表論文,這是2020年浙江大學收穫的第五篇頂級NS主刊論文,一月份兩篇《Science》,2月份一篇《nature》一篇《
  • 「雙一流」建設以來,哪些大學發表的Nature、Science和Cell論文最多?
    校友會2016-2020年中國大學CNS論文排名,清華大學雄居第一 「雙一流」建設以來,中國哪些大學發表的Nature、Science和Cell論文數量最多?哪些高校躋身2016-2020中國大學CNS論文排名50強?
  • 中國高校發表《Nature》論文數量大學排名,第一非清華!
    像搞科研的研究生們和博士生們,他們的導師以及學校都會要求他們儘可能地發一篇sci論文,曾經上過研究生的同學們,應該對這樣的期刊非常的關注,在開學時期就要求自己努力的搞科研,做數據,做實驗,希望能夠儘早的發表一區或者二區的sci論文,還有一個含金量更高的,就是自然雜誌了。
  • Nature Plants |中國學者開年三篇重要研究論文~
    近日,Nature Plants在線發表四篇研究論文,其中三篇由中國學者完成。第一篇為電子科技大學張勇課題組及馬裡蘭大學Yiping Qi課題組合作的題為 「PAM-less plant genome editing using a CRISPR–SpRY toolbox」的研究論文。
  • 南方科技大學蔣興宇教授新任微流控領域 Lab on a Chip編委
    英國皇家化學會微流控領域的知名期刊 Lab on a Chip 近日宣布南方科技大學蔣興宇教授加入編委會。2005 年開始任職於國家納米科學中心、中國科學院大學。2018 年開始任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蔣興宇研究員 2010 年獲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13 年獲中組部拔尖青年、2014 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2019 年獲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項目首席科學家」、首屆由騰訊基金會發起的「科學探索獎」;曾獲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
  • 頂尖SCI論文有多難?直到2015年武漢大學才斬獲第一篇《nature》
    頭版首頁的論文2020年3月11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袁聲軍教授與國內外研究團隊關於石墨烯氣體通透極限的最新研究成果,武漢大學用頭版首頁的新聞做了報導,雖然石墨烯屬於非常熱度高的材料學科,但是該篇論文並不是屬於材料化工領域灌水的應用論文
  • 南方科技大學
    南方科技大學商學院信息系統與管理工程系 2020年全國優秀大學生推免預報名通知 南方科技大學商學院信息系統與管理工程系 2020年全國優秀大學生推免預報名通知一、項目介紹南方科技大學(以下簡稱「
  • 2018北京南方科技大學醫學院(籌)教師招聘30人公告
    南方科技大學是由廣東省領導和管理、深圳市舉全市之力創建的一所公辦創新型大學,其目標是迅速建成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和我國重大科學技術研究與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南科大堅持「敢闖敢試、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追求卓越」的創校精神,突出「創知、創新、創業」的辦學特色。
  • 南方科技大學,兩項指標排名大陸第一,成為亞洲大學排行榜黑馬
    至於南方科技大學則有兩項指標在亞洲大學排行榜中排名第一,這兩項指標分別是論文引用和國際化,由此可見,南方科技大學的實力不容小覷。南方科技大學的此項指標是89分,而在這項指標中排名第二的北京大學得分也不過76.7分。這個對比已經很讓人吃驚了。
  • 論文發表是不是一場「權力的遊戲」?中國學者做了一次有趣的定量分析
    文 | 馬亮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最近,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和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代表座談,指出要加強基礎研究,避免科技創新「卡脖子」。要想推動科技創新,就需要避免行政權力對科研自主性的幹預和扭曲。權力的影響無遠弗屆,但是有關權力對學術發表的影響卻研究不多。
  • 《nature》系列論文為何難發?審稿周期長,公開期刊版面費用昂貴
    如果想要快速發布論文,在科研圈中,一般人都會推薦美國雜誌,因為美國頂級期刊審稿速度非常的快,而歐洲的頂級期刊《nature》系列論文審稿周期卻非常的長,nautre系列論文審稿周期長的原因有很多,就拿中國科學家們喜歡灌水的化學期刊為例,中國科學家們發表JACS的數量遠超過nature系列化學子刊,因為JACS相當的於美國科學院雜誌,再接收到論文稿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