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9年自動化系國家三大獎成果簡介(清華為第一完成單位)

2020-11-26 清華大學新聞網

1-成果名稱:立體視頻重建與顯示技術及裝置

獎項名稱:國家技術發明獎

獎項等級:一等獎

主要完成人:戴瓊海、季向陽、劉燁斌、曹汛、戈張、楊藝

第一完成單位:清華大學

獲獎時間:2012年

成果簡介:率先提出了視角-光照協同立體視頻三維建模方法,攻克了立體視頻合成重建、平面視頻立體重建與裸眼顯示等關鍵技術,率團隊研製了「清立方」立體視頻晶片、採集與重建裝置和寬視場裸眼顯示系統。

頒獎現場

2-成果名稱:控制系統實時故障檢測、分離與估計理論和方法

獎項名稱:國家自然科學獎

獎項等級:二等獎

主要完成人:周東華、葉昊、鍾麥英、方崇智、 王桂增

第一完成單位:清華大學

獲獎時間:2012年

成果簡介:創立了強跟蹤濾波器理論,攻克了一類非線性隨機系統狀態與時變參數的估計難題;建立了非完全可分離故障的最大分離理論;提出了魯棒故障檢測濾波器的模型匹配設計方法,解決了已有方法不能處理的模型不確定性問題;提出了魯棒故障檢測濾波器的時頻域設計方法,解決了傳統方法無法調和的魯棒性和實時性之間的矛盾。部分研究成果已獲得實際應用,並對多種對象的故障診斷系統設計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

周東華(右一)作為NOC主席2006年承辦IFAC故障診斷領域最高水平的國際會議SAFEPROCESS

3-成果名稱:新一代立體視覺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獎項名稱:國家科技進步獎

獎項等級:二等獎

主要完成人:戴瓊海、王好謙、索津莉、張永兵、範靜濤、楊藝、黃道權、申優樺、王興政、金欣

第一完成單位:清華大學

獲獎時間:2016年

成果簡介:立體視覺是國家戰略發展的重要舉措。新一代立體視覺具有高動態、寬視場、高分辨和高精層析等特徵,亟需從基礎理論到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搶佔國際競爭的制高點,並打破依賴進口的格局。

項目歷經十餘年持續攻關,形成了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技術成果及裝備,實現了立體視覺產業的跨越式發展。主要創新如下:

1.高動態立體快速感知技術。首次提出了LOG-SUM稀疏表達和優化方法,突破了印刷品缺陷檢測高精度的快速感知技術瓶頸。

2.寬視場高解析度重光照技術。發明了三維高頻重光照技術,率先實現了液晶屏幕三維缺陷的寬視場和高解析度檢測。

3.編碼焦棧層析重建技術。提出了高解析度焦棧層析計算模型,突破了液晶屏從平面到層析檢測的核心難點。

4.高性能立體視覺技術產業化。開發了立體視覺裝備並行非迭代製造新工藝,實現系列化多尺度立體視覺裝備的研製和產業化。

核心技術在工業立體視覺檢測和醫療顯微手術等方面獲得應用,以自主創新引領行業科技進步。

屏幕檢測機器人

立體顯微鏡

工業檢測設備-標籤檢測

工業檢測設備

4-成果名稱:大人群指掌紋高精度識別技術及應用

獎項名稱: 國家技術發明獎

獎項等級:二等獎

主要完成人:周杰、馮建江、劉曉春、楊春宇、郭振華、鄭逢德

第一完成單位:清華大學

獲獎時間:2018年

成果簡介:以指掌紋識別為首的身份鑑別技術在國家公共安全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該項目歷時十多年,在低質量指掌紋的特徵提取、配準、比對等關鍵問題上取得了重要進展,獲授權發明專利29項(含美國發明專利5項)、軟體著作權58項,形成核心技術專利池;發表論文48篇,谷歌學術引用超過5000次。指紋識別算法的精度指標在國際權威在線評測上排名第1。成果在我國電子護照、港澳通行證、身份證登記等重大工程中獲廣泛應用,有效防治了非法出入境、身份冒用;在全國刑偵領域佔有率第1,使用量佔全國的70%,近5年破案40多萬起,其中命案2000多起,產生了重大社會影響。

頒獎現場

5-成果名稱:危險化學品事故遙測預警與群體疏散應急技術

獎項名稱: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獎項等級:二等獎

主要完成人:鄭小平等

第一完成單位:清華大學

獲獎時間:2018年

成果簡介:項目在國家973計劃和軍隊重大研發計劃支持下,立足遺棄化學武器處置,面向化學毒劑恐怖襲擊事件和重大高危化學品工業事故等的應急處置需求,開展了高危化學品大氣紅外探測、危害態勢評估和群體疏散應急等關鍵技術攻關,具備了「探得遠、探得準、探得全、探得快」的國際上整體技術優勢。項目成果在天津港「8.12火災爆炸事故」應急處置中起到了重要支撐作用;相關裝備已列裝各戰區陸軍,為重大活動安保發揮了重要作用。

頒獎現場

應用案例

6-成果名稱:動態系統運行安全性評估理論與方法

獎項名稱: 國家自然科學獎

獎項名稱:二等獎

主要完成人:周東華、胡昌華、司小勝、徐正國、李鋼

第一完成單位:清華大學

獲獎時間:2019年

成果簡介:該項目在動態系統運行安全性評估理論方向取得了具有國際影響的系統性創新成果:建立了全潛空間投影過程監測理論;提出了一種動態系統可靠性實時預測方法;建立了隨機退化系統剩餘壽命估計理論,引領了國際新的研究方向。8篇代表性論文被SCI正面他引811次,2篇論文相關檢索全球引用第一,2篇論文被評價為milestones。部分成果已在戰略飛彈慣導平臺壽命預測與延壽中得到應用,產生了重大軍事與社會效益。


7-成果名稱:編碼攝像關鍵技術及應用

獎項名稱: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獎項名稱:二等獎

主要完成人:季向陽、王貴錦、張永兵、劉振宇、楊藝、李曉波、萬鵬飛、張剛、施陳博、連曉聰

第一完成單位:清華大學

獲獎時間:2019年

成果簡介:項目組長期圍繞編碼攝像領域開展研究工作,通過對光照、光路等成像要素進行編碼調製與計算重構,實現大縱深場景全清晰感知、複雜環境精確深度感知,突破傳統光學成像景深、時空解析度等性能瓶頸和信息維度缺失局限。在應用基礎理論、共性核心技術、關鍵裝備平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60項,軟著12項;構建了編碼攝像技術體系,研製了一系列裝備和系統,在工業視覺檢測與網際網路媒體等領域實現了規模化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獲獎現場

(清華新聞網9月23日電)

供稿:自動化系

編輯:呂婷

審核:程曦

相關焦點

  • 拓交叉創新之路 育厚德奉獻之才——寫在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建系50...
    建系之初的自動化系以控制論為基礎,培養能設計、運行自動控制系統的專門技術人才。上世紀70年代末,常迵、方崇智、童詩白、鄭維敏等教授領導確定將控制論、系統論和資訊理論「三論」作為全系的學科基礎。1981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首批設立碩士博士點,自動化系自動控制、自動化儀表與裝置、系統工程、模式識別與智能控制4個二級學科均獲批准,在全校31個博士點中佔據了4個席位。
  • 報名丨中關村火花系列活動——中科院自動化所成果項目路演
    2019年以來,已經支持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首都醫科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北方工業大學等多家單位舉辦了近20場「火花」活動。北京中自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是中科院自動化所下屬成果轉化服務機構,是中關村管委會2019年認定的技術轉移服務平臺。
  • 三大獎初評結果公示 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很難得嗎
    三大獎初評結果公示 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很難得嗎  8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公示「三大獎」初評結果,包括4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4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3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以及2019年度初評通過、因異議處理中止評審,現已調查處理完畢,按規則提交2020年度評審的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項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
  • 2018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揭曉,清華6項成果獲一等獎
    市委書記蔡奇,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吉寧等領導為科技工作者頒獎,對他們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作出的貢獻致以崇高敬意和熱烈祝賀。在此次獎勵大會上,清華大學共有33項成果獲獎,其中一等獎6項。33項成果中,清華牽頭完成的獲獎成果15項,一等獎5項(佔一等獎獲獎總數的21%),獲獎數量創歷史新高;二等獎5項,三等獎5項。
  • 2016-2020年各高校兩院院士、國家三大獎等排名統計
    高校評估,兩院院士人數、國家傑青、國家三大獎都是及其重要的加分項!而2020年,是十三五結束之年,同樣對國內高校來講也是個極為重要的一年,在過去的五年裡,各高校在兩院院士、國家傑青、國家三大獎表現如何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高文、周志華等學者入選,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三大獎"初評結果公布
    近年來,國家三大獎的評審近年來越來越嚴格,且授獎數量逐年降低,含金量也是越來越高。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實施細則》的規定,此次公布的國家三大獎項初評共有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1項通過初評。
  • 我國以計算機係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論文登上《自然》
    導語:但是「以計算機系作為第一完成單位,論文被《自然》刊發,在我們國家還是第一篇。我的一些搞計算機研究的朋友知道了這個消息,都特別開心。」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語氣中難掩激動!但是「以計算機系作為第一完成單位,論文被《自然》刊發,在我們國家還是第一篇。我的一些搞計算機研究的朋友知道了這個消息,都特別開心。」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語氣中難掩激動! 被鄭院士點名的這篇論文,昨天晚上也就是10月14日,被《自然》刊發。
  • 我國以計算機係為第一完成單位的論文登上《Nature》
    但是「以計算機系作為第一完成單位,論文被《自然》刊發,在我們國家還是第一篇。我的一些搞計算機研究的朋友知道了這個消息,都特別開心。」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語氣中難掩激動!以下簡稱「計算機系」)張悠慧團隊、精密儀器系(以下簡稱「精儀系」)施路平團隊與合作者共同完成,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是第一完成單位。
  • 2019,初心依舊 | 清華大學十大新聞等你投票!
    2019年,清華大學師生在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科學》《細胞》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內容涉及全球環境容量限界研究、人源γ-分泌酶底物澱粉樣前體蛋白的識別、酵母B*剪接體電鏡結構、Snf2介導的染色質重塑中DNA滑移機理的研究、線粒體氧化磷酸化系統研究等多個方面。其中,清華師生以第一作者所在單位在《自然》《科學》期刊發表論文20篇。
  • 三位清華校友獲選2019 ACM Fellow
    三位清華校友獲選2019 ACM Fellow清華新聞網12月13日電 12月12日,國際計算機學會(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 ACM)公布了2019年新選會士名單(ACM Fellow),清華大學1995屆計算機系校友李向陽、1997屆電子系校友謝源、1996屆物理系校友宋曉東當選
  • 《中國阿爾泰語系諸民族神話比較研究》簡介
    中國共產黨新聞 >> 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 >> 第四批成果文庫(2009—2010) 《中國阿爾泰語系諸民族神話比較研究》簡介   2011年05月13日16:14
  • 關於舉辦2010年科技活動周開幕式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展的通知
    ,並舉辦「2010年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展」。2010年科技活動周將於5月15日-21日在全國舉辦,開幕式將於5月15日在北京舉行。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我司為2010年科技活動周開幕式大學生創新創業成果展主辦單位。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和北京理工大學為本次展覽的承辦單位。我司委託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負責組織「挑戰杯」競賽作品的遴選和展出活動。
  • 國家三大獎初評結果公布,兩項建議等級為自然科學一等獎
    澎湃新聞記者 虞涵棋8月3日,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公示「三大獎」初評結果,包括4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4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3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以及2019年度初評通過、因異議處理中止評審,現已調查處理完畢,按規則提交2020年度評審的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項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1項。
  • 回顧 |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2019年大事記
    以北京為例,2019年電子系線上招生近30人,人數增長顯著,本科招生質量穩中有升。2019年,電子系與生物醫學系兩大優勢學科結合,電子信息施行大類培養,大類培養注重學生們的專業適應性和學科拓展性,進入電子信息大類的同學可以自行選擇培養方案。電子系新課程體系改革自2009年開始實施2019年基本完成。
  • 全國先進工作者事跡簡介(18名)
    1997年所帶文科班50名學生高考達線32人,創建校以來最好成績;2003年所帶3個班高考數學成績位於年級前三名,孫江龍考入清華大學;2004年所帶三個班高考升學率達70%以上;2007年所帶班有5名學生達清華、北大錄取線,徐磊、魏永春考入清華大學,張明考入北京大學,班級一本達線率90%以上;2011年所帶班高考升學率100%,數學均分130分,取得了學科高考第一名的好成績。
  • 2019年度貴州省科學技術獎勵「三大獎」77家企業「榜上有名」
    多彩貴州網·眾望新聞訊(記者 彭典 陳鵬 張鴻傑)9月2日下午,「2019年度貴州省科學技術獎勵」新聞發布會在貴州飯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年度獎勵的貴州省自然科學獎、省技術發明獎和省科技進步獎「三大獎」107個項目的獲獎單位中,77家企業「榜上有名」,其中,28家企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獲獎,在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獲獎單位中,企業佔比達到38.5%,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日益顯現。
  • 改革、創新、引領——清華大學2016年科研工作回顧
    」、顏寧教授團隊的「肌肉興奮—收縮偶聯的分子機理探索」),入選成果數量居各大高校之首;「2016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揭曉,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楊廣文榜上有名。由清華負責運營的「神威·太湖之光」計算機系統蟬聯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冠軍,清華大學計算機系薛巍、地球系統科學系付昊桓等共同領導的團隊完成的「千萬核可擴展大氣動力學全隱式模擬」項目榮獲國際高性能計算應用領域最高獎——「戈登·貝爾」獎。採用清華大學王向斌小組提出的4強度優化理論方法,多個單位科研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超過400公裡抵禦量子黑客攻擊的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
  • 顏寧團隊再發Nature,西湖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
    這些結構為比較研究不同Cav亞家族之間不同的通道特性提供了框架。據悉,這是西湖大學繼2019年3月13日以通訊單位發首篇nature後,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其發表成果。其實,除顏寧外,柴繼傑教授,萬蕊雪等每一位都取得了世界級的科研成果,以下為幾位的簡介。顏寧顏寧今年獲得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再一次佐證施一公教授「慧眼識珠」。顏寧在2007年回歸母校清華大學,2011年,獲得了中國生物物理學最高獎項——貝時璋獎,因為科研成績顯著,30歲時成為當時最年輕的正教授。
  • 2020清華特獎入圍名單公布:電子系學霸兩篇頂會一作
    據清華小五爺園,2020年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答辯入圍名單已經公布,共有15名同學入圍。△名單來自公眾號「清華小五爺園」按程序,這15名同學將參加答辯,最終票選的前十名同學獲得特獎。15人中有4位同學與計算機相關,他們分別是:電子系劉泓、計算機系張晨、自動化系蔡燁怡、交叉信息學院呂欣。
  • 2020國家「三大獎」初評揭曉,四川4個項目擬評二等獎
    今天,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正式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初評結果。本年度初評通過46項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47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13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通用項目,專用項目另行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