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獸》獲日本科幻大獎星雲獎,一部超越漫畫範疇的作品
《寄生獸》最出色的一點在於人物刻畫。所有主要角色,都是有成長有發展的。所有行為和動機,都是有鋪墊合情理的。
男主角泉新一,經歷了「善良軟弱的高中生」、 「冷漠麻木的PTSD患者」 、 「有情感有擔當的普通人」三個階段。
在母親被寄生生物殺害之前,男主的性格雖然由於小右的緣故發生了某些變化(比如不怕蜘蛛),但本質上還是個善良卻有些優柔寡斷的少年。直到第5話結尾,泉新一面對母親模樣的寄生生物精神崩潰而被刺穿心臟,這一階段才得以結束。這場戲的殘酷程度,在我所看過的同類型作品裡幾乎絕無僅有, 恐怕只有Telltale的《行屍走肉》中被感染的男主Lee讓小女孩Clementine開槍射殺自己的一幕可相提並論。但正是如此黑暗的正面描寫,為第二階段的「冷漠麻木」打下了令人信服的基礎。
泉新一在被小右救活後,踏上了尋找父親的旅途。臨走前裡美的一句「你還會回來嗎?」可以看作第二階段的開端。裡美在這時就已經敏銳地察覺到了男主的變化,後來男主把死去的小狗扔進垃圾桶,對加奈和其它同學的死的漠不關心,則逐步印證了她的判斷。泉新一情感的缺失,我一開始以為是心臟修復來自於小右細胞的緣故,但後來想想,更深層的原因恐怕還是沒能從喪母的創傷中走出來。
第二階段的結束,來自18話中田宮良子死前把嬰兒託付給男主,男主再次「見到」母親的一幕。男主自喪母后第一次留下了眼淚,而裡美也說」你終於回來了」。這眼淚恐怕不止是為了母親,也是為了死去的加奈和同學,為敏感而悲傷的裡美而流的。此後,男主先後經歷了警方對寄生生物的圍剿行動、大戰後藤以及與浦上的對決。這時的泉新一雖然找回了情感,但還沒有擺脫本性中的猶豫和軟弱,直到失去了小右,獨自面對近乎無敵的後藤時,才真正學會了獨立和擔當。也正因如此,男主在失去「超能力」後,還能把裡美從浦上手裡救回來。
第三階段
故事層次:寄生獸反派組織開始佔據人類社會上層建築。他們獵殺人類更理性,甚至搭建了專門的「食堂」用來系統地食用人類。
角色層次:主角對抗整個寄生獸組織,也開始逐步了解寄生獸的全部特點
思想層次:如果老虎吃羊是合理的,那麼寄生獸吃人呢?故事走到這裡,我們突然要重新審視這個恐怖的「反派」,這也是很多科幻題材探討過的問題,如果有一種生物爬到了人類的上面,站在了食物鏈的更頂端,人類該如何自處?我們既有的道德觀是否還有任何價值呢?
第四階段
故事層次:這一層次其實和第五階段是並進的,在敘事上是同時發生,但是在思想層次卻是兩個方向。故事上,這一段,環保的問題浮出水面,幕後黑手市長本人居然是人類,而他幫助寄生獸是為了抑制人類,因為在他看來,人類是地球的病毒,寄生獸作為人類天敵,也成了保護地球的最佳方案。
角色層次:主角用廢棄垃圾幹掉了最大的BOSS後藤
思想層次:這是很多科幻片都會觸及的思考層面:人類是不是地球的病毒,人類對地球的破壞是不是已經到需要一個「天敵物種」來克制人類的程度了。我們評判一個物種的標準完全站在人類的角度來看,但是一個物種對人類有害,是不是恰恰是對地球上其他生物有利呢?
第五階段
故事層次:女BOSS把嬰兒託付給主角後,在警察面前「自毀」。並且囑託主角要善待「寄生獸」這一物種,在她看來,寄生獸和人類是互相依存的朋友。
角色層次:女BOSS的思考也引發了主角的思考,這一觸動造成了他在打敗大BOSS後藤後猶豫是否要「補刀」,對寄生獸是否要趕盡殺絕。
思想層次:生命的意義在哪裡?大自然的真理又是什麼?故事在這裡又向更深處前進了一個層次。生命的延續靠著兩種方式,一種是長生不老,一種是繁殖後代。寄生獸作為無法繁殖後代的生物,從物種角度來說,其實是弱小的。所以,他必然只是人類的依附品。站在上帝的視角來看,其實沒有誰消滅誰,只有共存。
第六階段
故事層次:故事最後四集是主題快速推進的四集。在倒數第二集裡,面臨究竟殺不殺後藤這個大魔王的問題上,主角基於共存的考慮,本來想要留下活口,但是最終他還是選擇了揮刀絕後。
角色層次:這一階段只有短短幾分鐘,卻是內涵升華的幾分鐘,之前的思考,許多影視文學作品裡都有涉及,而這一層次,則是作者自己的獨立思考產物。用主角自己的內心獨白就是:「我只是渺小的人類,最多的能力就是保護自己的小家庭,其他事情,交給上天吧,現在,對不起(我要殺了你)..."
思想層次:在已經站在上帝視角看待問題以後,作者帶領讀者又來到了更深的層次,這一次,主角降低了維度,用更低的維度思考問題,作為人類這個物種,他不是上帝,保留物種是上帝要做的事情,而他,需要做的,正是消滅自己的敵人。人類總是以自己的觀點去代替大自然,我們總是提保護地球,但是我們用的所有的保護地球的方法,都是我們的」自以為是「,我們總以為我們自己跟獅子老虎不同,但是其實,在上帝視角看來,我們其實都是掙扎生存的物種而已。用小右的話說,就是:」我討厭恬不知恥地說自己的行為是為了地球的人類,因為地球不會哭也不會笑,地球最初形態不過就是個星際塵埃的共合體啊。「這是作者在漫畫連載後引發社會環保浪潮以後的一種反思:我們說的環保,到底是為了保護地球,還是保護我們自己?
第七階段
故事層次:在殺完最終BOSS後,作者又特別安排了一集劇情,最後一集主要說了兩件事,一個是寄生獸小右不在出現,徹底潛入主角的意識深處,去研究思維去了。第二件事是最後的一場戰鬥,這一次的敵人是個普通的戰鬥力為五的殺人犯,他引發的是又一個層次的思考,用他自己的質問就是:」沒有殺戮哪裡來的人類?「
思想層次:這是我認為這部作品可以成為精品的原因——在思想內涵上升級了那麼多次以後,它解決了一個很多科幻題材都沒能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在《三體》裡出現過,在《星際穿越》裡嘗試回答過。
那就是,生物的法則到底是什麼,如果真有高於人類的高等物種,而他們遵循的又是」黑暗森林法則「(三體)怎麼辦,既然自然界永遠是弱肉強食,那麼當有一天高等生物出現的時候,我們怎麼能期待他們對我們心存憐憫,抱有善意。
這個問題,類似《三體》這樣的作品都有涉及,這一類作品往往走向兩種結局。第一種是黑暗無邊——人類的多愁善感和偽善最終害死了自己。第二種是將愛作為人類最後的武器,《星際穿越》就有這種暗示,在那個故事裡,愛成為了可以穿越第五維度的強大力量。
寄生生物田宮良子。這個角色非常有意思。首先她雖然是寄生生物,但動畫並沒有過多描繪她吃人的場景,在片中她更多是以女教師田宮良子的形象出現的,有利於觀眾從情感上接受。其次,寄生生物的本能是吃人,大部分除了填飽肚子對其它事情漠不關心。而她更像是一個觀察者,對寄生生物的起源感興趣:「我們為何來到這個世上?」。而在出於「研究目的」懷上人類胎兒後,隨著與男主的接觸增多,對人類也產生了相當的興趣,或許是因為在她看來,人類在她那「終極問題」的答案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這個角色的質變同樣發生在18話。偵探假摔她嬰兒的那一瞬間,小右感受到她發出了新的「腦電波波長」,也就是愛。在被警察射殺前,她把嬰兒託付給了男主,間接地解開了男主的心結。兩人的劇情在此發生了一次美妙的交匯。她的死,也在某種程度上解答了那個終極疑問(詳見下文)。如果說泉新一與小右之間的關係代表了兩種生物個體之間的磨合,那麼田宮良子和人類市長廣川剛志,則代表了兩個物種間一定程度上的相互理解與認同。
女主村野裡美,高中第一天就與男主相識,互生好感,但直到後期才正式確立關係。裡美情感細膩,能夠準確察覺泉新一精神狀態的變化。但由於種種原因,男主很久都沒能對她敞開心扉,對她的態度也反覆無常,這對一個心思細密的人來說無疑是極度痛苦的。雖然是女主,但除了校園屠殺那次作為花瓶被男主救出外,在全劇中缺乏存在感,這讓我一度認為這個角色流於表面。然而在最終話的末尾,被劫持的裡美給出了「人類之所以區別於野獸,是在於珍惜一切生命」這樣深刻的見解。而當危機解除,她和泉新一一同倒在辦公樓樓頂,被人發現時還能坦然地笑著說「我們也被當成犧牲者了」。可見一番經歷下來,裡美的成長不輸男主。
加奈,單戀男主的北高學生。她的出現一開始讓我產生了本作要向同題材小說《宿主》靠攏的幻覺。《宿主》的作者是史蒂芬妮·梅耶,也就是寫《暮光之城》的那位。但巖明均畢竟不是喜歡搞三角戀的少女作家,12話中直接把加奈寫死在了男主的懷裡。加奈死後,泉新一曾懊悔的說「如果不約她出來而是跟裡美去看電影,就不會發生這種事了」,小右回答說「這是遲早的事」。飛蛾撲火的愛情悲劇,就像《悲慘世界》裡的艾潘妮。對充滿幻想的年輕靈魂來說,這樣的死法或許不算太差。
一個好的故事,在滿足敘事性的同時還應該有優秀的思想性,寄生獸這個故事做到了。
寄生獸好在哪裡,好在整個故事是螺旋上升的:能夠做到劇情層層推進,是一個故事基本的要素;
能做到角色性格層層推進,在變化中豐富的,是一個好故事的目標;而能夠在劇情和角色性格推進的過程中,帶領讀者一起挖掘更深刻的思想,則是一個精品故事的追求了。
寄生獸正是如此,通過主角的思想變化,不斷豐富角色性格,更重要的是,帶領讀者一起去思考,在主角的觀念變化的同時,也不斷螺旋上升挖掘更深的內涵,這是很多電影戲劇都努力而難以達到的高度。
作者的思索,我個人覺得不是環保主義(「要博愛」什麼的真的沒有),而是更本源的:如果自然界出現比人類更強力的生物,並以人類為食,人類該怎麼辦?如果人類不再處於食物鏈的頂端,人類怎麼辦?這裡有無數可能性,漫畫所呈現的「寄生獸試圖融入人類自成體系」是一種可能(那個著力促進兩物種融合卻被軍隊射殺的人類,設置這樣的角色真是意味深長)。如果思維繼續發散下去,寄生獸就要寄生足夠多的人,然後和人類分庭抗禮,成立政府,世界大戰爆發…哎呀想到這我就雞凍了!
可是作者沒這麼畫。寄生獸的風波在這座城市內便被撲滅了:軍隊圍剿寄生獸,新一和後藤作為兩個物種的代表一對一單挑,人類獲勝(但故事還沒結束)。我原先很奇怪作者為何將故事控制在這小格局中,現在想來可能是作者量力而行的結果。過大格局可能導致結構失控,落下虎頭蛇尾的口實(反面典型:《怪物》、《20世紀少年》)。所以寄生獸就這樣結束,我很滿意。真變成世界大戰,比如ARMS,會破壞思考的深度。
小右在最後頓悟到:「人類正是閒的發慌的生物,但是這也是人類最大的可取之處——心有餘裕」
所以小右在探索完外部世界以後,選擇去研究人類意識,因為他發現那才是最值得研究的領域。
心有餘裕,為什麼能讓人類成為強大生物。
因為,只有心有餘裕,有悲歡離合,有審美有道德觀,文明才會進步。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物種只以生存為目的,它能走多遠?是不是能發展出高等文明?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試想一下,推進我們這個文明所有科技進步的,有多少是出於生存以上的需求。
如果一個物種,只滿足於生存,那麼其進步動力將十分有限,人類之所以可以不斷進步,正是因為除了生存之外,我們還有其他需求,我們有審美需求,我們有感情需求。
所以,如果外太空真的有一個可以對我們構成威脅甚至碾壓我們的文明,
那麼我想,他們也一定是「心有餘裕」的。
人類不能因為自己是「地球主宰者」而狂妄自大,發出「世界都是人類的」的口號,盡享資源不加節制。
也不必因為自己是「唯一智慧生命」而自以為是,發出「地球要人類保護」的口號,違背發展逆反社會。
更不要因為自己「比其他生命高等」而自我滿足,發出「物種靠人類維護」的口號,
不要把自己的行為冠以崇高的名號。
人類的行為對於存在了幾十億年的這個星球來說並不會有多麼大的影響。
人類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而已。
人類需要的也僅僅是愛自己。
不同物種之間,可能是互利,可能是互相廝殺,但絕不可能是互相理解。以為能夠體會其他存在的想法,只不過是人類自以為是罷了。
人類保護其他動物是因為害怕孤獨,保護環境是害怕自身滅亡,人類內心充斥著的只有自我滿足。不愛人類本身卻自稱愛護地球,真是自相矛盾。
這是新一得出的結論。
然而末尾時,小右卻說道:
「因為遇見一隻死掉的小動物就會悲傷的人類,真是閒的發慌。但是,這也是人類最大的可取之處,心有餘裕的生物,該是多麼美好。」
做好自己,好好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