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不管是高高在上的皇帝還是勞苦一生的平民,光著身子來,又空著手走,一生就是一趟旅行。人是分三六九等的,這從很早以前就出現了,就是類人猿那個階段也有頭領,下面有負責生孩子和出去找食物的。不光是人,群居動物都分等級,比如猴群有猴王,獅群有獅王,螞蟻都有蟻后。天子貴為一國之主,享有一切特權,雖不能享受長生不死,人家的死沒人敢說是死了,得叫駕崩,書面語叫崩,手下奴才們最多也只敢說是升天,這也是對慈禧的說法。王侯將相地位不低,他們的死叫薨,再低點的死了叫卒,普通老百姓只能說是死。這也形成了規矩,皇帝死了你說卒,那是要掉腦袋的,而老百姓死了你說是駕崩,也顯得格格不入,所以那個檔次對應那個稱呼,聽著也順口。
黃泉路上無老少,死亡是件非常意外又在意料之中的事,對於不同年齡的人,死了也有不同的稱呼。老年人死了,是件白喜事,悲傷是有的,但不會過於悽慘,所以就叫壽終正寢,駕鶴西遊,嚴格來說男的也就是老爺爺叫正寢,老奶奶叫內寢。古人說活過六十歲為一甲子,算是正常,不到六十歲都是短壽,青壯年由於意外原因死了,叫做意外,也叫夭亡,書面語是疾終。未成年或者是沒有成家的,叫殤,或者早夭,夭折。按輩分來說,晚輩稱呼長輩的死,叫仙逝、作古,平輩之間叫去世,長輩稱晚輩的死稱為過世。
壞人死了叫上西天、回老家,好人死了叫犧牲、獻身,突然死亡的叫遇難。這些都是全國通用的,也是書面或者口頭比較正式的,下面來看看一些地方的方言或民間非正式的對死亡的稱謂。和尚死了叫圓寂,道士死了叫羽化,穆斯林死了叫歸真,將軍死了叫隕落,士兵死了叫陣亡,領導死了叫殉國,幹部死了叫見馬克思。
民間對死亡的叫法也是分很多種情況的,比如對老者的死,也分好人壞人,熟人生人。一般都說走了,還有說是倒帳了、上天了、掩駕了,對印象不好的或者平時為人不怎麼好的人,說不吃飯了、掛了、睡過去了、閻王叫走了,攆他媽去了,有個方言睡著了、打悶頭了。這在平時特別是關係好的平輩之間,像是老表,老同學,工友,能玩到一塊去的人之間,愛用隱晦的方式來調侃,比如,「吃飯了?」,「吃了!」,「還吃不吃了?」,這時就要留心,別想都不想就回答說不吃,你如果說不吃了,他就會說「哦,不吃了啊!那就快了(死了)」,這就被人罵了。還有情況,別人問你昨天幹啥?最好不要說,上山、下地、睡過頭等話,雖然都是關係好的開玩笑,但如果是大清早的,讓人心情不美氣,況且也忌諱早晨說不吉利的話。
來一段對話,看有多少人知道是啥意思。「這多人往五隊跑,看啥呢?」,「王老疙瘩走了」,「哪一天上山?」,「十六」,「那十五晚上去烤火,吆喝一聲一路去喝酒」,「人多,晌午就去,免得背本本」,「……」。這說的是哪家出了什麼事,因為平時都是各人幹各人的活,不會聚集,回答說村裡五隊的小名王老疙瘩的死了,又問那一天下葬,回答日子看在十六,又說十五晚上一塊去隨禮,怕十六下午人太多,難排隊,中午就去,送禮去晚了不吉利……。整個對話裡沒有提到任何和死有關的詞,但一下子就能聽明白,農村對死這個字我是忌諱的,儘量不提。其中「走了」就是死了,晚上去烤火就是指到死者家裡弔唁,陪亡者坐夜,「喝酒」指隨份子送禮,紅白喜事是要相互送禮,而背本本是說送禮不能太遲,最後一個就是背帳本,不吉利。
比較有意思的叫法還有:撂挑子了,這是不再背負人生重擔了,還有說是享福去了,也有說是躲難去了,這都是出自最勞苦的人之口,在他們看來,生不如死,活著就是在受罪,死了反而扔下一堆苦難,真正到了極樂世界。對不受歡迎的人,農村人就說他嗝兒屁了、蹬腿了、挺屍了,更形象的要數「硬了」這個說法,人死後屍體就是變硬了,但這只能說你不喜歡,大家也不喜歡的人,說熟人好人大家要罵你。
在生氣的時候,很多人會說這樣的話,「把人都累日他了,你們卻在這攤屍,還有沒有能出氣的?給我吭個聲!」,這句話裡就有幾個關於死亡的別稱,「日他了」,這是陝西關中地區方言,就是死的意思,「攤屍」,也是死的意思,口氣比較重,都是自己累而別人在玩耍,心中怨恨時罵人的。「不能出氣」和「吭聲」也是形容人死了,這裡是說像個死人。
還有一個詞,本身不代表死亡,而人們在用他的時候,都是特指意外死亡,「出事了」,只要說某某人出事了,百分之百是指事故中已經死了,更多的是指交通事故和工程事故。在事故中死了叫「出事了」,重傷叫「懂亂子了」,輕傷叫「弄壞了」,沒什麼事叫「嘿著了」。這在緊急通知中給親人或者熟人不說具體情況,用這幾個詞大家都明白了,但是聽到「出事了」,十有八九是死了,除非出現奇蹟,大家都有個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