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和事實不容「仲裁」。
對於南海仲裁案,國際上的有識之士都十分清楚,這場披著所謂法律外衣的政治鬧劇,既不可能改變「舊格局」,也不可能製造「新現實」。
面臨南海風浪,中國定力十足。這一定力,來自於對有能力保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自信,來自於對國際公平正義的信心,還來自於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積累的足以證明中國人才是南海諸島主人史實的底氣。
二十世紀初以來,歷經一個多世紀文獻學家和史學家們的耙梳、整理,中國匯集了蔚為大觀的南海史料,連接成一幅完整的南海歷史畫卷:
西漢時期,中國人就已在南海航行,此後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發現南海諸島並進行命名,開發南海諸島及相關水域的資源;
宋代以來,中國政府將包括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納入中國疆域,實行行政管轄,巡轄南海相關海域,實行海難救助,開展天文測量,管理有關海上活動;
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政府數次重申和維護南海諸島主權,多次就開發南海諸島磷礦和附近海域的海產品擬定計劃、招商開採、管理不法行為,並在島上修建燈塔、氣象站等助航設施……
上述史實載入了中國的正史、方志、兵書、官私地圖、《更路簿》等中國圖籍;英、美、法、日等國文獻地圖對中國人是南海諸島的主人有明確記載。
歷史拼圖,為的是還南海歷史一個真實的面目。
鐵證如山。因此,有沒有所謂的仲裁,南海,它都在那裡。
南海文獻漂流記
雷德福與陳誠的這段談話紀要,在臺灣當局對外事務部門一份密級為「極機密」的文檔裡,是2016年臺灣政治大學教授唐屹帶到北京的53冊南海文獻資料中的一部分。這批文獻大多是在內戰時被國民黨帶到臺灣,如今首次在大陸發表,為證明南海主權的歸屬提供了又一新的證據鏈。
《環球》雜誌記者/張月
「本人對西、南沙兩群島最近之情勢頗為關切,該兩群島實無甚重要,倘竟因此引起中國與友邦交惡,實不相宜。」1956年,美國第七艦隊的雷德福上將來到臺灣,與當時臺灣地區副領導人陳誠進行了一次密談。
陳誠說:「該兩島主權向屬於我國,只要有關各國承認我主權,其他問題可以商辦。」
雷德福說:「目前菲律賓有些人對南沙有些要求,越南則對西沙有要求,中國事實上無法將該島全部佔領,在經濟上亦無佔領之價值,故對此事,必須與菲越兩國有一解決辦法,倘能分佔若干島,再以各佔之島分別監視其餘之島,即可使全部島嶼無虞。」
陳誠說:「主權問題如先能被承認,至於如何分別防守之方法等問題,均不難解決。」
雙方談不攏,不歡而散。
這段對話發生的背景是:1956年,菲律賓聲稱在南沙發現了50多個「無主」的島、礁、沙洲,將其命名為「卡拉延群島」,並向世界宣布該群島為菲律賓所有。同一年,在西沙,南越西貢政權侵佔了中國的珊瑚島等島嶼。
雷德福與陳誠這段談話紀要,在臺灣當局對外事務部門一份密級被列為「極機密」的文檔裡,是2016年臺灣政治大學教授唐屹帶來北京的53冊南海文獻資料中的一部分。
這批文獻大多是在內戰時被國民黨帶到臺灣,如今首次在大陸發表,為證明南海主權的歸屬提供了又一新的證據鏈。
「他們向中國索要島嶼,恰恰證明了他們明白這些島嶼的主權屬於中國。」唐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