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裡的「小清新」文物,用天然水晶柱打磨,網友:少女心萌化了

2020-11-27 騰訊網

《白雪歌》有云:"鳥啄冰潭玉鏡開,風敲簷溜水晶折。"水晶是一種珍貴的寶石,其晶瑩剔透、清潤無瑕的品質極為惹人喜愛。因為工藝和採集的緣故,在古代的工藝品中似乎很少看到水晶製品,但為數不多的幾件,依舊能讓人感受到水晶從古至今的迷人風情。

水晶天雞尊

這尊天雞尊原是清代宮廷的珍品,它高14.2釐米,顯得玲瓏而精巧。"天雞尊"是具有悠久歷史的一種工藝品,在隋朝時就已經出現,目前比較有名的文物有"青瓷四系螭耳天雞尊",但水晶天雞尊只此一座。

這尊天雞尊運用了鏤空、透雕、圓雕等多種工藝手法,讓它看起來更加晶瑩剔透,是天雞尊工藝品中難得的珍品。

水晶(sì)觥(gōng)

兕觥是古代的盛酒器皿,這一件水晶兕觥是清代乾隆年間製造的工藝品,蓋面雕刻了雙角獸首,制式已經和我們如今使用的水壺非常相似。更難得的是,這件兕觥的紋飾是仿商周青銅器而作,雕琢精美,是清代仿古器物的佳品。

水晶球

這枚水晶球也是清代文物,雖然它看起來確實很像現代作品,甚至比現代的水晶球更為剔透。球狀水晶一般會有小氣泡封存在晶體裡,而這件水晶球卻毫無瑕疵,通體透明,確實非常難得。在球下還有鏤空的雕花紅木座,更增添了水晶球整體的美感。

水晶帶鏈花籃

這是一件很精巧的清代工藝品,只有5.1釐米高,但做工卻很細膩,足見其工藝的高超。更驚人的是,在這幾釐米長的小花籃內,還雕刻有梅花、水仙花、海棠花等等植物浮雕,美輪美奐。鏈子的結構更是精巧,這些鏈子都是活環,與木架相得益彰,顯得整件飾物極具巧思。

戰國水晶杯

說到水晶製品,不得不提這隻水晶杯。雖然它並未藏於故宮,但它年代之久遠、製作之精良、材質之難得都是水晶工藝中的獨一份。這隻戰國時期的水晶杯是迄今為止中國出土的早期水晶製品中器型最大的一件,也是最珍貴的一件,屬於國寶級文物。

這件水晶杯最特別的就是它太像現代工藝品了,幾乎與現在的玻璃杯沒有什麼差別,只是材質是由一整塊水晶打磨而成。這隻杯子在古代也許並不是用來喝水的器物,而是一種權力和身份的象徵。

從這些水晶製品中,我們能顛覆文物"灰撲撲"的形象,看到古人對審美的追求,同時對工藝品的歷史、文化、寄託的寓意有更深的了解。怎麼樣,各位讀者,你們喜歡水晶或者水晶工藝品嗎?

相關焦點

  • 美術生簡筆畫小公主,被吐槽太幼稚,看到微笑的表情,萌化了少女心
    美術生簡筆畫小公主,被吐槽太幼稚,看到微笑的表情,萌化了少女心 不知不覺中,繪畫已經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很多小朋友在幼兒園開始,就開始做一些簡單的繪畫,比如說小動物或者水果,專業的還是美術生,經常會給朋友們製造驚喜,比如這次簡筆畫小公主。
  • 《異化之地》代格拉的水晶柱好用嗎 代格拉的水晶柱介紹
    異化之地代格拉的水晶柱好用嗎?
  • 怎樣才能去故宮修文物?
    故宮書畫修復組的中堅力量李筱樓,則在回答著古書畫愛好者關於書畫藏品,到底應該「修舊如舊還是修舊如新」的問題。 「明顯感覺這兩年故宮不同了」。王津向記者感慨,「連志願者的組成也從老大爺老太太變成了小年輕,這是大好事。」李筱樓說,自己是文物保護專業畢業的,當年去故宮並不是大家眼中最好的選擇,沒有想到現在應聘故宮卻成了大熱門。
  • 孫瀛洲曾捐上千文物給故宮 後人稱是明智之舉
    他自奉甚儉卻有今人不能想像的慷慨——敞開自己所有收藏讓國家「看上什麼就挑什麼」,幾千件寶物捐贈故宮。工作人員到孫家為捐贈文物登記造冊就用了近兩個月時間,這些文物在1956年就有25件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這個人就是孫瀛洲。  故宮紫禁城出版社社長章宏偉曾經感慨,為故宮捐獻做出最頂尖貢獻的有兩位:一位是捐瓷器的孫瀛洲,一位則是捐書畫的張伯駒。
  • 走進文物裡的「秋天」 瀋陽故宮館藏秋季題材書畫展舉辦
    走進文物裡的「秋天」 瀋陽故宮館藏秋季題材書畫展舉辦 2020-11-04 15:38:52」在瀋陽故宮舉辦,遊客在參觀展覽中的作品。
  • 故宮中危害文物的害蟲有三種,專家用高科技,可以一舉將其消滅
    故宮博物院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不但佔地面積巨大,而且藏品眾多。可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也在面臨著一項挑戰,即病蟲害的威脅。讀者們可能都聽過莊稼要防蟲病害,卻不知文物也要殺蟲滅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走進文物裡的「秋天」 瀋陽故宮舉辦館藏秋季題材書畫展
    「秋聲無盡——瀋陽故宮館藏書畫展」近日在瀋陽故宮師善齋、協中齋開展,30餘件館藏明清及近現代秋天題材的書法繪畫作品讓展廳內也切換至深秋時節。瀋陽故宮博物館館長李聲能介紹,瀋陽故宮春、夏、秋、冬系列書畫展已經舉辦了以春季和夏季為題材的書畫展,深秋之際,再次策劃了體現秋季之美的館藏書畫展。
  • 戰火中,這3694箱故宮文物何處避難
    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一角 (南岸區文旅委供圖)說到南濱路上的安達森洋行倉庫,相信許多人不會陌生。但你可知道,這個倉庫和故宮文物頗有淵源,並成為故宮文物南遷這場大遷徙的見證者。12月25日,位於安達森洋行舊址的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初步對市民開放。
  • 貓咪第一次出遠門,露出好奇小腦袋,表情萌化人
    貓咪第一次出遠門,露出好奇小腦袋,表情萌化人 貓咪是一種特別有趣的動物,它們能夠開發出各種各樣的表情,被人稱為行走的表情包;特別會撒嬌賣萌,尋求主人的安慰和懷抱。
  • 故宮缺「鎮館之寶」?單霽翔:不突出特定文物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昨日透露,故宮將開展藏品三年普查計劃,將對部分之前未徹底整理的文物藏品進行系統清理。■ 2.8萬首乾隆詩稿開啟整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昨日透露,故宮將開展藏品三年普查計劃,將對部分之前未徹底整理的文物藏品進行系統清理。2010年12月底,故宮完成了建院後第五次藏品清理,當時的數據顯示故宮藏品共1807558件(套)。很多在之前觀念中不屬於文物範疇的物品,如清代錢幣、帝後書法等都被納入了文物資料。
  • 2018智慧景區出爐 故宮、長隆、奧陶紀紛紛上榜
    我們就以排行榜為例,來解讀為什麼智慧景區會更受遊客青睞,以及排行榜裡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景區,故宮博物院、長隆旅遊度假區、奧陶紀景區為什麼能排在前面。故宮博物院 當之無愧的第一文創賦予文物第二次生命最近幾年我們經常看到故宮博物院的創新與跨界合作,這種大膽的創新取得了很棒的成績,從2014年的古畫人物動圖《雍正行樂圖》,到2016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到各類故宮周邊文創產品的誕生,故宮博物院懷著匠心讓一個個沉寂在時光裡的物件,再一次活過來,尤其是在文創產品誕生後
  • 張雪迎首次亮相《上新了·故宮》,無實物表演展現出彩演技
    11月28日晚張雪迎首次亮相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值此紫禁城建成600年之際,以這樣一種特殊的形式為紫禁城送上祝福。節目中張雪迎先後三套造型亮相,故宮內灰色針織衫搭配百褶裙清新學院風,故宮紅的蝴蝶結唇膏,在色彩搭配上與故宮完美契合。
  • 《薛丁格的貓》先導預告 網友:寒冬裡的小清新
    此次曝光的首支預告以穿越元素為主線,預告中出現的那部可以向過去發送信息的手機引發網友熱烈討論。同時,劇中腦洞大開的穿越情節和熱血的音樂逐夢青春的碰撞融合更是點燃觀眾好奇心,其新穎的劇情和輕快的節奏也獲得網友點讚:「預告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寒冬裡的小清新挺有趣!」《薛丁格的貓》由唐韜執導,多爾編劇,馬瑞男、蘇詩丁領銜主演,孫天宇、周梓琦、黃霄雲、蒲悅、梁振鋒、斌巴才仁等主演。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打開時空隧道 "我"在故宮六百年
    這麼說可能還是有點抽象,於是,梁君健和他的小夥伴們,把鏡頭對準了各色各樣的人,宮裡的,宮外的,甚至北京城外的,他們與紫禁城在2020年發生了什麼。2020年春天,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接到了一項不是修房子的任務——他們要為紫禁城建成600年策劃籌備一個名為「丹宸永固」的展覽。紀錄片第一集就記錄了策展過程中的經歷。
  • 《上新了·故宮》:進故宮實地取景、深入未開放區域
    三腳架和大搖臂也做好了進宮的準備,全都用厚厚的海綿包裹好,拍攝用燈全部換成不發熱的led冷光源,燈的數量也要嚴格控制,一切都要在不損壞文物的前提下,確保萬無一失。第一期拍攝符望閣時,攝像們遇到了大難題,毛嘉發現,乾隆皇帝很喜歡超小的格子間,最小的房間還不到三平米,這意味著攝像師動作幅度稍微大一些,就可能磕碰到牆壁。拍攝倦勤齋時,嘉賓有四個人,攝像只進去了三個,「我們要在規定的時間裡完成拍攝,既要保證文物的拍攝精美,抓住人物的所有表情,還要保證素材量,那個機位是很難的」。錄製三期之後,故宮和節目組漸漸有了默契。
  • 京華物語丨故宮裡究竟藏有多少寶貝?
    提及故宮的藏品,經常最糾結的兩個問題是:故宮裡究竟有多少寶貝?故宮與臺北故宮博物院到底誰的寶貝更多?故宮究竟有多少藏品?一直以來的說法是近100萬件,直到2004年故宮才進行了建院79年以來最徹底的文物清理,經過7年的時間,階段性的數字是180萬件。這之後,在2013年1月1日故宮博物院正式公布的藏品總目裡,給出了更為精確的答案。
  • 夾縫裡的單霽翔:故宮院長想做事也得「抖機靈」
    這樣的嘈雜和混響某種程度上是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的常態。他是故宮的第一位「明星院長」,以前鮮有人知道故宮的「掌門人」姓甚名誰。單霽翔因為出現在《魯豫有約》《朗讀者》《楊瀾訪談錄》《國家寶藏》等節目中,亮相在各種各樣的論壇、講座和年會上,用幽默的語言揭開了故宮的面紗而家喻戶曉。
  • 中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蔣氏是個深謀遠慮的人,他不但在國民政府撤退的時候,帶走了很多文化、科技領域的人才,還下令把華夏文明結晶的許多珍稀文物運送出去,以免在戰火中毀於一旦,或落入他人之手。那些運送出去的文物,就有很多來自北京故宮。其實在全面抗戰之前,國民政府已經把故宮裡的很多珍寶運出,以防落入日寇之手,沒想到時局如此不利,國寶很快又要面臨轉移命運。
  • 令人叫絕的玻璃器文物,顏色很高級,古人的審美竟這麼超前
    盛夏白瓷梅子湯用這碗該多爽 古代的文物能有多讓人驚訝?在諸多分類中的玻璃器皿這一塊上,可真出了不少令人叫絕的文物,甚至有的打眼一看,還以為是現代製作出來的。
  • 《上新了·故宮》:博物館教育的第二課堂
    與此同時,由故宮博物院和北京廣播電視臺出品、華傳文化聯合出品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在北京衛視熱播,不僅在尋找文化命脈的同時展現著故宮的「高光傳奇」,而且以不同主題,圍繞故宮館藏文物進行的創新表達,為中小學踐行「館教結合」「展教並重」提供了生動的教育教學案例,引發了各界對博物館教育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