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比地球小很多,為何有許多隕石坑?是它更容易被隕石撞擊嗎?
我們知道地球的半徑是6371公裡,而圍繞地球旋轉的月球,半徑只有1738公裡,差不多是地球半徑的1/4左右,至於體積那就更小了。只有地球的1/60左右。但是就是這麼小的一顆星球,上面卻存在著許多的環形山,隕石坑,傷痕累累,仿佛在宇宙漫長的歲月當中,經歷過無數次的撞擊。
但是相比之下,我們體積更大,質量更大,引力也更大的地球,仿佛上面卻沒有什麼隕石撞擊的痕跡,起碼比起月球來說,要「光滑圓潤」得多。那麼既然月球比地球小很多,為何被撞擊的次數,感覺會比地球還多?為何會產生這樣的原因呢?是因為月球的「體質」更加容易被太空當中的隕石撞擊嗎?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知道太陽系當中的隕石撞擊,基本上主要都發生在太陽系形成的早期,也就是大概40億年前左右的時候。而在此後的10億年左右,基本上圍繞太陽系海王星的軌道以內,絕大多數的小天體,都已經被大質量的天體用「引力彈弓」清除到外面去了,能夠穩定存在的小行星,基本上都是遠離各大行星軌道的,這樣才不至於被甩出去。
而月球表面的環形山,隕石坑等等,也都是大概在40億年前左右的時候,發生的隕石撞擊。由於月球的引力很小,所以沒有大氣層的存在,太空中每一顆隕石都是實打實地砸在月球表面的;不像地球存在大氣層的緩衝,能夠讓許多的小體積小質量隕石「燃燒殆盡」,根本觸及不到地球表面,這也是地球很少會出現小行星撞擊事件的原因。
當然地球實際上受到的太空威脅,要遠比月球多得多。除了大氣層的保護之外,另一方面地球表面早期的時候,存在的許多隕石坑環形山,都因為地球表面劇烈的活動,火山噴發,地震,海嘯等等消失,抹平了這些曾經存在過的印記。所以在我們後來誕生的人類看來,才覺得地球表面似乎很少受到隕石的撞擊,相反反而是體積和質量都很小的月球,更容易被隕石撞擊,實際上這都是一種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