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論壇不簡單!六位首席科學家,五位骨幹科學家……

2020-10-15 農資與市場雜誌社
當我們收到11月4日將在楊凌召開的「2020年中國肥料增效劑創新發展論壇」的嘉賓名單時,真的是震驚了!

雖然,我們都已經身經百戰,但是這樣的陣容絕對值得我們大驚小怪。

本次會議聚集了植物營養、土壤資源環境、肥料研究領域的12位中青年專家(六位首席科學家,五位骨幹科學家,兩位實戰派研發專家),匯集了「十三五」期間最新的研究成果。

未來的技術前沿,對肥料增效劑管理的法律法規、檢測新技術、功效驗證生測技術等很多專業領域的問題,他們都能給予我們一個更全面的視角。

我們幫大家算了算時間成本,平時若是想聆聽其中一位教授或者大咖的演講,你可能需要卡著時間和地點去拜訪,時間成本十分昂貴。

所以,11月4日,來楊凌吧!來參加「2020年中國肥料增效劑創新發展論壇」吧!

來這裡,一切都變得簡單了。

下面,我們來看看都有哪些重磅嘉賓吧。

趙秉強

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科學院首批聘任二級崗位傑出人才,農業部農業科研傑出人才,農業部新型肥料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肥料及施肥技術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中國農學青年科技獎獲得者;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德州鹽鹼土改良實驗站站長,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化肥增值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全國肥料和土壤調理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腐植酸工業協會常務理事,農業部科學施肥專家組副組長;增值肥料發明與創始人,長期從事新型肥料與施肥制度研究。

馮固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核學會理事,中國原子能農學會理事,中國土壤學會鹽漬土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幹旱區資源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原子能農學會理事,我所客座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研究方向:根際微生態,植物生理生態,環境生物學。

近年主要研究領域:叢枝菌根生理生態,菌根真菌資源與生物多樣性,菌根真菌生物學,植物-菌根真菌相互作用與調控,鹽生植物生物多樣性及其利用,鹽生植物適應機理,鹽生植物資源利用,肥料磷素高效利用,根際生物互做對土壤磷素的活化及利用等。

張民

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委員會主任、博士生導師,國家緩控釋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土壤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土壤肥料學會副理事長,全國肥料和土壤調理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

多年來從事新型肥料研製、土壤化學與環境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發表論文150餘篇,主持完成了國家「948」、農業部跨越計劃、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等項目。已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首位1項),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優秀科技成果獎1項(首位);已獲國家發明專利29項,2009年獲山東省專利獎一等獎,第十一屆中國專利獎優秀獎。主導制定了《緩控釋肥料》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

張瑞福

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農業大學「鐘山首席教授」。2015年,兼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農業微生物資源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主要從事根際微生物與微生物肥料、農業有機廢棄物微生物轉化與有機肥料、農業微生物資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國家「萬人計劃」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中國微生物學會常務理事、微生物資源專委會主任、中國土壤學會理事、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究會理事、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生物與有機肥專委會副主任。以通訊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Microbiome (2018,2020a,2020b)、Cell Reports (2019)發文,在微生物肥料研究領域獲國際同行關注並認同。

易可可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土壤植物互作創新團隊首席。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首批青年拔尖計劃及領軍人才,並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從事植物營養與發育分子生物學方向研究,對植物體高效利用磷素研究系統深入,研究成果作為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發表在Nature Genetics、Nature Plants、PNAS、Plant Cell、Plant Physiology等雜誌,作為共同作者在Science、Development等雜誌上發文,其研究成果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力。

王朝輝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一直以土壤-作物-環境體系的氮素動態為中心,長期從事旱地水肥管理及其生態環境效應、施肥與農作物營養,內容涉及土壤有機碳氮協同提升、土壤養分供應能力、土壤硝態氮殘留和淋溶、土壤與植物氮素氣態損失、植物硝態氮累積、小麥等作物氮磷鉀利用與產量品質形成、鋅鐵硒等關鍵微量營養元素調控、旱地水肥管理、新型肥料研製等,先後主持農業部948重大國際合作項目子課題、參與科技部973項目專題、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等。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60餘篇,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理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編委,中國土壤學會《土壤學報》編委,主要從事植物營養調控方面的科研工作。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農業部農業科研傑出人才、農業部「旱地土壤培肥與高效施肥」科研創新團隊帶頭人。

石磊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土壤與植物營養系系主任。華中農業大學微量元素研究中心和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油菜根系發生發育與磷和硼等養分高效利用的研究,先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項,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2項,武漢市應用基礎前沿專項1項,國際合作項目2項,973子課題2項和863子課題1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子課題1項,2013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近5年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現擔任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副院長,微量元素研究中心主任,新型肥料湖北省工程實驗室副主任,農業部長江中下遊耕地保育重點實驗室副主任

王勇

山東農業大學生科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針對農業生產上作物對氮素的吸收利用率低、環境汙染嚴重的問題,重點開展植物氮素信號調控及高效利用的分子機制研究,旨在闡明植物吸收利用氮素的規律和機制,解析氮素調控的基因網絡,為培育高氮效的作物新品種和提高氮素利用率提供理論依據和支撐。首次發現新基因NRG2作用於NRT1.1上遊並且其蛋白能與NLP7互作對硝態氮信號響應和吸收利用進行調控的新機制;首次揭示CPSF30-L在轉錄後水平上調控硝態氮信號及代謝的新機制;首次鑑定出了對玉米硝態氮吸收利用發揮重要調控作用的ZmNLP6和ZmNLP8 ,解析並闡明了NLP7直接結合NRT1.1啟動子進而調控硝態氮信號的分子機制;發現lncRNA在硝態氮信號及代謝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劉之廣

山東農業大學資環學院,土肥資源高效利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型緩控釋肥料研發與應用,聚合物包膜緩控釋製備工藝及其養分控釋機理研究,新型生物刺激素、生物基農林保水劑與緩控釋肥料的高效配伍工藝及產業化生產裝置研發,功能型緩控釋肥料產品質量標準和區域作物高效施用技術規程探索,研發出膜材多元改性和養分/增效物質精準控釋技術,構建了功能型包膜緩控釋肥綠色生產體系,授權專利20項。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石化聯合會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省部級獎勵5項。

魏佔波

中國科學院瀋陽生態研究所,博士 ,主要從事脲酶和硝化抑制劑升級改性、肥料增效劑核心技術的攻關和關鍵工藝的研究。 主持和參與十三五重點研發計劃、中科院STS等項目多項,發表高水平論文15篇,申請發明專利二十多項,參與制定行業和國家標準兩項。

周繁

中化集團2018年度先進工作者,周繁作為主要負責人申請國家項目3項,省部級項目2項,橫向項目20餘項,其中10餘項在集團內部實現轉化。周繁博士階段研究方向為植調劑對作物調控領域,對植物生長調節劑研究深入,對世界主要農業國植調劑管理的政策、法規、發展方向等有著較深入的了解;近年來主要進行非植調劑類新型肥料增效物質對植物營養吸收的研究。

王慶彬

山東農業大學博士,主要從事植物內生菌代謝產物在肥料增效研究,系統研究植物內生菌代謝物的理化性質、穩定性,活性成份的分離、純化、結構鑑定,代謝產物的氮調控分子機理及其與肥料的配伍工藝,大田應用等;開發了肥料中植調劑「一柱十檢」的液相檢測方法,開發了肥料中植調劑氣相檢測方法,基本涵蓋了常用的植調劑品種;通過建立酶聯免疫方法開發肥料中肥料增效劑(有機聚合物及有機混合物)的檢測體系,建立肥料中有機增效物質檢測標準多項;發表文章10餘篇,其中SCI文章3篇,中文核心5篇。申報發明專利6項,授權3項,在審3項。主持國家十三五重點研發項目子課題,以核心骨幹參加國家863計劃,國家自然基金,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山東省重點創新工程項目等8項。

孔波

山東蓬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兼研發部經理,是我國肥料行業較早倡議對肥料增效劑進行系統評價的產業界人士,提出「離開檢測和生測談肥料增效都是耍流氓」的觀點,指出肥料增效劑是功能肥料的核心,通過檢測對肥料增效劑進行質量控制是功能肥料質量控制的重要一環;不同功能定位的功能肥料應設計不同生測模型輔助開發產品,生測模型是功能肥料開發的「大腦」。

蓬勃生物是業內較早綜合利用各種植物材料根據功能定位(抗低溫或高溫、抗乾旱或鹽鹼、減少病害發生、促進種子萌發、促進根系發育、生殖發育、提高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利用率)開發快速、精準、可重複、匹配大田應用生測模型的研究單位。

參會諮詢

高茜茜:15797637906(微信同號)

王子帥:18595865999(微信同號)

相關焦點

  • 首席科學家雲論壇推薦「黑蟾貓」:讓健康像喝水一樣簡單
    6月22日,第十七屆中國科學家論壇暨2020中國企業首席科學家雲論壇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嶺藥業董事長吳以嶺,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院長、發現雜誌社社長、中國科學家論壇主席陳貴,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商學院執行院長、中國科學家論壇秘書長欒紅燕,北京新聞文化研究所監事長趙先貴,黑蟾貓智能科技(寧波)有限公司董事長宋勝利等出席了相關活動。
  • 億康基因首席科學家謝曉亮院士出席2017未來論壇!
    2017-10-31 10:07:33 來源: 億康基因 舉報   思考未來沒有極限,創造未來不懼極限
  • 院士專家齊聚中國科學家論壇 論道科技創新
    9月19日,全國科普活動日之際,第十七屆中國科學家論壇在北京召開。來自各地各行業的院士專家、科技工作者、企業家等參會,就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改善科技創新生態等話題交流探討。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劉燕華、中國工程院院士樊代明等在開幕上致辭。
  • 1.5億獎金給50位青年科學家,今年騰訊科學獎有五位女性獲獎
    近日,由騰訊基金會與楊振寧等14位科學家發起的「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獲獎的青年科學家每人可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在獲獎的50名青年科學家中,有五位傑出女性科學家獲獎,而其中善於「捕捉流星雨」的李贊成為大眾關注焦點。
  • 200名「未來小小科學家」與未來論壇「大科學家」面對面
    11月17日,在2019未來論壇上,200多位來自全國的優秀青少年,身穿印有「追星就追科學家」字樣的帽衫,聆聽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的心聲,和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科大訊飛高級副總裁杜蘭博士,以及2018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馬大為面對面交流科學話題。
  • 這個獎曾預言五位諾獎得主,今年三位拓撲領域科學家獲「復旦-中植科學獎」
    今年的三位獲獎者均為拓撲領域科學家:麥可·貝裡提出的貝裡相位,是量子力學基礎研究的重大突破,促進了對拓撲物態的研究;查爾斯·凱恩提出了拓撲絕緣體的關鍵理論,促使拓撲絕緣體研究領域的誕生據悉,本屆論壇為期兩天,除主論壇之外,另設立物理科學、數學科學、人類表型組、數據科學與人工智慧四個分論壇。
  • 「青聚閩江」青年科學家論壇成功舉辦
    9月19日至20日,中國航天大會「青聚閩江」青年科學家論壇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成功舉辦。航天青年及福州大學師生近300人參與了論壇。在「成為——傑出航天青年說」論壇活動上宣布了中國宇航學會青年科學家俱樂部正式成立,中國宇航學會科技交流事業部負責人姜軍就中國宇航學會青年科學家俱樂部組織機構、章程、活動內容進行了發布。隨後舉行了俱樂部主席團聘書頒發儀式。
  • 「青聚閩江」青年科學家論壇舉辦
    福州新聞網9月20日訊 (見習記者 蘇怡蓮 文/攝)20日,中國航天大會「青聚閩江」青年科學家論壇在福州海峽會展中心舉辦。「成為——傑出航天青年說」論壇活動上,中國宇航學會青年科學家俱樂部宣布成立。據悉,中國宇航學會以「青聚」為品牌,現已成功舉辦四屆青年科學家論壇。
  • 引領思想 點燃激情 聚力擔當 女科學家論壇:女科技工作者將更加大...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12日訊 「在世界科技發展的進程中,從來不缺女性靚麗的身影,從兒時熟知的居裡夫人,到中國女性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女士,再到今年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的三位女性,還有馳援武漢的四萬多名醫護人員中,三分之二是女性這樣的事例,處處都彰顯著巾幗力量。」
  • 2020年京臺青年科學家論壇在京舉辦
    本屆論壇作為2020年北京科技交流學術月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擴大學術學會交流,深化科創科普融合,促進兩岸青年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共同發展。論壇聚焦智慧測繪、智慧農業、防災減災、能源網際網路、建築遺產保護、科學傳播、創新創業等領域,以研討、路演、培訓、競賽、論文等形式,通過「線上+線下」開展充分交流。
  • 浙江大學新增5位「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浙江大學新增5位「
  • 高端論壇!首屆西部材料前沿研究青年科學家蘭州「論劍」
    兩個高端論壇,為青年才俊搭建了交流平臺。新甘肅客戶端蘭州12月20日訊(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李滿福)為期三天的首屆西部材料前沿研究青年科學家論壇暨第二屆西部摩擦學青年論壇,今天在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結束。來自全國各地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材料領域和摩擦學領域的近30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齊聚金城,就相關技術領域前沿、熱點問題分享、交流和探討。
  • 這六位明星都是領取國家薪水,前五位沒有異議,最後1位為什麼
    這六位明星都是領取國家薪水,前五位沒有異議,最後1位為什麼都知道明星賺的錢比常人多很多,因為他們的高人氣和知名度使得他們在參與商演的時候,可以得到高額的演出費用,並且他們參與的影視作品的製作也會賦予他們高額的片酬。
  • 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大健康論壇舉行
    10月18日下午,2020世界青年科學家峰會最受關注的主論壇之一——大健康論壇在溫州醫科大學舉行,200餘位國家高層次人才及頂級科學家青年科學家參加會議。中國工程院院士、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主持主論壇。
  • 「青聚閩江」青年科學家論壇20日閉幕
    記者 林瑞琪 攝福州日報記者 林瑞琪 葉欣童20日,為期兩天的「青聚閩江」青年科學家論壇在福州閉幕。在當天舉行的「成為——傑出航天青年說」論壇上,中國宇航學會青年科學家俱樂部正式宣布成立,致力於打造一支宇航領域有創新活力和影響力的青年科學家隊伍。
  • 15國超100位首席科學家聯手破譯「地球生命密碼」
    孟雨涵 攝10月30日的「世界頂級科學家論壇100多所大學及科研機構參與,100餘位首席科學家領銜,足見這一大科學計劃之「大」。全球15個國家、100餘位首席科學家參與「去年11月初,我們的計劃正式啟動,」哈裡斯說
  • 天大教授、諾思微首席科學家張浩案判了
    天大教授、諾思微首席科學家張浩被定罪美國聯邦法院裁定中國天津大學教授張浩竊取美國高科技商業機密(FBAR濾波器)、經濟間諜罪等3項罪名成立。9月1日美國法院作出最終判決,——18個月有期徒刑,並賠償47.7萬美元(約330萬人民幣)。
  • 中國瑰寶級的五位著名科學家,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我國有著數錢年的輝煌歷史,在這些歷史中我國當然也遇到過前進的障礙,但那時一定會有無數的中華兒女站出來撐起這個國家,讓中國不斷的向前。在近代,我國遭遇了數千年來最大的浩劫,大量的列強仗著當時中國的落後在這片土地上作威作福,無數的中國人民在列強的欺壓下苦不堪言。但那時依舊有著大量的先烈站出來反抗,最終趕跑了列強,建立了新中國。
  • 顏寧與五位女科學家分享自身經歷:博士該怎麼讀?
    論壇採用的形式非常簡單直接,由觀眾自由向嘉賓提問:女性在科研工作遇到的障礙有哪些?是否有必須在40歲的黃金年齡之前做出科研成果的焦慮?不確定自己是否適合做科研該怎麼辦?博士該在國內還是國外讀…… 六位年齡跨度相差幾十歲、成長背景截然不同的嘉賓根據提問分享了她們的科研經歷和人生故事。
  • 首屆科學家精神論壇在川舉行
    本報綿陽11月5日電(記者李曉東、周洪雙)「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是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11月5日,在四川綿陽市梓潼縣「兩彈城」舉辦的首屆科學家精神論壇上,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的多名院士通過主旨演講,與社科理論界的多位專家學者一道,感悟老一輩科學家的家國情懷,挖掘科學家精神的時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