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天氣和戰爭的關係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因為一切軍事活動是都在一定的天氣條件下進行的,並且軍事活動的進程也受天氣的影響。新華軍事為您盤點史上幾次被天氣影響的戰爭,讓我們直觀地了解天氣對於戰爭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漢高祖劉邦像。(資料圖片)
白登之圍
漢高祖的時候,匈奴時常侵擾北方,一度佔領了馬邑這個地方,並繼續向南進攻,圍住晉陽。漢高祖劉邦聽說馬邑被佔領,馬邑的首領居然投降,一氣之下親自率領軍隊趕到晉陽與匈奴的單于冒頓對峙。
就在公元前200年的冬天,天空下著雪,天氣特別寒冷,中原的兵士沒碰到過這樣冷的天氣,凍壞了不少人,有的人竟凍得掉下了手指。但是,漢朝的軍隊和匈奴兵一接觸,匈奴兵就敗走。漢高祖進了晉陽,派出兵士去偵察,回來的人都說冒頓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殘兵,連他們的馬都是挺瘦的。如果趁勢打過去,準能打勝仗。
劉邦一時昏了腦子,下令追擊匈奴兵,結果中計,自己被圍在了白登山。原來匈奴兵並非僅剩老弱殘,他們佯裝吃了敗仗正是為了引漢軍上鉤。劉邦和部下在白登山上一直被圍不能逃脫。無奈之下,劉邦身邊的謀士陳平派使者帶著黃金去賄賂冒頓的妻子閼氏,閼氏得了財寶就勸說冒頓放了劉邦。冒頓想了想就在白登山的包圍中讓開一個缺口,放劉邦下山。
這一次劉邦謹慎又謹慎,輕易不敢下山。第二天清早,天降大霧,能見度極低,就是在濃霧的掩護下,劉邦一行自白登山突圍,安全下山。也正是這次天公作美,劉邦才突圍成功。
王莽嶺 資料圖片
昆陽之戰
昆陽古戰場在今河南葉縣。西漢末年,奸臣王莽篡奪漢室皇位,成立新朝。由於王莽政權法令煩苛,地方官吏「侵刻小民,富者不能自保,貧者無以自存,於是並起為盜賊」。在眾多反抗王莽政權的「盜賊」當中,北方的赤眉軍和南方的綠林軍聲勢最大。
王莽開始認為赤眉軍力量最強,派出10萬重兵圍剿赤眉軍,而以郡縣軍和臨時招募的部隊對付綠林軍。當綠林軍擊敗新莽軍隊,公開提出恢復漢朝,建立更始政權之後,王莽才意識到綠林軍的威脅更大,因而轉移戰略重心,特命大司空王邑和司徒王尋為統帥,調集各郡兵力,準備一舉消滅綠林軍。王莽還徵調當時所謂精通 63家兵法的人充當軍吏,並任用「長人」巨毋霸為壘尉,又將虎、豹、犀牛、象等猛獸巨獸圈至軍中飼養,以便在作戰時放出來震懾敵人。
王莽的命令發出後不久,集中到洛陽的軍隊已達42萬人,號稱百萬大軍,更始元年(公元23年)五月,王邑、王尋率大部隊向綠林軍佔領的昆陽方向進軍。到達昆陽後,王邑指揮大軍將昆陽團團包圍住,並設置了100多座軍營。
當時堅守昆陽的起義軍只有八九千人,由當時任太常偏將軍的光武帝劉秀負責指揮作戰。劉秀叫王鳳和王常守昆陽,自己與將軍李軼等13騎夜出城南門,「於外收兵」。
六月初一,劉秀、李軼帶回來的救兵抵達昆陽城下,當時昆陽的攻守戰正在膠著狀態。劉秀親自率領敢死隊一千多人為前鋒,在距王莽軍隊四五裡地時,即擺開陣勢,王邑、王尋派兵數千迎戰。劉秀身先士卒衝向敵陣,斬殺數十人,逼使王邑、王尋的軍隊後退。起義軍諸將「膽氣益壯,無不一當百」,但王邑、王尋仍不將起義軍放在眼內,他們率領萬餘人單獨與起義軍拼殺,命令各軍營不得輕舉妄動,結果戰況不利時其他軍隊也不敢擅自出營相救。王邑、王尋的部隊被打亂後,起義軍斬殺王尋。城中的守軍此時「鼓譟而出,中外合勢,震呼動天地,莽兵大潰,走者相騰踐,伏屍百餘裡」。
正在這個時候,天上突然電閃雷鳴,同時大風颳起,當時「屋瓦皆飛,雨下如注,虎豹皆股戰,士卒赴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王邑、嚴尤、陳茂輕騎乘死人渡水逃去」。昆陽之戰以王莽軍隊的徹底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