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科大李碩彥教授獲通信領域諾貝爾獎

2020-12-05 電子信息產業網

cena訊 日前,IEEE(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公布ERIC E. SUMNER AWARD得主名單,電子科技大學通信抗幹擾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李碩彥教授獲得此獎項。這是中國高校教師第一次獲得該項殊榮,網絡編碼創始人李碩彥也成為亞太地區首次獲此殊榮的華人科學家之一。

ERIC E. SUMNER AWARD是為了紀念1991年任IEEE主席的ERIC E. SUMNER先生,於1995年由IEEE設立,每年評選一次,獎勵對世界通信技術發展有傑出貢獻的一個人或一個團隊(不超過3人)。李碩彥等人因為在網絡編碼領域的傑出貢獻獲得該獎項,IEEE給出的評語是:「For pioneer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network coding.」從1997年第一屆評選至今,全世界共有30位科學家獲得該獎項,獲獎者分別來自美國、中國、英國、瑞士、法國、日本等少數幾個國家。

李碩彥是IEEE Fellow,1974年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Berkeley)分校數學博士學位,1974-1976年在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應用數學,1976-1979年在伊利偌伊大學芝加哥分校教授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1979-1989年在貝爾通信實驗室研究通信理論和交換系統,1989年應高錕校長聘請任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講座教授,2014年受聘我校特聘傑出講座教授。李碩彥享有「網絡編碼之父」的美譽,是代數交換理論創立者,也是martingales of patterns的發明人,擁有33項美國專利,於2009年獲得香港政府第一筆逾億元的工科研究經費。受聘電子科大後,李碩彥致力於人才培養,任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本科專業教育改革與發展委員會顧問,在電子科大連續開設《數學與工程對話》系列講座課程,累計聽眾超過5000人次。

相關焦點

  • 網絡編碼創始人李碩彥受聘為電子科技大學「特聘傑出講座教授」
    電子科大聘請李碩彥為「特聘傑出講座教授」    四川新聞網成都9月17日訊(記者 戴璐嶺)今天上午,網絡編碼創始人之一、國際電子電氣協會的最高級會員(IEEE Fellow)李碩彥教授受聘為電子科技大學「特聘傑出講座教授」(Distinguished
  • 科學網—李碩彥:將夢想播撒在祖國大地上
    這是中國高校教師第一次獲此殊榮,他們也成為亞太地區首獲此獎的華人科學家。 據了解,該獎是為了紀念1991年任IEEE主席的埃裡克·薩姆納,每年評選一次,獎勵對世界通信技術發展有傑出貢獻的一個人或一個團隊(不超過3人)。從1997年第一屆評選至今,全世界共有30位科學家獲得該獎項,獲獎者分別來自美國、中國、英國、瑞士、法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 【名師講堂】李碩彥教授講述「從唐詩看網絡編碼三大應用」
    主題:「數學與工程的對話」 系列講壇——第四講:從唐詩看網絡編碼三大應用時間:2014年11月27日(周四)16:20地點:清水河校區品學樓B107主講人:李碩彥教授主辦單位:人力資源部教師發展中心承辦單位: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通信抗幹擾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內容簡介:本講從詩句「天子呼來不上船」開始,圍繞李商隱、杜牧等唐代詩人,介紹唐詩對主講人在網絡編碼工作的啟迪。
  • 電子科大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日前,歐洲科學院公布2019年新增院士名單,電子科技大學通信抗幹擾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教授梁應敞當選外籍院士。
  • 潘建偉量子加密通信可以獲諾貝爾獎嗎?可能很難,很難,很難
    潘教授的領域在量子加密通信,這只是量子力學中一個很小的應用,早就有人在研究,只是中國現在走在最前面,而且確實超過了其它國家較大的距離。但想憑這個獲諾貝爾獎,不說100%沒可能,至少99.999999……%,你想多少個9就多少個9沒可能,量子加密通信只是現有通信手段的提升,和諾貝爾獎的要求完全不搭邊。
  • 法美科學家因量子力學領域突出成就獲諾貝爾獎
    法美科學家因量子力學領域突出成就獲諾貝爾獎     當地時間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Serge Haroche與美國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David Wineland獲得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港科夜聞|香港科大工學院教授獲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
    1、香港科大工學院教授獲選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生院院長吳宏偉教授獲選為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香港科大計算機科學及工程學系許彬教授獲選為英國皇家工程院國際院士,表彰他們對專業持續的傑出貢獻。英國皇家工程院的院士頭銜被視為英國工程師的最高榮譽,每年獲選者約50位。
  • 揭秘黑洞 UCLA女教授獲諾貝爾獎
    揭秘黑洞 UCLA女教授獲諾貝爾獎【美國新聞速遞】楊平俊 綜合報導2020諾貝爾獎於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來自美國、英國和德國的三名科學家,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他們在黑洞研究領域的貢獻,他們將分享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110萬美元)。
  • 40年前,那位11歲考上中科大,立志拿諾貝爾獎的謝彥波,結局怎樣
    40年前,那位11歲考上中科大,立志拿諾貝爾獎的謝彥波,結局如何說到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相信各位一定會脫口而出是楊振寧。不過,楊振寧在1957年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獲諾貝爾獎時,他其實已經是美國國籍。直到2015年,他才主動放棄美國國籍重回中國。所以,楊振寧這個諾貝爾獎,只能算是華人界第一個,並不能算是中國人第一個諾貝爾獎。
  • 電子科大太赫茲通信技術研究開創者:這次實驗和6G沒...
    在「一箭13星」中,一顆名為「電子科技大學號」的衛星備受關注,被稱為「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據電子科技大學官微報導:這顆衛星重達70公斤,由電子科技大學、國星宇航等聯合研製,衛星上搭載了赫茲衛星通信載荷,將在衛星平臺上建立收發鏈路並開展太赫茲載荷試驗。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李贊教授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
    11月14日,2020年騰訊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隆重舉行,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通信工程學院李贊教授便是50位獲獎者之一。「科學探索獎」是國內首個由網際網路企業設立的科技公益項目,囊括「生命科學、數學物理學、天文和地學、化學新材料、信息電子、能源環保、先進位造、交通建築、前沿交叉」這九大最熱科學領域,由騰訊基金會投入10億元人民幣作為獎項啟動資金。科學技術是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且其超前性對生產力發展具有先導作用。
  • 深耕無線通信 東南大學王承祥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交匯點訊 近日,歐洲科學院(AcadamiaEuropaea或The Academy of Europe)正式公布2020年新晉院士名單,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移動通信國家重點實驗室王承祥教授因在無線通信領域的傑出貢獻當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
  • 在電子科大成都學院,一切皆有可能!
    在電子科大成都學院,你會遇見學生花開,成長最好的自己!有學生講:「在電子科大成都學院,一切成功皆充滿可能!」目前正申請出國留學唐濤,可是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的「風雲人物」。在今年該學院眾多在校學生中,僅他一人獲得了「院長獎」!據了解,電子科大成都學院的「院長獎」是對學生在校期間頒發的最高榮譽,每年只評選一個。全學院唯一,能拿到這麼高的榮譽,與唐濤在學院四年特殊的經歷有關,也與該學院通信工程專業老師們的獨具慧眼有關。
  • 西電校友王中林院士獲世界能源領域「諾貝爾獎」——埃尼獎,系獲獎...
    、傳感網絡、環境保護、人工智慧等新時代能源領域所做出的先驅性的重大貢獻。王中林院士是迄今為止獲得埃尼獎的第一位華人科學家,也是在中國境內現職工作期間獲此重大國際性獎項的第一位科學家。埃尼獎(Eni Award)是世界能源領域最權威、最負盛名的獎項,被譽為世界能源領域的「諾貝爾獎」( The Nobel Prize for energy ),與計算機界圖靈獎、數學界的菲爾茲獎及沃爾夫獎等並稱為領域性的最高獎項。
  • 電子系教師再獲IEEE國際通信會議最佳論文獎
    電子系教師再獲IEEE國際通信會議最佳論文獎    清華新聞網6月25日電 日前,IEEE國際通信會議(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簡稱IEEE ICC)在澳大利亞雪梨召開。
  • 成都高新區聯合電子科大 推進校地協同創新
    成都高新區聯合電子科大 推進校地協同創新央廣網成都12月27日消息(記者劉濤)12月26日,成都高新區與電子科技大學在先進無線通信合創空間共同舉辦「一校一帶」科技成果系列對接會電子科技大學師生代表、成都高新區重點科技企業、投融資機構和成果轉移轉化機構共計約200人參加。「一校一帶」科技成果系列對接會旨在通過政策宣講、成果路演、一對一洽談、線上對接、參觀考察等方式,組織成都高新區重點企業、機構深入對接電子科技大學高層次人才、科技創新平臺、主要特色學院和研究中心,提升高校科技成果本地轉化率,支撐成都高新區產業發展。
  • 陳宇翱因量子物理基礎研究獲國際大獎,正建地面廣域量子通信網絡
    中科大新聞網7月30日報導,28日,中國科大陳宇翱教授榮獲2016年國際純粹與應用物理學會的原子分子光物理委員會(C15)青年科學家獎(IUPAP Young Scientist Prize)。 「80」後教授陳宇翱,長期從事量子物理基礎研究,致力於發展光與冷原子量子調控技術並系統地應用於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模擬和精密測量等多個量子信息研究方向。
  • 清華電子系戴凌龍、周盛獲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通信學會亞太...
    清華電子系戴凌龍、周盛獲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通信學會亞太地區傑出青年學者獎清華新聞網12月15日電 12月4-8日,由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通信學會(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主辦的2017年全球通信大會(IEEE GLOBECOM 2017)在新加坡召開。
  • 重金投資科學領域 韓國民眾為獲諾貝爾獎著急
    重金投資科學領域 韓國民眾為獲諾貝爾獎著急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5日 15:15 來源:新華網       雖然討論會的主題是基礎科學發展,但每次在這種會議上,主持人和與會者都不會漏掉一個問題——「韓國人能否在科學技術領域獲得諾貝爾獎?」  韓國人對諾貝爾獎的痴迷已經達到令人吃驚的程度。從2004年10月到次年2月,韓聯社和韓國科學文化財團以「挑戰諾貝爾獎的韓國科學家」為主題,向全國436名科學家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最有希望獲諾貝爾獎的韓國科學家是黃禹錫。
  • 「量子通信第一股」科大國盾:科技騙局?千億公司?
    潘建偉,1970年生,27歲時科研成果就入選「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31歲毅然回國組建自己的實驗室,幫助中國在量子通信的前沿科技領域處於世界領先,被認為是距離下一個科技諾貝爾獎最近的中國人之一;登上《時代周刊》、亮相《朗讀者》、和馬雲握手;被方舟子打假、談求學、聊追妻子……是中國最耀眼的科技明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