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帝國」的無冕之王,憑啥玩轉世界?

2021-01-10 中國科普博覽

一張簡潔的元素周期表,一部世界通用的科學「聖經」。她承載了宇宙的浩瀚、生命的精巧以及科學的縝密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蘇更林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一張簡潔的元素周期表,一部世界通用的科學「聖經」。她承載了宇宙的浩瀚、生命的精巧以及科學的縝密……門捷列夫的思想光輝賦予了周期表玩轉世界的力量。值此紀念元素周期表誕生150周年之際,謹向那些為元素周期表建設做出貢獻的大師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球形周期表(圖片來源:https://www.meta-synthesis.com/webbook/35_pt/pt_database.php?PT_id=53)

周期表橫空出世

門捷列夫花了幾年功夫潛心研究和收集元素數據,並把每個元素分別寫在紙片上,在卡片上寫上原子量以及相關信息,從而製成了一副由63張牌組成的「撲克牌」。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門捷列夫一直擺弄著他的「撲克牌」。有一次,他接連擺弄了三天三夜,以至於對前來拜訪的老朋友都不屑一顧。慢慢地,他發現了原子量在元素分類中的重要意義。

門捷列夫

門捷列夫的手稿(圖片來源:澎湃新聞網截圖)

關於門捷列夫周期表的出世,流傳的版本很多,其中在睡夢中產生周期律思想的說法流傳最廣。有人說這就是靈感的魅力,其實靈感就是人們智力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它不會偶然地憑空產生和迸發,只有長期執著一念忘我探索的人才有可能突發靈感。事實上,門捷列夫周期律思想的孕育大約經歷了十來年的時間。真可謂是「十年磨一表」呀!

歷史會銘記,1869年2月17日,是門捷列夫化學元素周期表的誕生日。一個月後,俄羅斯化學會收到了門捷列夫的一份科學報告,題目就是《元素的性質與其原子量的關係》。這實際上就是門捷列夫發現的化學元素周期律。門捷列夫的這一發現刊發在俄國化學會會刊的第一卷上。

但是,對於門捷列夫的周期律,贊成者有之,質疑者也不在少數。

「無冕之王」的靈感啟蒙

門捷列夫(1834年-1907年)出生於西伯利亞的託博爾斯克。1850年,門捷列夫隨母親輾轉來到聖彼得堡,在一所師範學院開始了教師培訓。1857年,門捷列夫擔任聖彼得堡大學化學系副教授。1859年至1861年間,門捷列夫被公派出國,先後在巴黎的勒納爾特等地學習。1861年,門捷列夫回到聖彼得堡。1869年,門捷列夫成為聖彼得堡大學的普通化學教授,繼續進行化學元素方面的研究創新。

在當時,人們對元素的認識支離破碎,沒有權威的化學教科書。門捷列夫立志當一名好老師,因此決定寫一本像樣的化學教科書。

門捷列夫(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然而,那時人們對於元素的認識還是十分模糊的,原子量的精確測量也都是難題,這些都限制了人們對於元素整體關係的探索。這個時候,他想起了曾為他點亮「心燈」的老前輩。

1860年的一次學術交流會議,是周期表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這一年的9月,第一屆國際化學大會在德國卡爾斯魯厄舉行。來自許多國家的化學精英們出席了大會,並就化學界的一些前沿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討論,年輕的門捷列夫有幸參加了這次大會。

會議結束時,義大利藥劑師卡尼扎羅向與會者分發了一份關於元素原子重量的決定性文件。卡尼扎羅是阿伏加德羅氣體定律的支持者,並將其應用於原子量計算。

卡尼扎羅提出的原子量清單,在當時為已知最為準確的原子量清單。阿伏加德羅的思想光輝令門捷列夫的心裡亮堂了許多,那份清單同樣也對門捷列夫醞釀周期律產生了重要影響。

元素周期表的誕生之路

對於元素周期表的研究,門捷列夫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後一人。元素周期表的演進,凝聚了一代代科學家的智慧。

法國著名化學家拉瓦錫首次將元素定義為基本物質,並於1789年出版了第一個元素表。他的元素表共列出了當時已知的33種元素,但實際上只包含了23種元素,因為他把一些非單質以及光和熱也列為了元素。拉瓦錫關於元素的定義以及元素表的出版,為近代化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803年,英國化學家道爾頓為了解釋化學實驗現象,創立了一種新的原子理論。他還發表第一張原子量表,為後人測定元素原子量奠定了基礎。

尚庫爾圖瓦斯(De Chancourtois)為法國的一名地質學家,於1862年發表了一個被稱為「地螺旋」(Telluric Screw)的周期律方案。這是一個卓越的立體形式的發明,雖然引起了地學工作者的興趣,但是沒有引起化學工作者的興趣。直到1869年門捷列夫周期表發表之後才被科學界廣泛認可。

尚庫爾圖瓦斯「地螺旋」周期律方案(圖片來源:http://dataphys.org/list/telluric-screw-of-de-chancourtois/)

1864年,英國科學家紐蘭茲設計的元素周期表,是根據元素的相對原子量進行分類的。他發現周期律與八音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將該周期表命名為「八度律」。然而,這篇論文受到當時英國學術界的嘲笑,英國化學會也拒絕刊載這篇論文。

1869年,一位名叫邁耶的德國化學家與門捷列夫幾乎同時各自發明了自己的周期表,並且都是按照原子量進行排列的。只是邁耶對物理性質的周期性印象更深,而門捷列夫對化學性質更感興趣。然而,邁耶周期表的發表還是比門捷列夫慢了半拍。

在創建元素周期表的賽跑中,也許造就了許多個英雄,但是「第一」只有一個。實際上,門捷列夫也是一個集大成者,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向科學之巔的。即便如此,門捷列夫被譽為「元素帝國」的無冕之王也是當之無愧的。

門捷列夫之所以成為勝利者,源於他對化學的精通,以及具有洞察力的直覺,更重要的他那具有深邃內涵的思想之光。除此之外,他還十分重視宣傳自己的周期律。

△門捷列夫演講入場券(圖片來源http://www.rsc.org/news-events/features/2019/jan/finding-the-periodic-table/)

誕生於化學沃土的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經受住了來自日後的各種考驗,並被應用於幾乎所有的自然科學領域。有學者斷言,如果有一天,人類要與宇宙中其他文明進行對話,那張漂亮別致的周期表也許就是地球文明的一個「標籤」。

成功預測贏得口碑

為每個元素都找到一個「家」,是門捷列夫進行元素排列的基本目標,但並不是「居者有其屋」那麼簡單。

門捷列夫的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量從輕到重進行編排的,並且性質會發生周期性變化。門捷列夫的高明之處,還在於他在「元素帝國大廈」中為未知元素預留了「房間」。

△「元素帝國」大廈(圖片來源:http://www.sohu.com/a/147050938_489486)

門捷列夫對元素鎵、鈧和鍺的成功預測,就是他贏得口碑的一個重要原因。

1875年,法國化學家布瓦博德蘭從閃鋅礦中發現了鎵元素,元素符號定為Ga,中文名為「鎵」。門捷列夫預測的比重為5.9—6克/立方釐米,而發現者測定的比重為4.7克/立方釐米。1876年5月,法國科學院在院刊上公布了布瓦博德蘭關於鎵的新發現。不久,布瓦博德蘭就收到了門捷列夫寫來的信件,信中說讓他重新測定一下鎵的比重。

於是,布瓦博德朗把鎵提純之後重新進行了測量,鎵的比重實測值為5.96,與門捷列夫的預測十分吻合!布瓦博德朗甚是驚訝,他還寫信對門捷列夫表示感謝。此事在歐洲的震動很大,門捷列夫贏得了很好的口碑,自然擴大了他的周期表的影響力。

而若干年之後,發現鈧和鍺的喜訊也相繼傳來。1879年,瑞典化學家尼爾森從鐿土中發現了鈧元素;1886年,德國化學家文克勒從硫銀鍺礦中發現了鍺元素。並且,鈧和鍺的理化性質都與門捷列夫的預測相一致,從而為門捷列夫周期律的科學性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收編「惰性一族」贏得最終勝利

說起門捷列夫的最終勝利,還真的有點戲劇色彩。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原本是沒有為惰性氣體預留空間的。可拉姆齊等人在19世紀90年代的發現,著實讓門捷列夫有點措手不及。

拉姆齊是一個實驗高手,為190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1894年,拉姆齊等人分離出了氬元素,第二年他又發現了氦元素,接著還發現了氖、氪和氙。這些元素都非常低調,不能與其他元素結合。拉姆齊對門捷列夫的周期律有著深刻的理解,並以高超的技術測量了這些元素的原子量。按理,氦應當排在氫與鋰之間,然而卻沒有這一族。

△門捷列夫塑像(圖片來源:https://learnodo-newtonic.com/dmitri-mendeleev-facts)

其實,門捷列夫比拉姆齊更著急。自己精心設計的「元素帝國大廈」,眼看就要被這些「不倫不類」的氣體給摧毀,能不著急嗎?!他認為,像氬氣這樣的新氣體,根本就「不合群」,似乎不適合放在我的周期表中。

然而,氦、氖、氬、氪、氙的行為又有驚人的相似處,即都是非常惰性的,並且它們的原子量又呈規律性的增加。所以,門捷列夫對周期表系統進行了一次最大的修改,專門為惰性氣體設置了一個新專欄。

而門捷列夫從拒絕到收編「惰性一族」,使得門捷列夫周期律的科學性得到了進一步證明。1906年,門捷列夫在生前最後一版《化學原理》一書中把「惰性一族」排進了周期表。

周期律走向世界

門捷列夫的成功,使其在國際上享有了極高的聲譽。於是,各種演講邀請紛至沓來。門捷列夫通過這些演講和講座,結識了科學界的許多精英,同時也擴大了周期表的國際影響。他的經典著作《化學原理》分上、下兩卷出版,上卷收錄了氫、氧、氮、碳等8種常見的元素,下卷收錄了剩餘的55種元素。《化學原理》被譯成多種文字,與元素周期表一起流傳了150年,從而把周期律推向了全世界。

而中國近代著名科普出版家、翻譯家杜亞泉創辦的《亞泉雜誌》,則為元素周期表在我國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1900年創刊號刊發的《化學原質新表》,介紹了當時已被確認的76種元素。1901年第6期刊發的《化學周期律》,系統介紹了門捷列夫元素周期律。

△杜亞泉(1873-1933)(圖片來源:https://baike.so.com/doc/8704958-9027098.html)

△《亞泉雜誌》(創刊號)刊發的《化學原質新表》

(圖片來源:2009-02-26《科學時報》)

我們知道,最初的門捷列夫周期表是按照原子量的大小進行排列的,同時考慮了化學性質的相似性。而現代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序數來排列的。從原子量到原子序數,看似差別不大,實際上是一個質的飛躍。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和化學家莫斯利(1887年-1915年),對物理學和化學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發現了原子序數這一概念。原子序數等於質子或電子的數量。雖然戰爭奪去了這位天才科學家的年輕生命,然而他的原子序數概念卻為改進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方式提供了科學依據。

門捷列夫的周期律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對於周期律背後的秘密並不清楚,這也是門捷列夫十分糾結的一個問題。1913年,英國物理學家莫斯利提出的原子序數的概念,對於門捷列夫之前的直覺提供了確切的實驗基礎,從而使得元素在周期表的排序更為精確。

莫斯利根據元素的原子序數而不是原子量將元素周期表重新進行排列之後,顯示了一些未被發現的空缺位置(如43號、61號、72號和75號)。現在,這些序數的元素均已被發現,分別為鎝、鉕、鉿和錸。

與時俱進的周期表

我們現在使用的周期表,看上去與門捷列夫早期的周期表相差甚遠,這就是周期表與時俱進的結果。無數科學家在這個過程中付出了辛勤和汗水。

門捷列夫曾說過:「規律永遠是一些變數的適應,就像代數中變數和函數的關係一樣。」言外之意是說,我的周期表也難以突破時代的局限,因此需要後人來揭示元素規律的真諦。

門捷列夫早期的周期表(圖片來源:davidjohnewart.com,紅圈為筆者所加,內有問號)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在門捷列夫最初的周期表中,有好幾個元素的質量都被打上了問號。困擾了門捷列夫一生的「原子量顛倒問題」,終於隨著同位素和中子的發現而變得迎刃而解了。

周期表的最後一次完善是由格倫西博格完成的。西博格為195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先後發現了元素鈽、鋂、鋦、鉳、鉲、鑀、鐨、鍆和鍩,並把錒系元素置於鑭系元素之下,重新配置了元素周期表。

△西博格(圖片來源:http://www.achievement.org/achiever/glenn-t-seaborg-ph-d/)

△元素周期表(圖片來源:https://www.thoughtco.com/element-families-606670)

門捷列夫的周期表奠定了現代元素周期表的基礎。150年來,周期表已經在科學、技術、社會三個維度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也許還有人在為諾獎拒絕門捷列夫而憤憤不平,而今年全世界都來為周期表慶賀生日,是不是口碑要勝過獎盃呢?

參考文獻: 

[1]凌永樂.《化學元素周期系史話》,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年版。

[2]李紹山,王斌,王衍荷.《化學元素周期表漫談》,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年版。

[3](日)宮村一夫編著,張琳譯.《化學元素大研究》,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年版。

相關焦點

  • 記者職業調查顯示:「無冕之王」遭多重壓力困擾
    中新網11月8日電 今天是記者節,有著「無冕之王」之稱的記者職業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職業,他們既是世事變化的記錄者和宣傳者,同時也是一個「哪裡有風險,哪裡就有我」的高危職業。但由於市場經濟帶來的行業、地方保護主義等多方面原因,記者在如實報導方面還是有阻力,「防火防災也要防記者」,「打的就是記者」,令無冕之王有心揮正義之筆卻無法達到懲惡揚善之快。  30%的記者長期神經緊張  沒什麼別沒稿,有什麼別有病,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最快地趕出稿件,奔波和熬夜對於記者已經是家常便飯,長此以往,記者們的職業病也有了一定的規律。
  • 足壇最偉大的無冕之王,留下了這樣一粒偉大進球
    足壇最偉大的無冕之王,留下了這樣一粒偉大進球 在足球世界裡,有一種王者叫作無冕之王,對於這個名詞,最好的註解就是橙衣軍團,以及已故的荷蘭教父克魯伊夫。
  • 「飛翔的荷蘭人」巴西歸來 「無冕之王」盼登頂
    「飛翔的荷蘭人」巴西歸來 「無冕之王」盼登頂 2014-07-07 16:29:34據說,那艘幽靈艦船之掌舵者的原型,是17世紀下半葉荷蘭東印度公司船隊的著名船長伯納德·福克。他在荷蘭到爪哇航線上的離奇航速是如此令人難以置信,以至於有不少人懷疑他是受到了魔鬼的暗中幫助。
  • 無冕之王:文小剛摘凝聚態物理最高榮譽Buckley獎
    拿Buckley獎的華人比拿諾貝爾獎的華人要少很多(如果不是難很多)。文小剛是唯一的無冕之王,他至今不是美國、中國科學院(或臺灣地區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只是人數較多的APS Fellow(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文小剛未來是否獲選美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令人好奇。誰是文小剛?1977年文小剛從陝西西安市48中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學習。
  • 北大才女李雪琴,如何一步步成為《脫口秀大會》的「無冕之王」
    但在觀眾心中,冠軍的人選恐怕另有其人,不管是「愛講高級段子」的呼蘭,還是「禪師講座」式的王建國,抑或是「世界盡頭在鐵嶺」的李雪琴,還是「離場感言出道」的趙曉卉,這些人中選擇任何一個作為大王,恐怕都會比王勉帶來的爭議要小很多。王勉在取得脫口秀大會的冠軍之後,並沒有獲得更多的流量曝光,只是跟隨著誕總開始了直播帶貨的生涯,趁著話題度依舊在,想憑藉此將人設收益最大化,無可厚非!
  • 她15歲就考上中科大少年班,被譽為化學無冕之王,卻加入了美國籍
    她15歲就考上中科大少年班,被譽為化學無冕之王,卻加入了美國籍莊小威有一個好的家庭,父親和母親退休前都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在父母親的影響下,她打小就愛科學,喜歡物理這種嚴謹的推理之美。莊小威就已經展露出她的才華,表露出了遠超出同齡人的聰慧。在父母不在家時,她以五歲的年齡,就能自學煮飯炒菜。
  • 一個時代的終結者,數學界無冕數學之王,指明整個世紀的數學方向
    1888年9月6日,人們驚喜地獲悉:十多年來許多數學家為之奮鬥的著名難題——果爾丹問題,終於被一位當時尚名不見經傳的青年人攻克了。它的規模不大,人口不足12萬,崎嶇狹窄的石板路、低矮古老的紅頂房屋、安靜而質樸的風格,使其表面看來它與德國其他的小鎮別無兩樣,但若你駐足,不久就會發現這裡充滿著濃重的學術氣氛,它就是馳名世界的德國學術重鎮——哥廷根。在老市政廳入口處,至今矗立著一塊銘牌,上面刻有一句拉丁文古語,一語點出了哥廷根小鎮的特色:「哥廷根之外沒有生活,即便有生活,亦非這般的生活。」哥廷根的生活該是什麼樣的呢?
  • 原神:明明風和巖元素反應都非常拉跨,憑啥就雷元素天天哭弱?
    原神:明明風和巖元素反應都非常拉跨,憑啥就雷元素天天哭弱? 哈嘍,大家好。
  • 「無冕之王」從這裡開始 | 多多鳥小記者訪談輔導活動於深圳市少兒圖書館舉行
    活動首先邀請單協和會長講話,單會長親切和藹地對大家講,記者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職業,可以影響到非常多的人,是無冕之王。本次活動是小朋友們成為記者的一個起點,希望小朋友們都能成功。單會長的肺腑之言獲得了大家的熱烈掌聲。
  • 無冕之王!三名超引力理論發明者獲得基礎物理特別突破獎
    無冕之王!在現實世界中,我們看不到質量和電荷相同的玻色子和費米子。如果引力子存在的話,那麼超對稱性就必須被「打破」,從而使它們具有高質量,也難以被發現。一些人希望大型強子對撞機能找到這些粒子,但現在看來它不會找得到了,所以目前沒有證據證實超重力理論。相反,超重力理論的成功在於成為理解其他重力理論的工具。當這個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被提出時,人們認為它是弦理論的對手。
  • 丁俊暉逆轉衝15冠,奧沙利文紅指甲亮眼,無冕之王扔架杆失風度
    在為火老師點讚同時,58歲的「無冕之王」世錦賽吉米-懷特的一個扔架杆的舉動,卻引發球迷的不滿。在首輪與麥可-霍爾特比賽中,他以1-4不敵對手無緣晉級。比賽第五局,大比分1-3落後的懷特,在雙方戰至46-58的時候,6屆世錦賽亞軍使用架杆擊打綠球不進。極其失望的懷特將怒氣發洩到了架杆上,非常惱怒第將架杆扔在地上。對此,球迷和網友紛紛認為懷特有失風度。
  • 玩轉恐怖元素,探尋《守望先鋒》萬聖節皮膚的隱秘之處
    玩轉恐怖元素,探尋《守望先鋒》萬聖節皮膚的隱秘之處 作為每一年固定時間推出活動的《守望先鋒》,每一次伴隨著活動推出的各大英雄皮膚才是最值得一看的地方
  • 就這14隻績優晶片龍頭股名單,國內半導體設備無冕之王
    北方華創,國內半導體設備無冕之王
  • 馬丁·加德納:數學世界的無冕之王
    我們想要證明的是,一個人不必成為數學家,也能夠領略到數學的形式與形態之美,甚至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在一個適當的時機,加德納為雜誌撰寫了一系列數學邏輯方面的文章,看起來這似乎是受到了金斯伯格觀念的影響。1952 年,加德納在《科學美國人》上發表了他的第一篇文章,探討的是可以解決基本邏輯問題的機器。
  • 【欣賞】無冕之王的「凱撒大帝」
    凱撒大帝(B86-16743),深雨點砂眼斑白條雄鴿,作出者馬克·羅森斯,1990年KBDB中距離全國鴿王之父。
  • 行軍蟻,所經之處,只留下森森白骨?亞馬遜流域的陸地無冕之王
    這群老鼠們不斷發出慘叫聲,艾華斯從桌上一躍跳到洗臉臺上,又從洗臉臺上轉移到鐵皮水罐上,但在螞蟻群的圍攻下,他失去了一個又一個落腳點,這個時候蟻群已經佔領了整個房間,地上的螞蟻的厚度足足有2~3釐米之厚。
  • 桃李滿天下為大師之師 無緣於諾獎成無冕之王
    然而,讚賞之餘有遺憾,物理學界量子之林中,也有幾個光環沒有照到的死角。任何獎項都不可能是絕對公平的,多數人是實至名歸,但也有幾個被「漏獎」的大魚,令人扼腕嘆息!德國物理學家索末菲(Sommerfeld,1868年-1951年)就是典型的一位。
  • 世人只知黃旭華,但業內人卻說,他才是中國核潛艇的「無冕之王」
    這樣既能保證核潛艇一次性成功,又能儘快趕超世界先進水平,以後還能用來培訓負責運行和維修核潛艇的人。我國第一代核潛艇所用材料有1300多個規格、品種;各種設備、儀表和附件2600多項、4.6萬多臺件;所用電纜300多種,總長度達90多公裡;管件270多種,總長30餘公裡;參與核潛艇研究、設計、試驗、試製、生產的單位有2000多個,分布在全國21個部委,24個省市自治區;……協作規模之大
  • K-1欠你一個冠軍,追憶「K-1無冕之王」傑若梅·勒·班納
    此時的班納已是整個歐洲無可爭議的超級新星了,而在其後他接到了K-1的邀請,班納也希望自己獲得更多的挑戰,帶著22戰全勝、19場KO的出色戰績欣然出戰K-1,無冕之王的傳奇生涯由此開始。早期職業生涯的喜與悲1995年3月3日,班納正式出戰K-1在開幕戰中以一致判定完勝對手,預示著一位偉大的選手即將誕生。
  • 袁世凱稱帝祭天,為何沒戴冕冠,1000多萬的帽子,捨不得買
    自古「一代冠服自有一代之制「,在歷史的長河中,冕服一身份地位的象徵,冕服的更換也意味著改朝換代,所以每個統治者對冕服制度都是非常重視的。在冕服中,佔據第一的是冕,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帽子,在階級社會,冠帽是貴賤等級的標誌,等級不同,則冠帽不同,貧賤無身份的不準戴冠的。冠和帽也是有區別的,冠只罩住髮髻,而帽子覆蓋整個頭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