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術的天花板:圖靈機無法建立「自我」意識的概念

2020-11-21 和訊科技

  即使將來AI會超越人類智能,也至少不會基於這一代的計算機技術和理論,或許會是基於量子計算。

何寶宏/文

  人工智慧(AI)的基本假設是「認知即計算」。但目前對認知本質的理解不同發展出了多個學派,典型的如基於數理邏輯的符號學派、模仿生物行為特徵的行為主義學派,以及模仿生物神經網絡的連接學派。

  60多年來,AI已多次起伏。本輪興起的主因是硬體能力的飛躍、數據的海量增長和算法的明顯改進,尤其是神經網絡(更準確地說是深度學習)在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識別方面取得了突破。當然,雲計算、開源運動和摩爾定律,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

  但目前基於深度學習的AI技術還存在諸多限制。例如,算法還是個黑盒子,無法做因果解釋,調參數主要還是靠運氣。另外,機器學習的訓練是個吞噬算力的「算老虎」。第三,數據透明性不夠,誘導性或對抗性數據容易改變學習的結果等。這些都導致目前的AI技術還無法與其他學派有機結合起來。

  最關鍵的,所有AI的實現都要依靠各類計算機,從PC、伺服器到GPU(圖形處理器),它們都是 「圖靈機」的具體實現。但理論上已證明,圖靈機是無法建立起「自我」意識的概念。換言之,即使將來AI會超越人類智能,也至少不會基於這一代的計算機技術和理論,或許會基於量子計算。

  AI三大學派進階

  起源於60年前的AI理論,建立在「智能的本質是計算」的基本假設上。但因為對智能本質的認知不同,基於計算機如何構造AI已形成了三大學派。

  第一個叫符號主義學派。主張智能源於數理邏輯,認為人類的認知和思維的基本單元是符號,認知過程就是對符號的邏輯運算。其代表作是在電視問答競賽中戰勝人類選手的IBM Watson。

  第二個叫行為主義學派。主張的基礎是諾伯特·維納的控制論,把關注的焦點從人類轉向了整個生物界的智能(比如昆蟲的個體和群體智能),終極形式是二進位的人工生命。其代表作是麻省理工學院的「六足機器人」。

  第三個叫連接主義學派。主張將智能建立在大量簡單的計算單元上,經過複雜連接後,並行運算的結果。這一學派基於神經生物學和認知科學,因為人類大腦就是由1萬億個簡單的神經元細胞,錯綜複雜地連接起來產生的。

  神經網絡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最初只包括輸入層、隱藏層和輸出層。輸入層和輸出層通常由應用決定,隱含層包含神經元可供訓練。2006年,多倫多大學教授Geoffrey Hinton的團隊在《科學》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了深度學習的概念,指出可以用更多隱藏層(比如5層-10層)做算法訓練,因為實驗效果顯著,開啟了學界和產業界AI的新浪潮。

  相比傳統的機器學習,深度學習可以讓機器自動習來特徵,無需人工事先設定。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傳統機器學習算法需要把軟體代碼重寫一遍,而深度學習只需要調整參數就能改變模型。

  深度學習是用數據來做訓練。一般而言,學習的深度越深和廣度越大,需要的數據量就越大,需要的數據種類就越多。當然不能一概而論,也不是數據越多越好,可能會出現「過度訓練」。

  深度學習的訓練分兩種。一種是有監督的,就是人工為數據加了標籤,這種方法的缺點是,現實世界中被打了標籤的數據太少了。另外一種是無監督的,只有數據沒有人工的標籤,計算機不知道正確答案就可以訓練。

  這一輪的動力

  AI的新算法和新數據,都以大幅增加對計算資源的消耗為前提。業界找到的新動力(310328,基金吧),或者說新的計算資源,就是GPU(圖形處理單元)。

  60多年來AI市場規模一直很小,內部幫派林立,支撐不起AI專用晶片的市場。因此早期的機器學習,只能基於廉價而廣泛存在的CPU提供計算資源,或者極少數情況下用昂貴的專用晶片。

  GPU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設計專用於高並發計算、大量浮點計算和矩陣計算能力的視頻遊戲和圖形渲染等應用,即計算密集型應用。深度學習正好就是計算密集型的。大約在2008年-2012年,業界逐步摸索到了,如何將深度學習與GPU有機結合起來的工程方法,直接將深度學習的速度加速了數百倍,讓產業界看到了把AI實用化的希望。

  當然GPU可能也還是太通用了,於是更加專用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現場可編輯陣列)和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專用集成電絡)紛紛登場。谷歌新近發布的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晶片,號稱處理速度比CPU和GPU快15倍-30倍,性能功耗比高出約30倍-80倍,當然是神經網絡專用場景。

  摩爾定律說,同樣成本每隔18個月電晶體數量會翻倍,反過來同樣數量電晶體成本會減半。近年來摩爾定律雖然有所減速,但仍然是CPU、GPU和TPU等快速發展的基礎。

  雲計算也是AI發展的堅實基礎。產業界雲計算「大佬」紛紛推出「GPU/FPGA/算法/數據as a Service」業務,可以通過雲端直接租用資源,方便用戶做深度學習。

  近十年來,不僅是軟體定義世界,而且是開源軟體定義世界。如果說2017年AI技術最大的變化是專用硬體的設計潮,那麼2016年AI技術的最大變化則是巨頭們紛紛開源了深度學習框架,比如Facebook的Torch和Caffe,谷歌的Tensorflow,亞馬遜的MXnet,微軟的CNTK,IBM的SystemML等。十年前,谷歌開源了Android作業系統,成功打造了智慧型手機的Android生態。現在,谷歌等紛紛開源AI框架,希望打造「AI優先」時代的新生態,重現往日輝煌。

  技術仍有局限性

  深度學習的效果取決於網絡結構的設計、訓練數據的質量和訓練方法的合理性等。無論是從統計學還是對智能的基本認知的角度看,這次深度學習牽引的AI產業化浪潮還存在不少局限性。

  首先是在算法方面。深度學習目前仍然是黑盒子,缺乏理論指導,對神經網絡內部湧現出的所謂「智能」還不能做出合理解釋;二是事先無法預知學習的效果。為了提高訓練的效果,除了不斷增加網絡深度和節點數量、餵更多數據和增加算力,然後反覆調整參數,基本就沒別的招數了;三是調參還像玄學。還沒有總結出一套系統經驗做指導,完全依賴個人經驗,甚至靠碰運氣;四是通用性仍有待提高。目前幾乎所有的機器學習系統都是被訓練執行單一任務,沒有之前任務的記憶。

  其次是在計算方面。目前的機器學習基本還是蠻力計算,是吞噬「算力」的巨獸。一是在線實時訓練幾乎不可能,還只能離線進行;二是雖然GPU等並行式計算硬體取得了巨大進步,但算力仍然是性能的巨大瓶頸;三是能夠大幅提高算力的矽晶片,已逼近物理和經濟成本上的極限。摩爾定律已經衰老,計算性能的增長曲線變得不可預測。

  第三是在數據方面。一是數據透明度。雖然學習方法是公開透明的,但訓練用的數據集往往是不透明的;二是數據攻擊。輸入數據的細微抖動就可能導致算法的失效,如果在利益方的誘導下發起對抗性樣本攻擊,系統就直接被「洗腦」了;三是監督學習。深度學習需要的海量大數據,需要打上標籤做監督學習,而對實時海量的大數據人工打上標籤幾乎不可能。

  第四是與其他學派結合。目前AI取得的進步屬於連接學派,因此在對智能的認知方面,缺乏分析因果關係的邏輯推理能力,還無法理解實體的概念,無法識別關鍵影響因素,不會直接學習知識,不善於解決複雜數學運算,缺乏倫理道德等方面的常識。

  到2017年,機器學習的神經網絡已具有數千到數百萬個神經元和數百萬個連接。這樣的複雜度還只相當於一個蠕蟲的大腦,與有1000億神經元和1萬億連接的人類大腦,差了N個數量級。但儘管如此,神經網絡下圍棋的能力已遠高於一隻蠕蟲,而一隻蠕蟲所具有的自繁衍、捕食和躲避天敵等智能,人工智慧都還望塵莫及。

  現在,業界只知道深度學習在圖像處理和語音識別等方面表現出色,未來在其他領域也可能有潛在的應用價值,但它究竟做不了什麼,如何與邏輯推理等結合起來仍然不清楚。深度學習需要更安全、更透明和更可解釋。

  AI的實現時必須依靠計算機,但基於圖靈機的AI在理論上無法超越人類智能,至少不會基於這一代的計算機技術和理論。

  (作者為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技術與標準研究所副所長,編輯:謝麗容)

(責任編輯:婁在霞 HN151)

相關焦點

  • 自我意識:概念及分類
    在眾多的心理學考點中,有關自我意識的考點雖然不多,也不算繁雜,卻也是考試的。接下來,我們以考點「自我意識的分類」為主線,對有關自我意識的考情進行簡單梳理,以饗考生。一、自我意識的概念【考情】本考點主要考查單選(識記:定義反選、地位)、多選(識記:內涵的三個方面)。
  • 如何讓 AI 產生意識?
    建立該項實驗的研究人員認為,機器人的「自我意識」就是在這種不連貫的時刻出現的。遇到往常無法處理的情況時,機器人就必須將注意力轉移到內部,以決定如何處理衝突。這種關於自我意識的概念很早就出現了,自我意識指的是在特定的環境中做推斷,例如當我們面對意料之外的信息時,必須重新評估環境,然後決定下一步該做什麼。這種概念可以追溯到是20世紀初德國哲學Martin Heidegger的研究。
  • 如何讓 AI 產生意識?
    建立該項實驗的研究人員認為,機器人的「自我意識」就是在這種不連貫的時刻出現的。遇到往常無法處理的情況時,機器人就必須將注意力轉移到內部,以決定如何處理衝突。這種關於自我意識的概念很早就出現了,自我意識指的是在特定的環境中做推斷,例如當我們面對意料之外的信息時,必須重新評估環境,然後決定下一步該做什麼。這種概念可以追溯到是20世紀初德國哲學Martin Heidegger的研究。
  • 道可道,非常道——從準晶體到自我意識的硬難題
    自1912年晶體結構學建立以來,在對世間所有晶體的結構觀察中,周期重複的對稱排列規律的概念是根深蒂固的。因此,當舍特曼在電鏡下觀察到快速冷卻後的鋁錳合金表面那些整齊排列卻無空間對稱的結構時,連他自己也不相信,在紀錄本邊上連畫幾個問號。所謂準晶體,就是周期排列而沒有空間重複對稱的花樣,圖2 比較了晶體和準晶體。
  • 超人類AI的幻想與思考:自下而上構建的自我迭代意識系統
    而創建一個超人的人工智慧,需要我們擁有一些初始結構和更新迭代的算法,從而使人工智慧具有更好的試錯和自我學習,自我更新的能力。最終,我們可能會非常了解智能,以至於我們可以直接向AI灌輸特定的知識,但這種能力遠比為AI構建有效的初始狀態和更新算法困難得多。
  • 什麼是自我意識的概述
    自我意識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人在社會交往中隨著語言和思維的發展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大學階段是我們意識發展並趨向成熟的關鍵時期。縱觀自我概念的心理學研究,我們認為個體既可以主體,我既英語中的l的身份去認識和改造客觀事物。
  • 究竟什麼是自我意識?
    本體是一個融合的關係認知概念,它與機體概念有所不同,機體是個人對自身或他人身體的一種物質性認知,而本體是一個基於機體局部或全局組織狀態異動時形成的意識對組織感知的綜合認知,簡單來說,機體是一個物質概念,本體是一個關係概念。刺激信號引發意識的關聯反應可以很微弱,也可以很強烈,可以很單一,也可以很複雜,這些都跟主體在與環境進行交互時所激活過的感應鏈路密切相關。
  • 經典模型第一講:冰山模型建立自我認知
    借用冰山模型建立自我認知,這是一個分析自我的有效方式。作者闡述其中的具體步驟,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幫助。在職場和生活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你永遠不會知道對方是什麼的人,自私而毫無底線?同一個團隊裡,誰值得相信?選擇誰將會你的產品Team裡的合適的人?或者辨識領導的性格,以及深層次的人格、動機、價值觀,讓自己融入團隊節奏?
  • 意識機器人即將來到,AI即將喚醒
    人工智慧到底有沒有意識,一直被人們爭論不休。最近圖靈得獎者Bengio宣稱,AI該覺醒了,人工智慧將跨越無意識,進入全意識階段,也就是人工智慧將同人類一樣具有完全的意識和智能。到目前國際上還沒有人這樣明確第宣稱AI的覺醒和復活。
  • 人工智慧的自我意識與信息進化論(二):人工智慧是否會具有自我意識?
    人的生命由身體和意識組成,意識部分包括了智能。「人工智慧應用」之所以還不是一種生命,是因為其沒有意識。意識並不是人類所獨有的,任何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細胞都有意識。是否具有自我意識是生命體和非生命體的區分標誌。那麼「人工智慧應用」有可能產生「自我意識」嗎?即便是其特有的意識形式。
  • 靈機文化:網際網路平臺引擎 喚醒傳統文化
    在中華文化促進會指導下由靈機文化創立的中華文化促進會新媒體中心也受邀出席會議,文促會新媒體中心主任、靈機文化CEO劉興東應邀出席會議。 (大會現場) 在會議環節中,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王石的發言重點強調了:「文促會的活動及理念需藉助新媒體建立現代化傳播渠道並打破傳統的宣傳思路
  • 自我意識是什麼?
    相信所有人都會在某一個時間點,對自我開始思考。自我意識的了解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自我意識」。簡單來說,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體態等)、心理特徵(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係,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
  • 人工智慧來助力 機器人有望具備自我意識
    近日,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創造性機器實驗室(Creative Machines Lab)傳來好消息,該實驗室在一個項目在中研製出突破歷史性的具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手臂,人工智慧(AI)有望具備自我意識。有望開闢出人工智慧研究的新領域。
  • 微博使用習慣與自我意識及動機的相關性研究
    第2章 文獻綜述:「自我意識」及「使用與滿足」概念 2.1 自我意識 對「自我」的意識是否強烈影響到人的各個方面,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總體來說關注自我情感、行為和外貌呈現上的個體差異,包括個人在人生抉擇和制定生活計劃方面的思考,(Feinistein, Scheier
  • 心理學_自我意識的發展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自我意識的發展也是一個重要的考試內容,常見題型為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考查形式比較簡單和固定,因此在備考過程中需要引起大家充分的重視,理解並熟記。一、自我意識的概念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種形式,是個體對自己身心狀態以及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的意識。自我意識是個體自身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狀態的知覺和主觀評價。
  • 貓咪錶情包動圖合集|貓貓靈機一動
    貓咪錶情包動圖合集|貓貓靈機一動 嗷嗚
  • 王立銘專欄|生命的秘密(六):自我意識——我和我的世界
    這個小小的變化,就反映出自我意識的萌發。 有人會問,難道就不能是孩子們的語言功能和大人有差異,或者孩子們就是不高興用「你我他」這些玄乎的代詞說話?先別急,我要說的第二個例子就是,確實有相當一些人直到成年也無法完全領會和使用」我「來說話。一個典型的群體就是自閉症人群(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又叫孤獨症)。
  • 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
    在心理學部分,自我意識的發展階段是教師招聘中常考知識點之一,以單選題和多選題考察為主,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這部分的知識點。相對於大腦的無意識活動,人們普遍同意自我意識是意識的最高形式。自我意識是我們對自己身心狀態及對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的認識。
  • AI 或會迎來自我意識覺醒?優酷《未來圖鑑》解答 AI 威脅論
    它們擁有自我意識,卻無法擁有人類情感,只能嚴格按照程序執行著自己認為對的事情。那麼,現實世界中,人工智慧是否會迎來自我意識覺醒的一天呢?在優酷攜手現代汽車集團傾力打造的科普紀錄片《未來圖鑑》中,這一近未來迷思得到了科學家的專業解答。
  • 自我意識與自我認識也許是智能的最高形式
    同樣,沒有了邏輯矛盾,也許人類就無法完全理解自己。然而,複製過程中的錯誤帶來的突變是進化所必需的,物理機器之所以能夠進化,恰恰正是因為它們自我複製的過程並不完全精確。生命的本質並非完美的自我複製,而是近乎完美卻略有微瑕的自我複製。因此,即便不能獲得完整、邏輯上自洽的自我認識,或許我們也不必失望,因為這不見得是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