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使用習慣與自我意識及動機的相關性研究

2020-11-23 人民網

點擊進入人民網獎學金專題

●2012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揭曉

2012年度「人民網優秀論文獎」獲獎名單10月30日揭曉,清華大學陳琴同學的論文《微博使用習慣與自我意識及動機的相關性研究》獲得三等獎,以下是論文全文:

摘 要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對微博使用習慣與受眾對「自我」的意識及動機之間是否具有相關性進行的量化研究。

通過對「自我意識」這一心理學理論的梳理和對「使用與滿足」理論的追溯,筆者試圖挖掘的問題是,1)人意識到「自我」的程度、人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控制自我形象的程度,與微博這一社交網絡的媒介使用習慣是否存在相關性,從而揭示微博使用與性格之間的關係;2)作為社交型網絡,微博與使用者的使用動機有無關係,動機是否影響微博使用者的使用習慣;3)自我意識與動機之間是否存在聯繫,這三者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繫。

通過對自我意識、動機和使用習慣的調研發現,1)「自我意識」對微博的使用存在顯著影響;2)性別對瀏覽、轉發微博內容存在顯著影響;3)「使用與滿足」理論也適用於新媒體——微博;4)個性會形成不同的使用動機,而動機與微博使用習慣存在顯著相關,可以認為,受眾對於自我的認知、動機、微博三者之間存在相關。

關鍵詞:自我意識;微博;動機

第1章 引 言

受眾接觸媒體的習慣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從單純的信息接受者轉變為互動者和信息生產的參與者,具備Web2.0傳播特點的微博正體現了這一點,受眾在媒介使用和媒介傳播的過程中體現出了更強的主體性,受眾對媒介內容的闡釋和再生產增加了個性化的因素,「個性」這個概念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在網絡這樣的一個流動空間,當互動的方式在場所不再依賴於物理上的接近性(卡斯特,1999),網絡的互動方式是否與「個性」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是非常值得探究的領域。

人對自己心理及性格的自我認知,是否會潛在地影響到其使用媒體的習慣?更確切的問題是,當人意識到自己是個怎樣性格的人,或者說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是否意識到並控制自己的感情、情緒和形象,是否會遷延到微博這樣一個社交空間中來?虛擬的社交網絡空間中的使用習慣,是否與個人對自己性格的認知有一定的關係?揭示性格與微博這一媒介使用的關係,這是本文想要探索的主要問題。

同時,對微博這一「社交網絡」的定位,來源於習慣用法和文獻,筆者認為有必要對其「社交」用途進行一番研究。也就是說,要理解心理及性格對於網絡使用的影響,特別是在與人交往過程中的性格自我認知,跟使用者在使用微博時是否具有「與人交往」這一動機有密切的聯繫,因此,本文使用「使用與滿足」理論框架研究微博的使用習慣與使用者的動機有無關聯,即「使用者想要在微博上得到什麼」這樣一個命題。

通過這項研究,一方面可以從回答個人自我意識對微博使用的影響,以及「使用與滿足」理論框架是否適用於微博這一媒介形式,使用者對微博各功能的使用頻率是否受到不同動機的指引,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微博設置更加個性化和符合目標需求的服務提供借鑑。

第2章 文獻綜述:「自我意識」及「使用與滿足」概念

2.1 自我意識

對「自我」的意識是否強烈影響到人的各個方面,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總體來說關注自我情感、行為和外貌呈現上的個體差異,包括個人在人生抉擇和制定生活計劃方面的思考,(Feinistein, Scheier & Buss, 1974)。按照芬尼斯坦等人的觀點,它主要分為外向性的(Public)和私人性的(Private)兩個維度,私人性的自我意識維度關注的是個人內在的情感和思索,比如說:「我常常自我反省」;外向性的維度指的是將自我看作是一個社會交往客體時對自我的認識,比如:「我非常擔憂我展示自己的方式」。同時,他們還提出了測量社會焦慮程度(Social Anxiety)的概念,對自我展示感到不舒服的焦慮感,比如:「我在人群前說話會感到焦慮。」外向性的和私人性的自我意識是自我關注的一個過程,而社會焦慮是對這個過程的外在反應。

在理論闡釋的基礎上,芬尼斯坦等人提出了測試自我意識者高低之分的具體量表。

表 2.1芬尼斯坦自我意識量表

2.2 自我意識的外在表現——自我展示、自我監控

「總是有時候,總是有時候,你要裝扮好自己去面對他人。」——愛略特,the lovesong of J.Alfred Prufrock (Brown,2004)。

自我監控是指個人監視和控制自己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包括口頭和行為方式的監控,這是對自我意識的一種外在表現(Goffman,1959)。這是因為人們想向對方展示別人所期待的「自我」。自上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自我研究的領域,出現了不同於以往的理論性導向和單純對生活哲學的思索,新路徑是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認知自我,認知和監控自我是為了與社會情境「合宜」(Snyder,1974)。對自我的控制和表達,被認為是一種高度社會化的現象。(Argyle,1969; Duval & Wicklund,1972; Feinistein,Scheier & Buss,1974)。

強調自我展示(或自我表達)概念的歐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認為自我展示的一個基本功能就是界定社會情境的性質,這是建立在他贊同社會高度結構化的基礎上,而且這種結構充斥著非常正式的禮儀,每個人都扮演一定的角色,社會交往中,個人有義務去維持自己的角色,而且為了這個角色應有的形象,人們有可能說假話和扭曲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和感受(Goffman,1959)。

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在1923年就提出過著名的「自我與本我」的概念,但立足點依然是心理和精神的領域(Freud,1923)。所以,把「自我」(The Self)從唯己的領域超脫出來,探討自我和別人眼中的我的「鏡像」關係,並不是50年代末才開始的潮流,但其意義卻在於,開始從社會交往的層次來分析自我表達的差異。

自我展示行為(Self-presentation behavior)指任何旨在創造、修改和保持別人對自己的印象的行為(Brown,2004)。也就是說,自我展示是試圖引導別人按照一定的方式來認識自己,這跟「印象管理」的概念是相通的(Leary & Kowalski,1990)。

有時候個人會表現出一種計算過的方式,也就是用一種既定的方式去展示自我,以便於在別人心目中形成某種印象,而這種印象是他想讓別人留下的,有時候並非真實的自己。有的時候人們如此展示,卻並沒有察覺到;有時候是有意識地按照特定方式展現自我(Goffman,1959)。

有意的塑造自己的形象,有時甚至是違背自己的真實情況的,具有這種傾向的人善於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監控,通常監控者的心理目標可以概括為:

2.2.1 為了個人利益促進社會交往

搞推銷的人大多把自己鍛造成能言善道、不懼推辭的臉皮厚人士,因為推銷出一件產品或者服務會增加他們的個人利益;喜劇演員周星馳在熒幕上表情豐富、言辭誇張,但在日常生活中嚴肅認真、不苟言笑的人 。不管推動自我展示的行為是物質性的還是社會影響力方面的,這都可以歸結為一種策略性的自我展示(Brown,2004)。

另外,為了促進社會交往,人們常常需要與陌生對象建立親密的關係。在建立關係的過程中,會伴隨著自我披露現象(Self-disclosure)。這是一種自我展示的方式,大致可以定義為有意地向他人透露有關自己的信息。一般來說,自我披露的信息非常重要,比起喜歡彈鋼琴,披露宗教信仰更容易建立親近關係(West & Turner, 2007)。自我披露既可以是策略的,也可以是非策略的,但是它本身是帶有特殊目的的。

2.2.2 自我角色的建構

戈爾曼認為人們在維持角色方面會造假。比如一個女孩可能會從她室友接電話的數量來評判她是否受歡迎,我們可以懷疑有些女孩會安排一些假電話來營造這樣的形象(Goffman,1959)。

不論是身份、年齡、性別都會給個人創建不同的角色和身份。比如,青少年通常會嘗試各種各樣的角色,他們選擇不一樣的成人角色,穿上他們的服飾,觀察別人的反應來決定是否繼續。華爾街的銀行家總是西裝革履、開著豪華轎車,這是身份的象徵,傳遞者成功者的信號(Brown,2004)。

馬克?施耐德將個人的自我監控分為兩個程度:高自我監控者,是指出於對社交合宜性(social appropriateness)的考慮,對自己在不同情境中的社會交往行為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並且從中搜集線索,作為監控自我的嚮導;低自我監控者則是與之相反的(Snyder,1974)。顯而易見的是,演員對自我展示的監控能力就比普通人更高。施耐德還自創了分析自我監控的量表工具。

表 2.2 施耐德的自我監控量表

(評分方法是:在5、6、7、8、10、11、13、15、16、18、19、24和25題上答「是」得1分,在1、2、3、4、9、12、14、17、20、21、22和23題上回答「否」得1分。總分在13分以下表示低自我監控,13分或以上表示高自我監控。)

用對自我監控傾向的認知,可以通過前人較為成熟的量表來體現,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體現的自我監控心理是否會遷移到網絡空間?在「與人交往」同「和人在一起」這些概念突破了傳統模式之後,自我監控的性格因素是否會與網絡互動呈現相關性?

2.3 微博使用與動機研究

「使用與滿足」理論,假定受眾是主動的,他們的媒介使用直接受到他們的動機的指引(卡茨,1974)。羅森格林對「使用與滿足」給出了具體的研究範式,他認為不同的基本需求是由一系列內在和外在的個人性格的交互影響而形成的,同時也受到周遭社會,包括大眾媒介結果的影響,反映出個人的問題和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式(Rosengren,1974)。動機可以分為「需求滿足」與「解決問題」兩種模式。

回溯媒體效果的研究史,會發現在早期的媒體效果模式中,受眾被視為一種「不知情的靶子」或媒介刺激的被動接收者;而第二種主要的「行為式」受眾研究,在許多方面都是直接效果模式的反彈,受眾被認為多少是具有主動性或者動機性的媒介使用者/消費者,他們能夠掌控自己的媒介經驗而不僅僅是被動的「犧牲品」(麥奎爾,2010)。

在當代傳播學關於媒介效果研究中,使用與滿足是該領域裡被引用次數最多的理論。本文的理論框架主要就是基於該理論。在受眾是否能動方面,卡茨首次擲地有聲地提出傳播學研究中不僅要關注「強大的媒介做了什麼」,同時也要研究「受眾對媒介做了什麼」他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使用與滿足」理論,重新確立了觀眾是有選擇、有識別力的群體(Livingstone,1998)。

「使用與滿足」理論主要關心:(1)社會因素;(2)心理起源引起需求;(3)需求激發對大眾媒體和其他來源的期望;(4)期望造成了不同類型的媒介接觸;(5)最終導致了需求的滿足和其他非企及性結果。

儘管關於受眾研究的社會心理學、傳播學理論紛紜複雜,並且尚未達到一個能夠解釋大部分現象的精緻化理論。但是通過理論考察和實驗設計,以至於使得我們倡導將研究放在這樣一個「觀看—解讀」的框架中,並且接受觀眾是能動的,有意願以各種形式進行互動。

網際網路的使用可以通過匿名的方式實行人際傳播,這對自我展示來說是增加了新的可能性。通過通訊技術設備的作為中介的人際傳播,對自我展示這個領域來說是較新的研究話題。近年來對網絡空間內的自我展示的實證研究發現,那些時常通過網絡交流的人,更傾向於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表現出真實的自我(Bargh Mckenna & Grainne M. Fitzsimons,2002)。對於兒童和青少年來說,在網絡虛擬空間上的角色扮演甚至可以成了為以後的順利進行社會交往所提供的安全實驗(Turkle,1995)。

社交網絡方面,有學者對徵友網站上網友的自我展現進行過質化研究(Gibbs, 2006),發現在徵友網站上,參與者對展示個人的各類小線索十分關心,並且嘗試調節印象管理和期盼通過策略性的自我展示來反映「完美的自我」這兩者之間的矛盾,試圖建立起「身份宣布」的真實感(Gibbs,2006)。一項對青少年的美國社交網絡Facebook使用習慣的抽樣研究得出的結論表明,具備較高「自戀水平」(Narcissism levels)的少年,通常傾向於在Facebook上傳播自主創造的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Eileen, Rebecca&Jim,2011)。

先前的研究也包括博客(Chung & Kim,2008),在線節目(Wu et al.,2010)和Twitter(Liu et al.,2010)的使用動機研究,比如在第三個研究中,研究者提出了八個使用Twitter的動機:1)記錄自我;2)分享信息,3)社會交往,4)娛樂,5)打發時間,6)自我表達,7)媒介吸引,8)方便。考慮到中國使用者的特點,本文將微博的使用動機分為1)Political reading,2)Entertainment,3)Interaction,4)Expressing, 5)Passing time。

此外,根據實踐經驗,微博使用習慣定義為瀏覽、轉發、評論他人微博及發布自主內容四個層面。

第3章 研究假設

綜合以上的設計和引論,組成該論文的三個重要的研究假設就呼之欲出了:

H1:微博使用習慣與動機存在相關性。

按照「使用與滿足」觀點,人們使用某種媒介,是因為有心理或者社會交往上相對應的動機需求,根據微博本身的功能,本文將微博使用習慣分為「瀏覽、轉發、評論他人發布內容的頻率」及「發布自主內容的頻率」這四個方面,而建立在調研分析基礎上的動機分類分為五種「Political-reading,Entertainment,Interaction,Expressing,Passing-time」。假設使用者對於微博這一新媒體的使用,也符合「使用與滿足」的理論,即動機影響使用者對微博各項功能的使用頻率。

H2:微博使用習慣與自我監控心理存在相關性。

自我監控是自我意識的外在表現形式,而自我監控通常是表現在日常與人交往過程中的個人行為。本文假定,在虛擬空間——微博上,微博使用者也存在著對自我行為的監控,也就是意味著自我監控的心理會影響到微博使用者對微博各項功能的使用頻率。

H3:微博使用習慣與對「自我」的意識存在相關性。

自我意識是指使用者怎樣認識「自我」,在身處世界之中時,對「自我」的感知是否強烈,本文的假定認為,對「自我」認知較為強烈的人,也較為經常使用表達自我、參與討論的Web 2.0媒體——微博,因此,本文欲測試對「自我」認知的強烈與否與使用者對微博各項功能的使用頻率。

除此之外,自我監控心理與使用動機之間、自我意識與使用動機之間、自我監控與自我意識之間是否存在相關性,也是可以值得探討的命題:

H4:自我監控心理與使用動機相關。

由於按照「使用與滿足」理論,媒介使用者對媒介的運用受到動機的指引,而「使用與滿足」理論是假定受眾對「心理需求」較為關注的,因此,筆者假定心理狀態會影響到動機,繼而對使用微博的各項功能具有影響,本文測試自我監控心理作為自我意識的外在形式這一「心理需要」與使用動機是否相關。

H5:自我意識與使用動機相關。

與H4相同,自我意識是受眾對「自我」的認知,這種「心理特點」與使用動機相關,也是值得驗證或者證偽的假設。

H6:性別、年齡、收入等人口因素對使用微博的習慣存在相關性。

人口因素產生的影響可能是各方面的,本文假定性別、年齡、收入等不同的人口因素會對使用微博各功能的頻率產生影響,並在數據中予以驗證。

第4章 研究方法——問卷調研

4.1 研究方法:

本文採用問卷調研的方法,問卷分為過濾題、人口因素題、性格因素題、微博使用動機題、微博使用習慣題,其中,性格因素題、微博使用動機題、微博使用習慣題均採用李克特量表(五點式)測量。

採取便利抽樣的方式收取網絡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252份,在95%的置信度下,最大誤差不超過6.17%。

4.2 數據信度分析

主要針對不同問題項下指標的內在一致性分析:

1.微博使用頻率項下四個測量頻度可靠性統計量Cronbach’s Alpha=.858,項總計統計量均為超過該數,維度內在一致性較好。

2.自我監控的個性特點維度內在性分析:9個測量項下可靠性統計量Cronbach’s Alpha=.491,刪除「在一群人中,我通常不是焦點」「我不是特別擅長討別人喜歡」「我不太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來適應不同的人和環境」這三項後的α值略高於統計量,因此統計時將這三項刪除。

刪除這三項之後的自我監控的個性特點維度內在一致性係數Cronbach’s Alpha=.706,因此最後的分析保留6項。

3.自我意識的個性特點維度內在一致性分析:6個測量項下可靠性統計量Cronbach’s Alpha=.739,刪除「我關注別人怎樣看待我」後這項α值略高於統計量Cronbach’s Alpha=.765,考慮保留該項。

4.使用動機的內在一致性分析,5個維度下的可靠性統計均在.700以上(Political reading=.874;Entertainment=.729;Interaction=.729;Expressing=.886;Passing time=.819)

第5章 結論

5.1 微博使用配合特定個性

通過相關性檢驗,發現自我意識的強弱與微博的使用存在正相關性,也就是說,具備高度關注「自我」性格因素的人,更容易被微博所吸引。

對「自我」感知更強烈的人,使用微博的動機也更強烈。在Political-reading、entertainment、interaction、expressing、Passing-time這五個動機方面,前四個動機都呈現出與「自我意識」個性相關,其中,Political-reading及Interaction動機與自我意識個性在99.9%的置信區間內呈現相關,而Entertainment及Expressing動機對自我意識個性在99%的置信區間內顯著相關。動機與自我意識的強弱證明,微博對於「自我意識」強烈的人較有吸引力。(參見表5.3)

對「自我」的感知是否強烈,與微博使用習慣也呈現顯著相關性,瀏覽、轉發、評論和發布四個頻率與自我意識的相關係數分別是.292、.264、.262和.158。對「自我」的感知越強烈,更關注內心感受、情緒的人,也就更願意使用微博這一社交工具。對自我感知強烈的人,更願意發展自己的興趣,更喜歡發表個人言論,也更願意評論他人的內容。(參見表5.1)

微博對於更關注「自我」的人具有吸引力,而對那些性格色彩上不那麼關注內心情感和外在風格的人,吸引力則不高。這說明,微博滿足了具備高「自我意識」的人的需求,微博本身並沒有拓展人的性格、改變人的交往方式,它只是讓本來就「自我意識」強烈的人能夠使用一個合適的平臺去發現和表達,微博配合了使用者對自我個性的認知,而並沒有發展使用者的個性。

5.2 女性更傾向瀏覽和轉發微博內容

從對微博使用習慣的回歸分析來看,性別對於瀏覽、轉發微博內容具有顯著影響,女性更傾向於瀏覽和轉發微博(男性=1,女性=2,β=.428**,β=.321*),比之參與評論和發布自主內容,女性在使用微博的過程更願意觀看和轉發,這表明女性更願意在微博上獲取信息、傳播信息,而不是創造信息。(參見表5.2)

5.3 使用微博出自不同動機

統計結果顯示,對使用微博具備不同動機的人,在使用微博就具有與之相對應的習慣。比如,使用者的Political-reading動機與瀏覽及轉發就呈現出顯著相關,Interaction和Expressing動機則對評論頻率有顯著影響,同時Expressing與「自主發布微博內容」呈現顯著相關,但是在Passing-time這一媒介使用動機來看,微博並沒有體現出與其相關,也就是說,使用者上網瀏覽、轉發、評論和發布微博基本上不是為了打發時間。(參見表5.2)

可以說,在微博這一社交媒體空間,滿足不同人群對於Political-reading、Entertainment、Interaction以及Expressing的需求,它的基本四種不同功能對應受眾的不同需求指向,而各種功能的使用頻率受到動機的指引是十分明顯的,這符合「使用與滿足」的理論,也印證了作為Web2.0的傳播媒介,微博體現了「個性化」、「主動性」的媒介特性。

5.4 自我意識、動機與使用習慣的關聯

綜合以上對自我意識因素的分析,可以得知的是,不同個體對自己的認知不同,其使用微博的動機也存在差異,而不同動機的人在微博上尋求不同的功能用以滿足其需求。這三者之間存在相關,對「自我」的認知對於微博使用具有顯著的影響,對「自我認知」越強烈的人,對微博的使用動機指向越明顯,也就越需要去微博需找滿足其個性需要的功能。

參考文獻

中文:

[1]. 丹尼斯?麥奎爾.媒體效果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329.

[2]. 利文斯通.理解電視.受眾解讀的心理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156.

[3]. 陸曄、郭中實.媒介素養的「賦權」作用[J],新聞學研究,專題,2007,(92),1-35.

[4]. 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的崛起[M],北京:社會文獻出版社,2001:55.

[5]. 喬納森?布朗.自我[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139-166.

[6].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自我與本我[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78.

英文:

[7]. ALLAN FENISTEIN, MICHAEL F. SCHEIER, AND ARNOLD H. BUSS. Public and 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 assessment and theory[J],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75,43(4):522-527.

[8]. ARGYLE, M. Social interaction[M]. New York: Atherton Press, 1969:61-68.

[9]. BARGH, MCKENNA, & FITZSIMONS. Can you see the real me? Activ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True Self」 on the Internet[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2002, 58(1): 33-48.

[10]. BRYANT,J. & MIRON,D. Theory and Research in Mass Communication[J],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4,54(4):662-704.

[11]. DUVAL, S. & WICKLUND, R. A. A theory of objective self-awareness[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2:145.

[12]. EILEEN Y.L., REBECCA P. , JIM C.M., JOYLYNN C.Y. , DION H., CHEI SIAN, ALTON Y.K.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J], Jou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11, 50(2):pp. 180-185.

[13]. GOFFMAN, E.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M],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1959:60.

[14]. GREENWALD, A.G. & BRECKLER, S.J. To whom is the self presented? [M]// B.R. Schlenker(Ed.), The self and social life, New York: MrGraw-Hill, 1985: 126-145.

[15]. HOGAN, R., JONES, W.H., & CHEEK, J.M. Socioanalytic theory: An alternative to armadillo psychology[M]. //B.R. Shelenker(Ed.), The self and social life, New York: MrGraw-Hill, 1985: 175-198.

[16]. KATZ,E.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the study of popular culture: an editorial note on a possible future for this journal[H],Studies in Public Communication,1959,2(1): 1-6.

[17]. MARK R. LEARY AND ROBIN M. KOWALSKI. Impression Manage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two-component model[J], Wake Forest Universit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0, 107(1): 34-47.

[18]. MARK SNYDER. Self-monitoring of expressive behavior[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74, 30(4) :526-537.

[19]. STEPHEN R. BRIGGS, JONATHAN M. CHEEK, AND ARNOLD H. BUSS. An Analysis of the self-monitoring scale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0, 38(4):679-686.

[20]. TURKLE, S. Life on the screen: Ident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1995:90.

相關焦點

  • 動機-自我決定理論
    這樣的行為,首先可以使用瑞安和德西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來解釋。自我決定理論認為,每個人本質上是有主觀能動性的,即有「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內部動機,而且這樣的動機對每個人都很重要。自我決定理論認為,人有三種很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性需要、勝任需要(也被稱為能力需求)和歸屬需要。
  • 「譯文分享」人類行為模式改變的研究論證
    Margaret Moore,是Wellcoaches公司的創始人兼CEO,指出了一些適用於健身行業的研究成果:·只有20%的人準備改變健康習慣,健身計劃針對的是這些準備好進行改變的人。·提高我們轉變的意識需要前期進行大量的認知工作以激發自主動機以及建立信心。
  • 筆記|C9 動機 之四、動機的種類 & 五、動機理論 & 六、衝突 & 七...
    (三)有意識的動機和無意識的動機(四)外在的動機和內在的動機1.外在的動機是指人在外界的要求與外力的作用下產生的行為動機。2.內在動機是指由個體內的需要引起的動機。五、動機理論(一)動機的早期理論1.驅力是一種動機結構,它供給機體的能量或力量使需要得到滿足,進而減少驅力。他又提出人的行為主要由習慣來支配,而不是由生物驅力支配的。他強調經驗和學習在驅力形成中的作用,認為學習對機體適應環境有重要意義。驅力給行為提供能量,而習慣決定著行為的方向。赫爾認為,有些驅力來自內部刺激,不需要習得,稱為原始驅力;有些驅力來自外部刺激,是通過學習得到的,稱為獲得性驅力。
  • 意見領袖的缺席與兩種民意(「微博民意」和現實民意)差異的相關性
    可以說,實名認證機制使得微博上意見領袖結構與現實生活中具有同質化傾向。實名認證用戶所發布的信息更能使人信任;同時,已經屬於現實社會中的意見領袖更願意使用實名所帶來的名人效應來聚集其在微博上的關注度。 這也就意味,微博並未真正改變意見領袖的結構。
  •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
    自我效能理論和成就動機理論自我效能理論一、自我效能理論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個人對自己能否通過努力成功完成某種活動的能力所持有的從的主觀判斷和信信念三、自我效能感的作用班杜拉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是學習行為的決定因素之一,自我效能感在學習活動中對學生的心理和行為具有多方面的影響。
  •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價值理論
    學習動機理論之自我價值理論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科溫頓提出了自我價值理論。該理論關注人們如何評估自身價值,其基本假設是當自己的自我價值受到威脅時,個體將竭力維護。自我價值理論認為個體將自我接受作為最優先的追求。這種保護和防禦以建立一個正面自我形象的傾向就是自我價值動機。
  • 行為動機來源於自我效能感,這4種途徑可以產生和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是人類行為動機、健康和個體成就的基礎,是決定人們能否產生行為動機和產生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只有人們相信他們的行動能夠導致預期結果,才願意付出行動,否則人們在面對困難時就不會有太強的動機也不願長期堅持。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往往表現為更樂觀,更樂於迎接挑戰,更能夠發揮自身的水平。
  • 題集|13 動機功能;自我調控系統;自我概念的功能;舒茨的基本人際...
    動機理論提出者動機的期待價值理論的提出者是託爾曼。赫布和柏林等提出了動機的喚醒理論,徳西提出了自我決定理論,尼科爾斯和德韋克提出成就目標理論。(注意:考生須熟記動機的幾個理論及其提出者,並會簡單概括理論內容。)
  • 教學研究| 外語能力與音樂介質相關性的國際研究綜述
    Dellal&Schade(2015)將歌曲作為音樂介質介入到以德語為外語的課堂學習,發現這一策略不但有助於提升學習者對外語語言的認知和理解能力,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他們建議在外語課堂中,教師應把音樂介質當作外語學習方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恰當使用音樂介質來促進學習者外語綜合能力提升。
  • 學習動機理論的辨析
    一、成就動機理論成就動機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學習活動中,成就動機是一種主要的學習動機。成就動機最初由麥克裡蘭和阿特金森提出,後來由阿特金森加以發展。麥克裡蘭研究發現,高的成就需要與成功行為有很高的相關性。
  • 社交媒體平臺的開放性強度對用戶使用行為的影響
    作為中國私密社交的領頭羊,微信用戶的使用行為有哪些不同之處?他們的使用動機又是什麼?本研究以北京市大學本科生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梳理與定量調查相結合的研究方法,選取人人網和新浪微博作為對比,總結出各自用戶的使用動機和使用行為,並結合三者特點將結論推廣。
  • 遊戲化設計8大驅動力:利用動機模型,打造高黏性的產品體驗(一)
    微信,微博,遊戲仿佛有什麼魔力,讓我們在空閒的時候或者瑣碎的時間裡總是情不自禁的想拿起手機刷一會,而且刷手機一時爽,一直刷一直爽。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微信,微博的魔力如此強大。以至於讓它們成為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甚至不看一下就渾身不自在?如果沒有了微信微博是不是這個習慣就會沒有?
  • 如何區分自我意識與自我調控系統
    自我意識和自我調控系統是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咱們先來說說他們的聯繫。1.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而自我調控系統是人格的內控系統或自控系統,具有自我認知、自我體驗和自我控制三個子系統。他們同屬於人格。2.自我意識包括三種成分: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監控。
  • 波士頓動機機器人的驚人舞姿能成為其自我意識覺醒的前夜嗎?
    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最大標誌就是會製造工具使用工具。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到現在的鐵器時代一路走來,我們一直在更新工具,以便讓工具更加的得心應手。我們的終極工具是什麼?小編認為,能代替人類各種工作的智慧機器人。
  • 人工智慧的自我意識與信息進化論(二):人工智慧是否會具有自我意識?
    人的生命由身體和意識組成,意識部分包括了智能。「人工智慧應用」之所以還不是一種生命,是因為其沒有意識。意識並不是人類所獨有的,任何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細胞都有意識。是否具有自我意識是生命體和非生命體的區分標誌。那麼「人工智慧應用」有可能產生「自我意識」嗎?即便是其特有的意識形式。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最近聽了樊登講書中樊登老師講了一本《內在動機》這本書不單單是講了該如何獲得內在動機這種力量,還包括對自己以及世界的認知。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
  • 自我意識:概念及分類
    在眾多的心理學考點中,有關自我意識的考點雖然不多,也不算繁雜,卻也是考試的。接下來,我們以考點「自我意識的分類」為主線,對有關自我意識的考情進行簡單梳理,以饗考生。一、自我意識的概念【考情】本考點主要考查單選(識記:定義反選、地位)、多選(識記:內涵的三個方面)。
  • 心理學_自我意識的發展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自我意識的發展也是一個重要的考試內容,常見題型為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考查形式比較簡單和固定,因此在備考過程中需要引起大家充分的重視,理解並熟記。一、自我意識的概念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種形式,是個體對自己身心狀態以及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的意識。自我意識是個體自身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狀態的知覺和主觀評價。
  • 自我意識與人性——一種踏實的成全
    自我意識是人性的一部分,因為只有人才會有自我意識;人性也反過來被自我意識所建構,因為沒有天生而就的人性。那麼,問題又來了:它們到底誰先誰後,誰孕育了誰?這似乎是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從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來看,父母有意識地哺育和教育初步建構了人性,也培養了子女的自我意識。同時,當自我意識稍具雛形後,子女便開始主動自覺地開展社會活動,再更進一步地自我建構人性。
  • 程接力 鍾秉林|國內高校學術人員科研動機實證研究——基於超功利...
    本研究將圍繞上述問題展開分析。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選取科研系統中素有「基石」之稱的同行評議制度作為研究對象,採用量化研究的範式,在參考相關研究經驗的基礎上,對核心概念進行操作化定義和指標分解,設計了一個調查高校學術人員申請科研基金動機的量表和一個他們承擔同行評議工作動機的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