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懷孕後,孕婦就是全家的重點保護對象。為了讓胎寶寶健康生長,懷孕後一些營養素的攝入就顯得尤為重要。人體很需要無機鹽(礦物質),準媽媽更不可缺,特別是鈣的作用更為重要。由於胎兒骨組織的生成和發育及母親生理代謝均需要大量的鈣,如果飲食中鈣的含量不足或缺乏日照等,都會導致準媽媽血鈣下降。 因為胎兒所需的鈣只有從母體中獲得,所以,即使母體缺鈣,胎兒仍然要從母體中吸取定量的鈣,這就可能導致準媽媽骨骼和牙齒脫鈣,引起腰病、腿病、骨頭痛、手足抽搐及牙齒脫落等,嚴重時還會發生骨軟化症、骨盆變形,甚至造成難產。
人們都知道孕婦對鈣的需求量很大,因為胎兒所需的鈣,是直接從母體中獲取的。孕期不但要補鈣,而且要合理、足量地補。如果能從準備懷孕的時候就開始補鈣是最理想的,在整個的妊娠期間,都要特別注意補鈣。孕期的女性每天最好能攝入1000-1500毫克的鈣,尤其是妊娠中晚期的孕婦,每天攝入1500毫克鈣比較合適。因為,在攝入的這些鈣中,有400-500毫克都是要給寶寶的。
從均衡飲食結構入手,不僅是最安全合理的補鈣方式,也易為人們所接受。孕婦可多吃些含鈣豐富的食物,如奶和奶製品、動物肝臟、蛋類、豆類、硬果類、蝦皮、芝麻醬、紫菜、海產品、山楂及一些綠色蔬菜。注意飲食搭配,防止鈣與某些食品中的植酸、草酸結合,形成不溶性鈣鹽,以致鈣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含植酸和草酸豐富的食物有菠菜、竹筍等。所以,不要將這些菜與含鈣豐富的食物共烹。
如果通過食品還不能滿足身體所需,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補鈣產品。目前國內常見的補鈣產品及鈣含量為:碳酸鈣40%、氯化鈣27%、碳酸氫鈣23%、檸檬酸鈣21%、乳酸鈣13%、葡萄糖酸鈣9%。一般來說,鈣製劑標明含鈣量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含鈣化合物的量;另一種是含鈣元素的量。維生素D是鈣磷代謝最重要的調節因子之一,因此在鈣片中應適量添加維生素D,以增加鈣吸收。
孕期補鈣是為了均衡孕婦懷孕期間的營養,及時給胎兒供給養分,維持胎兒成長大於過程中所需的必要物質,在孕婦的生命早期1000天內,根據孕期營養的需求變化,幫助胎兒健康發育成長,改變微量元素配比,更好的調節機體機能,守護孕婦健康。於是懷孕後,孕婦就會吃大量的高鈣食物和鈣劑。但往往會適得其反,盲目補鈣,補鈣過量反而會對胎兒造成傷害。
影響胎兒智力
囟門能夠直接反映大腦的一些問題,補鈣過量,會導致寶寶出生後囟門提前閉合,影響寶寶的大腦發育,阻礙智力發展。(一般前囟門較大,會在出生後18-24個月閉合。)
危害胎兒健康
孕媽們想要胎寶寶將來擁有大高個無可厚非,不過,影響身高的關鍵因素在於遺傳。孕期過量補鈣反而會讓鈣質沉著在胎兒其它臟器中,容易出現腦鈣化、腎結石,增加胎寶寶血管硬化的風險。
增加生產風險
很多孕媽整個孕期,都依靠鈣片等鈣劑來補充鈣元素,孕婦過度補鈣,會使鈣質沉澱在胎盤血管壁中,引起胎盤老化、鈣化,分泌的羊水減少,不利於胎兒發育且有損胎兒顏面美觀、寶寶頭顱過硬。過硬的頭顱也會使產程延長,增加生產風險。寶寶也無法得到母體提供的充分營養和氧氣,寶寶健康受到威脅。
因此,孕期別總是盯著「鈣」不放了,只要保證營養均衡,是不需要額外補充鈣劑的,鈣劑的吸收率遠遠低於種類豐富的食物。另外,孕期除了鈣之外,下面這些營養素也不能忽視。
鋅
孕早期,體內缺少鋅元素,會對胚胎發育造成很大的影響,容易出現胚胎畸形。要多吃富含鋅的食物,如瘦肉、動物肝臟、雞蛋等。
碘
碘是人體合成甲狀腺激素的微量元素,缺碘會導致寶寶出生後生長緩慢,容易引起「呆小症」。備孕期和懷孕後都要注意補碘,含碘豐富的食物有:紫菜、海帶、海魚、雞蛋等。
錳
孕期體內缺錳會造成寶寶出現明顯的智力低下,還會出現骨關節變形的問題。富含錳的食物主要以穀類和蔬菜為主,孕期飲食方面注意粗細搭配,主食多以粗糧、雜糧為主,不僅能避免錳缺乏,還可以促進胃腸蠕動,緩解孕期便秘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