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霧崆峒
張評
下了幾天的雨,都不大,淅淅瀝瀝的,有一點涼意,但不是很冷,像是江南的氣候。柳樹的葉子還是綠的,枝條還很柔嫩,在雨中格外青綠,很舒服的感覺。
一大早,我備了雨具,趕往車站,搭13路車前往崆峒後峽。車進入後峽,霧即刻湧來,一股一股的、一團一團的,像中國的水墨畫。
下車後,人們便消失在雨霧中了。我靜靜地站立於高大的山前,任前前後後的雲霧將我淹沒,好讓我真真切切地感悟一把身處仙境的感受。雨是小多了,下進了霧裡,看不見,只能感覺到她的存在。這時的霧沉沉的、緩緩的,只匍匐在山的高度。她應該是有靈性的,或者說是有生命的,自然也會釋放感情,從她低緩纏綿的狀態可以看到,她在儘量擺脫雨的負重。走到上山的小道,我回頭再看山時,發現霧若即若離,依稀看見露出局部的山體,我驚呼,山體改變了自己的模樣,讓我不敢相認,原因是我記憶中的山真的成了仙山,往日不起眼的山石在雨霧的包裹中幻化出人的形象、動物的形象。遠遠的一尊石塊頃刻間成了一尊佛像,且身披袈裟,神態祥和。石塊是靜止的,霧是流動的。頂端有一塊石頭酷似一隻金雕,它收翅站立巨石。
儘管雨霧遮障,看到的物體朦朦朧朧,那只是較遠處的景象,近處的物體還是依稀可辨的。雖然馬上就要立冬,山上的樹林、灌木林、花花草草依然是一派生機。當然,有的樹木已經凋零了葉子,只剩光禿禿的枝幹,卻也顯現出一股蒼勁。尤為讓人震撼的是蒼老的枝幹瘢痕累累,樹皮一塊一塊脫落,露出的木質已經腐朽,布滿大大小小的空洞,想必是蛀蟲啃食的結果。就是這種境況,年邁老態的枝幹竟然孕育出了黃的紅的果實,且是那樣的晶瑩剔透,純潔無瑕。我不知道這是什麼樹,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果,但我對它肅然起敬。
在上山的道上,我發現了一種野棉花,一簇一簇地盛開在洩洪渠旁,它的旁邊野草雜生,相依在一起,不離不棄。野棉花我是第一次看到,沒想到它竟是那樣的潔白、柔軟、細膩,閃著白色的光亮,在雨霧天那樣的耀眼。這是天生的野棉花,只生長在崆峒山,並伴著崆峒山有史記載五千餘年。野棉花是暖和的,給崆峒山帶來了無盡的暖意。那些雜草也是讓人心生敬意的,雖然枯萎了,但不凋零,枝條上還零零星星地開著黃的紅的白的紫的小花,若不注意,很難發現它們的存在。聞不到它們散發的香味,近看才發覺有一層薄冰覆蓋在它們俊秀的臉上,難怪聞不到香味呢。
聽到有樹葉沙沙的響聲,且距離愈來愈近,透過雨霧依稀看見有人拿著長長的掃帚在掃山道上的落葉,落葉紛紛飛起,極像春夏時節的蝴蝶。崆峒山的蝴蝶種類繁多,春夏時節鋪天蓋地,構成崆峒山另一道風景。
雨霧不肯散去,縹縹緲緲的,不停地變換著姿勢,一種留戀的狀態使人浮想聯翩,那種美無法比擬。崆峒山的樹此時裸露了,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筆直、有的彎曲。落葉松是筆直的,插進了蒼穹;粗大的柏樹是筆直的,茂密的華蓋伸展開來遮天蔽日。雜樹或是灌木林大多是彎曲的,漫山遍野,層層疊疊,密不透風,有小鳥飛來飛去,給這寂靜的山林帶來了些許活力甚至快樂。近處看雨霧是薄薄的,淡藍色的,略帶一點灰色,纏繞在樹與樹之間,似乎是音符在跳動,彈奏出美妙的樂曲。
登上崆峒山的中臺,雨霧愈大了,根本看不清山的輪廓及古寺廟宇,只是依稀可辨遊人在雨霧中穿行。懸崖峭壁上的亭閣走廊被雨霧淹沒,但有依稀輪廓可見,還可見遊人熙熙攘攘,興奮地大呼小叫。
我有了一個領悟:事物往往很奇特,美的事物會在看不清的時候顯現出它的美麗。
責任編輯:郭林玉
【來源: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