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11月24日已經過去一段日子,"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在成功發射後經歷了11個階段,以及一周的在軌飛行,最終成功著陸在月球表面預選著陸區,成為中國第三個成功實施月面軟著陸的探測器。從2004年探月工程首次啟動到現在,中國正有條不紊地走在世界科技的前沿。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只有美蘇兩國成功探月,到現在變成中美探月,俄羅斯"脫離隊伍",不禁讓人產生疑問,究竟是何原因致使其推延和擱置了對月球的探索?
說起探月,我們就得從"為何月球值得被探索"說起。首先,對月球的研究可提高人類對宇宙的認知,包括認識太陽系的演化及其特性、地球自然系統與空間現象之間的關係等;其次,月球上擁有著豐富的資源,如太陽能、氦-3等,月壤中的氦-3有可能成為解決人類長期能源需求的重要原料。
不誇張地說,探索月球就相當於在探索一個巨大的能源寶庫,能為國家帶來難以想像的巨大利益。
面對這顆資源豐富的"提款機",俄羅斯難道就不為所動嗎?不是的。據悉,自從蘇聯最後一個行星際自動站"月球-24"於1976年發射以來,俄羅斯的探月計劃將在時隔45年後的2021年恢復,屆時將發射第一臺太空飛行器"月球-25"並登陸月球。
其實俄羅斯本計劃於2019年發射"月球-25",但俄太空研究所所長澤列內伊表示,探索區的登月條件複雜,月球赤道降落困難重重,再加上地月間距離一年四季都在改變,"月球-25"探測飛船無法在指定地點和既定時刻減速。然而,為何中美能做到的事情,俄羅斯卻做不到?只能說還是自身實力跟不上。
首先,從俄羅斯近年來的發展方向來看,其更加注重武器裝備以及軍火市場的發展,在航天科技方面並沒有太過重視。
其次,俄羅斯被捲入多場他國衝突,尤其在中東地區。之前為介入利比亞和敘利亞內戰,讓俄羅斯損耗不少國力,最近其又介入了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之間的衝突,其中甚至還夾帶著與土耳其的利益糾紛。這一系列國際利益糾葛,讓莫斯科方面很難抽出足夠精力去發展航空航天業。
再次,俄羅斯科研人員的人才斷檔與流失嚴重,在科技創新方面跟不上世界腳步。蘇聯解體,冷戰結束,"休克療法"期間,俄各行各業都出現了嚴重的專業人員流失問題,航空航天業亦是如此。2000年,俄羅斯出臺了相關政策,允許返聘已經退休的科研人員重新回到工作崗位,就是為了彌補高級專家的不足。但即便如此,"休克療法"期間造成的人才流失,依舊使得俄航空航天業出現了不可避免的人才斷層。
反映在探月上,就是一群70多歲、體力精力嚴重不足的老專家,帶著一幫三四十歲,雖然精力十足但卻缺乏經驗的"新手"搞項目。人才斷檔必然引發技術斷層,這才使得俄羅斯的航空航天業進展頗為緩慢。
長遠看來,月球將會是各國爭相競取的"香餑餑"。只可惜在這條賽道上,昔日保有領先地位的俄羅斯,恐怕只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望中美之項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