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淼不是科學家的話,很可能會是一個成功的段子手。
杜蕾斯曾經聯合李淼做了一場答網友問。一位網友向李淼提問:男朋友在ZUO愛的時候想起前女友,這正常嗎?
如此八卦的問題,李淼「一本正經」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太正常不過,男人總是喜歡聯想和比較。不過,若是每次都想起,你不如給他買個娃娃,反正都是替代品。
說起李淼,最先讓人想到的是「網紅」。其實,物理學家才是他的本職工作。他曾任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在國內外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學術地位。
聽媽媽的話,學好數理化
小時候的李淼不愛說話,學校不上課的時候,他就待在家裡看小人書打發時間,這是他最大的消遣,也是他最初的文學啟蒙。上了中學後,他更是愛上了唐詩宋詞和名著小說。相比於枯燥的理工學科,文學才對他有更大的吸引力。
只是父母覺得在這個動蕩的時代,相比較「危險」的文科而言,學好數理化,才是最明智的選擇。李淼在人生岔路口上的第一個選擇,「聽媽媽的話」,他想,當科學家大概也不錯。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讓一大批科學家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也堅定了李淼「學習數理化」的決心。李淼以他們為人生的榜樣,開啟了自己的「科學之路」。
他16歲就考上北京大學天體物理專業,畢業後,又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天體物理專業攻讀碩士學位。兩年後,他開始發表了介紹超引力、宇宙大爆炸等宇宙學理論的學術論文,並順利拿到理學碩士學位。此後,李淼又開始了他在美國長時間的求學生涯,期間,擔任過多所知名院校的研究助理等職位。
1999年,李淼回到久違的祖國,成為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的一名研究員,後又擔任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客座教授。就連臺灣大學也向他伸出了橄欖枝,聘請他擔任客座教授。
2004年,是李淼名聲大噪的一年。
這一年他發表了《一個全息暗能量的量模型》,這篇文章讓他成功「出圈」,讓全世界同行都認識了他,奠定了他在學術圈地位,學界稱他為國內弦論領域最有發言權的科學家。
從「一心習文」到「轉而投理」,可以說是時代改變了李淼的人生軌跡,造就了今天的李淼。
「不務正業」的「三水大叔」
李淼的文學夢從來沒有停止過。
1999年,李淼從美國回來之後,正是BBS興盛之時,這成了他最早下筆寫作的一個平臺。後來博客走入大眾視野,他也轉移了陣地。他的文章涉獵領域很廣,歷史、科學甚至八卦都能融合到一起,他的這些文章後來被粉絲們起名為「弦論小史」。這樣寫下來,他漸漸「上了癮」,保持隔幾天就更新的頻率。2005年,李淼把「弦論小史」編撰集結出版,就有了《超弦史話》。
自此之後,李淼在科普的路上越走越遠。但是,李淼這樣的「不務正業」 ,也受到過質疑。
在國外,科普工作由知名的科學家來承擔。科學家寫的科普文章如果能登上《紐約時報》,會被視為一種榮譽。但是在中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埋頭搞研究」才符合人們對科學家的認識,做科普工作的人,和學術失敗畫上了等號。
這樣的觀念惹火過李淼,他也曾毫不客氣地做過回應。
有人在微博上質疑他不專心科研,大搞旁業。他惱火之下,立即甩出一個連結,把他近年的科研成果公之於眾。爾後,他又在微博上憤怒地寫下:我沒有耐心同尚在發育的人討論。以後對這種人,兩輪後拉黑。他就是這麼真性情,不容得別人一絲污衊。
最後,質疑他的人都閉嘴了。李淼也收穫了一大批粉絲,有人叫他「淼叔」,有些迷妹還會叫他「三水大叔」 。
寫文章科普後,李淼對文字的熱情又被喚起。文學是曾深埋在他心中的一個夢,大學時他就嘗試寫古體詩。古體詩在他眼中和物理公式一樣,文字不同的排列組合也能有非凡的魅力。
2008年,朋友又勸他嘗試寫現代詩,這才有了既晦澀又浪漫的《不可見之力》。
李淼認為,數理科學是吃青春飯的,自己埋頭搞研究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了。人到了50歲以後,推理能力和專注力都會下降,唯有語言能力依舊甚至提高。於是他一頭扎進寫作裡,回歸年輕時的夢想。
36年前,霍金看了我的計算草稿
無論跨界多遠,李淼的本職工作還是科研。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美劇《生活大爆炸》,對裡頭的謝爾頓也不陌生。謝爾頓是一名科學家,而李淼就是現實中的「謝耳朵」,他們的研究方向完全一致。更有意思的是,李淼也像劇中的謝爾頓一樣,曾經遇見過物理界最有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霍金,並且是4次。
第一次是在1985年,那是霍金首次訪問中國。在那個年代,霍金在中國的影響力遠不如現在,但是在物理界已經名聲鵲起。
霍金在中國科技大學做報告,當時李淼還是中國科技大學的一名研究生,他作為三四百名的幸運聽眾之一,在報告會上第一次見到了霍金。帶著終於見到物理學界傳奇人物的心情,李淼和霍金的第一次見面開始了。
李淼當時的英文並不算好,他鼓起勇氣,磕磕絆絆地向霍金教授報告了他們的研究成果。看出霍金的質疑,李淼就拿出了計算草稿給他。第二天,陪同霍金觀看了雜技。
李淼第二次見到霍金,是在一年後的英國。
彼時的李淼正在劍橋大學做學術報告,報告是關於「超弦理」的研究。霍金和別的劍橋學者也來到了現場,但是霍金沒有發表任何看法,原因是報告的方向不是霍金研究的主要領域。
後來在美國舉行的學術交流會上,他又兩次見到霍金。
李淼與霍金的四次見面,不是我們想像的那種粉絲見到偶像的激動,李淼最大的感觸就是霍金的執著,對「黑洞」研究的持續和執著。
風口浪尖上的「網紅科學家」
最近,李淼因為一個「黑洞」的梗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起因是李淼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進行一場講座上,用黑洞(black hole)開了個玩笑:「黑洞嘛,black hole,男生再想想,女生就不要想了。」現場一個女生站起來問他:「您剛剛說的黑洞(black hole)是什麼意思?」本來這只是科普界的一個玩笑,李淼答道:「這個我不能在這裡解釋……」意識到不妥,李淼也在現場道了歉。
然後,就有了李淼開黃色玩笑,現場被女大學生問得啞口無言的事情塵囂甚上,李淼被扣上了「不尊重女性」的帽子。
其實,所謂黑洞的梗由來已久。
當時這個詞剛剛被發明出來的時候,科學家們在一起開會時,就有一位法國科學家提出了質疑。因為「黑洞」這個詞在法語的釋義裡有特別的含義,他提出應該把「黑洞」改為「暗星」。但是一位英國科學家反駁了這一說法,認為還是「黑洞」更好。
自此以後,這個詞就這樣慢慢被接受了。
究其根本,這算是一場科學界的一個沒有惡意的調侃,霍金在演講中也拿這個事情開過玩笑,大眾不過一笑了之,也沒有人把它上升到「不尊重女性」這樣的高度。李淼只是在一個不太恰當的場合開了一個霍金曾經開過的玩笑,並沒有任何惡意在裡面,只是礙於他「網紅」的身份,引起了一場討論而已。
相較於「不尊重女性」,李淼稱自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女性主義者」,他認為女性和男性沒有什麼不同,帶過的女研究生也沒有比男研究生差,甚至於在這個「不適合女性」的研究領域裡,出現過一位非常優秀的女研究生。
他真正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女性,既發現她們的優點,又毫不客氣地指出她們的缺點。比起那些標榜「男女平等」卻又把女性捧上天討好女性的做法,李淼的「女性主義」更讓人嘆服。
百變大咖—李淼
「科學家」「作家」「詩人」「網紅」······這每一張貼在李淼身上的標籤,他都詮釋得很好。
作為科學家,他在學術上的成就達到了足以讓人仰望的程度。
他發表了讓世界都認識他的學術論文,獲得過國家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擔任過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入選了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是中國引力波計劃發起人,他在超弦理論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國際影響。
作為詩人,他筆下的詩歌把科學與文學相通,綻放出獨有的魅力。
理工生的詩歌,不僅僅「除了你還是你」這樣的幼稚與油膩,在李淼的筆下,宇宙除了浩渺,還多出了一絲浪漫。他用對宇宙進化歷史的了解,對文字強大又瑰麗的想像,對情感深刻細膩的體會,用他手中的筆,完成了「百億光年的跨越」。
作為作家,他既能俯下身來給孩子做科普,又能走上《鏘鏘三人行》,與竇文濤談天說地。
正如前文所說,國內寫科普文章的科學家,常常被認為是「混得不好」。作為享譽國內外的學者,李淼卻願意頂著自己的巨大光環,把原本晦澀難懂的科學知識轉化成能讓孩子理解的話。他也曾坦言,「做科普比做科研還難」。
作為網紅,他在網絡上不僅是有百萬粉絲的大V,在工作中更是校園裡的美麗風景。
和人們眼中嚴肅古板的學者不同,很多女孩喜歡他。這種喜歡無關於其它,而是是帶著好奇和崇拜式的欣賞的。他愛喝咖啡,把中山大學天文和空間科學研究院的休息室布置得像間咖啡屋,文藝範兒十足。
他穿上皮衣騎摩託車兜風——你很難把一個科學家與一位機車男聯繫起來。他喜歡健身,喜歡穿修身合體的西裝,像韓劇《來自星星的你》裡的男主角一樣帥氣,女學生們私下裡都叫他「中大都敏俊」。
這就是李淼,一個科學界的異類,一個大眾眼中的網紅,一個對世間萬物抱有最大的熱情的百變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