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一大步,其實是考古人的一小鏟,甚至是從一塊小石頭開始的。如果沒有像石頭一般的執著和硬氣,我們何曾知道,50萬年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
1979年2月6日,《人民日報》刊登的一篇《河南南召人類化石的新發現》,在國內外引起巨大的轟動。一顆小小的古人類牙齒,一批伴生動物化石,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由此認定的「南召猿人」,是現代河南人的真正祖先。
40年後,當年親歷「南召猿人」發掘工作的王建中已是七旬老人。作為改革開放40年裡南陽考古的重大發現之一,我們走進王建中的家,請他回憶往昔的崢嶸歲月,聽他講「南召猿人」的那些事。
工作30年,考古30年。這位從事了一輩子文物工作的老人退休後還在忙著整理編寫關於南陽的史志。談起南召猿人的發現經過,仿佛又回到了40年前的那個秋天。
1978年9月18日,當時的南陽地區文化局收到了一封由南召縣雲陽鎮文化站發出的電報。「電報上說,在雲陽鎮西北4公裡的地方發現一處古人類洞穴遺址,出土了大量化石。」王建中說,「局裡特別重視,當即組織了文化科、地區文物隊工作隊和市博物館的劉瑩、黃運甫、張維華等人和我前去調查。」
王建中回憶道,1978年秋,李樓村村民在杏花山下挖「龍骨」(中醫稱古脊椎動物化石為龍骨)時,發現成堆疊壓的化石。村衛生所以中藥材的價格進行了收購。一位年輕人向當地藥材部門報告了這件事,引起了鎮文化站站長鄭雪華的注意,「於是就有了那一封關乎人類發展的電報。」
早在解放前,當地人就有在杏花山附近挖「龍骨」治病的歷史。這個山區衛生所收存的幾百斤化石同樣來自杏花山下。「我們在這些化石中有哺乳動物骨骼化石,也有牙齒化石,當然,我們最關心的當屬古人類化石,」王建中說,突然間發現了一顆特殊的牙齒,齒冠呈黃白色,齒根呈灰黃色,石化程度較深,很可能是一顆古人類牙齒化石,「你知道嗎,我們四個人的目光全都投向這顆不尋常的牙齒上,驚奇、喜悅一股腦地湧了上來,興奮極了。」
這枚牙齒化石經世界著名古人類學家吳汝康先生等人鑑定為早期人類的右下第二前臼齒。同年10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隊,對杏花山這一化石點進行了發掘,又發現了一批古脊椎動物化石,計有劍齒虎、劍齒象、腫骨鹿等20餘種。根據伴生動物化石及地層等綜合分析,認定這裡發現的古人類與「北京猿人」所處的時代大體相當,距今約五、六十萬年,並正式定名為「南召猿人」。
「我們帶著『牙齒』上北京,領著專家下南召。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裡,關於『牙齒的去留』問題,劉瑩很堅定,『如果放在北京,對國家有意義,我們就願意把牙齒放在這兒。』」王建中回憶道,「哦,對了,在發掘期間,我們還巧遇時任國防科工委領導職務的洪學智將軍呢。他在視察工作時誤入我們的房間。當了解我們是在發掘古人類化石時,高興地說,『你們的工作很有意義,這個發現地一定要保護好,希望你們的發掘工作有重大突破。』」。 1980年,國家和河南省科學工作者在杏花山附近的小空山和大空山上,發掘出約1-3萬年前舊石器晚期猿人會用火和管理火的洞穴遺址。火的使用,標誌著「南召猿人」已步入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
「你知道嗎,從1978年到現在已經40年的時間,南召猿人的發現研究工作並沒有結束。1999年出版的《中國古人類遺址》說,這顆牙齒與北京猿人的女性猿人較為接近,從磨耗程度上看,可能屬於一個青年人。她所處的年代更確切地說應在距今69萬年——23萬年之間。」王建中笑著,「我們常說白河母親,而『南召猿人』也是位女性,這個是不是一個非常奇妙的巧合。」
「南召猿人」的發現,是繼北京猿人、藍田猿人、元謀猿人、鄖縣和鄖西猿人之後的又一重要發現。填補了中原地區舊石器文化的歷史空白,拓展了對猿人在秦嶺地區分布的認知範圍,為進一步研究人類起源和發展、中原地區第四紀地質和生物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與依據。我們發現,早在幾十萬年前,這裡天藍地綠水清,這裡動物繁盛,植物茂盛。有適應河湖地區生活的河狸,有適應草原地帶生活的腫骨鹿、馬,有適應草原丘陵地帶生活的鬣狗,和適應森林生活的虎、熊、豺、劍齒象和野豬……這裡的原始人類,同洪水猛獸搏鬥,摘野果捕野獸,用粗笨的雙手,披荊斬棘,開闢這塊土地。
王建中根據陝西藍田猿人、河南南召猿人、湖北鄖縣猿人這三個猿人遺址的地理分布,把這一帶稱為「秦嶺金三角」,「可以說,『秦嶺金三角』就是中國人類重要發祥地之一。」 如今,40年過去,作為中原人類發祥地的杏花山猿人遺址,2014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河南博物院向南召縣捐贈一枚南召猿人牙齒複製品;和王建中一起參與發掘工作的四位主要人員已有幾人離世……這些都讓王建中頗為感慨。他把對老「同事」的懷念凝聚在「南召猿人」研究的期許中,「南召古人類遺存還有很大的發現空間,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有進一步的發現。也希望,神秘的南召猿人遺址會給南召旅遊帶來更大的幫助與發展。」
杏花山、小空山和大空山,這三座相距甚近也並不算高的山,還瀰漫著遠古的神秘氣息,仿佛古猿人猶在,注視著後人的探索。
本報記者 陳菲菲丨責任編輯 蔡鮮丨監製 於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