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離的無細胞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DNA可以看作鼻咽癌的一個警示信號。香港中文大學Allen Chan團隊募集2萬多名,40~62歲之間,沒有症狀的男性群體,進行了一項臨床研究來測評這種警示作用。該研究始於2013年,主要終點設為3年內確診的鼻咽癌階段,次要終點為5年內 EBV DNA陰性群體中的鼻咽癌發病率。該研究的最新進展發表在頂尖雜誌 N Engl J Med上。
研究者一共招募到20,174名志願者,在首次檢測中,有1,112名(5.5%)參與者血漿中檢測到EBV DNA,其中309人(佔EBV 首次檢測陽性群體的27.8%,佔總志願者的1.5%)在4周後的再次檢測中被判定為持續陽性攜帶者。在這309人中,有300人進行了鼻內窺鏡,275人同時做了MRI。
最後有34人得了鼻咽癌。引人注意的是,通過檢測I / II期鼻咽癌患者的比例顯著高於歷史數據(71% VS. 20%,P<0.001),說明通過EBV DNA的監測,輔助鼻鏡檢查或MRI,鼻咽癌可以更多的在早期確診。不僅如此,在3年無進展生存期(PFS)的監測中EBV 檢查患者具有更好的結局(97% VS. 70%,風險比0.10;95%置信區間(0.05,0.18))。在EBV DNA陰性群體中,一年的監測期內只有一人後來患得鼻咽癌。總體來說,通過 EBV DNA監測預判鼻咽癌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為97.1%和98.6%。
小結來說,血漿中EBV DNA的檢測對於警示鼻咽癌是有幫助的,相比歷史數據,這種提前預警可以做到早期診斷,並且結局更為樂觀。
EBV屬於γ皰疹病毒,嗜淋巴病毒屬,系由1964年Epstein和Barr首先於非洲兒童惡性淋巴瘤組織中發現。EBV是引起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和某些淋巴細胞增生性疾病的病原體,具有與皰疹病毒相似的形態結構和感染人與某些靈長類動物B細胞的專一性。
EB病毒在口咽部上皮細胞內增殖,然後通過其包膜糖蛋白與B細胞表面的補體C3d受體結合而感染B細胞,10~24小時後即可在受染B細胞核內檢測到EBNA。進入細胞的病毒基因組表達與宿主細胞的轉化和增殖有關,導致的臨床疾病主要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非洲兒童惡性淋巴瘤、鼻煙癌以及免疫妥協患者的淋巴瘤,X-性聯淋巴增殖症候群、口白斑症和淋巴細胞性間質性肺炎等也與EBV相關。
我國南方及東南亞是鼻咽癌高發區,多發生於40歲以上中老年人。發病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遺傳因素,環境因素,飲食習慣,病毒感染等。其中EBV與鼻咽癌關係密切,表現在:①所有病例的癌組織中有EBV基因組存在並表達相應的病毒抗原;②病人血清中有高效價EBV抗原(主要是EA)的lgG和lgA抗體;③一病例中僅有單一病毒株,提示病毒在腫瘤起始階段已進入癌細胞。此外,環境致癌物也可能會引起癌前病變,進而刺激EBV活化。另外除EB病毒外,其他病毒如冠狀病毒等,也被認為參與了鼻咽癌的發生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