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營根鎮高田村大埇村民小組村道旁,隨著一股水柱從剛剛打成的深水井中噴薄而出,山村頓時沸騰。「出水啦!」村民迫不及待地從各個角落圍攏,鄉親們拎著水桶、臉盆或瓢子,一幅久旱遇甘霖的喜悅場景。
大埇村長期缺水。幾十年來,村民們一直在為水絞盡腦汁,從抬著小桶去河邊挑水到集體挖淺水井,再到建水塔引山泉水,找水的手段換了一種又一種,水質不乾淨、水源不穩定的窘狀卻始終未能得到根本改觀。
「大埇村找水太難了,水不捨得亂用。」大埇村村民王鳳英至今難以忘記那些缺水的日子,「喝上放心水」也成了她和大埇村其他村民的共同心聲。
而在瓊中,像大埇村一樣存在飲水困難的村莊還有不少,成為當地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塊「硬骨頭」。
「受自然地理條件的限制,瓊中大多數村莊都是通過引流山泉水或開挖淺層地下水取水,存在季節型缺水、水質型缺水,以及飲用水不安全不衛生等問題。」瓊中縣打贏脫貧攻堅戰指揮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為改善群眾的飲水安全,該縣根據《海南省柔性引進人才實施辦法》,從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等單位柔性引進3名專業技術人員,科學有效開展打井找水、礦泉水監測與評估、溫泉水調查與勘探等工作。
「瓊中雖然降雨量大,但地形陡立、日照多,雨水地表徑流流失快,地下水資源並不算豐富。」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高級工程師齊信是瓊中柔性引進人才之一,主要負責瓊中找水打井項目。據他介紹,瓊中地層多為花崗巖結構,裂縫不發育,儲水能力差,找水打井難度的確較大。
找水打井,關鍵在於「找水」。為精準定位地下水源點,2019年來,齊信帶領一支找水打井突擊隊,系統分析區域地質資料,克服山區山高路陡等惡劣條件,翻山越嶺開展詳細的野外水文地質調查,並運用多種地球物理探測組合技術方法,終於讓高高的鑽塔在一處處公認的打井找水困難區豎起來。
截至目前,這支找水打井突擊隊共在瓊中成功打出27口深水井,每天出水量達7409噸,水質各項檢測指標均達到安全飲用水標準,有效解決上萬人的飲水困難,為這些曾經的缺水村莊引來脫貧致富的「源頭活水」。
在大埇村打好的一口深井邊,王鳳英代表鄉親們為這支找水打井突擊隊送上了一面寫著「找水打井解民憂」的錦旗,在她看來,找水打井帶來了用水保障,也讓大夥今後發展產業更有底氣。(本報營根7月4日電)
【來源:南海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