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天文學家揭開黑洞克服離心力吞噬氣體之謎

2020-11-30 驅動之家

北京時間3月5日消息,據《連線》雜誌報導,位於大多數星系中心地帶的超大質量黑洞會將周圍氣體完全吞噬。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科學家長期以來對此大惑不解。現在,藉助電腦模型,美國天文學家對整個過程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

在最新研究中,兩位美國天文學家詳細說明了恆星如何將氣體引向星系中心,距離黑洞足夠的近,最終令黑洞將其吞噬的過程。雖然超大質量黑洞對其周圍物質具有強大的控制力,但天文學家並不確定這些天體物理學「猛獸」是如何成功吞噬它們從宿主星系吸收的大量氣體。

一個關鍵問題在於,圍繞黑洞快速旋轉的氣體擁有巨大的角動量,進而產生一種離心力(centrifugal force),放緩或阻止物質滑向深淵。通常情況下,黑洞會輕易吞噬距星系中心不足三分之一光年的氣體,因為黑洞自身磁場的作用就像制動器一樣,會減緩氣體的迴轉運動,令其墜入深淵。

在更遠的距離下,比如距星系中心30光年至300光年,由於一個星系同其他星系碰撞產生的擾動,以及星系內部物質引力的相互作用,會驅使氣體向位於星系中心地帶的黑洞方向活動。但是,這仍然會在距星系中心1光年至30光年遠的中間距離留下一個臨界間隙,在這一區域內,任何物質看上去都無法使氣體的迴轉運動和離心力降至足以令黑洞將其吞噬的程度。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天文學家菲利普-霍普金斯和艾略特-奎塔特(Eliot Quataert)製作的電腦模型此時就能發揮作用了。二人的電腦模擬結果顯示,在距超大質量黑洞的中間距離,氣體和恆星形成兩個相互獨立、傾向一側的圓盤,而圓盤偏離黑洞中心地帶。霍普金斯和奎塔特2月5日在刊登於物理學網站arXiv.org上的論文中稱,這兩個圓盤相互傾斜,使得恆星可以對氣體產生拖拽,減緩氣體的迴轉運動,令其離黑洞更近。

最新研究工作純粹是理論。但是,霍普金斯和奎塔特指出,觀測者已經發現了多個已知擁有超大質量黑洞的星系中心具有傾向一側的圓盤的證據,特別是銀河系的姐妹星系——仙女星系。圓盤由年代久遠的恆星構成。過去十多年,仙女星系偏離中心的特徵一直令天文學家們大惑不解。

霍普金斯和奎塔特的最新研究表明,這些年代久遠、偏離中心的圓盤是由電腦模型生成的恆星圓盤的產物。在形成初期,這些圓盤幫助驅使氣體向黑洞方面活動。美國國家光學天文臺(NOAO)科學家託德-勞爾(Tod Lauer)表示:「最新研究很有趣,因為它以更為常見的機制解釋了這種恆星圓盤,這一結果具有更深遠的意義,如為超大黑洞活動提供燃料。」

他還指出,「這項研究令人感興趣的一點是,它將大型黑洞的能量學和燃料供應機制同小型黑洞統一起來了。」偏離星系中心的恆星圓盤之所以難以觀測到,是因為它們距離超大質量黑洞產生的璀璨焰火相對較近。霍普金斯表示,探測此類恆星圓盤可能會成為在迄今未發現超大質量黑洞的星系中尋找這種黑洞「巨無霸」的新方法。

相關焦點

  • 超質量黑洞來源之謎被揭開,日本科學家:它是宇宙中的瘋狂吞噬者
    超質量黑洞來源之謎被揭開,日本科學家:它是宇宙中的瘋狂吞噬者在宇宙中,目前科學家們發現的黑洞類型一共有三種,第一種是原初黑洞,它們誕生於宇宙初期,跟宇宙大爆炸初期暴漲的超高物質密度有關;第二種是超大質量黑洞,它的形成科學家們至今仍然沒有一個完美的答案
  • 天文學家揭開銀心附近氣體雲團恆星低產之謎
    圖像右側明亮區域為銀河中心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19日消息,據美國太空網報導,天文學家們近日終於揭開了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宇宙謎團——為何銀河系核區附近的大量高密度氣體雲沒有產生大量的新生恆星?  這個巨大的氣體雲編號為G0.253+0.016,研究人員得到的結論是:它轉動的速度太快了。
  • 揭開神秘的類星體之謎
    是時候來揭開神秘的類星體之謎了。
  • 天文學家記錄罕見天象:一個太陽被超大黑洞「麵條化」後吞噬
    據最新一期《皇家天文學會月刊》刊發的論文,天文學家罕見地捕捉到一顆太陽大小的恆星被超大質量黑洞吞噬的全過程。當這顆恆星落入黑洞可怕的引力範圍,在被稱為「麵條化」的過程中被撕碎成薄薄的氣體流,最後被黑洞吞噬。
  • 中國LAMOST破解銀河系「吞噬」矮星系之謎
    中新網北京4月3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不斷成長的銀河系是如何瓦解、吞噬其周圍矮星系的?怎樣分辨銀河系中的恆星是「原住民」還是「外來移民」?中國天文學家主導的一項重大科學發現及研究成果,順利破解了這些謎題。
  • 天文學家實時看到黑洞吞噬恆星的情景
    天文學家說,他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捕捉到一顆恆星被撕成條狀並被黑洞吞噬的過程。當世界各地的望遠鏡發現一個已知的超大質量黑洞附近出現新的爆炸光時,這一強大的現象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歷時數月的跟蹤觀測,使他們清楚地看到了遠古太陽的毀滅,就像它發生的那樣。
  • 揭開黑洞之謎的物理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數學物理學家羅傑·彭羅斯與安德烈·蓋斯和萊因哈德·根澤爾共同獲得諾貝爾獎,他們在星系中心發現了一個巨大的黑洞。羅傑·彭羅斯,安德烈·蓋斯和萊因哈德·根澤爾(從左到右)因他們對黑洞的研究獲得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個數學物理學家和兩個天文學家贏得了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用以表彰他們對研究質量最大最神秘的天體——黑洞的貢獻。
  • 銀河中心黑洞巨大氣體雲:或為雙星系統合併
    在此之前,這一氣體雲被認為受到黑洞作用正分崩離析,但新的觀點認為,這可能一開始就不是純粹的氣體雲。該研究顯示,這團名為「G2」的氣體雲,實際很可能是兩顆正在碰撞、合併的恆星。據觀測,G2在與銀河系中央的黑洞人馬座A*(Sgr A*)最近距離的靠近中倖存了下來。
  • 超大質量黑洞是通過吞噬氣體和整個恆星演變而來
    問題是,研究表明,這些巨大的黑洞形成的條件是罕見的,並不能解釋天文學家在那裡看到的大量的存在,每個大星系的中心都有一個。一篇新論文的作者認為,通過使用一臺強大的超級計算機,他們已經找到了答案。超大質量黑洞的一個問題是它們數量太多了。天文學家非常肯定在所有大型星系的中心都有一個。它們是如何從一顆坍縮的恆星變成如此巨大的星體的呢?美國宇航局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捕捉到這張令人驚嘆的銀河系中心的紅外圖像,那裡是黑洞射手座所在的地方。
  • 黑洞三大未解之謎!黑洞吞噬的信息跑哪去了?至今沒有答案!
    黑洞,簡單地說,是一個密度趨於無限大,體積趨於無限小的神秘存在,如果把地球壓縮成黑洞,可能僅僅為一顆魚丸大小,我們知道地球的質量是5.965*10^24千克,想像一下這個龐大的數字,要全部擠壓到一顆小小的魚丸裡,其密度完全顛覆我們的思維!但是看了黑洞三大未解之謎後,或許你對黑洞了解能稍微增長,但是仍然只是黑洞的皮毛而已!霍金輻射真的存在嗎?或者說黑洞在蒸發嗎?
  • 27億光年外觀測到超大質量黑洞吞噬紅巨星
    這些「引力怪物」靜靜地等待,等待恆星等毫無察覺的獵物靠近,而後藉助驚人的引力將其撕裂吞噬。藉助於地面和太空望遠鏡,美國馬裡蘭州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天文學家蘇維-格扎麗領導的研究小組證實被黑洞吞噬的獵物是一顆富含氦氣的恆星。  格扎麗表示:「被黑洞的巨大引力撕裂時,這顆恆星的部分殘骸墜落黑洞,餘下的被高速噴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觀測到墜落黑洞的恆星氣體產生的閃光。
  • 外媒:天文學家捕捉到恆星被撕成條並被黑洞吞噬的過程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近日,據外媒報導稱,近日有天文學家透露,他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捕捉到一顆恆星被撕成條並被黑洞吞噬的過程。據介紹,當世界各地的「望遠鏡」發現,一個已知的超大質量黑洞附近出現了新的「星光」
  • 超大質量黑洞如何吞噬恆星?你將看到整個過程
    科學家希望通過研究這些幽靈般的黑洞的生長及行為,揭開星系誕生和演化的秘密。但問題是,超大質量黑洞不發光,它們大部分時間都在休眠,我們看不見。只有當它們「進食」時,才會甦醒過來,但超大質量黑洞的食物極其少有,因為圍繞它們旋轉的大多數氣體、灰塵和恆星都待在穩定的軌道上,超大質量黑洞根本吃不到。
  • 天文學家捕捉黑洞吞噬恆星情景,猶如巨獸吞咽義大利麵
    (圖片來源:ESO)如果你能親眼目睹黑洞吞噬恆星的場面他們能夠以前所未有的細節捕捉到一顆恆星被撕成條狀並被黑洞吞噬的過程。以黑洞吞噬恆星為例,因為黑洞引力影響下,恆星圍繞著黑洞在轉,而在這一旋轉的過程之中,恆星這顆星球上面的物質將會逐漸的脫離,不過這些物質並不會一下子就被黑洞所吞噬,而是以著一個漩渦的方式逐漸向黑洞接近。
  • 黑洞能吞噬光,天文學家是如何給它拍照的?八座射電望遠鏡功勞大
    對於「黑洞」這個詞大家應該不會陌生,因為經常出現在一些科幻電影和科學新聞中,但黑洞具體長什麼樣子,這問題在人類首次拍攝到黑洞之前,只能對它進行一個「模糊」的描述。就像科幻電影《星際穿越》中的黑洞「卡岡圖亞」,這個使用計算機模擬出來的黑洞形象,一度給大家留下了非常的深刻印象,甚至以為真實的「黑洞」就可能長這樣,直到2019年4月10日這一天,人類首張黑洞照片公之於眾,這才大家有機會一睹黑洞的真容。
  • 天文學家發現離地球最近的黑洞,被伴星環繞,你甚至肉眼可見
    你眼中的黑洞是什麼樣的?是不是認為黑洞只是宇宙中一個緻密的小點,無法被看見,甚至覺得黑洞的密度很大,大到連它周圍的光線都會被吞噬,沒有光能逃得掉,所以覺得它除了黑還是黑。而人類之所以能看到發出亮光的黑洞是因為黑洞吸收吞噬了它周圍物質後所形成了巨大吸積盤
  • 天文學家們發現了一顆恆星——差點遭受黑洞吞噬而僥倖存活
    當黑洞吞噬周圍空間中的大量物質時,他們的敏感度不高。 圖源:NASA經過仔細研究,英國萊斯特大學的天文學家安德魯·金認為他已經確定了原因——一顆死星與一個黑洞擦肩而過每次恆星越接近黑洞時,黑洞便吸收更多的物質。「這個白矮星被鎖定在黑洞附近的橢圓軌道上,每九個小時環繞一圈,」金解釋道。
  • 天文學家發現:超大質量微型黑洞
    藝術想像圖:矮星系RGG 118中心的黑洞。後一種黑洞的質量往往是太陽的100,000倍以上。但這是人們首次在矮星系中發現這樣一個微型「熔爐」,而且其質量只有以上數字的一半。科學家認為,包括銀河系在內的每一個大型星系的核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但天文學家尚不理解它們是如何形成的。
  • 科學家首次觀察黑洞吞噬恆星全過程 驗證吸積盤理論
    一組國際性研究團隊首次觀察到了黑洞吞噬一顆行星的全過程,對該罕見的天文事件觀察持續了數月,結果驗證了已有的黑洞吸積盤理論。
  • 困擾人類的十大科學之謎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這些謎團有望逐漸被科學家揭開。8.黑洞之謎  在太空中,有些區域天文學家完全探測不到,天文學家就認為那裡存在一個黑洞黑洞不僅不發射任何電磁波,而且還會吸收電磁波以及其他物質,這就是採用主動和被動的方法都探測不到黑洞的原因。天文學家認為,「探測不到」也算是一種探測,哪裡探測不到,哪裡就有黑洞:有多大區域探測不大,黑洞的影響面就有多大。事實果真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