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揭開銀心附近氣體雲團恆星低產之謎

2020-11-24 科教臺

  在這張照片中,美國宇航局的斯皮策空間望遠鏡拍攝了神秘的塵埃氣體雲團G0.253+0.016(即圖像中左側暗色區域)。圖像右側明亮區域為銀河中心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19日消息,據美國太空網報導,天文學家們近日終於揭開了一個長期懸而未決的宇宙謎團——為何銀河系核區附近的大量高密度氣體雲沒有產生大量的新生恆星?

  這個巨大的氣體雲編號為G0.253+0.016,研究人員得到的結論是:它轉動的速度太快了。除此之外這裡還缺少必要的密度更大的團塊區域,只有這樣的區域首先在自身重力作用下發生塌縮,恆星才會得以形成。研究人員們表示,這項結果顯示恆星的形成機制可能要比天文學家們原先估計的更加複雜,因此此項研究結果或將有助於科學家們更好地理解恆星的形成過程。

  異常「低產」的雲團

  G0.253+0.016塵埃氣體雲團直徑約30光年,其表現出異常的低恆星產出率,這和主流觀點認為高密度氣體雲產生大量恆星的觀點相悖。

  這一氣體雲團的密度相當於著名的獵戶座星雲密度的25倍,後者內部正進行著劇烈的恆星製造過程。相比之下,在G0.253+0.016內部僅有很少見的恆星形成,而即便是這些勉強形成的恆星也是明顯的「營養不良」。

  在一份聲明中,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教授,此項研究的第一作者詹斯·考夫曼(Jens Kauffmann)表示:「這是一個密度很高的星雲,但是它卻沒有形成任何大質量恆星,這非常奇怪。」

  考夫曼和他的同事們決定一探究竟。藉助設在夏威夷莫納克亞山頂上的亞毫米天線陣設備,他們發現G0.253+0.016內部僅有非常少見的超高密度核區,這些核區正是通過自身塌縮方式形成恆星的關鍵一環。他們在研究中使用的亞毫米天線陣是一個包括8臺射電望遠鏡在內的天線陣列。研究組成員,同樣來自加州理工的圖薩拉·皮萊(Thushara Pillai)表示:「這讓人感到非常驚奇,我們原本預期會看到多得多的超高密度區域。」

  高速自轉

  研究組隨後利用另外一項大型望遠鏡設備——位於加州境內的「毫米波天文研究聯合陣列」(CARMA)對其開展觀測。CARMA設備的觀測數據顯示雲團G0.253+0.016內部的氣體要比與之相似的雲團中的氣體運行速度高出大約10倍,其基本上位於被自身速度撕裂的邊緣,這裡的氣體物質運動太過迅速以至於無法聚集而凝結並最終形成恆星。

  另外,研究組還發現這一雲團中充滿一氧化矽,這一般是當高速氣體撞擊細小的塵埃顆粒時產生的。這種豐度異常高的一氧化矽顯示G0.253+0.016可能實際上是由兩團相互撞擊的雲團構成的,它們兩者發生的撞擊產生強烈的衝擊波。皮萊表示:「在這樣大的尺度上看到這樣的衝擊波讓人非常驚訝。」

  G0.253+0.016最終可能仍將開始產生恆星。然而由於其接近銀心的位置讓它難以平息下來,研究人員指出,在這一區域其將很容易和其它雲團相互撞擊或者被來自銀心超大質量黑洞的引力撕裂。有關這項研究的論文將會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通報》上,另外研究組也已經在於上周三召開的美國天文學會第221次會議上做了報告。(晨風)

相關焦點

  • 是誰吞噬了銀心的恆星?
    最近的觀測顯示,銀河系的中心還存在著第二個「洞」——一個只包含一些年輕恆星而沒有年老恆星的神秘空白區。 之前對銀心的觀測發現了幾十顆年輕的恆星,它們所發出的明亮藍色輻射強得足以衝破籠罩它們的塵埃。天文學家認為它們只是更多恆星的冰山一角,大量更年老恆星所發出的微弱光線被年輕恆星的所掩蓋了。
  • 是誰吞噬了銀心的恆星?
    最近的觀測顯示,銀河系的中心還存在著第二個「洞」——一個只包含一些年輕恆星而沒有年老恆星的神秘空白區。之前對銀心的觀測發現了幾十顆年輕的恆星,它們所發出的明亮藍色輻射強得足以衝破籠罩它們的塵埃。天文學家認為它們只是更多恆星的冰山一角,大量更年老恆星所發出的微弱光線被年輕恆星的所掩蓋了。
  • 天文學家解開藍環星雲之謎:恆星TYC 2597-735-1碰撞造成
    天文學家解開藍環星雲之謎:恆星TYC 2597-735-1碰撞造成(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cnBeta:外媒報導,想像一下,一顆混亂的粉碎留下了一顆恆星和令人著迷的藍色塵埃和氣體雲、一個星雲。這片雲延伸到約13光年的距離,這足以吞沒並排堆積的10個太陽系。據了解,這樣的場景可能曾發生在幾千年前的TYC 2597-735-1--這顆恆星距離地球超過6000光年。
  • 天文學家在2.6萬光年外發現神秘氣體,事關銀河系命運
    John Colosimo / ESO一個國際科研小組最近發現,有緻密冰冷的低溫氣體,被不明力量像子彈一樣從銀河系中心附近射了出來。這些氣體為何遭此命運仍是個謎。但科研小組表示,這一發現對我們預知銀河系的未來有重要啟示意義。
  • NASA的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要去揭開恆星搖籃之謎了
    撥雲散霧,超強韋伯太空望遠鏡,揭開恆星源起之謎  在絢爛如畫的獵戶星雲中天文學家在1994年1月至1995年3月用哈勃望遠鏡拍攝的獵戶星雲的大型調查圖像中發現了這些氣盤。  同時,他們還將研究質量與木星甚至土星相當的較小天體,這些天體不在恆星周圍的軌道上,被稱為「自由漂浮的行星質量天體」。而它們是否像其他行星一樣,通過恆星形成時遺留下來的原行星盤中吸收的氣體和塵埃形成,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這樣的天體起初是作為環繞恆星的行星形成,還是本身由恆星形成的相同氣體和塵埃形成呢?麥考琳和他的團隊正在試圖回答這個問題。
  • NASA的詹姆斯·韋伯空間望遠鏡要去揭開恆星搖籃之謎了
    撥雲散霧,超強韋伯太空望遠鏡,揭開恆星源起之謎在絢爛如畫的獵戶星雲中,一個恆星的搖籃孕育著數不勝數的新恆星,它將成為計劃於2021年發射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研究對象。由恆星形成領域的韋伯跨學科科學家馬克·麥考琳帶領的一支研究團隊將對星雲內部的獵戶四邊形星團進行觀測與考察。這個星團僅有4光年大,相當於太陽到半人馬座阿爾法星的距離,卻聚集了大約1000顆年輕恆星。
  • 美天文學家揭開黑洞克服離心力吞噬氣體之謎
    北京時間3月5日消息,據《連線》雜誌報導,位於大多數星系中心地帶的超大質量黑洞會將周圍氣體完全吞噬。超大質量黑洞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科學家長期以來對此大惑不解。現在,藉助電腦模型,美國天文學家對整個過程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在最新研究中,兩位美國天文學家詳細說明了恆星如何將氣體引向星系中心,距離黑洞足夠的近,最終令黑洞將其吞噬的過程。
  • 巨型恆星突然消失,一個重大的宇宙之謎在2019年被揭開
    一個重大的宇宙之謎在2019年被揭開當時歐洲天文學家目睹了,一顆比太陽還要亮250萬倍的大恆星,這顆他們觀測了幾十年的大恆星,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科學家們感到困惑,不知道這顆恆星是塌進了一個黑洞,還是發生了其他更奇怪的事情。
  • 科學家們靠它揭開了一種恆星的「身世」之謎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趙剛領導的中日合作研究團隊首次揭示了銀河系內一種恆星——快中子俘獲過程元素含量超高恆星的「身世」之謎,為銀河系併合事件提供了確切和可靠的化學證據,為基於化學DNA識別銀河系中的「外來移民」提供了新的線索。
  • 銀心黑洞有多大?又如何準確測算?還是VLBI射電鏡立了首功!
    而在它的附近有一個緻密天體,一直通過它的洛希瓣在吞噬這顆藍超巨星的氣體,天文學家也是其吞噬物質時候發出的超強X射線發發現這個緻密天體,根據受到的擾動,天文學家計算出這個看不見的緻密天體的質量為太陽的8.7倍,奧本海默極限以上的天體都將坍縮成黑洞,因此這就是天鵝座X-1黑洞的來歷。
  • 銀心的黑洞有多大?又如何準確測算?還是VLBI射電鏡立了首功
    而在它的附近有一個緻密天體,一直通過它的洛希瓣在吞噬這顆藍超巨星的氣體,天文學家也是其吞噬物質時候發出的超強X射線發發現這個緻密天體,根據受到的擾動,天文學家計算出這個看不見的緻密天體的質量為太陽的8.7倍,奧本海默極限以上的天體都將坍縮成黑洞
  • 天文學家解開存在了16年的藍環星雲之謎
    據外媒報導,想像一下,一顆小恆星一直圍繞著我們的太陽轉。過了很久,這兩顆星相撞了。混亂的粉碎留下了一顆恆星和令人著迷的藍色塵埃和氣體雲、一個星雲。這片雲延伸到約13光年的距離,這足以吞沒並排堆積的10個太陽系。
  • 「縈繞」16年的藍環星雲之謎終於解開
    BRN似乎正是這個過程中的缺失一環——天文學家觀察到BRN的時間正是可證合併事件的幾千年後。這可能是目前首個已知的合併恆星系統。2006年,GALEX團隊通過低解析度成像光譜技術(LRIS)發現了星雲中存在衝擊波的證據。這說明BRN的氣體確實是被中心恆星附近的某種劇烈事件驅離的。
  • 16年後,藍環星雲之謎終於解開
    BRN似乎正是這個過程中的缺失一環——天文學家觀察到BRN的時間正是可證合併事件的幾千年後。這可能是目前首個已知的合併恆星系統。2006年,GALEX團隊通過低解析度成像光譜技術(LRIS)發現了星雲中存在衝擊波的證據。這說明BRN的氣體確實是被中心恆星附近的某種劇烈事件驅離的。
  • 既然銀河系中心有個大黑洞,為什麼銀心還那麼亮?
    以銀河系中心為例,在1立方秒差距(相當於34.65立方光年)的空間中,分布著多達1000萬顆恆星,這個恆星密度是太陽附近空間的5000萬倍。這意味著銀心附近的恆星平均距離僅為大約1000 AU(1 AU約等於1.5億公裡)。倘若我們身處銀心,將會有大量的恆星照亮地球夜空,亮度相當於200個滿月,夜空中將可以看到100萬顆亮度高於天狼星的恆星。
  • 銀河系之謎揭秘
    銀河系有多大呢,下面探秘志為你揭開這位身穿蒙紗的銀河美女之謎,找出銀河系中心在哪裡?是一個由1,000至4,000多億顆恆星、數千個星團和星雲組成的棒渦星系系統,它的直徑約為100,000多光年,中心的厚度約為6,000多光年。銀河系之外也有無數個星系統稱河外星系。銀河系呈旋渦狀,有4條螺旋狀的旋臂從銀河系中心均勻對稱地延伸出來。銀河系中心和4條旋臂都是恆星密集的地方。從遠處看,銀河系像一個體育鍛鍊用的大鐵餅,大鐵餅的直徑有10萬光年,相當於9460800000萬萬公裡。
  • 天文學家在附近的「恆星夢工廠」星系中鑑定出近3,000個候選恆星
    天文學家使用英國紅外望遠鏡(UKIRT)和NASA的Spitzer太空望遠鏡對附近的「恆星夢工廠」NGC 6822星系進行了光度觀測。他們在該星系發現了近3,000個的候選恆星。NGC 6822在1881年由美籍天文學家愛德華·愛默生·巴納德發現,並因此得名,距地球約1600 光年,是一個孤立且金屬貧乏,棒旋不規則的特殊星系。考慮到星系的鄰近性,孤立性和低金屬性,它似乎是研究已分解恆星種群的理想目標。
  • 像氣體又像恆星,銀心黑洞附近有群「怪咖」
    近日,一項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研究就系統性地揭示了銀河系中心黑洞附近的一類怪天體,它們看起來像氣體雲,科學家因此將之稱為G類天體(此處G為氣體英文單詞Gas的首字母),後來人們發現這類天體又存在較為明顯的恆星動力學特性。迄今為止,科學家已經發現了6顆類似的天體。 刷新宇宙「族譜」 怪天體並不孤單 「這些天體看起來像氣體,行為卻像恆星。」
  • 天文學家發現銀河系運動最快恆星
    在一項新研究中,天文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已知的銀河系運動速度最快的恆星。這顆恆星名為S4714,正緊密環繞銀心黑洞人馬座A*運轉,最高速度達到驚人的24000公裡/秒,即光速8%。這些恆星被稱為S星,它們為天文學家研究人馬座A*的性質提供了絕佳機會。
  • 恆星起源於何處?巨分子雲——星系中的暗黑之地,恆星製造工廠
    到了當代,天文學家通過射電望遠鏡觀測,發現在銀河系裡散布著大量由氫分子和氦分子組成的星雲,星雲中含有約1%的塵埃,跨度範圍大致為50~300光年,質量達10^5~2*10^6倍太陽質量。現在天文學家已經認識到,幾乎所有恆星都是在這種巨大的分子雲裡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