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道植 圖源:新華社
他憑藉一個彈殼就能撥開重重迷霧,僅從半枚指紋入手就能鎖定真兇,被稱為中國警界重大疑難刑事案件痕跡鑑定的「定海神針」。
從志願軍戰士到刑事技術專家,他在人生的「兩個戰場」上付出畢生心血,如今86歲仍忘我工作。他曾感慨,這一輩子當警察,當對了,不後悔。英雄不老,忠誠無悔。這就是仍在為共和國刑偵工作奮鬥不息的刑偵痕跡檢驗專家崔道植。
崔道植1934年生,朝鮮族,原黑龍江省公安廳刑事技術處處長,高級工程師,著名痕跡鑑定專家,公安部特聘專家之一。崔道植在65年的刑偵生涯裡無一錯案。他研究的《陽膛線痕跡中穩定特徵區域的探討》獲公安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彈頭膛線痕跡自動識別系統》和指導哈爾濱市公安局和黑龍江省公安廳技術處研究的《根據獵槍射擊彈殼痕跡判別槍種》《根據小口徑槍射擊彈殼痕跡判別槍種》等科研課題被諸多公安單位採用並破獲一大批槍案。2018年12月18日,中央政法委長安劍揭曉「改革開放40周年政法系統新聞影響力人物」,崔道植入選並獲評:「他,是中國首席槍彈痕跡鑑定專家」。2019年7月26日,崔道植被表彰為全國模範退役軍人;9月25日,獲「最美奮鬥者」個人稱號;12月12日,榮獲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
作為中國首席槍彈痕跡鑑定專家,崔道植的工作筆記近乎是一部共和國刑偵要案的大事記:白某某襲軍、襲警案,張某、李某某特大系列搶劫殺人案……
這些案例的痕跡鑑定報告是中國刑事技術勘查的經典範例,更是一個痕跡專家的傳奇寫照。
崔道植探案讓人稱道的還包括他作為共和國第一代刑事技術警察堅守了65年的職業精神。
本刊曾於2008年9月下報導了題為《崔道植:中國首席彈痕專家的傳奇人生》一文。時隔12年,讓我們再次走近這位痕跡鑑定專家的傳奇人生。
《法律與生活》2008年9月下刊報導
《法律與生活》往年合訂本
01 獨門絕技
1996年4月,北京市連續發生4起襲軍、襲警案件,犯罪嫌疑人採用暗中埋伏、暴力偷襲的作案手法,打死、打傷軍警人員7名,瘋狂搶奪軍用槍枝。
1996年12月,北京市德勝門發生持槍搶劫案,警方鑑定,兇犯使用的槍枝正是同年4月被搶的「八一式自動步槍」。更讓人震驚的是,1997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同樣發生了襲警搶槍、持槍搶劫案。
連續發生的多起案件震驚全國,公安部將此案列為1997年「中國刑偵一號案」,以新疆為主戰場全力展開偵破,國際刑警組織也將此案列為當年國際第三號刑偵重案。
案件偵破的突破點被確定為——以彈定槍,按槍找人。
1997年8月的一個下午,一個身著便裝、操著東北口音的老人走出了烏魯木齊機場,他就是公安部刑偵局從黑龍江緊急調派到新疆的槍彈痕跡鑑定專家崔道植。
作為中國最早研究槍彈痕跡鑑定的專家之一,在細微的彈殼與彈頭之上,發現並辨別纖如髮絲的彈道痕跡,是崔道植的「獨門絕技」。經他過目的各類子彈數以萬計,辨槍識彈的眼力與經驗就是在一槍一彈的積累中磨礪而成的。
北京與新疆相距3000多公裡,要將兩地槍案進行串並,就必須證明打響的是同一支槍,進而推定作案的是同一個人。
北京與烏魯木齊槍案現場遺留的彈殼、彈頭都屬於自動步槍子彈,並且彈殼底部都帶有75-81的標識,然而可以擊發這類子彈的槍枝種類多達4種。
北京警方的鑑定結論是兇犯使用的作案槍枝是「八一式自動步槍」,而新疆警方報給公安部的鑑定結果是「56式半自動步槍」。
圖源:新華社製作的視頻《崔道植:無悔的忠誠》截圖
同彈不同槍,公安部刑偵局沒有對是否併案作出決定,人們在等待崔道植的鑑定結論,槍彈痕跡的鑑定結果將決定整個案件的偵破方向。
在新疆持槍搶劫案中,兇犯從搶劫到逃逸,在905米的距離內先後打響14槍,這些遺留在現場的彈殼與彈頭都要與北京槍案中的彈道痕跡逐一進行比對。
對於當時已經63歲的崔道植來說,這是一個超高強度的任務,而且不容有半點偏差,任何細微痕跡鑑別的失之毫釐,都可能使整個案件的偵破謬以千裡。
沒有能夠留下同樣指紋的兩隻手,也沒有可能留下同樣彈痕的兩支槍。
在「中國刑偵一號案」的槍彈痕跡鑑定過程中,彈頭痕跡的提取存在特殊的難度,大量的彈頭在受到撞擊後嚴重變形,要從這樣的彈頭上提取到完整的膛線痕跡。
此時最重要的已不僅僅是彈道理論,而且是一種對子彈的感覺,是一種悟性,更是在彈雨中多年磨鍊與積累的經驗。
16枚彈頭,64次比對,40餘枚彈殼,崔道植在顯微鏡下觀察不到2mm的槍彈痕跡三天兩夜,他憑藉過人的技能與嚴謹的態度,對所有涉案彈頭逐一完成了痕跡提取與比對。
經過不分晝夜的彈痕比對,崔道植得出鑑定結論:「都是八一式自動步槍,建議新疆北京併案處理」。
根據崔道植提供的意見,專案組調整偵破方向並在一周後鎖定了嫌疑目標。1997年9月5日,北京警方在石景山區將奪槍3支、殺死15人、搶劫上百萬元的犯罪分子白某某抓獲,頭號大案得以告破。
幾枚小小彈殼,一起驚天大案。
在「中國刑偵一號案」的刑事科學技術鑑定檔案中,不僅記錄著一位彈道專家的高超技藝,而且描繪了一種兢兢業業的職業精神。
02 半個指紋
從1999年9月開始,崔道植被公安部聘請為特邀刑偵專家,每年奔波於全國各地參與偵破的重大刑事案件多達數十起。
然而,無論大案還是小案,這位今年86歲的刑偵專家都是有求必應、一絲不苟。
2002年,黑龍江省寧安市發生了一起入室殺人案,母子兩人在家中遇害,現場只遺留下半個帶血的指紋,案件在此後5年時間內始終未能偵破。
圖源:新華社製作的視頻《崔道植:無悔的忠誠》截圖
在案發現場,公安機關當時提取了一枚殘留的、就是幾道紋線的指紋。當時幾級公安機關作出結論說這枚指紋無鑑定價值。
由於案件久偵不破,黑龍江警方決定求助於痕跡專家崔道植。
崔道植大約看了一下午和一個夜晚,看了以後答覆:指紋有鑑定價值。
對於這半個殘缺的指紋,崔道植利用自己研製的「痕跡圖像處理系統」成功地進行了修復處理,並從中發現了多個細節特徵,認定了原本具有作案嫌疑的嫌疑人作案證據不足,後當地警方將其釋放。
嫌疑人被釋放之後,被害人家屬不理解,說不是有嫌疑人了嗎?公安機關為什麼要釋放他?是不是存在公安機關包庇犯罪的問題?是不是疑犯家屬花錢買通公安了?當地公安機關頂著很大壓力。
當時崔道植正承擔著公安部刑偵技術考試命題的重要任務,對於這起案件他依然格外關注。
刑偵案件必須辦成鐵案而絕不能是冤案。六十多年來,正是這樣一種職業信念,使崔道植創造了7000多次痕檢無一錯案的紀錄。
崔道植說,「這一家人精神上得不到安慰,解決不了這個疙瘩,你說他的生活有什麼意義啊。」
「所以這個問題對我們來講,沒有大案小案之分,只要老百姓需要解決的,那毫無疑問,我們必須認認真真地給他解決好。而且通過我們解決,有時候確實代表著我們公安機關的形象。」
為了重新確定嫌疑對象,經過兩個多月的排查,辦案民警向黑龍江省公安廳刑偵總隊又送交了42個犯罪嫌疑人的指紋。崔道植從公安部緊急趕回黑龍江,對嫌疑人指紋逐一進行認定。
崔道植利用兩天兩夜的時間,把這42個指紋都看完了,其中有一個叫崔某某的人左手拇指外側的特徵,有7點特徵完全吻合。
為了做到鑑定結果萬無一失,2007年9月2日,崔道植跟隨黑龍江省公安廳刑偵總隊政委劉忠義來到了寧安市,親自提取犯罪嫌疑人的指紋進行鑑別認定。
崔道植在計算機上辨別指紋,看了大約有一個小時,認定殺人現場報紙上留下的血手印,就是崔某某左手拇指外側留下來的。
根據這個指紋,公安機關馬上對嫌疑人進行訊問,嫌疑人很快就供認了,這起沉積5年的案件終於偵破了。
2001年至2003年,瀋陽市發生系列持槍搶劫運鈔車案,犯罪嫌疑人使用獵槍搶劫銀行儲蓄款290多萬元,公安部刑偵局調派崔道植趕赴瀋陽鑑定作案槍枝種類。
現場群眾聽到的槍聲是連發,所以推斷應該是一支雙筒獵槍。雙筒獵槍分立式雙筒和平式雙筒。根據彈殼痕跡,難以判斷雙筒獵槍的兩支槍管到底是左右平行式還是上下立式,但崔道植並沒有就此放棄。
疑犯遺留在現場的一件棉大衣引起了崔道植的注意。
這件大衣比較髒,他到了以後試穿的時候本想以此判斷犯罪分子比自己高還是矮,竟然發現了大衣上槍管摩擦的痕跡,這是犯罪嫌疑人把槍抱在懷裡時留下的。根據這一細微的磨損痕跡,崔道植推斷出了涉案獵槍的種類應該是平式掘把式獵槍。
很多和崔道植一起偵辦過案件的刑警都有同樣的感觸,這位86歲的刑偵專家在勘查現場時更像是一個普通的民警,自己動手,親力親為。
崔道植說:「搞現場勘查技術的任何環境我都經歷,這個應該要做到的,所以我們勘查現場的時候,為了發現足跡,那就得趴著看。」
「現在有個別的年輕同志哈著腰,手插在兜裡面,就這麼走馬觀花地看,恐怕很難發現什麼。」
03 彈頭痕跡
作為新中國第一代刑事技術警察,崔道植見證了中國槍彈痕跡鑑定技術從無到有的整個發展歷程。
1984年,崔道植參與了公安部彈殼痕跡識別技術的課題研究。當年12月,全國槍彈彈殼痕跡檔案管理系統建立並通過了部級審核鑑定。
然而,彈殼只是子彈的一半,彈頭痕跡的比對鑑定,在當時仍是國際刑事技術領域面對的一道難題。
為了找到彈頭上最穩定的膛線痕跡,崔道植通過實彈射擊試驗開始了艱難的尋找。
圖源:CCTV「面對面」欄目的《崔道植:讓痕跡說話》截圖
崔道植關於彈頭膛線最穩定特徵區域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公安部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為研究彈頭痕跡自動識別技術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然而,要使彈頭痕跡像指紋一樣實現準確、快捷地自動比對識別,還需要將立體彈頭上的痕跡轉化為平面圖像,這樣才能輸入計算機建立彈頭比對的資料庫。但直到崔道植正式退離工作崗位,在中國警界,這個技術難題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帶著「半顆子彈」退休,成為這個槍彈痕跡鑑定專家的一個心結。
為了能夠將彈頭上的立體痕跡轉化為平面圖像,崔道植開始嘗試各種辦法。為了能夠找到這種可以複製彈頭膛線的平面介質,崔道植開始奔波於各地的建材市場,挑選購買各種材料進行試驗。
經過對多種材料的反覆試驗,崔道植終於找到了一種理想的金屬鋁箔。
在黑龍江省公安廳刑偵總隊的一間小屋內,崔道植裁剪了成千上萬張鋁箔膠片,不分晝夜地進行著彈頭痕跡的複製實驗。
圖源:新華社製作的視頻《崔道植:無悔的忠誠》截圖
沒有人能夠想像,中國刑偵界第一個「彈頭膛線自動識別系統」是在如此簡陋的條件下研製成功的。
經過四年多的苦心鑽研,崔道植終於發明出用特製鋁箔膠片提取彈頭膛線痕跡的技術方法。如果不是試驗數據的無可辯駁,人們無法相信崔道植用退休金研製出的這個簡易裝置,竟然可以比超歐美價值數百萬元的鑑定儀器。
崔道植用自己的倔強與執著、智慧與才識,為中國刑警再次贏得了榮譽,也為共和國的刑偵事業奉獻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作為中國首席槍彈痕跡專家,崔道植掌握著彈道分析的頂尖技術,這是他六十多年來通過無數次實驗與實戰總結凝鍊而成的,這些絕學神技來之不易。作為一位技術專家,最大的無私莫過於將自己的獨門絕活外傳他人。
為了培養出更多的優秀刑事技術人才,公安部從多年前開始,就明確提出希望崔道植收徒傳藝。
崔道植收徒有著自己的標準,不僅要「技高」,更要「人正」,在他看來,一名優秀的刑警,首先要具備做人的美德。
經過在全國刑偵部門的精心考察與挑選,崔道植正式收徒兩人,傳授技藝。在公安部舉辦的九期槍彈痕跡檢驗骨幹人員培訓班上,崔道植已先後為350多人授課。
2003年,他將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與理論編著成了教材《槍彈痕跡檢驗》,為中國刑偵技術又奉獻了一筆寶貴的理論財富。
由於數十年受到顯微鏡強光的刺激,崔道植那雙被業內稱為「國寶」的慧眼,早已患上了嚴重的眼疾。
圖源:新華社製作的視頻《崔道植:無悔的忠誠》截圖
04 隱者
面對彈道的崔道植是一位智者,生活中的崔道植更像是一位隱者。
很少有人知道,這位身懷絕技、叱吒警界65年的痕跡專家,居住的房子是1956年建造的,房齡和他的警齡幾乎一樣長。
崔道植每天都從家步行上班,人們很難想到身邊這個乾瘦的老者,就是屢破驚天大案並掌握著中國彈痕鑑定絕密標記的首席彈道專家。
兩年前,為了節省出更多的時間,也為了減輕孩子們的負擔,崔道植帶著老伴兒搬到了養老院居住,一塊兒帶去的,還有他自己全部的痕跡鑑定設備。
2019年,崔道植在養老公寓內進行槍彈痕跡檢驗。
圖源:《新京報》記者姜慧梓
鑑於崔道植的家庭情況,公安部儘量不讓崔道植到現場,但一些疑難案件仍然需要他的參與。
兩年多來,崔道植一邊照顧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老伴,一邊將養老院房間作為自己的辦公室,不斷接收公安部傳來的痕跡鑑定樣本和檢材,鑑定完畢後再通過網絡傳至公安部。
崔道植(右)和妻子一起製作課件。
圖源:新華社製作的視頻《崔道植:無悔的忠誠》截圖
在中國警界,崔道植的彈道絕學贏得的是敬佩,而他的淡泊與超然贏得的是敬重。
崔道植於1934年出生在一個貧困的朝鮮族家庭,4歲時父母去世,成為孤兒的崔道植依靠政府助學金讀完了初中。
1951年,17歲的崔道植放棄了保送就讀高中的機會,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趕赴抗美援朝戰場。
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第二年,崔道植成為一名共產黨員。
1955年,他從部隊被抽調到黑龍江省公安廳,成為了共和國第一代刑事技術警察。在這個崗位上,崔道植工作了整整65年。
進入公安機關後,崔道植先後到中央人民警察幹部學校(現中國刑事警察學院)、哈爾濱業餘職工大學、哈爾濱醫科大學深造學習,「黨組織為了培養我花了很多精力與經費,我必須用我所學回報黨恩」。
正是懷著這樣一份真摯的信念,崔道植一路走來始終步履鏗鏘,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刑事科學技術以及與之相關的醫學、數學和邏輯等方面的知識,希望傾盡所學報效國家。
梅花香自苦寒來。從一名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偵查員,到一個掌握高深刑事科學技術、獲得多項國家級科研發明獎項的刑偵專家,65年來,崔道植一直沒有停止鑽研。
對於畢生從事的刑偵事業,崔道植可以說是無愧無悔,但對於自己的家人,這位86歲的老人卻心懷愧疚。
由於常年忙於偵查破案,直到退休之後,他才和自己的妻子照下了唯一一張夫妻合影。
他說:「在退休以前,對我這個老伴確實很內疚,因為第一個孩子、第二個孩子生下來的時候,我都不在家。可能女同志都知道,生孩子最忌諱用涼水洗東西,那時候誰也沒在家,就她一個人包了,現在都長大骨頭節了。她現在疼得很,所以千方百計地給她買藥治。現在我有一個比較好的身體,確確實實是靠我老伴,我非常感激她。」
數十年與冰冷的槍彈為伴,使崔道植幾乎始終沉浸在一種職業的理性狀態之中。槍彈無情人有情,在這個刑偵專家理性的背後,也飽含著感性的細膩。
從1955年從警至今,崔道植檢驗鑑定的痕跡物證超過了7000件,在65年時間裡,平均每三天鑑定一件罪案痕跡,無一錯案。
在創造這一傳奇紀錄的同時,他的痕跡鑑定技術也在實踐積累中漸入佳境,至今仍是中國警界重大疑難刑事案件痕跡鑑定的「定海神針」。
如今,這位86歲的痕跡專家雖然已是暮年,依舊壯心不已。
崔道植說:「老驥伏櫪,志在千裡。我一定要再接再厲,在我的餘生,毫無保留地把我學到的知識、技能、經驗,回報給社會,回報給黨。」
本文摘編自《跨越關山:他們點亮70年法治徵途》一書
原載於《法律與生活》雜誌2008年9月下刊
轉載請在明顯位置註明出處
責任編輯:丁傑群
二審編輯:李雲虹
-法律,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