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50年神經科學觀點,人類智力的優勢或來自於記憶儲存方式

2020-11-14 brainnews

----brainnews團隊原創作品----

萊斯特大學的神經科學專家發表了一篇文章,打破了過去50年神經科學的觀點,認為人類儲存記憶的方式是其智力優於動物的關鍵因素。該文章發表在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雜誌。

先前的研究認為,海馬體(大腦中的一個對記憶來講至關重要的區域)的模式分離可以使神經元形成不同的神經元群組來存儲記憶,這樣記憶就不會發生混淆。

而歷經15年的研究,萊斯特大學系統神經科學系主任Rodrigo Quian Quiroga教授認為,事實上,人類海馬體神經元的表徵方式與模式分離是相反的。他認為,人類海馬體呈現的模式與在動物中所觀察到的模式是相反的,人類海馬體中同樣的一組神經元可以儲存所有的記憶。這一結論的影響十分深遠,因為這樣的神經元表徵(缺乏具體的背景細節信息的表徵)能夠解釋人類智力中典型的抽象思維。

Quiroga解釋道,「在記錄單個神經元的活動時,我們發現了一種與大家期望的模式分離相反的替代模型,用以存儲我們的記憶。模式分離是神經元編碼的一個基本原理,它可以排除海馬體中發生記憶幹擾這一因素。不同動物物種中大量的理論、計算和實驗結果均支持了模式分離的存在,但這些發現和結果從未直接在人類身上得到重複。

先前的人類研究結果大多是通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獲得的,但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並不能記錄單個神經元的活動。而令人震驚的是,當我們直接記錄單個神經元的活動時,獲得了與一些其他動物完全不同的結果。並且這很有可能是人類智力的基石。

這一題為「人類海馬體中沒有模式分離」的研究認為,人類記憶編碼中缺乏模式分離是人類與其他物種相比的一個關鍵區別,並且這一現象也有著十分深刻的含義,它可以解釋人類相比於其它物種所具備的獨特的認知能力,比如說:我們的泛化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圖1. 人類顳葉內側皮層參與概念和聯想的編碼



圖2. 編碼重疊記憶的兩種替代模型


Quian Quiroga教授認為,我們不應該再僅僅局限於對人類和動物之間的行為進行比較,而是應該要尋求更多的機制性的了解,探索究竟我們大腦中的什麼結構導致人類具備了獨特而廣泛的認知功能。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還認為大腦的尺寸或者大腦中神經元的數量不能全部解釋人類與其它物種的認知差異。舉例來講,黑猩猩和人腦中的神經元數量及類型就十分相似,而且兩個物種之間的解剖結構多少是有些類似的。所以說,我們的神經元(或者至少是部分神經元),一定在做著與其它物種完全不同的事情,其中一個差異就體現在這些神經元是如何存儲我們的記憶的。

您對這篇文章的觀點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


編譯作者:UTCS(brainnews創作團隊)

校審:Simon(brainnews編輯部)

相關焦點

  • 挑戰50年神經科學觀點,人類智力的優勢或來自於記憶儲存方式
    ----brainnews團隊原創作品----萊斯特大學的神經科學專家發表了一篇文章,打破了過去50年神經科學的觀點,認為人類儲存記憶的方式是其智力優於動物的關鍵因素。而歷經15年的研究,萊斯特大學系統神經科學系主任Rodrigo Quian Quiroga教授認為,事實上,人類海馬體神經元的表徵方式與模式分離是相反的。他認為,人類海馬體呈現的模式與在動物中所觀察到的模式是相反的,人類海馬體中同樣的一組神經元可以儲存所有的記憶。
  • 美科學家實現動物間記憶轉移,將改寫大腦記憶儲存模式?
    然而本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科學家發表了一篇顛覆性的論文:他們通過注射RNA,成功將一隻海兔的記憶傳給了另一隻海兔。如果該試驗正確,這意味著記憶的存儲方式將被改寫。然而,論文一經披露,便遭到大量同行的質疑。這項研究,究竟是諾獎級的突破,還是會成為後人的笑柄?記憶通過神經元間突觸的強度變化得到存儲,這一根深蒂固的觀點已經得到無數證據的支持。
  • 蝸牛間的記憶傳遞方式,挑戰大腦如何記憶的傳統理論
    蝸牛間的記憶傳遞方式,挑戰大腦如何記憶的傳統理論  研究發現一種可能恢復丟失記憶的新療法  UCLA(University這一令人震驚的結果將改變被廣泛認同的觀點,即關於記憶在大腦中是如何存儲的、被存儲在什麼位置。  對於來自David Glanzman實驗室的新發現,暗示了一種基於RNA的新療法對恢復丟失的記憶有著潛在的幫助。如果正是這一假設,將會改變記憶和學習領域。
  • 交大承辦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學習記憶基礎與臨床分會成立大會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學習記憶基礎與臨床分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高峰論壇於2019年7月5日-7日在上海召開。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教授出席分會成立儀式並致辭。
  • 記憶可以移植?沒那麼簡單
    這種把源大腦的某種記憶部分直接注入目標大腦的方法,稱為腦汁抽注法。經過腦汁抽注的普通老鼠,竟也變得「喜亮怕暗」。  2015年,來自法國巴黎理化工業高等教育研究所的科學家們使用「回放過程」在睡著的小鼠大腦裡創造了新的記憶。  動物和人類睡眠時,大腦經常回放白天的活動,這可以加強記憶並學習新技能。科學家使用這一回放過程,在睡著的小鼠大腦裡創造了新的記憶,並稱這一技術未來可以用於人類。
  • 20年來,神經科學有何進展?
    它極大增強了神經元運算和儲存信息能力。過去二十年的技術進步使我們能夠找到證據去證實那些由計算模型所引發的觀點。記憶在過去二十年中,我們在記憶的研究方法上產生了巨大變化。我們不僅能夠定位參與儲存及提取的神經機制——記憶痕跡(engram/memory trace),並且能操控這些承載了記憶痕跡的神經元的活動——我們能夠在小鼠腦中植入「人工記憶」。
  • 融合機器人技術和神經科學的神經工程未來與挑戰
    大腦建模機器人專家正在利用神經科學的知識來構建性能更好的機器人。機器人技術和神經科學的這融合代表了一種神經工程方法---一個將神經科學,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結合在一起的新興研究領域。本文重點介紹了機器人技術和神經科學交叉領域過去和現在的觀點以及未來的主要挑戰(圖1)。
  • 胡海嵐等眾多知名專家一起回望神經科學二十年
    雜誌邀請了領域內的專家進行了觀點分享。Culle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神經科學關注這樣一個問題:感覺輸入如何轉化為運動輸出以產生適當的行為?然而,過去二十年來,人們認識到有必要扭轉這一傳統觀點。最近的一系列研究表明,運動信號在行為過程中會深刻影響感覺處理。
  • 胡海嵐等眾多知名專家一起回望神經科學二十年!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創刊二十年,雜誌邀請了領域內的專家進行了觀點分享。主要問題如下: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神經科學領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您認為這段時期內該領域內最顯著的發展是什麼?您認為當前在您所在領域提出的最有趣的,最凝練的問題是什麼?您對神經科學領域的哪些研究特別感興趣?
  • 人類為何比動物聰明?研究發現:只因大腦記憶存儲的地方不同
    」,而這一切都取決於我們如何創造和存儲記憶。此前的研究表明,動物會使用一種名為「模式分離」的技術,將記憶存儲在海馬體中不同的神經元群中。這可以防止它們混淆,此前科學界相信人類也可能使用了這種技術。但萊斯特大學專家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人類海馬體中的同一組神經元儲存了所有的記憶。研究人員說,這一關鍵差異可能是人類智力超過其他動物的唯一因素。
  • 韋氏成人智力/記憶量表第四版中文版
    智力和記憶是人類能力最重要的指標,韋氏成人智力測驗(Wechsler Adult Intelligent Scale)和韋氏記憶測驗(Wechsler
  • 如何看智力?智力三元論讓你用最簡單的方式理解智力和智商
    什麼是智力?如何認識智力?智力是指人們掌握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適應環境和改變環境的能力。按照智力的這一定義,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成績號的學生有很高的智力,而一個成功的街頭小販也具有很高的智力。智力是影響個體表現的一個主要個人差異。
  • 記憶的秘密:大腦不會儲存記憶,因為它本身就是記憶
    這不只是某種形上學的、詩意的表達方式。每段感覺經歷都會激發神經元細胞的變化,改變它們相互聯結的方式。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大腦便是由回憶構成的,而回憶又會不斷重塑你的大腦。科學家早在數十年前就提出了這一記憶框架,近日發表在期刊《神經元》上的一篇論文又為其增添了新細節:記憶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構成大腦的分子、細胞和突觸能夠記錄時間。
  • 大腦儲存記憶?不 因為它本身就是記憶
    這不只是某種形上學的、詩意的表達方式。每段感覺經歷都會激發神經元細胞的變化,改變它們相互聯結的方式。因此從理論上來說,大腦便是由回憶構成的,而回憶又會不斷重塑你的大腦。科學家早在數十年前就提出了這一記憶框架,近日發表在期刊《神經元》上的一篇論文又為其增添了新細節:記憶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構成大腦的分子、細胞和突觸能夠記錄時間。給記憶下定義就像給時間下定義一樣困難。
  • 記憶是如何儲存的?
    記憶是如何儲存的?記憶的儲存方式,竟然和狂牛症有點關係。 記憶是大腦的核心功能。科學證明,記憶儲存在神經突觸(Synapses)之中。
  • 多巴胺對快樂和獎勵有關鍵作用 或直接影響人類智力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多巴胺(dopamine)對快樂和獎勵具有關鍵性作用,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該物質對於人類智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 人工智慧與神經科學的強強聯手:兩大領域的大動蕩
    一般有兩種路徑:第一,模擬人類的智力,第二,建立模擬大腦結構的神經網絡。模擬人類智能的人工智慧系統。但是,無論看起來多麼驚人,它們的設計意圖都不過是物善其用罷了,我們距離建立真正的AI世界還有幾十年的時間。儘管思想先進,性能優越,這些人工智慧系統在重要方面與人類智力有所不同。
  • 贈書 | 認知神經科學前沿譯叢書籍推薦!
    「認知神經科學前沿譯叢」共7冊,選取注意、語言等人類認知過程,以及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兒童發展、判斷決策、社會行為、音樂等領域作品翻譯出版,其作者均為國外權威的認知神經科學家,由我國認知神經科學領域著名學者擔當翻譯,叢書主編李紅、周曉林、羅躍嘉。譯叢反映了當今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新成果,介紹了認知神經科學的新技術,討論了認知理論的歷史、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
  • 「千腦智力理論」或顛覆AI:理解人類新大腦皮層
    ,即「千腦智力理論」。 深度學習是人工智慧最新的進展,它借鑑了人類「大腦」的大概。大多數深度學習模型的架構是基於處理層的,是一種受生物大腦神經元啟發的人工神經網絡。 然而,神經科學家們對於智力(Intelligence)究竟是什麼,以及智力是如何在人腦中形成等問題並沒有達成一致,至今任然無法解釋。
  • 中公講師教你如何記憶智力理論中的人物
    在教師招聘和教師資格的的考試中,智力理論一直是一個常考點,其中較為重點的是智力理論中的人物,讓大家很不好識記,但是這些人物總以選擇題的形式來呈現,在考生備考的過程中給予了很大的壓力,大家都認為只要死記硬背就好,但是對於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我們可以巧妙的使用一些記憶術。現就智力理論的人物和大家分享一些記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