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刺綠絨蒿的確多刺,葉子和花梗都長滿了刺毛。可是,讓伊與一眾藍色綠絨蒿區分開的,是花序。多刺一葶一花。
第一次看到標準的多刺是在昌都,214國道邊的流石灘上。本來打算從然烏到波密經色季拉山到林芝。今年雨水太多,到然烏的第二天,318通麥段幾處塌方,據說要七天才能修好。合計了一下,還是轉道北線去拉薩再折回色季拉山靠得住一些。
藏北高原的景色雄渾壯闊,值得專門走一趟。尤其是昌都的這段214國道,遠處是雄峻的群山,近處是蜿蜒的河流與起伏的草原,路平車少,可以快意馳騁。
路面海拔就上四千了,路邊就是流石灘,上面開著綠絨蒿。
第一次看見粉色的綠。一莖多花,是總狀複合群裡的,不是多刺,雖然莖葉上刺也不少。
爬到坡上方,在一大叢雜草邊,有一棵標準的多刺,一株開成了一束花。我想撥開雜草拍張側影,才抓住草莖立馬就鬆開了,手指又痛又麻,原來這是位真正的護花使者,蕁麻。高海拔的蕁麻真厲害,手指的麻痛感兩天後才消。
幾天後從拉薩折回林芝時路過米拉山口,看見了一片綠絨蒿,花色靠近拉薩綠,花序又不是總狀。回來請大佬們鑑定是不是多刺,他們一致勸我不要太糾結,綠絨蒿的定種分類工作還在進行中,有些個體是過渡狀態,很難歸類。好吧,作為純業餘、顏值黨,可以看花不求甚解,只要美就夠了。
像這兩棵在納帕海路邊看到的綠,應該是標準的中甸綠吧,就無法讓我心甘情願地抓蕁麻拍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