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絨蒿不是蒿,而是一種「罌粟」。
它有許多超級名片:它是喜馬拉雅的傳奇,是離天最近的花朵,是荒野麗人,是世界屋脊的智慧,是青藏高原的活名片……
在西方園藝界,因早期「植物獵人」的引種和傳播,綠絨蒿被稱為「喜馬拉雅藍罌粟」,家喻戶曉。在中國,了解它的人不多,僅限於部分植物學者及往來於西南山地或者青藏高原地區的觀花愛好者。
是的,綠絨蒿是一個美麗多樣,甚至有些神秘的高山花卉,與人們熟悉的罌粟、虞美人是近親,但綠絨蒿更加桀驁孤高。
為什麼一生只開一次花?
從字面來看,「綠絨蒿」可以理解為「綠色的葉子上面具有絨毛的蒿子」,雖然不夠嚴謹,但也能說得通。某些綠絨蒿的葉子的確類似於菊科的蒿子,比如橢果綠絨蒿有一個俗名就是「裂葉蒿」。至於「絨」,應該指綠絨蒿屬植物莖、葉常密被剛毛、硬刺或絨毛。
親眼見過綠絨蒿的花友一定會被藍色、紫色、黃色等豔麗奪目的花朵深深吸引,不由自主地駐足欣賞,以至想靠近來一次親密接觸,卻被綠絨蒿一身或猙獰或粗糙的硬刺或者長絨毛所嚇退。
綠絨蒿屬植物是多年生草本,大部分綠絨蒿種類是多年生一次開花——需要經歷多個生長周期,才能完成一個完整的生活史;綠絨蒿從一顆種子萌發到生長發育成熟,要經歷若干年的營養生長,才有可能開一次花結一次果、散播種子,完成一個生活史,然後植株徹底死去。這種特殊的生活史是適應高山極端自然環境長期進化的結果。
大多數綠絨蒿主要生活在高海拔的高山灌叢、草甸及流石灘,高山極端氣候條件與低海拔不同,它們只能「節衣縮食」,一年又一年地積蓄能量等待屬於它們的高光一刻。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綠絨蒿一生只開一次花,比如藏南綠絨蒿,是綠絨蒿屬少數能夠多年生多次開花的種類。
綠絨蒿都開小藍花嗎?
綠絨蒿屬植物種類多樣。它們高矮不一,高大的可達2.5米,矮小的不及10釐米。
綠絨蒿的花朵碩大而美麗,通常呈碗狀或碟形。花色豐富多樣,不僅有藍色、藍紫色、紫紅色、粉紅色、紅色、酒紅色,還有黃色、硫磺色、白色、稀巧克力色等等。需要說明的是,綠絨蒿屬植物不僅各個種之間花色多變,而且每個種內花色也會隨著生境或者栽培環境的變化而發生顯著變化。
中國有多少種綠絨蒿?
喜馬拉雅和橫斷山區是綠絨蒿的集中分布地,但這裡究竟有多少種綠絨蒿?又都在哪裡分布?這個問題到現在還非常難回答。
首先,幾乎每年都有新種綠絨蒿發表。如果考慮到最近幾年發表的新種,目前綠絨蒿的種數已達到79種。
其次,綠絨蒿屬普遍存在雜交現象,有些種類形態學特徵介於兩個相似種類之間,又有各自獨有的特徵,這會影響植物學家的判斷。
還有一點,綠絨蒿「屬」的概念已經發生變化,有些種類已被證實不再是綠絨蒿。比如西歐綠絨蒿、貢山綠絨蒿、橢果綠絨蒿、柱果綠絨蒿等,最新的科學研究結果表明,它們不是綠絨蒿屬植物。
每一個名字都有故事?
植物的命名,常見的有3種形式:特徵、地名、人名,這些命名往往與植物的發現、發表緊密相連,所以植物命名的背後也往往都有一個發現的故事。
比如,長果綠絨蒿、西藏綠絨蒿、麗江綠絨蒿、黃花綠絨蒿、威氏綠絨蒿,它們都是外國植物學家命名的,所以它們的拉丁名種加詞都與發現者的名字多少有關,當然也有很多綠絨蒿是中國人發現的,或者中外植物學家都有發現,只是沒有以中國人名命名或者沒及時命名而已。
哪裡的綠絨蒿最多?
西藏分布的綠絨蒿種類最多,其次為雲南、四川等地。可以看出綠絨蒿屬集中分布在我國西南橫斷山及喜馬拉雅山脈,該地為綠絨蒿的分布及分化中心。
這樣的分布格局離不開喜馬拉雅周邊的地質背景。伴隨青藏高原隆升、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包括喜馬拉雅山、橫斷山在內的多個大的山系的快速崛起,使得本區域氣候條件發生劇烈變化,生境的改變影響了植被的變化,觸動物種快速演化。加之地質時期此地受冰期影響較小,物種保存完整,最終成為綠絨蒿屬的分布及多樣化中心。
總之,綠絨蒿是花兒的另一個境界,它們用罌粟般的魔力,招引一波又一波的歐洲「植物獵人」奔走喜馬拉雅地區。歐洲人發現、命名、採集標本,帶回種子到歐洲種植。
遺憾的是,中國人對這種生長在自己境內的夢幻、神秘之花比較陌生,這大概與中國人的審美習慣有關。但現在,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綠絨蒿,它們獨特的美,豐富了我們的賞花文化和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