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有句話:「畏威而不懷德」,指的是那些只懾服於武力,根本不懂得感念恩德和恩惠的人。這句話正好可以映射出二戰後日本軍國主義者的醜惡嘴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蔣氏發表了著名的《抗戰勝利告全國同胞及全世界人士書》,洋洋灑灑幾千字,筆者認為,其核心詞只不過是兩句,即「不念舊惡」和「與人為善」,所表達的意思是「以德報怨」。
可是,這個所謂的「以德報怨」連一貫提倡仁恕之道的孔老夫子都反對。
在《論語 憲問》中: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由此看來,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連孔夫子都不同意,孔夫子說:如果用恩德回報仇怨,那用什麼回報善行?能夠做到用公正無私回報惡行就已經是很對得起他們了。
歷史的經驗證明,蔣氏在這件事上做的大錯特錯了!
日本投降後,美、蘇、中、英等11個同盟國在華盛頓召開會議,決定由美國作為代表,全權辦理對日軍事佔領和日本的重建工作。關於這一點,早在《波茨坦公告》第七條中就已經明確:
日本領土經盟國之指定,必須佔領對各在對日作戰中付出重大犧牲,做出重大貢獻的國家,可以派出軍隊參與對日本的軍事佔領。
按照《波茨坦公告》,盟軍任何一國都有權利在日本駐軍。可是,美國卻強烈反對蘇聯在日本駐軍。
與二戰中對日本作戰付出和得到利益相比,蘇聯無疑是最大的受益者。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因為美國在與日本的交戰中,損失很大。按照麥克阿瑟的估計,如果美國想要拿下日本,最少還需付出100萬美軍士兵的代價,這個數字對於美國來說,是根本無法接受的。因此,把蘇聯人拉進來參與對日作戰,就成為了一個比較不錯的選項。
可是,史達林是何許人也?他哪裡會這麼容易就會同意美國人的請求?這是需要大量的利益來做交換的。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英美蘇三國在克裡木半島的雅爾達皇宮內舉行的一次關於制定戰後世界新秩序和列強利益分配問題的關鍵性的秘密首腦會議。會後籤訂了《蘇美英三國關於日本的協定》,即《雅爾達協定》,瓜分了戰後遠東勢力範圍。
在《雅爾達協定》中,老實的中國人被英美兩國出賣了,喪失了包括外蒙古在內的,旅順、大連以及中長路的利益。
1945年7月 ,美國「曼哈頓計劃」獲得重要進展,7月16日,原子彈試爆成功。眼見手中有了人類歷史上最厲害的「大殺器」,美國人認為,這個「大殺器」可以有效減少美國士兵在戰場上的傷亡率,這就意味著已經不再需要蘇聯人的加入了。
因此,美國方面通知蔣氏,可以在對蘇聯的談判中適當強硬一些,儘量拖延籤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美國人認為,在《雅爾達協定》中做的那些損害中國利益的事情確實不厚道,會使中國人對他們抱有不滿情緒,為了把蔣氏更加緊密的拴在美國人的戰車上,可以在這個時期多為中國人爭取一些利益。
可是,敏感的史達林在談判桌上明顯感覺到了不一樣,這其中肯定存在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美國人雖然對「曼哈頓計劃」保密程度極高,但史達林不可能沒有絲毫察覺。因此,為了爭取到利益最大化, 1945年8月9日,在史達林的命令下,一百五十萬蘇聯紅軍不等國民黨方面籤字,就出兵東北。
此時的日本關東軍早已不復當年,在曠日持久的八年抗戰和太平洋戰爭中,大批精銳的關東軍被調往關內和太平洋作戰,在1945年,關東軍雖然仍然維持著七十萬人的規模,但是無論從武器裝備和人員質量僅是全盛時期的六成不到,在經歷了二戰洗禮的蘇聯紅軍的攻擊下,潰不成軍。可以這麼說,蘇聯紅軍攻擊日本關東軍屬於獅子搏兔,以最小的代價換取了最大的利益。
8月11日,就在蘇軍出兵兩天後,蘇聯方面向美國提出,由美蘇派出高級軍官分任日本佔領區總司令的要求,並提出了蘇方的人選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卻遭到了美國總統杜魯門的嚴詞拒絕。並表示:
「不容俄國控制日本的任何部分。」對日本的佔領不能重蹈德國的覆轍,我不打算分割管制或者劃分佔領區,我不想給俄國人以任何機會,讓他們像在德國和奧地利那樣去行動。」
美國人認為,蘇聯對付已經處於總崩潰狀態的日本,根本就沒有損耗太大,卻獲得了包括日俄戰爭時期給割讓給日本的庫頁島和南千島全島的巨大戰爭紅利,也應該滿足了。
8月13日,美國宣布由太平洋盟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擔任佔領日本的盟軍總司令,並由中、美、英、蘇四國成立管制委員會,對日本實行管制。但由於不想讓蘇聯再次染指日本,蘇聯在實際上只有個名義而已。
而蘇聯方面,見到自己已經收穫到了超出意外的紅利,也就沒有繼續堅持染指日本。
從1945年8月30日開始,美軍陸續進駐日本,全盛時期達到了46萬人,在實際上已經造成了美國獨佔日本的這一種既定事實。
那麼,對於美國獨佔日本,作為二戰戰勝國的英國和中華民國有沒有意見呢?
英國人的態度
二戰後,國際上殖民地要求獨立的運動風起雲湧,而英國在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國力急劇下滑,根本無力來影響遠東事務。而且,英國傳統的勢力範圍在東南亞,和美國在遠東的利益不發生衝突,因此,英國人對美國獨佔日本毫不介意。因此,在後期美國要求英國往日本派駐佔領軍的時候,英國也只是象徵性地派出了一支以大英國協軍隊為名義的3000人的部隊。
中國的態度
中國在二戰時期的損失巨大,軍民傷亡3500萬,直接財產損失超過1000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超過5000億美元,抗擊了上百萬日軍,是最有資格,也最有條件獲得戰爭紅利的。也因此,在關於二戰後在日本駐軍的問題上,美國開始徵求民國政府的意見。
就像筆者在本文開頭中說到的那樣,日本軍國主義者是 「畏威而不懷德」的,他們認為,日本之所以戰敗,是被美國人的堅船利炮和原子彈擊敗的,是敗給了美國,而不是敗給了中國,因此這在心理上還對中國抱有輕視心理。而蔣氏提出的「以德報怨」,更加助長了這種輕視心理。
其實,先不要論那支戰力已經大損的日本關東軍,就在抗戰勝利前期的雪峰山之戰,中國軍隊與日本之間的戰力對比已經由過去的5:1變成了1:2,即抗戰初期中國軍隊五個人才能和日軍一個人抗衡,而到了1945年,已經變成了2名日軍能和1名中國軍人抗衡了。
國民黨第四方面軍司令官、雪峰山戰役的指揮者王耀武在巡視日本俘虜之後笑稱,日本士兵很多人連毛都沒長出來,這種軍隊,焉能不敗?只要是再給中國軍隊幾年時間,不需要蘇聯參戰,中國軍隊也能獨自殲滅日軍。
如果中國軍隊能夠以佔領軍的姿態踏上日本本土,則會大力弘揚國威、洗刷自鴉片戰爭以來的百年恥辱,是增強中國對日本的管制力、威懾力和強制力的極好機會。可是,這次機會卻被國民黨政府放棄了,成為了永久的遺憾。這也成為了日本軍國主義者殘餘們始終不承認輸給我國的主要原因。
這種輕視一直持續到了抗美援朝戰爭之後,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勝了美軍,使得日本軍人才真正對中國軍人服氣。
那麼,民國政府為何不向日本派駐佔領軍呢?
1945年10月,美國政府正式通知中國政府,約請中國政府派出五萬人的軍隊進駐日本。12月,美國政府再次照會中國政府,要求儘快派出軍隊參加對日本的佔領。蔣氏指令軍令部長徐永昌上將迅速制定計劃。
徐永昌共制定了兩份計劃:
其一、派出一個整師加上政工人員共1.5萬人。
其二、派出兩個步兵團加上政工人員共1萬人。
蔣氏同意了第一方案。那麼,中國政府為何要在美國提出要派出五萬人佔領日本時,卻派出了1.5萬人呢?
究其原因,還是經費的問題。
按照盟軍佔領日本的一些規定,各國佔領軍所需費用、物資都要由本國負擔。如果說僅是一些基本的飲食費用,那當時的中國還是能夠負擔起的,何況美國當時也提出會派出運輸船隻來協助運兵即運送物資,可是,這其中另外一筆費用卻難住了中國。
當時各國在日本的佔領軍的薪餉都是以美元支付,考慮到國內的實際情況,軍官薪餉按照美軍同級別軍官的60%左右發放,士兵則相當於美軍同級別士兵的80%左右發放。
以當時中國派出佔領日本的部隊中軍銜最低的士兵和軍銜最高的軍官來對比,軍銜最低的二等兵軍餉是20美元,軍銜最高的師長是480美元。按照1945年美元和銀元的兌換率,20美元相當於大洋50塊,這在當時無疑是高工資了。可以當時中國的財力,根本無法負擔起這1.5萬人每月幾十萬美元的開支。
鑑於此,經過協商,美方同意中國佔領軍的軍費可以由美方墊付,將來再結算。
按理說,解決了軍餉問題,那中國佔領軍就應該赴日了。國內媒體也為此大力宣傳,這畢竟是我國自百年來第一次派兵出國去做佔領軍,實在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一件事。並且,擔任佔領軍任務的國民黨榮譽二師的駐紮的區域是日本的愛知縣,在必要時還可以把三重縣和靜岡縣劃給中國佔領軍,這些地區是日本比較重要的地區,工業基礎也比較雄厚,並沒有虧待中國。因此,在各方麵條件基本已經就緒的情況下,就等著榮譽二師(後改稱67師)赴日了。
榮譽二師是一支全部由負傷軍人組成的軍隊,在國民黨軍隊中軍政素質很高,並且在出發前也已做好了精心的訓練與準備,就等著一聲令下,奔赴日本,去執行佔領任務了。可就在臨出發前,事情卻發生了變化。
就在佔領軍先遣隊在日本焦急等待榮譽二師赴日的時候,1946年7月中旬,先遣部隊卻接到駐日代表團的電話,要他們前往東京,佔領軍任務已經取消了,中國與佔領日本擦肩而過。
那麼,本來萬事俱備的佔領軍計劃為什麼會夭折呢?
後世很多人在評論這件事的時候都認為,是因為在1946年6月18日發起的國共內戰影響了這次駐日佔領軍計劃,這支本來應該赴日擔任佔領軍任務的67師被調往了蘇中地區,參與內戰去了。
其實,所謂的軍費問題和內戰問題,都不是蔣氏放棄駐日佔領軍計劃的根本原因。試想一下,美國此時已經提出可以墊付軍費,解決了大問題;而且,當時國民黨軍隊號稱400萬正規軍,難道真的是缺了67師這1.5萬人去打內戰嗎?
筆者認為,其中的原因或許是這樣的。
其一、按照蔣氏的邏輯,中國即使派出駐日佔領軍,在日本也是要聽從美國的命令,根本沒有多少自主權,與其做一個唯命是從的小弟,還不如把這支精銳之師投入到內戰中來得實在。
其二、蔣氏對國際法的了解還停留在初級階段,他根本理解不了在戰敗國派駐佔領軍在政治上意味著什麼以及將來可能會出現的潛在利益。
在這一點上,蔣氏犯了極大的錯誤,使我國喪失了一次歷史性的機會。因此,我國雖然是二戰的戰勝國,但是始終沒有對日本形成戰略上的威懾力和壓制力,而日本又是一個「畏威而不懷德」的國家,只對那些能夠打服他的國家俯首帖耳,唯命是從,而中國對他們太寬容了。
中國既沒有向日本派駐佔領軍,又放棄了戰爭賠償,把作為一個戰勝國的兩項基本權利全部放棄,就給日本軍國主義者傳遞了一個錯誤的信號,認為中國並不是戰勝國,日本並沒有輸給中國,這也間接的限制了對日本軍國主義者的改造,使其沒有徹底反思在二戰中犯下的戰爭罪行,也為亞洲地區埋下了很大的隱患。
至於本來應該擔任赴日佔領軍任務的67師,最終也湮沒在了淮海戰役的炮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