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它看上去和倫敦聖約翰伍德隨便一個街區的其它十字路口沒什麼兩樣,但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穿過艾比路的斑馬線,為的就是模仿史上最著名的照片之一,而這張照片出自甲殼蟲樂隊於1969年發行的同名專輯《艾比路》的封面。
今年是英國著名搖滾樂隊「披頭四」樂隊(也被稱為「甲殼蟲」樂隊)出道6年。約翰·列儂是該樂隊的靈魂人物,也是搖滾音樂史上最出名的歌手之一。曾經,有日本媒體稱他的音樂代表作《幻想》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參拜日本靖國神社。
日本外文評論家加瀨英明在《約翰·列儂為什麼會招惹神道?》一書中寫道:「約翰·列儂和妻子小野洋子兩人一起參拜日本靖國神社、伊勢神社,是小野洋子將約翰帶入了神道世界。」「通過小野洋子的言傳身教,約翰·列儂感受到了作為日本民俗信仰的『以和為貴,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日本人思維理念。」
無論日本媒體挖掘約翰·列儂曾經參拜日本靖國神社、伊勢神社的用意何在,都會給許多讀者造成某種誤解,很容易將這位著名的搖滾歌手與日本神道教、日本軍國主義牽連起來。事實上,如果我們了解了日本宗教法和神道教的現狀,就會明白,約翰·列儂或許只是進行了一次獵奇之旅而已。
約翰列儂與洋子
神道教簡稱神道,是日本的傳統民族宗教,最初以自然界各種動植物崇拜為主,屬於泛靈多神信仰。「明治維新」運動後,日本政府為了建立和鞏固以天皇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推行「神道國教化」政策,神道教成為一個享有政治和經濟特權的超宗教組織,神道教教職人員享有國家公務員待遇。
日本政府將天皇家族崇拜的伊勢神宮作為全國最高的神宮,強迫全國將天皇奉為人間的神,利用宗教樹立天皇的絕對權威,促使日本逐漸形成以天皇為崇拜對象的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在這一政治制度下,日本走上了對內壓迫、對外擴張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給中國人民和亞洲各國人民(包括日本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伊勢神宮
由於政教合一制度對人類、對世界造成的巨大災禍,「二戰」後,許多國家紛紛將政教分離的原則寫入憲法,政教分離成為這些國家處理政教關係的基本原則。日本戰敗後,佔領軍當局在改造日本政治制度時,也將政教分離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寫進日本憲法和法律。佔領軍當局於1945年12月15日發布《神道指令》,使維持了近80年的神道國教化政策趨於崩潰。1946年2月2日,佔領軍當局又廢除神道國教化的全部律令,神道教由原來的超宗教組織變成民間宗教團體。作為日本社會崇拜的人間之神——天皇,也轉變為一個象徵性的國家元首。
還有服裝品牌做了紀念系列
政教分離從根本上阻止了日本軍國主義分子對宗教的利用。例如,2000年4月,日本前首相森喜朗發表了「日本是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神的國家」的言論,否定了實行政教分離後日本國家政權的世俗化性質,被日本社會視為違反憲法、宣傳政教合一的錯誤言論,受到朝野上下的強烈批評,森喜朗的支持率因此急劇下降,這是導致他執政僅一年就下臺的重要原因之一。2001年,日本福岡、熊本兩縣的宗教界人士也認為,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以公職人員身份參拜靖國神社的行為違反了日本現行憲法規定的政教分離原則,他們向當地法院提出了訴訟。然後是安倍晉三也參拜了靖國神社。
在日本《憲法》和1951年《宗教法人法》規定的政教分離原則實施以後,神道教失去了「二戰」以前國教的全部特殊地位,與佛教、基督教和其他宗教團體在政治、經濟上的地位一律平等,均受《宗教法人法》規範和調整。在今天的日本,神道教只是眾多宗教中的一種。
在神道教中,神社與神宮為主要祭祀場所和宗教活動中心,到日本旅遊的人通常都會去參觀神社。日本全國有大小神社8萬多個,其中重要的有祭祀天照大神的伊勢神宮,祭祀明治天皇的明治神宮,供奉「明治維新」以後100多年來在侵略戰爭中死亡的官兵的靖國神社。由于靖國神社的祭祀對象包括14名甲級戰犯,使得該神社被東亞各國視為日本軍國主義的象徵而備具爭議性。
不過,顯然約翰·列儂參拜神社並不能給日本軍國主義帶來些什麼。因為約翰·列儂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他曾作為一個堅定的反越戰主義者,舉行過著名的「愛與和平」的靜坐示威,高喊「給和平一個機會」,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
夏日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