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列儂:一個孩子,一個夢想家,一個搖滾音樂家!

2021-01-21 娛樂大世覺

約翰·列儂John Lennon(1940.10.9 - 1980.12.8)搖滾音樂家,歌手,作曲家藝術家,演員,和平主義者

1940年10月9日,一個嬰兒在英國利物浦誕生,他的存在影響了英國乃至全世界搖滾樂的發展,他的音樂帶給了無數人快樂和美好——他就是約翰·列儂。

一個粉絲覺得自己的偶像不純潔了,想把純潔的偶像留下來,來到偶像公寓樓下,舉起手槍向偶像連開六槍,將其殺害,這個故事發生在1980年的12月8日。

如果列儂沒有因為槍擊案去世,那麼今天將是他78歲的生日。約翰·列儂之死標誌著一個搖滾時代結束,自從1980年12月8日列儂遇害之後,他生前居住的達科塔公寓每天都會有人來追悼和祈禱,人們對於這個沉迷於愛與和平的夢想家始終念念不忘。列儂所留下的音樂,他和洋子身體力行的和平宣言依舊影響著整個世界。

列儂出生於英國利物浦一個工人階層家庭裡,父親在小列儂只有3歲時就拋棄了妻子和兒子,因此列儂很小的時候就不得不寄宿在位於沃爾頓郊區的姨母(Mimi)家裡。

可能是由於失去了父親的緣故,列儂在姨母家時一直是一個很不聽話且反抗性格極強的孩子,他經常逃學,也不好好做作業,而是在作業本上亂寫亂畫。

咪咪姨媽為他買了許多短篇小說集,母親茱莉亞定期來看望他。列儂自11歲起常常拜訪母親在布魯姆菲爾德路1號的住處。在那裡,茱莉亞播放貓王的唱片,教他彈班卓琴,彈奏胖子多米諾的歌曲《Ain't That a Shame》給他聽。

母親茱莉亞覺得列儂在音樂上十分有天分,因而她支持列儂發展他的音樂愛好。但是史密斯姨媽不希望列儂走上音樂這條道路,可她卻隱隱有種感覺——列儂將來會成為明星。1957年,母親茱莉亞給列儂買了一把吉他,作為他17歲的生日禮物。可就在買完吉他後,茱莉亞在從史密斯家離開的路上,遭遇車禍身亡。

1957年3月,列儂在學校裡組建了一支名叫「採石工人」(The Quarrymen)的樂隊。後來一次教堂演出結束後,列儂遇見了15歲的保羅·麥卡尼特(Paul McCartney)。麥卡尼特第一次看到列儂的表演,就被他的音樂所吸引。不久之後,麥卡尼特便提出加入樂隊,並擔任節奏吉他手的角色。

1960年初,樂隊成員相繼固定,並把樂隊名改為「披頭四」(The Beatles)。和很多搖滾音樂人一樣,那時的列儂開始接嗎啡,並漸漸開始使用安非他命,以作為演出時的興奮劑。1962年,布萊恩·艾普斯坦(Brian Epstein)作為披頭四的經紀人,也是在那一年,樂隊經過一次大換血後,確定了披頭四最經典的陣容。

1962年10月,樂隊的首支單曲《Love Me Do》剛發行,就衝到了英國音樂榜的第17名。在英國大獲成功後,披頭四開始踏足美國樂壇,並且以他們自身的魅力徵服了美國的歌迷。那一段時間,一股名為披頭四狂熱(Beatlemania)的現象在世界蔓延開來。

直到1980年12月8日列儂的生命驟然停止。那天晚上22時49分,列儂和洋子正準備進入達科塔公寓,一個男子從他們身後匆匆跑過來,說:「你好,列儂先生。」列儂原以為他要找自己籤名,正準備回頭的時候,男子掏出手槍擊中了列儂。

列儂雖然走了,但一生傳奇的他留下了他的歌,他的詩,他的信,還有他傳奇的情史。

在約翰·列儂的生命中,有三個重要的女人。其中前兩個女人已為大眾熟知,分別是他前後兩任妻子辛西婭·列儂(Cynthia Lennon)和小野洋子(Yoko Ono Lennon)。

列儂的首任妻子辛西婭·列儂(Cynthia Lennon)2015年4月1日因癌症於西班牙家中病逝。但是終其一生都難以擺脫列儂的影響。

披頭四成員保羅·麥卡特尼向逝者致意,稱辛西婭·列儂是一個可愛的女人。

列儂的第二任妻子小野洋子則在聲明中表示,辛西婭是一個傑出的母親,「我很自豪我們兩個女人曾堅定地站在披頭四的家族中」。

1957年,列儂和辛西婭在利物浦藝術學校相識。當時列儂的泡妞技法簡潔而幹練,他拍了一下辛西婭的後背,對她說,「Hi,我是列儂」。玩世不恭的小混混列儂就這樣勾搭上了美女學霸辛西婭。1962年,兩人奉子成婚,並於1963年生下了兒子朱利安。

在披頭四的早期時期,辛西婭隱居幕後,扮演了「成功男人背後的女人」角色。樂隊四處巡演,辛西婭則獨自在家撫養孩子,以至於那時樂隊龐大的女粉絲團根本沒意識到辛西婭的存在。

曾在1968年為披頭四樂隊寫了唯一一本官方傳記的亨特·戴維斯(Hunter Davis),評價辛西婭是一個「十分可愛的女人」。「她安靜、克制、冷靜,與列儂完全不同。」亨特·戴維斯認為「正是兩人完全不同的特性吸引了對方。列儂與辛西婭在一起了以後,大家都很震驚,沒人認為他們能長久。」

1968年,因為小野洋子的介入,列儂與辛西婭離婚。六年的婚姻生活換來的卻是列儂的絕情,彼時列儂向全世界宣告:「我和小野洋子的兒子肖恩(Sean Lennon)才是我的第一個孩子,朱利安只不過是我和大多數英國人一樣犯的酒後錯誤。」為了安慰他們的兒子朱利安,披頭四成員麥卡特尼創作了那首著名的《Hey,Jude》。

和列儂離婚後,辛西婭經歷了三次婚姻。1970年,她嫁給了一個義大利的旅店老闆;6年後她改嫁了一個叫John Twist的工程師;2002年她又和前nightclub的主人Noel Charles結為夫妻。

辛西婭說列儂從來沒有為她寫過一首歌,因為「年輕時為某人費盡心血太草率了。」

2005年,辛西婭出版了一本關於列儂的回憶錄,當時的她告訴媒體,「我難以抑制和列儂在一起的渴望」。

她補充道,「我看了許多關於列儂的電影和書,但似乎我們從未存在過。我就像列儂生命中的過客,但我和列儂確實在一起了10年。」

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辛西婭寫道:「如果我年少的時候知道為約翰傾心意味著什麼,我會轉身離開絕不猶豫。」這句話像是辛西婭一生的結語。她至死都沒有擺脫約翰·列儂的陰影。

而列儂最為人所知的是和小野洋子傳奇般的戀情。列儂是在沒有跟前妻離婚的時候與小野洋子交往的。小野洋子回憶與列儂的第一次見面,她說:「他走進展覽大廳,我就覺得他是個很迷人的男生。他爬上樓梯,欣賞我的作品《Yes》,瞪了一會兒,然後走下來笑了兩聲,隨後就離開了。但是,我知道他是被我的作品打動了。」在那之後,列儂與小野洋子一同組建了「塑膠小野樂隊」(Plastic One Band),併合作發行專輯《Two Virgins》。

那時候的約翰·列儂與前妻辛西婭的婚姻已接近死水,小野洋子黑髮裡凌厲的眼神給列儂的個人生活裡注入了一道暖光。列儂不顧一切,開始公開與洋子約會。此後列儂與洋子的結婚、蜜月、生產、養育等所有私密個人活動,幾乎全都曝光在媒體的眾目睽睽之下。列儂坦然地歡迎著這種透明生活方式,洋子個人性格中的大膽和直接,在她與列儂結合的那一時刻,全數輸進了列儂的血液中。

1969年,列儂與小野洋子各自結束了上一段婚姻後,兩人在直布羅陀註冊成為夫妻。婚後的蜜月是在阿姆斯特丹的希爾頓酒店度過的——列儂與小野洋子發起了著名的「床上和平運動」(Bed Peace),他們在床上躺了整整七天,並聲稱「要做愛不要作戰」,用這種方式反對戰爭和暴力。

雖然他們的婚姻,不被大眾所認可,但兩人還是樂在其中,感情甚篤。約翰·列儂持續高調地向全世界表達他對洋子的愛,甚至將自己名字改為「約翰·小野·列儂」。列儂說:「是洋子的愛,把我最好的一面給激發出來」。

在甜蜜的婚姻初期,他們幾乎無時不刻不在一起。雖然1973年列儂帶著情人龐鳳儀到洛杉磯創作歌曲,開始了與洋子一年半的分居生活,但列儂最終還是回歸家庭,回到洋子身邊,更是在1975兩人的孩子西恩出世後,隱退樂壇,全身心當起了家庭煮夫。

而第三個女人和列儂有過短暫且不為人知的18個月的戀情,但兩人的關係在列儂的圈子裡是個公開的秘密。在一些列儂研究者看來,列儂的朋友和同事懾于洋子的壓力,刻意把她完全排除在列儂的圈子之外,甚至想把她從歷史的記憶中抹去。這個女人就是美籍華人龐鳳儀(May Pang)。

龐鳳儀是第二代中國移民,祖籍山東。1930年代,龐鳳儀的父親為了謀求更好的生計從山東遠赴美國,母親1947年搬到美國。

當時的洋子對列儂經常喝得酩酊大醉、不知所為無法容忍;但另一方面,她又很想儘快提升自己的事業。列儂的行為對她的事業發展形成了阻礙。

實際上,兩人在1972和1973年間已經差不多分居了。但是洋子很擔心列儂會投入別人的懷抱,所以,她想到一個安全的辦法:把列儂交給身邊一個可靠的人。這個人就是龐鳳儀。

列儂和洋子短暫分居前後,正是他狀態最糟糕的時候,他沉溺於酒精和毒品,身體發福,敏感。對於他和龐鳳儀之間關係的維持,後者發揮出的溫柔和包容特質功不可沒。從某種角度來說,龐鳳儀承受了本應屬於小野洋子的責任和苦難。

與列儂相戀時龐鳳儀只有18歲,但這個中國女孩卻見證了列儂在披頭四解散協議上的籤字,並在列儂的人生最失意之時給了他安慰。他們在紐約浪漫地生活了18個月,直到列儂回到洋子身邊,龐鳳儀嫁給David Bowie的經紀人。

這段地上三角戀曾激發列儂的靈感,並創作那首著名的《驚訝!驚訝》,歌詞是這樣寫的:「她的身體溫暖溼潤,就像成功的味道一樣甜蜜,她把我從可怕的孤獨中解救出來,一隻天然而成的蝴蝶,哦,我需要,需要,需要她……」

列儂、洋子和龐鳳儀之間的三角關係,著實有點畸形。洋子無法應付列儂,就把列儂交給龐鳳儀,在知道兩人的關係不受她掌控後,又開始著手拆散他們,並對兩人進行時刻監控。另外,龐鳳儀跟歷史上絕大多數第三者不同,對於這樣的稱號,她不僅欣然接受,而且感到很驕傲。

至於為什麼列儂會回到洋子的身邊。龐鳳儀認為,「列儂有時有不安全感,喜歡走捷徑,可能有一點點懶。我想洋子知道這一點,列儂很高興讓她掌控他生活的方方面面,那樣他就沒有負擔了。」

龐鳳儀的觀點和約翰列儂研究者喬詹森不謀而合:列儂需要有條理的引導。如果他是獨自一人而不加約束,就很容易失去控制,會像噴氣式飛機失去了控制方向的阻力板一樣。他有能力翱翔,取得偉大成就,但是如果沒有條理和秩序,他會偏離軌道、陷入困境……龐鳳儀一貫支持他,可她沒有強硬的手段控制他。這也是洋子能賦予約翰巨大創作動力的所在。

列儂繁多的個人故事和悲劇性結局也是很好的談資,八卦聊完了,我們來簡單概括下列儂。約翰·列儂是積極的和平運動家,他的音樂創作中,和平、博愛、理想主義是高於一切,列儂不僅開創了搖滾樂的一個巔峰,更在越戰期間成為著名的反戰人士。

他的Imagine、Working Class Hero、Give Peace A Chance等歌曲已遠遠超過音樂本身,而成為一種態度,一種主義的詮釋。理想主義的約翰·列儂總在刻畫著美好的畫面。他所服務的,是全人類這是為什麼他在全世界都會有歌迷的原因。

他的音樂無國界,其中傳達的是普世精神。

今天,讓我們記住這個偉大的名字:約翰·列儂!

相關焦點

  • 白日夢 約翰·列儂
    約翰·列儂John Lennon(1940.10.9 ~ 1980.12.8)搖滾音樂家,歌手,作曲家藝術家,演員,和平主義者可能是由於失去了父親的緣故列儂 在姨母家時一直是一個很不聽話且反抗性格極強的孩子他經常逃學,也不好好做作業而是在作業本上亂寫亂畫
  • 僑胞宅家不無聊!解密電影《刺殺約翰·列儂》
    僑胞宅家不無聊!解密電影《刺殺約翰·列儂》 2020-07-09 23: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約翰·列儂逝世40周年:永不消失的理想國
    早在樂隊還只是一個勉強維持的酒吧樂隊之時,約翰·列儂便向其他隊員保證。的確,他們做到了。才華橫溢的約翰·列儂融合藍調、布魯斯、流行等音樂風格的精華,大量吸取不同文化中的民族樂器,改造已經死板的四四拍,寫出極具辨識度的搖滾曲風。再加上同樣天才的隊友保羅·麥特卡尼對音樂近乎完美的掌控,披頭四成為那個時代的封神樂隊。
  • 《精品》:約翰·列儂 一個理想主義的織夢者
    當然,列儂的藝術影響力並不只有音樂而已,在所有與藝術相關的領域裡,人們幾乎都很難逃脫他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甚至說我們正在做的約翰·列儂都已做過,也一點兒不為過。  假如有人評選音樂史上最優秀的樂隊,如果披頭四樂隊位列第二的話,那麼,冠軍的名額一定是空缺的。而這支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傳奇樂隊的靈魂人物,便是約翰·列儂。
  • 約翰·列儂:倒在歌迷槍口下的藝術家
    約翰·溫斯頓·列儂(John Winston Lennon 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出生於英國利物浦,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四」成員,搖滾音樂家,詩人,社會活動家。(「the Quarrymen」樂隊,格子衫彈吉他者是列儂)1952年9月,列儂在進入Quarry Bank初級中學之後開始喜歡上音樂;1955年初列儂在學校裡組織了一個搖滾樂隊「the Quarrymen」(採石工人)。
  • 約翰·列儂:四顆子彈帶走一代巨星
    John Winston Lennon 英國搖滾樂隊The Beatles「披頭四」成員,搖滾音樂家,詩人,社會活動家。 王犇 作品 列儂在姨母家一直是一個很不聽話而且反抗性格極強的孩子
  • 《回憶約翰·列儂》,71個人的記憶
    2005年12月8日,在約翰·列儂逝世25年之後,小野洋子編輯了《回憶約翰·列儂》一書,她邀請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列儂歌迷、家人、朋友,其中不乏我們這個時代一些最偉大的藝術家,來追憶曾是夢想家、音樂家、表演家和政治活動家的列儂。
  • 約翰·列儂曾參拜日本神社 與軍國主義無涉
    約翰·列儂是該樂隊的靈魂人物,也是搖滾音樂史上最出名的歌手之一。曾經,有日本媒體稱他的音樂代表作《幻想》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參拜日本靖國神社。 日本外文評論家加瀨英明在《約翰·列儂為什麼會招惹神道?》
  • 約翰·列儂被槍殺原因之謎,你信哪種?
    約翰·溫斯頓·列儂(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英國男歌手、音樂家、詩人、社會活動家 、搖滾樂隊「披頭四」的成員,出生於英國利物浦。約翰·列儂曾於1965年獲英國女王頒發的大英帝國勳章,1994年入選搖滾名人堂,2004年入選《滾石》雜誌評出的「歷史上最偉大的50位流行音樂家」。
  • 約翰·列儂之子:爸爸口中的「愛與和平」,從未進過家門找我
    十年後列儂猝死那天,那少數真正懂得搖滾的我的長輩們,又曾如何回望曾經理直氣壯的狂野夢想?1999年夏,我終於來到紐約中央公園西側,站在當年擠滿上萬哀悼樂迷的人行道,望了望列儂曾經躺下的地方。不苟言笑的門房守著那幢豪宅,他早就習慣來此探頭探腦的各國觀光客,眼皮都沒抬一下。
  • 約翰·列儂與辛西婭的校園戀愛
    辛西婭第一次留意約翰是有一天在教室裡,她看到一個叫海倫·安德森的女孩用手梳理約翰的頭髮。「我心裡有什麼東西被喚醒。開始我以為是討厭,後來我意識到是嫉妒……」他們第一次真正交談的話題是兩人的近視眼。到這年聖誕節時,兩人開始交往,一起參加學校的舞會,去酒吧。約翰確信自己已經真正地,瘋狂地,深深地陷入愛河。
  • 披頭四樂隊的成員:約翰·列儂
    著名的歌手兼作曲家約翰·列儂創立了披頭四樂隊,這支樂隊對流行音樂界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約翰·列儂是誰?1957年,他認識了保羅·麥卡特尼,並邀請麥卡特尼加入他的音樂組合。他們最終形成了音樂史上最成功的歌曲創作夥伴關係。列儂於1969年離開披頭四樂隊,後來他與妻子小野洋子等人發行了專輯。1980年12月8日,他被一個名叫馬克·大衛·查普曼的瘋狂粉絲殺死。
  • 英國歷史人物介紹:約翰•列儂(雙語)
    人物介紹   約翰·列儂(John Lennon,1940-1980),英國搖滾音樂家,歌手,作曲家,藝術家,演員,和平主義者,曾獲大英帝國勳章(Most Excellent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他因為披頭四樂隊(The Beatles)的創始人之一而享譽世界。
  • 披頭四主唱為什麼被殺 列儂真實死因到底是怎樣
    披頭四樂隊是上個世紀最偉大的一支樂隊,其中主唱約翰·列儂更是功不可沒,但是在1980年的時候,約翰列儂當時被槍殺的事件也是震驚了全世界,那麼披頭四主唱為什麼被殺?約翰列儂真實的死因又是什麼呢?
  • 約翰·列儂髮妻逝世 「第三者」小野洋子悼念
    約翰·列儂髮妻逝世 「第三者」小野洋子悼念 2015-04-03 09:01:00  與列儂離婚催生名曲《Hey Jude》  作為列儂的第一任妻子,辛西婭·列儂是流行音樂史上的傳奇披頭四樂隊最近距離的見證人之一,他們的愛情與披頭四樂隊的興起同步,整整跨越了披頭四歷史上的重要10年。  辛西婭和列儂於1957年在英國利物浦的藝術學校相識,在1962年披頭四成名不久前結婚,並為列儂生下兒子朱利安。
  • 列儂華裔情人出書說往事 一起度過事業低潮(圖)
    列儂華裔情人出書說往事  本報特約記者 王銀泉  近日,一個名為龐鳳儀的美籍華裔女子出版了一本150張照片的圖冊,在其中披露了她與披頭四樂隊主創約翰·列儂之間的一段情愛歷程。在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她曾斷斷續續與列儂見過面,而且,列儂也曾偶爾給她寫過幾次信。雙方的秘密交往一直持續到1980年列儂被槍殺之前。  列儂去世之後,龐鳳儀繼續在音樂圈子裡工作。1989年,她嫁給了一位名叫託尼·維斯康蒂的錄音工程師並生下了兩個孩子,但夫妻倆在2000年就離異了。
  • 約翰·列儂之子邁阿密舉辦攝影展 作品展現公路和自然
    蜂鳥網首頁 > 大師作品 > 影展 活動 > 正文 約翰·
  • 新世紀周刊:約翰-列儂的華裔情人(圖)
    在龐鳳儀的鏡頭裡,約翰·列儂不再是一個文化符號,而僅僅是一個真實的人,一個父親,一個她深愛的男人。  「披頭四」的靈魂人物約翰·列儂,是搖滾樂壇有史以來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在他被槍殺28年後。
  • 殺害約翰·列儂兇手的第11次申請假釋失敗,恐在監獄度過餘生
    馬克·戴維·查普曼海外網8月27日消息,據加拿大《多倫多太陽報》消息,美國紐約監獄系統發言人當地時間8月26日表示,近40年前殺害搖滾巨星約翰·列儂(John Lennon)的馬克·戴維·查普曼(Mark David Chapman)第11次假釋申請失敗
  • 第11次申請假釋失敗,殺害約翰·列儂兇手恐在監獄度過餘生
    本文轉自【海外網】;馬克·戴維·查普曼(圖:路透社)海外網8月27日電 據加拿大《多倫多太陽報》消息,美國紐約監獄系統發言人當地時間8月26日表示,近40年前殺害搖滾巨星約翰·列儂(John Lennon)的馬克·戴維·查普曼(Mark David Chapman)第11次假釋申請失敗,這可能會讓他在監獄中度過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