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約翰·列儂 一個理想主義的織夢者

2020-12-01 搜狐

  精品購物指南12月8日報導 1940年10月9日,當列儂出生在英國利物浦一個並不美滿的工人家庭時,人們不知道他將會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1980年12月8日,當他身中子彈倒在美國紐約Dakota公寓外的血泊之中時,人們也不知道在列儂走後,世界將會發生什麼。

  如今,30年彈指一揮飛逝而去,當年在大洋彼岸看到《新聞聯播》的很多中國少年成了他的追隨者。「列儂的死會帶來什麼」這個歷史遺留問題的答案也變得越發清晰:這個曾把世界攪動得沸沸揚揚、坐臥不安的傢伙,他的價值正隨著時間的推移被無限放大,可以說,在死後,他開始了永生。就像紐約中央公園「草莓園」裡的眾多紀念卡片上,古巴哈瓦那公園長凳上的銅像,利物浦The Cavern Pub外的雕塑或是各大音像店裡海報上列儂的神情一樣,即使是在那顆以他命名的小行星上,他也一直深情凝望著這個他所熱愛和生活過的星球。  

  藝術價值 縱橫宇宙

  有評論表示,列儂與披頭四樂隊所創造的音樂,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種無論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年齡、任何心情、任何性別、任何種族、任何身份聽起來都不討厭的音樂。當然,列儂的藝術影響力並不只有音樂而已,在所有與藝術相關的領域裡,人們幾乎都很難逃脫他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甚至說我們正在做的約翰·列儂都已做過,也一點兒不為過。

  假如有人評選音樂史上最優秀的樂隊,如果披頭四樂隊位列第二的話,那麼,冠軍的名額一定是空缺的。而這支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傳奇樂隊的靈魂人物,便是約翰·列儂。

  僅僅是看看華語樂壇的優秀原創音樂旗手或標誌性人物對他的評價或受其影響的創作,便足以證明列儂的藝術影響力究竟有著怎樣的「餘威」。崔健說:「我經常回憶起他的歌,我覺得全世界的搖滾音樂都受他們影響。他們的音樂很寬很廣,他們的最大貢獻就是使流行音樂嚴肅化,他們應是一群充滿愛心與和平的人,所有奮鬥的目標是得到愛,尊重這些就是最好的紀念。」汪峰說:「無論是列儂還是披頭四,就其音樂層面而言,對全世界都具有啟示性。這種啟示性與影響,主要是來源於他們精神上對於愛與和平的嚮往等永恆性主題的追求。加上他和樂隊在搖滾樂上的探索,不受潮流所左右的藝術性格以及傳奇的經歷,註定了列儂與披頭四成為一個傳奇。」陶喆說:「列儂是我在音樂上最大的精神導師,他給我很多感動,包括他的創作、他的音樂,不管是跟披頭四在一起的時候,還是他單飛的時候。」黃貫中曾在香港「36小時和平示愛」活動中翻唱列儂的代表作《Imagine》,並為其填了一版粵語歌詞。鄭智化更是早在1992年出版的專輯《私房歌》中就為《let it be》 填上了閩南語,名為《吙伊去》,並在歌詞內頁寫道:「很誠懇、很嚴肅地寫了這首勸世歌,但願John Lennon地下有知,原諒我借用了他的《let it be》。」

  放眼全球,列儂所創作的音符和他所宣揚的愛與和平從來不曾遠離。羅比·威廉士那首被林憶蓮成功翻唱的《Better Man》正是他在向列儂虔誠禱告後才獲得的創作靈感。列儂與披頭四的音樂魅力還曾多次跨界到古典音樂領域。國王歌手合唱團、吉他演奏家巴魯艾科、女高音嘉芮、維也納童聲合唱團等知名音樂家或團體都曾演繹或灌錄過披頭四的作品,這其中,尤以普羅藝術曾出版的柏林愛樂「十二把大提琴」演奏組演繹的《披頭四的古典迷情》最為知名。

  作為音樂人,以列儂為核心的披頭四樂隊影響了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數代搖滾樂隊的音樂和思想,在英國,幾乎每支樂隊的形成和發展都與披頭四有著淵源,「下一個The Beatles」已經成為新晉樂隊最常用的宣傳語,在美國,披頭四樂隊為唱片工業所帶來的影響,至今仍能找到遺留的痕跡。  

時裝史上第一位名流攝影師大衛-貝利於1965年所拍攝的列儂與麥卡特尼雙人照。
  精神價值 雙重幻夢

  作為一個時代的象徵,列儂之所以能夠徵服千萬人,自然離不開其生活的年代背景。20世紀60年代,美國先是初嘗朝鮮半島的挫折,後又深陷越戰泥潭。玩世不恭的嬉皮士們倍感空虛與迷茫,又無力改變現狀。此時,列儂就像一個率直不羈的夢想家一樣適時地出現了,他從不絕望、從不退縮、從不疲倦。

  真實簡單,和平博愛,這幾乎成了列儂作為最偉大的夢想家為這個世界編織的「雙重幻夢」。

  對於披頭四所取得的成就,列儂自嘲地表示:「我們只是一隊把名氣搞得很大很大的樂隊而已,就是這樣,我們從來沒有錄下自己最好的作品。」對於搖滾信仰,列儂則嚴肅地說:「如果我們要的是貨真價實的搖滾樂,那就看我們怎麼去創造,不要再被革命形象還有長發迷惑。」他還說過一句頗有啟示性的名言:「如果你不能改變自己,你就改變世界;如果你不能改變世界,你就改變自己。」當然,他用行動說明了這裡的「改變自己」並非妥協,而是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

  不像現在那些沒有作品卻硬要充大牌的明星,足夠強大的列儂從不願意主動為自己加上任何神秘或榮耀的光環,正如沈黎暉所言:「對我而言,列儂是一個人而不是神。他也有脾氣,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他很有才華,但在我心裡,他就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這應該是列儂想要的評價。他希望眾生平等,希望人們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崇拜,即使是崇拜他也會讓他感到失望。  

2010年10月,英國利物浦,樂迷紛紛到列儂雕塑前獻上鮮花

  作為「行動派」,列儂的臉上卻從來都是平和的神情。許巍曾說:「列儂對我的影響不僅是在音樂上,還有生活態度。他的歌一直在唱愛、希望,這讓我感覺溫暖。另外,他的表現形式質樸、簡單真實,所有的東西都來自生活,這給我很大啟發。」

  列儂畢生追尋和平與博愛,為反對美國越戰,他與小野洋子甚至曾在1969年發動過一場頗具童趣的國際性反戰抗議活動。他們在紐約、東京、羅馬、雅典、阿姆斯特丹和倫敦等世界11大城市租用了眾多街頭廣告牌,寫上「WAR IS OVER!(If You Want It) Happy Christmas from John and Yoko」。此後,在列儂逝世26年的紀念日裡,洋子又用《紐約時報》刊登了一則整版廣告,以書信形式呼籲列儂遇害日成為「世界寬恕日」。洋子在這封公開信中寫道:「讓我們使每年的12月8日成為一個請求寬恕的日子,請求那些承受了難以承受的痛苦的人們的寬恕。」

  其實,在列儂精神的感召下,全世界的列儂追隨者都和洋子一樣,將所有絕望、痛苦與思念化作成了對於生活的希望與熱愛。  

《列儂回憶》《我的約翰 辛西婭·列儂回憶錄》《解密列儂》
《地下鄉愁藍調》《廢墟之花 搖滾·歷史·文化》 《時代的噪音》
2009.3.21-29日,荷蘭阿姆斯特丹希爾頓酒店將列儂與小野洋子40年前蜜月時下榻的套房向參觀者免費開放。
  商業價值 心理遊戲

  近日,一部名為《NowhereBoy》的音樂傳記電影正在全球播映中,這也拉開了各國紀念約翰·列儂離世30周年活動的序幕。同時,在英國近期的一次拍賣中,列儂生前使用過的馬桶以9500英鎊的高價被買走。拍賣師對媒體說:「這個藍白色瓷製馬桶是約翰·列儂1971年與小野洋子搬往紐約定居前在英國家中使用的。這個馬桶也許有價值,也許一文不值,但誰讓它是列儂用過的呢?」

  對於全球的商人、政客、投資者而言,「John Lennon」毫無疑問已經成了一個最具價值的標識,就連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攜妻來中國訪問時,也知道利用披頭四的「外交價值」——高唱他們的代表作來和中國人套近乎。

  在列儂誕辰70周年,離世30周年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裡,萬寶龍推出了一款約翰·列儂系列鋼筆以示紀念。Google也在10月9日把首頁塗鴉換成了人們所熟悉的眼鏡、長發的列儂頭像,並推出了首個視頻塗鴉,當滑鼠點擊塗鴉圖案後,人們會看到提示:「70歲生日快樂,約翰·列儂!點擊播放」,隨後點擊,即可看到以列儂經典歌曲《Imagine》為背景音樂的動畫視頻:水墨線條組合成的谷歌標識和列儂的自畫像。此外,YouTube也在首頁開設了專門的約翰·列儂頻道,包括列儂的經典歌曲視頻,以及列儂好友的視頻。同時,還邀請用戶上傳有關列儂的視頻。

  在拍賣市場裡,列儂也因其價值被動成為了常客。英國蘇富比拍賣行在美國紐約秋拍中以120萬美元的高價拍賣了列儂手寫的歌詞原稿《A Day in the Life》。前不久在美國,被聯邦調查局查抄的一組列儂的指紋印刷品文件原本也有著10萬美元的拍賣估價。2007年,列儂的一縷頭髮以6200英鎊被拍賣。2000年,列儂與保羅·麥卡特尼的合影也曾以1.5萬英鎊被拍賣。

  不過,最具商業眼光和實力的還要屬蘋果的賈伯斯。近日,聲稱自己是「披頭四」死忠的他終於如願以償地將披頭四的音樂帶進了自己的蘋果樂園:披頭四樂隊全部專輯進入iTunes商店出售,這也是他們的音樂首次授權網絡合法下載。

  不過,在這個消費主義的時代,還有多少人會用MP3來聆聽列儂的想像呢?當人們面對這個狂熱追求著列儂的商業剩餘價值的時代時,就好像是在做一個心理遊戲,感受也許就如同列儂在《God》裡所唱到的:「我曾是個織夢者,可現在我獲得了新生,所以,親愛的朋友,你必須自己堅持下去,夢已經結束了。」

2009年5月26日,英國倫敦舉辦了一場約翰-列儂繪畫創作展,圖為列儂所畫的他與愛人小野洋子
從左至右為披頭四樂隊最著名的三位成員,喬治-哈裡森、約翰-列儂、保羅-麥卡特尼
《Give Peace A Chance》的歌詞手寫稿在2008年7月10日被英國倫敦克裡斯蒂拍賣行以83.4萬美元的價格賣出
在美國紐約中央公園為紀念列儂所建的「草莓地」上,鑲嵌著「Imagine」一詞。

  相關:

  列儂與他們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在這本取自列儂原名歌曲的小說後記中,村上明確寫道:「這部小說是在南歐寫的。我每天鑽進吵得要死的小酒館,一邊用微型放唱機反覆播放——放了120遍——《佩珀軍士寂寞的心俱樂部樂隊》,一邊不停筆地寫這部小說。在這個意義上,這部作品得到列儂和麥卡特尼的a little help。」

  賈宏聲《昨天》

  有人曾在賈宏聲家裡看到過一幅巨大的列儂照片,他在照片下驕傲地喃喃自語:「我是列儂的孩子。」電影《昨天》中也有這一幕的體現:他向父母表示自己肯定有英國血統。當父母問他為什麼時,他說:「因為,我是列儂的兒子。」

  五月天《約翰藍儂》

  瑪莎、阿信在歌詞中寫道:「那年冬天子彈它給了你自由,沒了軀殼就活在人們心中,看著今天你會笑還是會搖頭,整個世界曾經都跟著你作夢。如今和平依然在歌曲裡頭,猜忌戰火還跟著我一起生活,能不能暫時把你的勇氣給我,在夢想快消失的時候。讓我的歌用力地穿過天空,為我愛的人做一秒英雄。能不能暫時把你的夢想給我,在勇氣快消失的時候,總有一天要人們叫我披頭,最後沒成功也作過最美的夢。」

  周華健《短歌》

  在這首並不為眾人所熟知的歌中,周華健不僅唱出了很多樂迷的心聲,歌曲間奏還巧妙地借用了《Hey Jude》《Imagine》和《Give Peace A Chance》這三首作品的旋律,並在歌詞內頁上寫著「紀念已逝的約翰·藍儂」。

  陳綺貞說

  「在北京演出時看完《我心中的約翰倫農》這本書。這幾天,天秤座的John生日剛過。煙火才剛為他綻放過。很喜歡這本書裡,大家寫給他的信。讓我想起在紐約,我也曾走過他散步的花園。認識你的時候,我還小。謝謝你陪我長大,雖然你其實一直都更像個孩子。生日快樂! 我親愛的約翰·倫農。」

  《我是山姆》

  影片共採用了17首披頭四樂隊代表作的翻唱版本作為背景音樂,其原聲大碟也成了很多人的心頭之愛。不僅如此,主人公山姆的養女露西的名字也來源於披頭四的名曲《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山姆反覆教給女兒的一句話「All you need is love」同樣是披頭四的一首代表作。

  (註:John Lennon的中文譯法,港臺地區略有差異)

    上搜狐微博 與明星對話

(責任編輯:楊雪)

相關焦點

  • 約翰-列儂前妻病逝 第三者小野洋子悼念
    約翰-列儂前妻病逝 第三者小野洋子悼念2015-04-03 09:15:22 來源:  新浪娛樂肖恩-列儂、小野洋子、辛西婭-列儂、朱利安-列儂    著名樂隊披頭四(The Beatles)已故成員約翰-列儂(John Lennon),其前妻辛西婭-列儂(Cynthia Lennon)昨日因癌症於西班牙家中病逝,享年75歲。
  • 披頭四樂隊的成員:約翰·列儂
    列儂於1969年離開披頭四樂隊,後來他與妻子小野洋子等人發行了專輯。1980年12月8日,他被一個名叫馬克·大衛·查普曼的瘋狂粉絲殺死。小時候,列儂是個愛惡作劇的人,他喜歡惹麻煩。作為一個男孩和年輕的成年人,他喜歡畫怪誕的人物和殘廢。列儂的校長認為他可以去藝術學校上大學,因為他在學校沒有取得好成績,但有藝術天賦。
  • 新世紀周刊:約翰-列儂的華裔情人(圖)
    在龐鳳儀的鏡頭裡,約翰·列儂不再是一個文化符號,而僅僅是一個真實的人,一個父親,一個她深愛的男人。  「披頭四」的靈魂人物約翰·列儂,是搖滾樂壇有史以來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在他被槍殺28年後。
  • 終身未婚 約翰-列儂明星情人阿爾瑪近日被揭
    對於有人說阿爾瑪和約翰·列儂是一對戀人的傳聞,她近日才首次打破沉默:「我當然知道阿爾瑪和約翰間的關係。因為約翰是有婦之夫,所以沒有人承認那段戀情。我們是在非常嚴厲的猶太式教育中長大的,我媽媽絕對不會同意阿爾瑪和一個結過婚的男人在一起。」
  • 英國歷史人物介紹:約翰•列儂(雙語)
    人物介紹   約翰·列儂(John Lennon,1940-1980),英國搖滾音樂家,歌手,作曲家,藝術家,演員,和平主義者,曾獲大英帝國勳章(Most Excellent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他因為披頭四樂隊(The Beatles)的創始人之一而享譽世界。
  • 看完這個,也許你就能理解約翰•列儂為什麼要背叛家庭
    在兩人相遇之前,在他們各自所產生影響的文化領域裡,約翰•列儂和小野洋子都是發光發熱的人物,相比於披頭四時期並不直接參與政治的態度曖昧的列儂,小野洋子個人以及她的實驗藝術作品當中透露出的大膽和直接,更具備一種震懾力,這種震懾力在混亂的六十年代足夠平定其他人的狂躁盲目心氣,更是打開列儂緊閉心門的最有力鑰匙。
  • 約翰·列儂:一個孩子,一個夢想家,一個搖滾音樂家!
    列儂出生於英國利物浦一個工人階層家庭裡,父親在小列儂只有3歲時就拋棄了妻子和兒子,因此列儂很小的時候就不得不寄宿在位於沃爾頓郊區的姨母(Mimi)家裡。可能是由於失去了父親的緣故,列儂在姨母家時一直是一個很不聽話且反抗性格極強的孩子,他經常逃學,也不好好做作業,而是在作業本上亂寫亂畫。咪咪姨媽為他買了許多短篇小說集,母親茱莉亞定期來看望他。
  • 約翰·列儂逝世40周年:永不消失的理想國
    早在樂隊還只是一個勉強維持的酒吧樂隊之時,約翰·列儂便向其他隊員保證。的確,他們做到了。才華橫溢的約翰·列儂融合藍調、布魯斯、流行等音樂風格的精華,大量吸取不同文化中的民族樂器,改造已經死板的四四拍,寫出極具辨識度的搖滾曲風。再加上同樣天才的隊友保羅·麥特卡尼對音樂近乎完美的掌控,披頭四成為那個時代的封神樂隊。
  • 披頭四成員約翰·列儂星光大道獎章遭惡意破壞
    昨日是一代搖滾樂巨匠、披頭四樂隊成員約翰·列儂73歲誕辰,就在歌迷們準備像往年一樣聚集好萊塢星光大道等地集體緬懷偶像前夕,列儂在星光大道上的專屬星形獎章卻被發現遭人惡意塗鴉破壞。幸好工作人員及時進行了修復,歌迷們為偶像舉行的緬懷活動才得以順利舉行。
  • 白日夢 約翰·列儂
    :約翰·溫斯頓·列儂 John Winston Lennon理想主義的約翰·列儂總在刻畫著美好的畫面他所服務的,是全人類從總體上看,約翰-列儂的個人音樂風格是「披頭四」風格的延續可以找出一大堆作品來證明這一點人們熟悉的約翰-列儂個人作品主要由兩大類一類是流行曲或帶點民謠風格的流行曲
  • 約翰·列儂與辛西婭的校園戀愛
    辛西婭對約翰的第一印象「糟糕極了」,覺得他說話聲音太大,邋裡邋遢,梳著阿飛頭,穿著緊身褲。約翰則稱辛西婭為「假正經小姐」。辛西婭第一次留意約翰是有一天在教室裡,她看到一個叫海倫·安德森的女孩用手梳理約翰的頭髮。「我心裡有什麼東西被喚醒。開始我以為是討厭,後來我意識到是嫉妒……」他們第一次真正交談的話題是兩人的近視眼。
  • 《回憶約翰·列儂》,71個人的記憶
    值得一讀的還包括列儂的一個堂兄有趣地回憶了列儂進行體力勞動的慘事;音樂家安迪·紐馬克透露了列儂在唱片錄音室的趣事;激進分子湯姆·黑登概述了尼克森政府在列儂移民問題上所起的作用等。《回憶約翰·列儂》幾乎算不上是對列儂進行的平衡的描寫,但它並不完全是乏味的。它值得一讀,但或許並不是必要讀物。
  • 約翰·列儂:倒在歌迷槍口下的藝術家
    約翰·溫斯頓·列儂(John Winston Lennon 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出生於英國利物浦,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四」成員,搖滾音樂家,詩人,社會活動家。(「the Quarrymen」樂隊,格子衫彈吉他者是列儂)1952年9月,列儂在進入Quarry Bank初級中學之後開始喜歡上音樂;1955年初列儂在學校裡組織了一個搖滾樂隊「the Quarrymen」(採石工人)。
  • 約翰·列儂髮妻逝世 「第三者」小野洋子悼念
    直到1968年,在一次和朋友從希臘度假回來,她在家中發現約翰和小野洋子面對面坐在浴室地板上,兩腿交疊,洋子穿著她的浴袍,一切猜疑變成現實,自己的丈夫已經與小野洋子走到一起。  在小野洋子懷孕後,辛西婭和列儂於1968年8月離婚。列儂同意向辛西婭支付10萬英鎊,朱利安的撫養權也歸辛西婭所有。
  • 約翰·列儂:四顆子彈帶走一代巨星
    ·溫斯頓·列儂 約翰·溫斯頓·列儂 約翰·溫斯頓·列儂,1940年10月9日下午6點30分出生於英國利物浦一個工人階層家庭裡。
  • 約翰·列儂將大兒子踢出遺囑,原因耐人尋味
    披頭四樂隊主唱約翰.列儂生前育有兩子,但為什麼他的長子「被排除在遺囑外」?繼約翰.列儂與第二任妻子小野洋子(Yoko Ono)共同發行實驗性專輯,此後便徹底拋棄了他的披頭四形象。而且疏遠了他與前妻和兒子們的距離,但列儂在離世後仍留給他們極大打擊。
  • 列儂華裔情人出書說往事 一起度過事業低潮(圖)
    上個世紀80年代初,龐鳳儀撰寫了以列儂與小野洋子生活為內容的一些回憶錄,後來在1983年結集為《Loving John》(意為「愛約翰」或「愛著的約翰」)一書出版。  龐鳳儀目前與她的兩個孩子一起居住在美國紐約市郊區。2004年,她開辦了自己的珠寶商店,名為「風水珠寶」,專門出售自己設計的帶有濃烈中國風格的首飾,還有一些桌椅等家具。
  • 誰將演繹列儂與小野洋子的愛情?
    據外媒2月1日報導,約翰·列儂與小野洋子的傳奇愛情將拍成電影。這部暫未定名的電影,劇本將由《萬物理論》的編劇安東尼·麥卡滕執筆。小野洋子將擔任製片人之一。這是約翰·列儂和小野洋子的愛情第一次被搬上大銀幕。截至目前,導演與主演的人選還未選定。
  • 全球樂迷紀念列儂誕辰70周年
    10月9日,全球各地的樂迷舉行各類紀念活動,紀念「甲殼蟲」樂隊已故主唱約翰•列儂誕辰70周年。當天,美國的樂迷聚集在紐約曼哈頓中央公園的「草莓地」,點燃蠟燭,擺上鮮花和列儂的照片,哼唱著列儂的經典作品。中央公園還免費放映紀錄片《列儂在紐約》,表達對列儂的敬仰和懷念。
  • 約翰·列儂第一任妻子去世,一生未走出「披頭四」陰影
    約翰·列儂和他的第一任妻子辛西婭·列儂  網絡圖片       英國當地時間4月1日,約翰·列儂(John Lennon)的第一任妻子辛西婭·列儂(Cynthia Lennon)死於西班牙的家中,享年75歲。列儂的兒子朱利安在自己的網站上寫道:「母親在與癌症短暫而勇敢的搏鬥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