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1980年12月8日晚上10點49分,列儂在紐約自己的寓所前被一名據稱患有精神病的美國狂熱男性歌迷馬克·大衛·查普曼槍殺,卒時年僅40歲。
約翰·溫斯頓·列儂(John Winston Lennon 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出生於英國利物浦,英國搖滾樂隊「披頭四」成員,搖滾音樂家,詩人,社會活動家。
列儂早期
(列儂和母親朱莉亞)
身為海員的父親阿爾弗雷德·列儂常年出海在外,甚至錯過了兒子的出生。由於聚多離少,列儂父母離婚後,列儂隨母親生活。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兒時過早失去父母的庇護,列儂的行為頗為乖張,總試圖成為人們注意的中心,反抗性極強。
(「the Quarrymen」樂隊,格子衫彈吉他者是列儂)
1952年9月,列儂在進入Quarry Bank初級中學之後開始喜歡上音樂;1955年初列儂在學校裡組織了一個搖滾樂隊「the Quarrymen」(採石工人)。
披頭四
(披頭四在利物浦「洞穴俱樂部」演出)
1957年7月,「the Quarrymen」在一次教堂演出結束後,列儂遇見了15歲的詹姆斯·保羅·麥卡特尼(James Paul McCartney,1942-)。不久,麥卡特尼作為節奏吉他手加入樂隊。1958年2月,麥卡特尼又邀請同校朋友喬治·哈裡森(George Harrison,1943-2001)加入樂隊。到1959年1月,列儂中學裡的朋友都離開了樂隊,只剩下他們三人。列儂在藝術學院的朋友斯圖爾特·薩克利夫(Stuart Sutcliffe 1940-1962),1960年1月加入樂隊。正是此人建議把樂隊的名字換成「Beatals」,不過當時並沒有馬上更換。在此後的幾經更名後,同年8月中旬,樂隊名最終改為「the Beatles」。至此,披頭四樂隊正式誕生。
1962年,樂隊原始成員薩克利夫因病去世,年僅21歲。林戈·斯塔爾(Ringo Starr 1940-)作為樂隊的新鼓手,披頭四的經典陣容因此固定下來。
提起披頭四樂隊(又名甲殼蟲樂隊或披頭四樂隊),地球人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當然,可能有不少年輕的朋友對他們不是很了解,這並不奇怪,因為他們主要活躍時期是上世紀六十年代,1970年樂隊就已經解散了。
(披頭四訪美,被稱為「不列顛入侵」)
披頭四到底有多偉大?看看這些數據就能明白。據美國唱片業協會統計,披頭四是美國史上銷售量最高的樂隊,共售出1.77億張唱片。他們是英國排行榜上冠軍專輯最多,也是英國單曲銷量第一的樂隊。2008年,披頭四在《公告牌》的「史上最成功音樂人Hot 100」榜單上登頂;2014年,他們以20首冠軍單曲在《公告牌》「最多冠軍單曲」榜單上排名第一。他們擁有10座葛萊美獎,1座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獎以及15座艾弗·諾韋洛獎。樂隊作為一個整體入選了《時代》雜誌的「時代100人:本世紀最重要的人物」名單。他們是史上最暢銷的樂隊,全球總銷售量估算為6億到10億間。2004年,《滾石》雜誌把披頭四列為史上最偉大的藝人。
1965年,約翰·列儂獲英國女王頒發的大英帝國勳章。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不和諧的因素開始出現在樂隊成員中。麥卡特尼主張走輕鬆的流行路線,而列儂想做像滾石樂隊那樣更深沉、邊緣的音樂。與此同時,列儂和前衛藝術家小野洋子的戀情進一步惡化了成員間緊張的關係,他堅持在錄音時把她帶在身邊,不顧樂隊不帶女朋友們進錄音室的共識。1969年9月20日,列儂向其他成員宣布了自己退出樂隊的決定。麥卡特尼於1970年4月10日向公眾宣布了自己退出樂隊的消息。樂隊專輯《Let It Be》發行之後,披頭四隨之解散。
婚姻
辛西婭·列儂(Cynthia Lennon 1939年9月10日-2015年4月1日),約翰·列儂首任妻子,朱利安·列儂(Julian Lennon 1963年4月8日-)的母親。1963年8月23日列儂和辛西婭結婚,1968年11月8日他們正式離婚。
小野洋子(Yoko Ono Lennon 1933年2月18日-)日裔美籍音樂家、先鋒藝術家。
1969年春天,列儂與已懷有身孕的小野洋子一起前往歐洲「度蜜月」,並於3月20日在直布羅陀結婚。
1975年10月9日(這一天正好是列儂本人的生日)生下了孩子西恩·列儂(Sean Lennon)。
列儂單飛後,發行《約翰·列儂/塑膠小野樂隊》與《想像》等專輯,也創作了《Give Peace a Chance》、《Imagine》等歌曲,列儂同樣也參與了許多社會活動,用音樂來呼喚和平,參與了反越戰活動。
1969年3月25日他們選擇了在蒙特婁度蜜月,這個蜜月很特別,他們上演了著名的「床上和平行動」,整整7天,她和列儂不下床,待在床上接受各大媒體的採訪和拍照,宣揚鮮明的反戰理念。
生前最後一張照片
1980年的12月7日,安妮·萊博維茨(Annie Leibovitz 1949年10月2日-)為約翰·列儂夫婦拍攝了一張照片:鏡頭前,全身赤裸的列儂像嬰兒一樣蜷縮在穿著黑衣的妻子大野洋子的身邊,大野洋子長長的黑髮在頭頂散開。那是列儂生前最後一張照片。
幾個小時以後的1980年的12月8日,列儂就在紐約達科塔大廈被槍殺。這張照片從此成為經典,被尊為20世紀最令人難忘的圖像資料之一。
刺殺列儂的這名男子名叫馬克·查普曼,據說他患有精神病。在問到為什麼他要刺殺列儂時,查普曼說:「我想要出名,所以我要殺死約翰·列儂,這樣我的名字將隨著他的死,永遠被綁在一起讓後世記念。」查普曼是列儂狂熱的歌迷,做出這樣的舉動實在是讓人錯愕。
紀念
1994年,約翰·列儂入選搖滾名人堂,2004年約翰·列儂入選《滾石》雜誌評出的「歷史上最偉大的50位流行音樂家」。
參考:
http://sound.zol.com.cn/530/5303364_al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