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建崗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日本所副研究員
4月20-23日,包括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總務相新藤義孝、公安委員長古屋圭司等內閣成員及168名議員公然參拜了供奉二戰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眾所周知,2001-2006年時任首相小泉純一郎每年參拜,導致日本與周邊國家關係極度惡化。2006年9月安倍晉三出任首相後,決定不公開參拜,平息了國內圍繞靖國神社的爭議,也有力地改善了與中韓的關係,此後靖國神社問題逐漸沉寂,安倍後的5任首相均未參拜。
但此次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的參拜卻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標誌著以靖國神社問題為代表的歷史問題沉渣泛起,很有可能成為未來中日關係、韓日關係中的焦點。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無論是日本國內的民意基礎還是上層政治勢力,與7年前相比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根據2006年7月25日的《朝日新聞》民調,當時支持首相參拜的僅20%,而反對的高達60%。但是再看看今年1月14日日本時事通信社的民調,支持和反對的比例發生了大逆轉,支持的上升到56%,而反對的降到26%。在這幾年中,日本社會的心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日本政客現在敢挑起這個問題,是有著民意背景的。
從政治勢力的分野的角度觀察,也能看到這種明顯的變化。且不說堅決反對參拜的日本社民黨、日本共產黨在政壇的勢力一直處於低迷的狀態,持中左立場的民主黨,當年是可挑戰自民黨的第二大政黨,一直抨擊當年小泉參拜,而且幾任黨首鳩山由紀夫、菅直人和岡田克也,反對參拜的的態度也是鮮明的,但現在民主黨在政壇的地位岌岌可危,7月的參議院選舉很有可能大敗,將蛻變為一個無足輕重的小政黨,反而是有極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領銜的日本維新會有可能取代民主黨成為第二大黨。而自民黨內,與7年前有很大的不同的一點是,持有與歐美相似的價值觀、主張對外溫和的自由派勢力凋零,崛起的是主張保守甚至回歸戰前價值的右翼勢力,安倍就是後一種勢力的代表。在整個政壇中,看不到能夠牽制右傾化的有力力量。
因此,靖國神社問題此時成為焦點並不奇怪。
4月23日在安倍晉三國會發言時表示,日本對朝鮮半島的殖民統治不一定被定義為「侵略行為」,隨後又於24日表示,日本議員參拜靖國神社是議員應有的自由,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其實,這都不是安倍第一次在歷史問題上發表「驚世駭俗的言論」。安倍曾經說過「國家的領導者向為國犧牲的人表達尊崇之念理所當然,所以首相應該參拜」。針對甲級戰犯和東京審判,安倍曾狂言甲級戰犯「在國內法上不是罪犯」、東京審判是「勝者對敗者的斷罪」。
安倍當選首相後,起先在歷史問題上保持相對低調的姿態,目的是避免這些爭議性話題發酵,影響7月參議院選舉的選情。然而因為民眾對其經濟政策普遍持有期待,安倍的內閣支持率現在已經飆升到76%的高水平,有點飄飄然的安倍把不住嘴,開始將他的心裡話一一吐露出來。他現在不太害怕這些話會影響自民黨的選情,反而認為放任內閣成員參拜靖國神社,說一些強硬的話,可以激發支持自民黨的的保守派選民的投票熱情,增加此次參議院選舉的勝選籌碼。
安倍之所以在歷史問題上持這種立場,從大的方面來說,就是要讓日本在歷史問題上突破「禁忌」,成為一個「全方位大國」。在安倍的心目中,日本應該重新成為一個「大國」,所以在今年2月施政方針演說中一連用了7個第一來闡述他的「大國夢」,在安倍的心目中要讓「大國夢」從夢想變為現實,首先就需要「脫戰後體制」。所謂戰後體制就是戰後民主改革之後確立的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的制度體系。戰後體制對日本的戰前侵略歷史做了某種程度的清算,「脫戰後體制」必然會涉及到對歷史問題的處理。安倍認為,日本的沒落,很大程度上就是走了戰後體制這條路,他的目標就是要讓日本走回頭路,最大可能的回歸戰前的價值觀、戰前的體制,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大國。2006年安倍曾強行將「愛國心」的內容加入了教育基本法。而此次執政,安倍則是力推修憲,徹底將戰後體制的支柱和平憲法給推倒。
「回歸」戰前,首相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評價戰前。安倍就算不是安全肯定、也是相當程度上肯定當年軍國主義的所作所為。因此,他才會將那些為侵略而陣亡的士兵稱為「英靈」,才會否認存在「慰安婦」、反對向「慰安婦」道歉的「河野談話」。
卸下歷史問題的包袱,正確的道路應該是像德國那樣徹底地道歉、清算,獲得曾經受害的國家人民的諒解。日本國內有這樣的聲音,但過於微弱,不能成為主流。而如安倍這樣的政客,卻反其道而行。在他們看來,二戰前的日本是真正的大國,日本的目標就是要恢復當年的那種「榮光」,因此必須通過扭曲事實來對軍國主義的歷史進行「再造」。或者否認曾經的軍國主義罪行,或者對其美化,來強調戰前體制的「正面價值」,為其「脫戰後體制」、回歸戰前提供某種「合理性」。
另一方面,之所以日本政客會挑起歷史問題,也與日本目前的國內民族主義泛濫有著很深的關係。日本著名政治學家山口二郎指出,當前日本的民族主義與高速增長期的民族主義截然不同,後者是一種民族自豪感,而前者則是在屢屢失敗之後,靠回想戰前的大國的「榮光」來獲取一種廉價的心理安慰。
在這種民族主義的支撐下,安倍上臺後將中國視為威脅,通過各種手段在國際上拉幫結派,對中國施壓。而在歷史問題上,安倍等認為參拜等行為受到中韓等國的反對,使日本重重受制,這樣日本不可能成為大國,因此他企圖通過對外示強,強迫中韓等接受目前他突破歷史問題進去的既成現實。不顧外國的感受,還表現在24日日本自民黨 「教育再生實行總部特別小組會」擬廢除教科書審定標準中「尊重他國」的「近鄰諸國條款」,稱這是「自虐史觀」。安倍未來很有可能採納該小組的建議。民族主義在日本的不斷泛濫,將使日本政治家、日本民眾更多地考慮自己的絕對利益,而不願顧及他國民眾的利益和感受,這是一個危險的方向。
安倍現在雖然沒有參拜,但是他在去年底當選首相後,就明確表示對自己在第一次擔任首相時未能參拜「深感遺憾」,很明顯,他是希望在這次擔任首相後能去參拜。從上面的敘述我們也可以知道,現在在日本國內存在希望首相參拜的氣氛,所以是否參拜,主要是看安倍是否會顧忌對外交的影響。在7月參議院選舉之前,安倍的所作所為應該還會保持相對克制,但是如果他在參議院選舉中勝選,很有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全面推動他的「脫戰後體制」戰略。屆時中日關係、韓日關係將會受到嚴峻的考驗。
東亞的經濟相互依存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程度,而如果要實現真正的經濟融合,提高一體化的程度是必然的過程。但影響一體化的最大的障礙就是日本對歷史問題的清算不徹底,導致日本與中國、韓國的關係始終存在緊張的種子。東亞的一體化是歷史趨勢,如果日本在歷史問題上一意孤行,就會不斷地破壞一體化的基礎,讓東亞的相互融合難以推動,這最後損害的還是日本的真正的國家利益。
在另一層面,雖然現在日本重新回到軍國主義的老路不太現實,但如果這種不斷美化軍國主義的行為不斷持續下去,讓更多的日本民眾誤以為右翼的觀點是正確的,讓他們對歷史問題的看法與國際上的看法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會讓日本變得更為「異類」,對日本民眾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同時,安倍之流在歷史問題上的倒行逆施、「脫戰後體制,也是在挑戰二戰確定的戰後國際秩序。無論在歷史問題還是領土問題上,安倍都想挑戰戰後秩序。這將使日本成為東亞乃至亞太的「麻煩製造者」,無論對於地區穩定還是對於日本本身來說,也都是極為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