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CBS新聞報導,近日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報告:過去50年間全球的動植物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68%。
世界自然基金會從1970年起,監控了21000個動植物種群,近4400個物種,其近期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顯示自1970年-2016年,哺乳動物、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和魚類的全球種群數量平均下降了約三分之二,而人類活動以及如何生產糧食是對大自然最大的威脅之一。
報告同時顯示單單氣候變化這一項因素,就會造成最高五分之一的野生物種群在本世紀末面臨滅絕風險。氣候變化對地球生態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前不久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稱2020年仍將是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一年,在很大程度上是溫室氣體作用的結果。
很多人不太理解,全球變暖說了那麼多年,氣溫平均上升也不過才區區幾度,會有多大的影響呢?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區區幾度」的殺傷力是我們都想不到的……
· 氣溫每升高1%,全球小麥產量平均降低5.7%,常見食物會越來越少甚至永遠消失;
· 氣溫每升高1%,海洋生物量減少5%;
· 氣溫每升高2%,大宗作物產量下降,全球超過1/4土地15億多人口的家園將陷入乾旱,99%的珊瑚礁被消滅;
· 夏季平均氣溫每升高1℃,自殺率將上升1.4%
山火再來襲
而地球生態在今年更加岌岌可危。從新年伊始的澳洲山火、20000噸油洩露北極圈到模里西斯海域的燃油洩漏,都讓原本就脆弱的地球生態更加雪上加霜……而不好的消息又一次傳來,美國正在經歷毀滅性山火季。據美國國家消防中心的數據,12日起,美國西部有97起大火在燃燒,「16個紐約」被燒沒了,這其中加州山火最為嚴重。甚至有消防人員表示,此次至少有8處山火可能將會持續到今年冬天。
(圖源網絡 美國山火現場)
因為山火,舊金山大部分地區和灣區其他地區的空氣品質處於「不健康」水平,不過這也是預料之中的事情。有專家指出,這次山火的大規模蔓延與氣候變化有很大關係,而且情況可能不會好轉。
氣候變化在整個生態圈中的影響力是不容忽視的,它與生態圈的「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一旦形成惡性循環的死結,就再難找到解開的法門。近些年,各國都逐漸認識到大氣治理的重要性,不僅是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是對人類造成的生態破壞做出補救。我國同樣在大氣治理方面採取了多樣措施,初見成效。
大氣治理不能停
根據生態環境部公布的2019年度全國「12369」環保舉報情況來看,我國大氣汙染舉報佔比持續下降,意味著我們對大氣治理的付出沒有白費,空氣品質也逐漸呈現良好走勢。
(圖源生態環境部:2019年全國環保舉報點位分布圖)
但數據上的良好展現不能代表我們的大氣治理重任可以放鬆,相反的,相關部門還在趁熱打鐵再出新政策,以求全方位防治結合應對大氣汙染。
以北京市生態環境局為代表的「預防措施」主要針對未發生的大氣汙染而設。由於移動源汙染在本地PM2.5汙染貢獻中佔比45%,而在移動源汙染中,柴油車和汽油車佔比均較高,分別達32%和29%。為此北京截至2020年8月底,已累計推廣純電動車超過35萬輛,其中公共領域7.06萬輛,約佔全國的10%。下一步還將繼續深化交通行業、能源領域的節能減排,推進汽、柴油消費減量化,推動機場落實民航業節能減排政策標準,研究擴大碳排放交易範圍,探索建立重點行業車輛碳排放交易機制。
另外針對大氣環境突出問題,同時結合8月、9月臭氧汙染易發和秋冬季PM2.5汙染峰值兩個階段性汙染特點,各地的「治理措施」重拳出擊,已經及時跟上步伐。如江蘇靖江著力推進5項大氣環境專項治理:一是工業企業穩定達標排放專項治理、二是餐飲油煙整治「回頭看」專項治理、三是揚塵汙染專項治理,確保施工揚塵「六個百分之百」措施全部落實到位、四是汽車維修行業VOCs專項治理、五是推進移動源專項治理,提升大氣汙染防治管理水平,持續改善區域大氣環境質量;山東濟南省為持續改善轄區空氣品質,街道在秋季乾燥天氣採取了「機械為主,人工輔助」溼法清掃保潔作業方式,對主次幹道、人行道及道牙進行精細化作業,常態化洗掃衝刷人行道、綠化帶接口等易積塵部位等。
2020已經逐漸接近尾聲,藍天保衛戰的收官之年也即將結束。各地開始的百日攻堅行動也在感染民眾,從衣食住行各方面將大氣治理行動落到實處。除此之外,自2017年螞蟻森林上線後,至今已有5.5億人在此種下並養護真樹,超過2.2億棵。每個人都在默默付出,有意或無意的行動都是大氣治理之路的前行腳步。
但行義事,前路有光。終將有一天會看到霧霾散了、雨水多了、天空藍了、植被多了,「讓我們相信的事,長成相信的樣子」。
微信搜索:科溯環境,了解更多環保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