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毒王」郭某鵬7天飛4國,回國後不隔離不報備,隱瞞出境史,面對民警核實出入境信息時拒不承認,還多次乘坐公共運輸工具上下班,被確診後聲稱:沒看新聞,不知道義大利是疫區。惡意瞞報、直接給國內已趨於平穩的防疫工作扔了一個「王炸」,因為他一個人的隱瞞,讓無數人的努力付諸東流。
這邊郭某鵬被全國人民口誅筆伐的餘波還未消退,鄭州近日又被爆,出現一例瞞報輸入女病例,在社區登記時,考慮到境外返回要隔離14天,國內返回只需要隔離7天,就隱瞞了從韓國回來的出入境史,騙工作人員自己是直接從上海回來的。事情敗露後她說,是一念之差、怕麻煩……
一句不知道,一句怕麻煩,就可以如此漠視自身和他人健康風險、肆意踐踏凝結無數人心血的防控成果嗎?這不是無知導致的過失,這是蓄意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的犯罪,背後是披著「僥倖心理」這件外衣的、赤裸裸的人性的惡。作為家長的我們,在對瞞報案例帶來的危害義憤填膺的同時,更需要警惕,瞞報行為背後的僥倖心理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避免讓孩子誤入歧途而不自知。
一、對於「僥倖心理」,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
鄭州這兩例瞞報病例,他們是真的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增加多少感染率,增添多少防控工作量,嚴重的話會讓這麼多天的疫情防控工作功虧一簣嗎?我確定,作為成年人他們都是知道的。
那為什麼他們最後還是選擇了撒謊、瞞報?背後真正起推動作用的,無外乎是這兩個心理過程:「我應該不會那麼倒黴,真的被感染吧;出過境的事,我不說應該就沒人知道吧。」這種無視病毒的傳染規律,違背疫情防控規則的行為,低估潛在的風險、高估自己的運氣,幻想著事情會根據自己的願望發展,就是典型的「僥倖心理」。
其實這種心理大家都不陌生:
學生對背誦類的課後作業敷衍了事,覺得沒那麼巧,老師應該不會提問到自己;
成人酒足飯飽之後,想著就一瓶啤酒,應該啥事,就迷糊著自己開車回家;
婚姻生活中,對伴侶不忠沒被發現,就相信自己可以繼續沾花惹草、相安無事;
賭桌上不論輸贏,總感覺下一局,自己就能運氣爆棚,贏它個盆滿缽滿;
隱瞞、撒謊、逃票、盜竊、受賄、犯罪……
種種人性不堪的背後,是僥倖心理帶來的得過且過的懶惰、盲目的自我中心、幻想不勞而獲的貪婪。
二、關於「僥倖心理」的誤解
有人說,面對危機、困境、風險時,有僥倖心理不是很有必要嗎?事實上,能夠幫助人們在逆境中獲得精神支撐的信念,是樂觀,而絕非僥倖。
什麼是樂觀?樂觀是命運有兩個橘子,一個大而酸,一個小而甜。當我們拿到酸的時,感激自己拿到的時大的;當拿到小的時,我們有能力去發現這個橘子的甜。樂觀是基於現實的,一種向上、向前的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和精神信念。那位在隔離醫院帶領病人們跳起廣場舞的醫生,給病人鼓勵是樂觀;那位住院期間在隔離服上畫上剛毅蒼勁的梅花的老奶奶,給彼此信心是樂觀。樂觀是在困境中懷抱星光,通往一個健康和諧的黎明。
什麼是僥倖?僥倖是違背現實客觀規律,一種向下、向後的逃避問題,掩耳盜鈴式的盲目自信。僥倖是在還有選擇空間時,自我麻痺和懈怠,不願意付出努力,企圖憑藉運氣,幻想著用最少的精力獲得最豐厚的收益。從疫區回國不隔離不報備,覺得自己不會感染,是僥倖;撒謊欺瞞防疫工作人員,企圖矇混過關少隔離幾天,是僥倖。僥倖是在自我麻醉中不斷挖坑,會讓自己和身邊的人,陷入更大困境。
偶然的甜頭和模糊的處罰,可能會讓我們恍惚覺得,僥倖心理好似前行路上的庇護所,可是《東周列國志》裡說:「仁者不乘危以邀利,智者不僥倖以成功」 。守株待兔的農夫,終將荒廢自己的農田,轉發再多錦鯉,也不會出現有好運氣一直眷顧的童話。
三、如何避免成為「僥倖心理」的俘虜?
1、不要自欺欺人
愛斯基摩人補狼的故事,相信大家多少都有耳聞。他們會在刀刃上塗上鮮血,插在雪地上,狼發現後會興奮地舔舐凍血,期間舌頭被劃破也無知覺,繼續舔舐的是自己的血液,直至血液流盡成為獵物。這是一個有關貪婪的故事,更是在給一些自我麻痺的人敲響警鐘。
為了一點眼前小利,選擇謊言和欺瞞的人,就需要無數個謊言去圓這個謊,可是紙終究包不住火,自欺欺人註定要終受其累並付出更大的代價。再者凡是概率,就存在變數,根據墨菲定律,往往越擔心出什麼事,什麼事越有可能發生,拿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去博概率,是非常不明智的。
2、要有責任擔當
《名賢集》中有句話,說:「虧心之事不要做,僥倖心理不應有。」 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人,不會得過且過,這種人不論身處何位,都不容易被僥倖心理所困,反而會因為心中坦蕩無愧,更容易專注在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上,取得更多成就。
武漢學院會計專業大三學生郭嶽,從武漢回到滄州老家後確診新冠肺炎,但回家途中全程做好自我防護,回家後就把自己關在車庫複習考研,自我隔離38天,靠手機與外界聯繫未感染一人,康復後又主動獻血,去幫助更多被感染的人。這是一個學生,用自己的責任感與擔當,給那些心懷僥倖,撒謊瞞報給抗疫添亂的人們一劑最響亮的耳光。
3、對規則心懷敬畏
疫情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性,而往往最深的人性之惡,就存在於我們平靜的生活。波蘭作家萊蒙特說:「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矩秩序各就各位。」敬畏之心、是克服僥倖心理的良藥,這需要我們每個人對規則敬畏、對底線敬畏、對生命安全敬畏。
國內疫情防控正處於攻堅階段,剛剛又看到一則新聞報導:河北保定兩名男子前往澳門,返回後瞞報被刑拘。從疫區回來,我們不擔心,我們擔心的是你一邊欺瞞、一邊還不以為意四處溜達,這種行為是我們無法容忍的,也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和懲罰。
僥倖心理是病毒擴散的催化劑,輕率和疏忽都會造成難以預想的禍患,心無敬畏,害人終害己。
感謝您的閱讀與分享,
共同記錄育兒所思,做成長型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