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文博解碼:兩千片玉拼圖 兩千年玉謎題

2020-11-30 大洋網

1984年春,一個巨大的箱子被送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它自2000多公裡外的廣州象崗山而來,裡面裝著散亂的2291塊玉片。

1988年,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當時館名)正式開館那天,人們看到一件被紅色絲線連綴得整整齊齊、置於碩大玻璃櫃中的奪目展品,那就是歷經數載遠行而重歸嶺南的中國第一件、也是迄今唯一一件絲縷玉衣——南越王趙眜玉衣。在文物專家精巧的手中,2291塊玉片一點點復原成它們深藏地下之初的舊貌,也隱約勾勒出一個遠去王國的剪影。

與架空小說中的「尋寶」不同,「考古」是一門講究整體觀和系統性的藝術。一件件零散的「珍寶」總有缺憾。只有把發掘現場所見的一切,包括遺物、遺蹟乃至環境等放到一個大筐子中研究,才能逼近「真相」。絲縷玉衣與每一件今天我們在南越王博物館中看到的文物一道,各安其位,組合一體,無聲講述著傳統與傳承、中原與邊疆、漢風與越韻、禮法與生活的種種故事。

文物檔案

文物:南越王趙眜絲縷玉衣

年代:西漢

數據:1983年於廣州象崗山發現,全衣共2291塊玉片

南越王的絲縷玉衣是我國迄今所見年代最早的一套形制完備的玉衣;墓主人、第二代南越國國王趙眜下葬的年代比大名鼎鼎的中山靖王劉勝還早15年左右;這件玉衣出土在漢帝國最為邊遠的嶺南地區……這一切,都讓它熠熠生輝。

發現

一個驚天發現 一地散亂玉片

作為20世紀中國考古事件中最令人震驚的收穫之一,1983年趙眜墓的發現純屬偶然。30年來,那個星鬥垂空的晴朗夜晚、那個溜竿而下的精瘦青年、那些塵封千年的曠世珍寶……愈傳愈玄。

這件玉衣發現於趙眜墓主室棺內,套在墓主屍骨上。《西漢南越王墓發掘初步報告》中寫道:「玉衣系絲縷編綴和粘貼組合而成。頭部、手部、足部用絲縷編綴,玉片四角穿孔,琢磨光潔。其他部位系粘貼玉片於麻布片上,再以素絹覆蓋,玉片磨製稍差,穿孔。黏合劑呈朱紅色……玉衣面罩上有金箔片八枚, 似綴於絹帛上,用以覆面。」除玉衣外,頭罩上方依次平放金鉤玉飾、獸首銜璧玉飾和透雕玉飾;玉衣兩側放置圓形透雕玉飾、玉璜和雙環形玉飾多種,從肩頭到足端, 大體上作等距離陳放;腰間兩側佩帶十把鐵劍;胸前戴玉佩飾品和金、銀、玉、銅、玻璃等質料製作的珠串;玉衣上下鋪蓋十餘件大玉璧。

以往發現的玉衣,均為「金縷」「銀縷」或「銅縷」,「絲縷」是個全新品種。可是它被發現時已被墓頂塌墜的石塊壓扁,加之絲線易朽,眾多散亂的玉片、玉器互相疊壓,稍動一片,就會搞亂整套玉衣,影響復原。一眾年輕考古隊員見此情形,高興之餘卻又束手無策。

著名考古學者夏鼐先生等親赴工地,制定了完整取回、室內清理的工作方案,商定將玉衣、鎧甲等運至北京,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清理、修復。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的白榮金先生是一位能工巧匠,參加了滿城漢墓和馬王堆漢墓的發掘,還親自參與了遐邇聞名的滿城金鏤玉衣的修復。這次他又要大顯身手了。

由於墓室地面為凹凸不平的巖基, 貼近地面的木板和棺底又已腐朽,要保持原狀將玉衣完整取出相當困難,在滿城漢墓揭取金縷玉衣的辦法在這裡用不上。於是考古工作者們採取了用竹籤插取套裝的方法:先將玉衣周圍清理乾淨,用紙襯墊,在玉衣上分段打一層薄石膏加以固定;接下來用長竹籤密排插入玉衣,竹籤下用薄木板及鋁合金板承託。用木框套住玉衣,框內用鋸末填實,釘上蓋板:再用木板條抄底間隔插入,並與頂蓋固定,形成框箱;將箱翻轉,整理背面,墊平釘底;最後將箱體翻正, 使玉衣正面向上,然後起運。

玉衣等運到北京後,僅前期的清理,就花了半年時間。京穗兩地的冼錦祥、李衛華、白榮金、王影伊四位專家對之進行了仔細修復。幾位專家事後回憶,工作難點在於玉衣片相互之間具體位置的確定。玉衣片嚴重散亂,當初設計製作時又不夠規範,有些似乎是隨手拼湊上去的。比如頭套、左右手套和兩鞋之上的玉衣片,並不是完全按左右兩邊對稱加工而成。因而在復原過程中,就不能簡單地依玉衣片的對應關係去復原。有些局部結構複雜,出土時玉衣片重疊交錯,原來的外觀輪廓已難以辨認。屬於頭、手、腳三個部位的玉衣片,當初是依所在部位的形態需要裁製而成,片形變化多,相似相近者也不少,但其特定的位置並不能互相替換。專家們先用紙板製作的玉衣片模擬復原。經過反覆修改,頻繁調整,才最後確立復原方案。

謎團

一件傳世至寶 一串難解之謎

伴隨玉衣的發現,人們開始思考。

首先,它用的是什麼玉料?

南越王玉衣質料普通,玉片顏色較雜,有些為略透明的青綠色,多數玉片不透明,以黃褐、黃白色為主調,間有青色斑塊;個別玉衣片呈灰黃或紅褐色,質地柔軟,已經分解成為碎塊或剝蝕為粉末狀,說明屬於一般石料。初步發現部分玉可能是韶關曲江玉,部分是中原的玉。

第二,它的製作與加工情況如何?

這套玉衣頭、手、腳三部分與軀幹部分玉片之間的加工及組合方式有明顯差別:前者玉片厚薄較均勻,加工細緻,周邊大多抹稜,表面拋光,邊角上鑽孔,通過這些孔眼用絲線連綴,背後以絲絹貼襯;後者玉片用了不少殘飾件、下腳料,厚薄不均,多數是大小不一的矩形,周邊也不整齊,片上無孔,組合方法為正面以絲帶縱橫和斜向交叉地粘聯,背後用麻布貼襯,給人「東拼西湊」的感覺。

吳凌雲說,趙眜去世時大約43歲,可能身後事還沒準備充分,玉衣因而倉促完成的。另一方面,或許也說明南越國的玉料儲備並不充足。此外,從禮制上講,玉衣與玉璧、玉璜等禮器的地位還是不能等同的。

白榮金等專家指出,玉片鑽孔剖面呈圓錐形,應當是用杆鑽加工而成。從一些未鑽透的廢孔及一般鑽孔上的現象分析, 鑽孔都是從背面開始, 待鑽透時, 再從正面輕輕鑽磨, 將正面孔上的銳稜磨掉。可以減少聯綴絲的磨損。

第三,它是在哪裡做的?

三種可能。一、全部在西漢都城長安製作, 賜南越王作殮服;二、分別在長安和番禺製作,在番禺組裝完成;三、全部在南越國都城番禺加工製作。綜合各方面情況來看,第三種可能性最大。

第四,墓主人的身形如何?

從玉衣的整體尺寸並結合人骨痕跡來推算, 墓主人的身高應在170釐米左右。從兩袖下口尺寸分析, 墓主人體型較瘦。上衣衣身寬大, 或與玉衣內人體上需要放置較多的玉璧有關。

一項複雜制度 一位獨特成員

吳凌雲說,衣服和禮制、禮儀密切相關。目前全國發現的玉衣有十幾件,趙眜玉衣是嶺南地區首次發現的玉衣,反映了當時中央禮制已經完完整整傳到嶺南地區,說明漢帝國在思想、政治、軍事等諸方面,實現了對南疆的有效控制。通過玉衣,可以說本地區已經完全接受了中原禮制文化的觀念和基本規則。它也是我國目前發現唯一一件形制完備的絲縷玉衣,為玉衣增添了一個新的品種,意義非常大。至於具體的絲線品種,由於已經全部碳化,只留痕跡,無法識別。

吳凌雲說,雲南的滇王墓裡出土了玉衣片,可惜滇王墓被盜,根據遺蹟推測,也是絲縷玉衣。這是否說明漢代玉衣在一般認為的「金縷」「銀縷」「銅縷」之下,還有一個「絲縷」等級?「金縷」「銀縷」「銅縷」都是漢同姓諸侯王墓中出土,那「絲縷」會不會是異姓諸侯王的一種配置?過去都認為玉衣是本地製造的,但也可能是中央賜給諸侯王作殮服的。

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玉器就被賦予了禮制方面的屬性。吳凌雲說,玉衣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當時有玉覆面,還將玉器縫綴於衣服上,可視作玉衣的早期形制。晉侯墓地、虢國墓地都有相關發現。但是將遺體整個包裹起來的玉衣漢代才出現。漢末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下旨廢掉了玉衣葬制,自此,玉衣的陪葬形式在制度的層面上終結。

漢代對玉衣的控制還是比較嚴格的。海昏侯劉賀曾是諸侯王,之後稱帝,當了28天皇帝,再後來被貶為侯。但他的墓中沒有出玉衣,只是在身下墊個玻璃的蓆子。玻璃屬於假玉,比真玉低一等。這當中很可能就有制度的因素,當然也可能有政治的影響。

另一方面,漢代玉衣使用很多時候又顯得沒那麼嚴格,如考古發現不少諸侯王玉衣用黃金作編綴物。這或許說明,玉衣的制度層面和使用層面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彈性。

歷經三年修復絲縷玉衣

頭套:總體如頭形,有鼻無耳。寬21釐米、通長33釐米。由頭罩、面罩兩部分扣合在一起,合計用玉石265片。除頭罩頂心為一璧形圓件外,其餘部位由梯形、三角形、近方形、長方形和五邊形等玉石片組成。組合方法是通過片上孔眼,以絲線綴聯,再在背面用絲絹貼襯加固。面罩鼻部隆起較為寫實,但無鼻孔。眉眼處無明顯象徵。口部玉片在口唇合縫處冊成殘邊,以示透氣。

上衣:衣身形如對襟式坎肩。身長72釐米、胸圍120釐米。玉片合計537片。下段兩側留有開口, 如衣服下擺的「開氣」。

袖套:通長70釐米,左袖用玉石215片,右袖209片。

褲筒:左右兩個互不相連,通長61釐米。玉石片以長方形為主, 間雜以近方、圓和不規則形,排列不很整齊。左褲筒用玉石226片,右褲筒用玉石388片。

鞋:與足形狀相近, 其結構分為底板、前端面、左右鞋幫和後跟, 鞋口前高后低, 便於穿入。長29.5釐米、寬10.5釐米、高12釐米。左鞋108片, 右鞋109片。上面均穿孔,以絲線連綴, 內面襯貼絲絹加固。

紅線:在碎片中發現玉衣原先是使用紅色的絲織物進行連接,因此復原也使用紅色絲線。

手套:結構如手形, 由手背、掌心及五指組成,拇指直伸,其餘四指彎曲作握拳狀,總寬14釐米、長16釐米、厚9釐米。左手用玉石113片, 右手用玉石121片。玉石片之間通過邊角上的孔眼以聯線連綴, 內面以絲絹貼襯加固。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卜松竹 圖/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提供 統籌/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曉雲

相關焦點

  • 數學星空下的「千年謎題」
    這些問題涉及純粹數學和應用數學中最艱深和迷人的領域:從拓撲學和數論到粒子物理學、密碼學、計算理論甚至到飛機設計,它們也被稱為「千年難題」。「千年難題」位於數學世界之巔,或許代表著人類智力活動的巔峰,而每一個問題的解決,也許就意味著找到一座隱匿著未知真理的巨大寶藏。這些問題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最傑出的數學家投身其中,以期獲得解鎖人類未來文明的密碼。
  • 張國立攜國寶音樂會歸來 川博東漢七盤舞畫像磚還原兩千年前的盤鼓舞
    1月29日晚,《國家寶藏》2020新春特別節目《「黃河之水天上來」國寶音樂會》,亮相央視綜藝頻道(CCTV-3),主持人張國立攜黃河流域博物館聯盟首批48家文博機構的負責人,再一次從5464公裡的黃河各段取水,再一次看看黃河母親河。兩季以來,《國家寶藏》的原創音樂得到了觀眾粉絲的一致厚愛,觀眾也將這個節目愛稱為「大型原創音樂節目」。
  • 千年謎題終於解開,人死後去了哪,你知道嗎?
    千年謎題終於解開,人死後去了哪,你知道嗎?千年謎題終於解開,人死後到底去了哪裡?很多好多好幾個問題,人死之後到底去了哪裡?人真的就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嗎?種名物理學家愛一次,愛一次,愛一次愛都愛人家夢中情人的大腦。
  • ...司馬金龍俑陣、龍流人足盤、貘鈕夔紋鏡…看山西五家文博單位...
    與此同時,由國家文物局官方微博「中國文博」聯合全國相關文博機構官方帳號開展,海內外100多家文博機構積極參與「文物系荊楚祝福頌祖國」接力活動,也落下了帷幕。本次活動共持續了35天,通過400多張精美豐富的主題海報,為抗疫行動匯聚精神力量。
  • 美哉,阿拉善彩玉!
    漢民族在兩千年前在這裡與強悍匈奴金戈鐵馬演出爭霸大戲,蒙古族在這裡壯大發展神跡遍野,茫茫草原,無際戈壁,阿拉善,詮釋著天蒼蒼野茫茫,更註解這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壯麗之地,充滿了力量之美,遼闊之美。您若是玩奇石的藏友,阿拉善可謂如雷貫耳。但在這個夏夜,能激動我心夜不能寐的卻是比這阿拉善奇石更精美的阿拉善彩玉。套用一句潮語格言:你知或不知,阿拉善彩玉就在這裡。
  • 傳世古玉和出土古玉,看了就學到了
    傳統的古玉是指新石器時代至清代末期,經正式或非正式發掘出土的和歷代官府及民間流傳於世的玉器。傳世古玉與出土古玉相比,不僅從數量、款式、玉種、質量上大為遜色,而且還摻雜著許多制玉商和古玩商為謀求高額利潤而製作的偽古玉。使人真偽難辨,無所適從,從而降低了傳世古玉的可信性和科學性。
  • 第六屆中國詩歌春晚穿越平江兩千年
    平江有「中華詩詞之鄉」的美譽,同時境內汨羅江也是「屈原」和「杜甫」魂歸地,有「一江兩詩人」之稱,也因此被已故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譽為「藍墨水的上遊」。本次晚會歷經一年籌備,在平江縣委、政府的精心準備和屈原後裔、中國詩歌春晚總策劃屈金星的力推下,成就了這次穿越兩千年的致敬。
  • 中國是世界唯一,歷經兩千年的大一統國度,家國情懷鑄就奇蹟
    近年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國內外興起一股研究中國歷史的潮流,特別是中國長達兩千年的大一統格局,為世間獨有。文明的發源地亞歐大陸還有兩處地方與中國相似,一處是歐洲,在羅馬帝國後就再沒有統一過,各國民眾不得不經歷混戰不斷的漫長中世紀,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天主教對人民思想的禁錮,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長達千年。
  • 玉人亭亭出何方 祈通神意達上蒼
    古玉承載著無限的人文秘密,引起人們對上古時代人類生活狀態的無限遐想。玩古玉的人多有喜歡玉人者,可知道其中含藏什麼樣的歷史文化信息嗎?不同的文化遺存,其出土的玉人所含藏文化信息也不盡然。古文化專家對凌家灘遺址出土玉人文化屬性的釋讀,具有代表意義,略作介紹以奉共享。
  • 英國學者所著《秦俑兩千年》,揭開中華民族更趨強大的基因密碼...
    近日,英國學者愛德華·伯曼的歷史著作《秦俑兩千年》中文版問世,引發廣泛關注。此書的英文原版是西方世界介紹秦俑最權威讀本,也是「一帶一路」重要文化輸出成果。自從1974年3月兵馬俑被挖井的村民發現,四十六年來,兵馬俑的雄姿和所代表的秦代歷史一直震撼著世界。
  • 千年春谷,今日南陵!
    南陵 位於安徽省東南部,屬蕪湖市管轄縣,地處皖南丘陵向沿江平原過渡地帶,左控山,右帶水;長江下遊南岸,東界宣州市,西連銅陵、青陽縣,南靠涇縣,北鄰蕪湖、繁昌縣; 青銅文化的發祥地,千年歷史文化澆鑄
  • 中國將首次舉辦數獨、謎題兩大智力世錦賽
    中國將首次舉辦數獨、謎題兩大智力世錦賽 這是中國首次舉辦這兩項國際賽事,屆時將有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餘名謎題高手參賽。  記者從5日的發布會上獲悉,組委會已將兩項賽事的比賽場地定為北京市昌平區。組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是數獨世錦賽首次在中國舉辦,也是謎題世錦賽第一次來到亞洲,對於數獨、謎題運動在中國的廣泛推廣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 黃如青靛色的古代玉,對研究漢代玉文化是重要參照物
    古玉本色是玉材的顏色,古人稱玉本色提出赤如雞寇,黃如青靛之說,也就是說在各種顏色的玉材中,紅黃色標準是最珍貴的。所謂的色質,色即沁色,質指玉質本色。家傳古玉藏品黃如青靛古代龍頭玉瓚禮器可見早在兩千年前的漢代,古人就已經意識到黃玉的稀缺和罕見,並且對其珍愛有加。
  • 兩千年後的人類,超乎你的想像
    正如貧窮限制了我們想像富人的生活是啥樣,我們現在也難以想像兩千年後的場景,但是,一些科技進步的方向也能給我們不少啟發。2、意識和身體可以分離隨著對大腦的研究,人的意識可以解碼成電子信息先講到這裡吧,你覺得兩千年後的人類是怎樣的?歡迎關注,多多交流!
  • 科學網—花山巖畫何以保存兩千年
    而且由於顏料塗層中含有植物漿汁草酸,草酸與巖畫巖石反應,形成酸性水草酸鈣石,牢固地把顏料塗層與巖石緊密結合,花山巖畫的顏料塗層才會經歷千年而不被風雨衝刷剝蝕掉。只是顏料塗層中少量有機膠結材料因為光老化反應而失去黏結性能,其中部分顆粒呈粉末狀掉落,因而造成花山巖畫赭紅色雖有變淡趨勢,但卻不會變色。
  • 《刺客信條奧德賽》全陶片謎題位置攻略 陶片謎題全位置匯總
    導 讀 《刺客信條奧德賽》中的謎題陶片上寫有謎題需要玩家來根據上面的指引找到謎題地點才能獲得銘文等獎勵。
  • 《如果國寶會說話》搭載融媒體時光機 穿越千年
    文物轉型成網紅滿天星鬥看百寶網易娛樂1月15日報導  「肚子裡全是故事」的大克鼎、把「世界戴在身上」的玉組佩、「我們不一樣」的三星堆青銅人像、「肌肉萌」的陶鷹鼎......一件件原本高冷的文物,在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中展現出了極具現代感和網感的氣質,成功轉型「網紅」,更因其所散發出的自信,俘獲眾多文博粉。
  • 青海崑崙玉調查
    大美青海 玉出崑崙  數千年來,綿延千裡的崑崙山脈,被尊為萬山之祖,神聖、神奇、神秘,滋養了溫潤的和田玉,也哺育了青海崑崙玉。數千年來,玉始終與中華文明和文化的發展水乳交融,沉澱出厚重豐富的文化精神財富,至今,玉文化仍是社會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大量的考察顯示,那些價值連城的寶玉大多來自遙遠的崑崙山上。
  • 進擊的巨人:矛盾延續兩千年,為什麼世界都這麼仇視艾爾迪亞人?
    兩千年前,一段關於尤彌爾放走豬的故事,造就了巨人的出現,至此之後,艾爾迪亞人依靠巨人之力,統治了世界一千八百多年。直到百年前,145代王的懊悔,以及戰錘巨人的反叛,才使得一度接近滅國的馬萊重新強大起來。而延續了千餘年的仇恨,在艾爾迪亞帝國覆滅之後,世界將這一切全部都傾注於後代的艾爾迪亞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