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量降水估測業務取得進展

2021-01-09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韓燕革報導  10月15日,筆者從國家氣象中心了解到,具有業務能力的定量降水估測(QPE)業務試驗運行系統已經初步建成。

  日前,在中國氣象局預報與網絡司的指導下,由國家氣象中心牽頭,聯合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的相關技術人員,對國家級定量降水估測業務的試驗運行工作進行了深入討論,確定了工作進度計劃。

  國家氣象中心自2010年開展現代天氣業務試點工作以來,開始著手定量降水估測技術的研發工作。

  據悉,融合多源資料的定量降水估測業務產品已登陸國家氣象中心氣象業務內網。用戶通過訪問內網即可獲取實時產品。產品空間解析度為0.05°×0.05°,時間解析度為1小時,產品覆蓋中國大陸和近海海區。未來幾年,依託衛星資料、雷達資料質量的提升以及多源數據融合算法的不斷改進,該業務系統和精度將不斷改進,可以促使國家氣象中心業務指導能力和技術輻射能力不斷提升。

  定量降水估測業務是現代天氣業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定量降水預報、強降水短臨預警的基礎,對山洪地質災害和中小河流洪水精細化預報起重要支撐作用。

  國家級定量降水估測業務由國家氣象中心天氣預報室負責研發,融合衛星資料、雷達資料以及地面自動站加密觀測等資料,充分發揮天基、地基、空基等多種觀測手段的優勢,取長補短,對格點定量降水進行估測。

  該業務的開展,為短臨預報、定量降水預報以及專業氣象預報的開展提供前端數據和有力技術支持。

(責任編輯:連濤)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氣象雷達能定量估測降水?
    氣象學家還能利用一種叫做「天氣雷達」的氣象雷達來定量估測降水。氣象雷達發射出電磁波,電磁波遇到空氣中的雨滴、雲滴、冰晶、雪花等會發生散射,返回的電磁波被雷達天線所接收並顯示在屏幕上,氣象學家根據回波圖像可以得知大氣中降水的強度、分布、移動和演變情況,以此了解天氣系統的結構和特徵。氣象雷達能探測颱風、局部地區強風暴、冰雹、暴雨和強對流雲等,並能監視天氣的變化。
  • 武漢暴雨所定量降水估計和預報研究獲進展
    中國氣象報記者吳越報導 日前,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在北京組織召開的公益性行業(氣象)科研專項「定量降水估計(QPE)和短期定量降水預報(QPF)」驗收會上了解到,我國QPE和QPF技術研究獲得進展,多模式動態權重定量降水集成等多種預報系統建立
  • 寒旱所偏振都卜勒雷達定量測量降雨精度的改進取得進展
    雷達定量測量降水的準確性一直是雷達氣象學的重要研究課題。降雨強度R和雷達反射率因子Z之間的關係被廣泛地應用於降水量的反演中。但是傳統的Z-R關係卻有很多誤差,最主要的誤差是Z-R關係隨著滴譜的變化而變化。其中雨滴譜的分布有很多決定因素,包括雨滴的碰並、破碎、凝結、蒸發等物理過程。對應同一種降雨類型雨滴譜分布還隨著空間和時間的變化而不同。
  • 江西:短時定量降水預報研究獲省科技廳立項
    江西省氣象局申報的重點研發計劃課題《基於雷達回波拼圖外推的短時定量降水預報系統的研發》獲得立項。  該課題主要研究從原始雷達基數據入手,深入開展雷達回波質控、波束定位、回波三維網格化和拼圖、基於COTREC的回波外推、動態分級Z-I關係等定量降水預報核心問題的研究,結合web-gis技術自主開發一個省市縣一體化的網頁形式的短時定量降水業務預報系統,實時提供江西省未來2小時內任意時刻任意地點的降水預報和回波預報,以期望能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性強降水及其衍生災害造成的損失
  • 中國氣象局:今年汛期中國氣溫、降水明顯異常
    中國氣象局:今年汛期中國氣溫、降水明顯異常 2008年05月06日 19:29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預測,今年汛期全國氣溫、降水等與常年相比有較明顯異常,颱風、暴雨、乾旱、雷電、高溫熱浪以及暴雨引發的山洪地質災害發生發展影響形勢仍有許多不確定性,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很大。  鄭國光說,要充分認識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極端氣象災害的頻發性、大江大河發生洪水的可能性、乾旱缺水形勢的嚴峻性。
  • WMO第三屆「定量降水估計與預報」國際會議在南信大開幕
    中國氣象報記者 賈冰 通訊員 何曉進 張玲 張錦文報導  日前,為期五天的WMO第三屆「定量降水估計與預報」國際會議在寧召開,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的100餘名專家學者參會,會議旨在提高天氣預報中定量降水估計和預報能力。
  • 寒旱所荒漠區降水格局特徵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劉冰、常學向等科研人員在黑河流域荒漠區降水格局及其脈動特徵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此項研究對全球變化的區域響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據悉,在荒漠區降水格局是生物過程的根本驅動力。
  • 浙江天氣網新增全省定量降水預報預警服務產品
    為進一步提高突發氣象災害的監測預警能力,省氣象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近年來的氣象現代化建設和科研成果進行整理,開發了基於都卜勒天氣雷達、氣象衛星、自動氣象站、中尺度數值模型等技術手段的3種新增預報產品,分別是1小時和3小時定量降水客觀預報預警和72小時內逐日定量降水預報,已進入業務試運行。
  • 從「手工作坊」繪製降水落區到邁向預報「現代化工廠」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陶亦為 於超報導 經過一個月的正式業務運行,國家氣象中心主客觀融合定量降水預報(QPF Master Blender)業務系統各方面表現出色且穩定,在增強定量降水預報(QPF)業務自動化水平、
  • 巴西橡膠樹膠乳定量蛋白質研究取得新進展
    慧聰化工網訊:近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生物所王旭初博士及其研究團隊在巴西橡膠樹膠乳定量蛋白質組研究中獲得重要進展,首次揭示了蛋白翻譯後修飾在乙烯促進天然橡膠合成過程中的新調控機制,這為深入理解天然橡膠生物合成的蛋白質調控機制和提高巴西橡膠樹膠乳產量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
  • 中央氣象臺啟動定量降水預報極大值預報業務
    此項業務在2014年主汛期到來之前開展,將有效提升中央氣象臺定量降水預報的精細化水平,有針對性地滿足用戶需求,並為決策服務和專業化氣象預報等提供參考。  全國定量降水預報產品一直以來是中央氣象臺的主打預報產品。此項新產品已在4月15日上午按時製作完成,包含了暴雨預警、24小時內6小時間隔定量降水預報、72小時內24小時間隔定量降水預報等,並通過《天氣公報》、國家氣象中心業務網站等渠道對外發布。
  • npj: 自動估測材料參數—X射線吸收和電子能量損失譜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近年來,高通量實驗製備和表徵技術取得了飛速進展,可以有效快速地獲得大量測量數據。然而,對於數據的分析通常採用傳統方式,效率低下,成為高通量實驗的瓶頸。
  • 高光譜技術對水體藻類、懸浮物濃度和黃色物質的遙感定量監測
    隨著遙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對水質參數光譜特徵及算法研究的不斷深入,遙感監測水質逐漸從定性發展到定量,並且通過遙感可監測的水質參數種類逐漸增加,包括葉綠素a濃度、懸浮物濃度、黃色物質濃度等,反演精度也不斷地提高。近年來,高光譜遙感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於水質遙感監測極大地提高了水質參數的遙感估測精度。
  • 大化所高通量多重蛋白質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王方軍博士、鄒漢法研究員等人在高通量多重蛋白質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展了一級質譜(MS1)譜圖中六種不同蛋白質樣品同時規模化定量分析的同位素標記方法,並將該方法應用於細胞蛋白質合成-降解周轉更新分析,分析通量是常規同位素標記方法的三倍,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出版社新創立的綜合性刊物《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 微生物所在微滴數字PCR技術研製方面取得進展
    其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一代高通量數字PCR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項目自2016年立項以來,自主開發了低成本界面振動乳化(Interfacial Emulsification)技術(Analytical Chemistry, 2017, 89, 745-750;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6, 88, 3171-3177),完成了一體化全自動數字PCR原理樣機研發,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 氣象衛星監測降水
    氣象衛星遙感資料具有覆蓋範圍廣、解析度高的特點,利用氣象衛星遙感資料所推導出的降水產品可以大大彌補常規氣象觀測的不足,為氣象學家提供更為豐富的降水信息。因此,通過遙感手段所得到的降水估計結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所謂降水估計就是根據氣象衛星對降水雲的探測結果推算地面降水情況。
  • 水生所非編碼RNA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葛峰研究組致力於採用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揭示非編碼RNA的分子調控網絡及其作用機制,近日該研究組又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該研究也是首次利用定量蛋白質組學策略從模式生物的整體來系統尋找miRNA功能靶標分子的報導。  針對CDR1as這種與多種癌症和神經性疾病發生相關的環狀RNA分子,研究組採用基於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tation(iTRAQ)技術的定量蛋白質組學策略,構建了CDR1as在肝癌細胞中的蛋白調控網絡。
  • 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最新進展及應用
    風雲衛星業務組網布局 風雲衛星在靜止和極軌系列均成功升級換代的基礎上,極軌氣象衛星實現了「上、下午星業務組網觀測」,靜止氣象衛星實現了「多星觀測、在軌備份、適時加密」的業務布局,在觀測範圍和探測能力上均較上一代衛星有較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