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衛星監測降水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象衛星遙感資料具有覆蓋範圍廣、解析度高的特點,利用氣象衛星遙感資料所推導出的降水產品可以大大彌補常規氣象觀測的不足,為氣象學家提供更為豐富的降水信息。因此,通過遙感手段所得到的降水估計結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所謂降水估計就是根據氣象衛星對降水雲的探測結果推算地面降水情況。與雷達定量測量降水相比,降水估計覆蓋範圍大,特別適用於對山區、沙漠和海洋的降水監測。

  降水估計的研究成果能夠在水文、氣象的許多領域得到廣泛的應用。水利部門利用河流上遊的降水估計結果,結合區域徑流模式,可以預測下遊洪峰到來的時間和強度,提早做好防洪排澇的準備。在天氣研究方面,準確的降水估計,加之對天氣系統移動的分析,能為暴雨臨近預報提供重要依據。除此之外,由於高原、沙漠、海洋上的觀測站點十分稀少,又無雷達資料可尋,通過衛星探測得到的降水估計結果常常成為全球氣候研究中唯一可供參考的降水資料。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作為國內唯一的氣象衛星資料分發處理中心,從1986年開始到現在,做了大量的衛星雲圖降水分析工作,提出了強對流雲團降水估計方法。這一降水估算方法已經在全國二十多個省氣象部門投入使用,並在短時預報、洪澇預報以及人工影響天氣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計劃於今年汛期向全國下發中國區域降水估計產品,相信這一產品將會在今後的汛期服務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來源於1999年4月5日《中國氣象報》作者:盧乃錳)

相關焦點

  • 氣象雷達與氣象衛星
    氣象衛星是從太空對地球及其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的人造地球衛星。氣象衛星觀測範圍廣,觀測次數多,觀測時效快,觀測數據質量高。 氣象雷達真能定量估測降水嗎? 在氣象臺發布的天氣信息中,我們常能聽到有關降水量的預報,例如「成都中北部未來兩天降水量將超過100毫米」,「據預測,南京將有一場大暴雨,雨量將會達到130毫米左右」,等等。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工程概況
    風雲四號靜止氣象衛星高時空解析度成像資料、閃電監測資料、大氣三維溫溼度探測資料和空間天氣監測資料將在天氣監測與預報、氣象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監測、航空和空間天氣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風雲四號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研製與發射,對滿足我國日益增長的天氣預報、氣侯預測和環境監測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保證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在軌業務運行和應用服務的連續性,迅速提升我國在實時、動態氣象觀測方面的能力。  三是將進一步拓展國際合作,促進開放共享。
  • 氣象衛星監測渤海海冰面積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1月25日監測渤海海冰覆蓋範圍與24日相比,沒有明顯變化(見圖1)。  利用風雲三號氣象衛星1月24日渤海海冰信息和近27年1月下旬渤海最大海冰範圍(2011年1月下旬)對比可見(圖2),總體上今年1月下旬渤海海冰範圍與近27年的最大年份相比略偏小,其中遼東灣海冰範圍與2011年同期相近,渤海灣和萊州灣海冰範圍不同程度小於2011年同期(見圖2)。
  • 林火監測啟示錄——深度解讀氣象衛星
    林火監測啟示錄——深度解讀氣象衛星 2010-07-03 07:15:49 來源:中國天氣網
  • 氣象衛星在防災減災中有哪些應用?
    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可以提供半個小時一次的高頻次觀測資料,是動態監測各類突發災害性天氣的有力工具,是天氣分析特別是短時預報和臨近天氣預報的重要依據;風雲三號衛星資料最高空間解析度達到250米,這為生態與環境遙感、洪澇、乾旱監測、積雪監測、森林與草原火等自然災害的動態監測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 風雲三號03批氣象衛星將於2018年發射-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3月30日電 記者楊舒從中國氣象局獲悉,日前,風雲三號03批氣象衛星使用要求通過專家評審,按照計劃,其中首發星將於2018年發射升空,在此批次中,我國將發射首顆降水測量衛星。
  • 氣象衛星在農業與生態監測中有哪些應用?
    氣象衛星在農業與生態監測中有哪些應用?   氣象衛星資料已在植被指數、乾旱指數和農作物長勢監測中得到廣泛應用,風雲衛星全球植被指數產品為開展全球農作物長勢動態監測和世界主要糧食作物估產提供了關鍵支持;隨著氣象衛星遙感儀器的技術進步,氣象衛星資料在農業監測中的應用逐步深入,光合有效輻射(FPAR)、陸面溫度(LST)、雲覆蓋率等衛星遙感產品已在各類農業遙感監測與評估模型中得到使用
  • 藉助氣象衛星遙感神眼俯瞰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竟有「雨季」
    隨著氣象衛星遙感監測技術的應用和科技人員的不懈努力,這一推斷已成為過去。新疆自治區氣象局高級工程師徐希慧藉助氣象衛星遙感監測手段,經多年研究發現,盛夏是這片大沙漠的「雨季」,而且塔克拉瑪幹也是水汽輸送路徑的天氣事實,從而改變了長期以來形成的副熱帶系統因青藏高原的阻擋作用不能進入南疆盆地的陳舊觀念,為南疆大降水預報的研究拓寬了新的視野和思路。
  • 氣象局召開座談會慶祝我國氣象衛星事業發展40年
    目前,天氣預報的精細程度可以細到部分鄉鎮,對突發性災害性天氣可以做到實時監測分析和預報預警。    現在,依靠氣象衛星、天氣雷達等先進技術裝備和數值預報模式,可以提前3-5天甚至更長時間監測到颱風生成發展和移動路徑,影響和登陸我們國家的颱風無一漏網,而這在以前是難以想像的。
  • 我國新一代低軌氣象衛星風雲五號啟動需求論證工作
    新華社長沙4月23日電(記者胡喆、謝櫻)記者從23日在中國航天日主場活動舉辦地湖南長沙召開的高分衛星氣象行業應用研討會暨風雲五號氣象衛星需求論證啟動會上了解到,我國新一代低軌氣象衛星風雲五號啟動了需求論證工作。
  • 氣象衛星在天氣預報中的應用
    風雲二號02批靜止氣象衛星可以提供每半個小時一次的高頻次觀測資料,是動態監測各類突發災害性天氣發展的有力工具,是天氣分析特別是短時和臨近天氣預報的重要依據。    一、颱風/熱帶氣旋監測。熱帶氣旋是全球主要氣象災害,熱帶氣旋所帶來的經濟損失佔整個氣象災害經濟損失的50%以上。
  • 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氣象衛星攜「穿雲透霧」絕殺亮相航展
    在今年9月,伴隨巨型颱風「山竹」步步逼近之時,在颱風「山竹」洶湧來臨之時,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連續出動風雲四號A星、風雲三號D星、風雲二號G星等多顆衛星密切觀測颱風位置、發展階段、演變趨勢、風速大小、降水情況等。其中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發揮雲圖監測的主力作用,提前防災預警,有效減少了經濟損失。
  • ——記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加密觀測新模式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開發的「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區域加密觀測功不可沒。它面向用戶需求,使科研與業務有機結合,顯著提高了氣象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日前,這一工作被評為2012年氣象部門創新工作。  「加密觀測獲得的高頻次衛星雲圖大大提高熱帶氣旋監測的時效性,並能及時捕捉熱帶氣旋結構和環流細微變化。」
  • 50年,風雲氣象衛星事業蓬勃發展
    「風雲三號」的主要載荷之一是微波成像儀,用於遙感觀測全球降水、雲的液水含量、地表植被、土壤溼度、海冰與積雪覆蓋等,在對地和大氣觀測、實現中長期數值天氣預報等方面有著重要用途,是氣象部門需求最迫切、關注度最高的衛星遙感設備之一。最初,只有極少數國家掌握其核心科技,其系統之複雜、技術難度之高,不僅在中國屬於首創,在世界上也屬罕見。
  • 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最新進展及應用
    2018 年4 月23日,中國氣象局、國防科工局和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籤署風雲氣象衛星應用合作意向書,確定將FY-2H 定點位置從原定的東經86.5°移至東經79°,使我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觀測範圍向西擴展到東經4°附近。監測範圍包括亞洲50個國家、非洲41個國家、歐洲39個國家、大洋洲9個國家,「一帶一路」沿線64個國家。
  • 我國第三代低軌氣象衛星啟動需求論證
    圖說:籤約儀式現場 採訪對象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葉薇)今天,在國防科工局、中國氣象局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高分衛星氣象行業應用研討會暨風雲五號氣象衛星需求論證啟動會上,八院院長代守侖與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籤署風雲五號氣象衛星需求論證合作協議
  • FY-4A靜止氣象衛星四川省涼山州木裡、西昌火情監測
    2020年3月31日,利用靜止衛星針對四川省涼山州木裡和西昌火情進一步監測。09:00(北京時)利用FY-4A氣象衛星的監測顯示(圖1):木裡火場可見三處明顯的明火區,中心位置分別為101.51°E、27.97°N,101.46°E、27.87°N和101.35°E、27.86°N(紅色箭頭所指區域),明火面積約2公頃;西昌火場中心經緯度為102.26°E、緯度為27.8°N(黃色箭頭所指處),明火面積約0.2公頃;木裡和西昌兩個火場下墊面植被類型均為林地。
  • 氣象衛星在天氣分析和預報業務中的應用
    如今,氣象衛星已廣泛地應用於我國的天氣預報業務中。  氣象衛星雲圖在我國天氣分析和預報業務中的應用開始於70年代初。當時的中央氣象臺、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和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聯合衛星雲圖接收和分析小組,最早開始研究探索衛星雲圖在業務中的應用。以後,很快就在全國進行應用培訓和推廣。
  • 30省份建成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省級接收站
    中國氣象報實習記者葉珊杉報導 日前,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綜合觀測司了解到,全國已有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局陸續建成風雲四號氣象衛星省級接收站並投入業務運行。
  • 盤點近年氣象衛星中的那些黑科技
    一方面,不斷研發出的新型觀測儀器可以獲取到更高時空解析度或以往無法獲取的天氣氣候要素,將這些氣象要素同化進天氣氣候模式中顯著提高模式的精度;另一方面,氣象衛星呈現專業化趨勢,各種用於專項觀測的新式衛星紛紛上天。氣象衛星中的黑科技就需要各大氣象機構根據各自的觀測目的進行規劃和研發,正是在這樣的角逐中各種先進科技不斷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