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珠海11月8日電 (記者 魏豔 皇甫萬裡)在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八院抓總研製的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氣象衛星以其「穿雲透霧」的絕殺技能躍入觀眾的視野,並將成為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系列的新成員。
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將實現光學和微波「雙子星」
據了解,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系列將涵蓋光學和微波兩個序列。截至目前,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在國際上尚屬空白。據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氣象衛星總指揮陳文強介紹,「根據我國出臺的氣象衛星發展規劃,在『十三五』期間,我國將進行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衛星的立項,在『十四五』期間完成發射。屆時,將實現靜止軌道微波探測與光學探測兩種手段的協同使用,率先在國際上形成探測手段齊全的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體系。靜止軌道微波探測將在世界範圍內首次實現零的突破。」
享有國際盛譽的風雲四號A星作為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系列第一顆光學衛星,於2016年12月11日搭乘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正式拉開了中國靜止軌道氣象衛星升級換代的序幕。在今年9月,伴隨巨型颱風「山竹」步步逼近之時,在颱風「山竹」洶湧來臨之時,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連續出動風雲四號A星、風雲三號D星、風雲二號G星等多顆衛星密切觀測颱風位置、發展階段、演變趨勢、風速大小、降水情況等。其中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發揮雲圖監測的主力作用,提前防災預警,有效減少了經濟損失。
全天時全天候的必殺技「穿雲透霧」
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氣象衛星是瞄準光學衛星不能穿透雲層的「痛點」,選用波長更長的微波進行觀測,可穿透雲雨內部結構,能解決光學衛星視線容易被雲層「遮蔽」的問題,實現大氣三維溫、溼度結構的全天時、全天候監測。
據悉,極軌氣象衛星(如風雲三號)已實現在軌微波探測,微波通道信息豐富、空間解析度高,在颱風監測、短臨降雨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但由於軌道特點,當前極軌氣象衛星觀測時間間隔大多在4~5小時,而強對流天氣的典型生命史僅有5~6小時,極軌氣象衛星時效性不足的問題,限制了其在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中的作用。
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氣象衛星為我國首次實現的定量化靜止軌道微波遙感衛星,具備對地球全圓盤範圍內颱風、流域性降水等氣象現象進行全天候分鐘級的監測能力,並實現颱風的路徑、強度的準確預報。利用頻點優化配置的微波探測能力,實現地球全圓盤圖範圍內大氣不同高度層的溫、溼度廓線的立體探測。利用靜止軌道觀測能力將大大提升目前極軌衛星微波觀測時間解析度和觀測區域靈活調整的能力。
「將靜止軌道光學遙感的高解析度觀測優勢和微波對雲雨大氣獨具的穿透性探測能力相結合,將實現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連續性+立體觀測』,基本就讓風雨『無處遁形』,尤其是對快速變化的颱風、流域性降水等災害性天氣系統的監測預警能力,並將大大提升數值天氣預報的水平。」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氣象衛星總設計師董瑤海說。
勇立潮頭,集智攻關,提升世界氣象預測水平
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氣象衛星採用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成熟的高軌高精度遙感衛星平臺,裝載毫米波亞毫米波探測儀,運行於36000km高度的地球靜止軌道,定點於我國赤道上空的某個許可軌位。目前,正在集全國之力開展多項靜止軌道微波探測關鍵技術的攻關。董瑤海總師介紹,「為達到天氣預報需求的空間解析度,探測儀採用5m口徑反射面天線,已突破我國運載包絡尺寸。天線口徑、型面精度、摺疊與在軌展開、天線面變形控制等指標均為國際一流水平,加工設備及工藝已達國內技術極限,個別指標或方案目前尚無有效技術手段進行驗證。」事實上,在國際上,還沒有在軌應用的靜止軌道微波探測類遙感儀器。
據了解,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氣象衛星正在開展背景型號關鍵技術攻關,計劃於2019年型號立項,2023年完成發射在軌。此後,無論是「山竹」,還是「榴槤」,靜止軌道微波探測氣象衛星都會心細如髮、目光如炬地全面洞穿颱風等的內部結構信息,提升我國以及全世界的氣象預測水平。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張明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