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動態|風雲三號氣象衛星B星微波溼度計在軌運行10周年

2020-11-30 騰訊網

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

風雲三號(FY-3)衛星是我國新一代系列化、業務化運行的極軌氣象衛星。B星(FY-3B)是該系列的第二顆星,於2010年11月5日發射。星上裝載的微波溼度計(MWHS)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空間中心」)微波遙感技術院重點實驗室研製,於2010年11月11日開機工作。該載荷圓滿完成了在軌考核的各項測試,儀器工作狀態穩定,性能良好,所有指標滿足任務要求,靈敏度和探測精度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由於其在軌運行的出色表現,得到了用戶的高度評價,被譽為風雲三號衛星上的亮點載荷,已在軌正常運行10周年(壽命考核為3年),累計獲取約242G字節的有效遙感數據,是迄今為止國內壽命最長的星載微波輻射計。

圖一:FY-3B微波溼度計

FY-3B微波溼度計為全功率型微波輻射計,在軌正常工作模式下,兩副偏置拋物面天線在掃描機構驅動下,以跨軌連續變速掃描方式完成周期性對地和定標源觀測。在8/3秒的掃描周期內,以天底點為中心對地觀測掃描張角為±53.35度,連續採樣98個點,採樣間隔為1.1度,包括183.31GHz和150GHz兩個工作頻率。其中水汽吸收線183.31GHz為主探測頻率,在其附近設置了三個通道,分別探測大氣850hPa, 500hPa和300hPa高度層水汽的分布特徵;窗區150GHz為輔助探測頻率,設置雙極化探測通道,用於探測近地表的背景微波輻射,主要用於探測全球降雨檢測、大氣溼度廓線及強降雨等,可以為颱風內部結構以及強降雨落區預測和分析提供全天時全天候監測資料。

圖二:FY-3B微波溼度計全球亮溫圖(150GHz V極化)

圖三:FY-3B星微波溼度計在Hermine颱風中的應用(2016年)

在對FY-3B星微波溼度計資料進行了長期的跟蹤和評價後,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認為,FY-3B星微波溼度計數據質量可靠,對模式預報產生的影響已與歐洲或美國的同類儀器相當,資料改進了模式對對流層中層和高層溼度場的分析,增強了衛星觀測系統的強壯性(魯棒性)。從2014年9月24日開始,ECMWF開始在其業務預報模式中使用FY-3B星微波溼度計資料,標誌著我國微波溼度輻射測量精度和觀測穩定性獲得國際用戶的認可,衛星遙感定量化應用取得重大突破。

截至目前,風雲三號已發射4顆星,均搭載了微波溼度計,C星和D星在B星基礎上針對探測頻率和性能指標進行了升級換代,多星組網觀測大大提升了我國對天氣氣候系統星載監測探測能力。課題組人員在重點研發項目的支持下,正在針對B星10年的有效觀測數據,開展在軌不確定分析,建立基礎氣候數據集(FCDR)。

圖四:FY-3A/B/C/D星微波溼度計在軌靈敏度對比

風雲三號B星微波溼度計在我國氣象業務部門也得到了具體應用。GSI系統同化FY-3B微波溼度計資料後,通過分析場增量,改善了模式初始場,尤其是對對應雨區溼度場改善明顯。在降水預報業務中,同化FY-3B微波溼度計後預報降水分布與實況更為一致,對預報降水落區和降水強度均有貢獻。

(a) 水汽混合比增量 (b) 溫度增量 (c) 緯向風增量 (d) 經向風增量

圖五:FY-3B 微波溼度計在2014年7月13日華南暴雨過程中的應用

(a) 雨量計實況降水分布(2014年7月13日7時)

(b) 同化FY3B微波溼度計前後預報效果

圖六:微波溼度計同化效果比對(2014年7月13日7時)

風雲三號05星微波溼度計性能繼續大幅提高,目前已經交付衛星總體開展各種發射前試驗,預計2021年上半年發射,屆時,微波溼度計將為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提供更高性能的微波觀測資料,在氣象監測和模式預報中發揮作用,更好的為氣象和氣候業務服務。

圖七:風雲三號05星微波溼度計和研製團隊

相關焦點

  • 科研動態|風雲三號氣象衛星B星微波溼度計在軌運行10周年
    風雲三號(FY-3)衛星是我國新一代系列化、業務化運行的極軌氣象衛星。B星(FY-3B)是該系列的第二顆星,於2010年11月5日發射。星上裝載的微波溼度計(MWHS)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以下簡稱「空間中心」)微波遙感技術院重點實驗室研製,於2010年11月11日開機工作。
  • 風雲三號A星11個儀器順利打開 具備在軌測試條件
    6月5日9時許,我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A星上的微波溼度計被正式打開。至此,風雲三號A星上裝載的可見光紅外掃描輻射計、紅外分光計、微波溫度計、中解析度光譜成像儀等11個儀器已全部打開。    2008年5月27日11時02分,我國首顆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顆裝載10餘種先進探測儀器的衛星升空後,將使中國氣象觀測能力得到質的飛躍。
  • 2013年9月23日 風雲三號03星發射成功
    2013年9月23日,我國第三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這顆衛星將與在軌運行的兩顆「風雲三號」衛星組網運行,進一步提高中國氣象觀測能力和中期天氣預報能力。「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目標是實現在全球大氣和地球物理要素的全天候、多光譜和三維觀測,主要為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提供氣象參數,並監測大範圍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同時為研究全球環境變化、探索全球氣候變化規律,以及海洋、農業、林業、航空和軍事等部門提供氣象信息。
  • 風雲四號氣象衛星工程概況
    經報國務院批准,2010年3月,國防科工局、財政部聯合批覆風雲四號科研試驗衛星工程立項。計劃於2016年12月中旬,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採用長徵三號乙(CZ-3B)運載火箭擇機發射。目前,衛星發在發射場測試準備工作正常。
  • 中國計劃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8月4日電 (郭超凱 鄭瑩瑩)記者4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8月4日,「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此次活動將通過專家打分和公眾投票等形式進行,初定於2020年9月由中國氣象局確定2顆風雲氣象衛星暱稱,並對評選結果進行公示。
  • 中國計劃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來源:中國新聞網中新社北京8月4日電 (郭超凱 鄭瑩瑩)記者4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中國計劃在2021年發射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2顆氣象衛星。 8月4日,「給風雲衛星起暱稱」活動正式啟動,面向社會公眾有獎徵集「風雲三號E星」和「風雲四號B星」暱稱。
  • 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知冷知熱的百姓星」
    迄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形成了極軌、靜止兩個系列化、業務化的綜合觀測星座,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做出了突出貢獻。 風雲氣象衛星的發展歷程是什麼樣的?風雲衛星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了哪些作用?藍藍天工作室帶您探訪「風雲家族」背後的故事。
  • 風雲2號F星在軌交付 颱風災害天預警提前10分鐘
    風雲2號F星在軌交付 颱風災害天預警提前10分鐘 2012年08月20日16:08 來源:中國廣播網
  • ——紀念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五十周年
    我國航天和氣象科技工作者瞄準國際氣象衛星科技前沿,始終堅持自主創新、星地統籌發展,邁出鏗鏘步伐:1988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氣象衛星,實現零的突破,自此告別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至今已先後成功發射兩代四型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目前7顆在軌運行;風雲衛星是目前世界上在軌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氣象衛星星座,我國與美國、歐盟作為目前世界上3個同時具有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氣象業務衛星的國家和地區,共同構建了全球氣象衛星數據分發服務系統
  • 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最新進展及應用
    11月30日,風雲二號H星及風雲三號D星在軌交付儀式在京舉行。風雲二號H星是我國第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收官之作,風雲三號D星是我國目前光譜解析度最高的極軌對地觀測衛星,兩顆衛星的交付將進一步增強我國氣象衛星的綜合觀測能力與應用服務能力。 1 風雲氣象衛星最新進展 1.
  • 中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成就綜述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風雲衛星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自力更生的創新星,聯合協同的合作星,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風雲氣象衛星工程總設計師楊軍這樣說。50年來,正是高懸天際的「天眼」,使我們的天氣預報更加精準,為防範抵禦氣象災害提供了有力支撐。防災減災:精測風雲、服務百姓10月11日凌晨,位於南海南部海域的熱帶低壓加強為今年第15號颱風「蓮花」。
  • 中國首顆"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今日發射(圖)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今日發射 將服務北京奧運綜合報導,中國首顆「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將於5月27日上午11時左右在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據了解,中國風雲三號氣象衛星01星將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新華網報導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科技人員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發射測試、燃料加注等各項準備工作。
  • "風雲三號"遙感能力4大突破 衛星水平有質的跨越
    北京時間二十七日十一時許,中國首顆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中新社記者:孫自法攝   中新社太原五月二十七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首顆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二十七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相關專家表示,「風雲三號」在遙感能力上實現四大突破,與第一代「風雲一號」系列極軌氣象衛星相比,「風雲三號」探測能力、手段等方面水平有質的跨越和提高
  •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今日發射 將服務北京奧運
    中新網5月27日電 綜合報導,中國首顆「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將於5月27日上午11時左右在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據了解,中國風雲三號氣象衛星01星將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報導援引風雲三號衛星總指揮高火山介紹說,風雲三號衛星是極軌衛星,每天會對全球掃描2次,每次掃描寬度為2900公裡,具有全球性。由於風雲三號上攜帶著多達11種有效載荷和90多種探測通道,可以不分白天黑夜,對任何氣象環境進行探測。風雲三號攜帶有垂直探測儀,可以對地面上空30多公裡的範圍形成立體的彩色圖像,從而大大增強了氣象預報的精細化和準確度。
  • 「風雲」氣象衛星實現天有可測風雲
    「風雲一號B星」正常運行165天後,由於星載計算機突發故障造成姿態失控,後經搶救恢復正常工作。但星載計算機受到空間環境的影響,工作不穩定,衛星斷續工作,沒有達到設計壽命要求。「風雲一號C星」於1999年5月10日發射。衛星設計壽命為2年,壽命期內雲圖資料的可用率大於97.5%。
  • 風雲五十載,煉就爭氣中國星——寫在風雲氣象衛星事業50周年之際
    如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運行,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逐步實現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知冷知熱百姓星,服務全球中國星|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
    如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運行,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逐步具備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它是知冷知熱的百姓星,提供天氣預報數據,服務百姓,也是自主創新的爭氣星,攻克基礎薄弱難題,從落後狀態發展到與歐美發達國家三足鼎立,實現部分技術的超越。
  • 知冷知熱百姓星,服務全球中國星|風雲氣象衛星五十載
    如今,我國已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7顆在軌運行,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逐步具備了對大氣及地球多圈層系統全球化、精細化綜合探測能力,氣象衛星綜合性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
    今年是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開展50周年。50年來,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從零起步,發展迅速,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少數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之一。今年夏天,我國多地遭遇暴雨洪澇災害,風雲四號衛星對水體面積和雨帶變化做出持續而精準的監測,風雲三號衛星將鄱陽湖最清晰的水體變化監測圖呈現在人們眼前,為天氣預報和抗洪搶險決策提供數據支持。楊軍說,我國是自然災害非常嚴重的國家,70%以上的自然災害是氣象原因造成的,風雲衛星對我國防災減災的意義重大。通過測算,風雲衛星投入產出比可達1∶40。
  • 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發展回眸:「風雲」激蕩五十年
    1988年9月7日4時30分,註定是一個被標註在我國氣象事業發展史上的光輝時刻:中國第一顆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發射成功,並將第一次自主拍攝的衛星雲圖回傳地球。從此,我國結束了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1997年6月10日,我國風雲氣象衛星事業又一次迎來大的跨越——用長徵三號運載火箭,將風雲二號A靜止氣象衛星送入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