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省份直收國內外極軌氣象衛星數據

2020-12-05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唐淼報導 7月10日,在中國氣象局「『風雲三號』02批氣象衛星應用系統工程數據接收系統省級利用站」項目驗收會上,評審專家組對該接收系統提供的服務內容給予了充分肯定,一致同意項目通過驗收。這就意味著,全國大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可直接接收「風雲三號」衛星數據和國外主要極軌氣象衛星數據,這將為各地應用衛星遙感數據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基礎數據保障。

  據介紹,該利用站已在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安裝並使用,可實時接收目前在軌運行的我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三號」A星、B星、C星數據,還可接收國外極軌氣象衛星數據,如歐洲METOP衛星,美國EOS、NPP衛星等。這些數據將用於開展森林火災監測、乾旱監測、霧監測、海冰監測、氣溶膠監測、生態環境監測分析等。

  1988年,我國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發射,此後,「風雲一號」B星、C星、D星陸續發射。但在當時,只有少數有數據接收迫切需求的省份,通過自籌資金等方式,建設了省級數據接收系統。與剛在全國多地布設的省級利用站的雙頻道數據接收能力相比,當時的接收系統只能接收單一頻道數據。隨著「風雲三號」系列衛星的穩定運行,以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在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對衛星觀測數據質量、接收時效性等需求的不斷提高,在國家統一規劃、投資下,建設各省自己的數據接收系統被提上了日程。建設完成後,省級極軌氣象衛星數據接收能力大大提升,數據下載速度比此前提高將近10倍。

  值得一提的是,「風雲三號」省級利用站系統全部為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由北京華雲星地通科技有限公司開發,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進行工程部署、交付。

  據悉,今年下半年,我國將發射「風雲三號」04星。這也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的第二顆業務星。與前三顆「風雲三號」衛星相比,「風雲三號」04星新增了4種新型遙感儀器,能夠「穿雲透霧」觀氣象,並且探測精度將進一步提高。而此次布設的省級利用站,將同時具備兼容接收「風雲三號」後續衛星實時廣播數據的能力。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7年7月13日三版 責任編輯:張林)  

相關焦點

  • 全國政協委員包為民:中國風雲氣象衛星已為全球上百個國家和地區...
    中新社北京5月23日電 (郭超凱)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包為民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目前風雲系列氣象衛星已為全球上百個國家和地區的用戶提供衛星資料和產品。1977年11月,中國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正式命名為風雲一號,從此開啟了風雲紀元。1988年、1990年和1999年,中國先後發射3顆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即風雲一號A、B、C氣象衛星。1997年和2000年,中國又先後發射了2顆靜止軌道風雲二號氣象衛星,組成了中國氣象衛星業務監測系統。自此,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3個同時擁有兩種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
  • 中國將發射晨昏軌道極軌氣象衛星
    新民晚報訊(記者 葉薇)記者從上海航天獲悉,為了優化世界極軌氣象衛星運行格局,更好地為人類氣象事業服務,我國正在晨昏軌道部署極軌氣象衛星,目前已完成主要設計與研製工作,正在進行最後的探測標定和試驗驗證。這顆晨昏軌道氣象衛星預計將於2020年底具備出廠條件並擇機發射。
  • 中國將發射全球首顆晨昏軌道極軌氣象衛星
    中新社北京6月10日電 (郭超凱)記者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獲悉,未來中國將發射全球首顆晨昏軌道極軌氣象衛星,預計這顆衛星將於2020年底具備出廠條件。據介紹,由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風雲系列氣象衛星曆經近50年的發展,實現了兩代四型高低軌兩個系列共17顆衛星的研製和發射,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同時擁有高低軌氣象衛星的國家,為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等作出了重要貢獻。
  • 中國首顆"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今日發射(圖)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今日發射 將服務北京奧運綜合報導,中國首顆「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將於5月27日上午11時左右在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據了解,中國風雲三號氣象衛星01星將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發射。新華網報導稱,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科技人員高標準高質量完成發射測試、燃料加注等各項準備工作。
  • 中國將於2020年底發射晨昏軌道極軌氣象衛星
    作者:解敏 編輯:潘曉明   東方網記者解敏6月10日報導:記者今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以下簡稱「八院」)了解到,為了響應世界氣象組織對GOS 2025年遠景規劃,優化世界極軌氣象衛星運行格局
  • 風雲氣象衛星服務一帶一路
    目前7顆衛星在軌運行(包括4顆靜止氣象衛星和3顆極軌氣象衛星),靜止軌道衛星形成「多星在軌、統籌運行、在軌備份、適時加密」的業務格局,極軌衛星形成上、下午星組網觀測,可對全球和區域範圍內的極端天氣、氣候和環境事件進行及時高效觀測,成為國產衛星中應用最好、定量化水平最強的衛星,被世界氣象組織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是全球綜合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也是空間和重大災害國際憲章機制的值班衛星。
  • 美國新一代極軌氣象衛星JPSS-1發射提升預報精準度
    中國氣象報記者劉淑喬報導 太平洋標準時間11月18日1時47分(北京時間17時47分),搭載著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聯合極軌衛星系統(JPSS)的第一顆衛星JPSS-1的DeltaⅡ火箭在加利福尼亞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升空
  • 海外網:惠及多國,中國氣象衛星為何備受歡迎?
    >  1988年9月7日,中國第一顆自主研製的極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告別完全依賴外國氣象衛星數據的歷史。  「幾十年來,中國已經成功發射17顆風雲氣象衛星,目前有7顆在軌業務運行,包括4顆靜止氣象衛星和3顆極軌氣象衛星。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具有極軌和靜止兩個系列業務氣象衛星的國家和地區。」中國氣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極軌衛星和靜止衛星,是按照衛星的運動軌道來區分的。
  • 風雲一號氣象衛星
    1988年9月7日,我國首次成功發射試驗型氣象衛星風雲一號A星,風雲一號衛星是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太陽同步軌道),也是我國第一顆傳輸型極軌遙感衛星。其主要任務是獲取國內外大氣、雲、陸地、海洋資料,進行有關數據收集,用於天氣預報、氣候預測、自然災害和全球環境監測等。    1990年9月3日風雲一號B星成功發射入軌。,其性能明顯改善,地面收到的可見光雲圖質量比第一顆氣象衛星清晰,紅外雲圖與當時國際先進的同類衛星相當。
  • 孟執中院士逝世|我國極軌氣象衛星的開拓者之一
    孟執中同志是我國衛星總體和衛星控制技術專家,也是我國極軌氣象衛星的開拓者之一。早期致力於自動控制及計算機系統研究,主持建成了東方紅一號衛星地面測控中心和臺站的計算機系統。負責長空一號衛星研製,制定計算機程控方案並組織了首臺計算機研製。1979年起主持我國第一顆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的研製,任總設計師。
  • 我國極軌氣象衛星的開拓者之一 孟執中院士逝世
    孟執中同志是我國衛星總體和衛星控制技術專家,也是我國極軌氣象衛星的開拓者之一。早期致力於自動控制及計算機系統研究,主持建成了東方紅一號衛星地面測控中心和臺站的計算機系統。負責長空一號衛星研製,制定計算機程控方案並組織了首臺計算機研製。1979年起主持我國第一顆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的研製,任總設計師。
  • 我國的氣象衛星數據是如何獲取的?
    我國的氣象衛星數據是如何獲取的?   國家衛星氣象中心擁有強大的衛星數據獲取、處理、分發和存儲能力。四站一中心的地面業務系統能夠直接獲取東起太平洋、西至裏海、南到菲律賓、北及貝加爾湖上空的所有氣象衛星數據。
  • 風雲一號總設計師孟執中逝世 曾為兩代極軌氣象衛星探路
    孟執中是中國風雲一號、風雲三號兩代極軌氣象衛星的總設計師,是中國衛星總體和衛星控制技術專家,也是中國極軌氣象衛星的開拓者之一。圖為孟執中,資料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提供。後來,孟執中在上海迎來了見證他「航天生涯」的風雲氣象衛星研製。他是風雲一號的總設計師。風雲一號,是中國自主設計研製的第一代在極地軌道上運行的氣象衛星,主要任務是獲取全球氣象雲圖和海洋資料,用於天氣預報、氣象和海洋科學研究,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服務。
  • 法屬圭那亞成功發射一顆歐洲極軌氣象衛星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法國《費加羅報》11月7日報導,法國阿麗亞娜航天公司(Arianespace)當日發表聲明稱,於當地時間6日晚在法屬圭那亞,通過「聯盟」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一顆歐洲極軌氣象衛星(Metop-C)。
  • 中國驕傲——「風雲」氣象衛星
    1977年11月,代號為「七一一」的氣象衛星工程被確定下來,決定研製發射第一代極軌氣象衛星,並將其命名為「風雲一號」。據「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應用系統總設計師範天錫回憶,當時,要發射氣象衛星,就要先建設一個衛星資料定量處理系統,必須開發大量的軟體,急需一個軟體開發平臺。
  • 共享交融惠及全球用戶 中歐氣象衛星合作20年-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
    EUMETSAT成立於1986年,是歐洲地區專注氣象衛星開發和應用的政府間組織,擁有30個成員國、1個合作國;中國是世界上同時擁有靜止和極軌氣象衛星的三個國家和地區之一。  20年來,雙方發揮各自優勢,深化衛星資料共享和應用務實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並惠及全球用戶和國際社會。
  • 為何要有極軌和靜止兩種氣象衛星?
    極軌氣象衛星每天能觀測全球表面,獲得全球觀測數據。它們的本職工作主要是服務於全球模式下的數值天氣預報以及氣候觀測、監測大範圍自然災害、研究全球生態與環境變化、探索氣候變化規律,並為氣候診斷和預測提供所需的地球物理參數。
  • 為什麼氣象衛星能預報農作物產量
    對於農民來說,氣象信息不僅指導出行,對莊稼收成也有重要的實際作用,農作物生長得好不好也可以由氣象衛星來預報。氣象衛星是一種人造地球衛星,專門從太空對地球及其大氣層進行氣象觀測。按其軌道的不同,有地球靜止氣象衛星和極軌氣象衛星兩種。衛星上載有可見光、紅外線、微波等各種遙感儀器,可獲得雲系分布概貌,還能監測大氣層中某些氣象要素的分布和變化。
  • 氣象衛星「南拳北派」各顯神通 助力美好生活
    「風雲」氣象衛星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氣象衛星數據服務覆蓋全球83個國家和地區,4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用戶可了解大氣、海洋和地表相關信息。氣象衛星用戶遍布96個行業,架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橋梁,參與區域氣候治理,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防災減災服務。
  • 探訪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讓星地之間「嚴絲合縫」
    這其中,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的「風雲二號」靜止氣象衛星和「風雲三號」極軌氣象衛星地面接收系統體現了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工程總體質量和水平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被專家譽為「天地一體化的典範、地面應用系統的楷模」。在「中國航天日」來臨之際,記者走進北京氣象衛星地面站(以下簡稱地面站)。